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同路,走到路旁觀音的石像前,禪師突然停止談話而禮拜觀音。
東坡問禪師:「我知道拿念珠拜觀音的目的,但觀音拿念珠要念什麼呢?」
禪師答道:「不要問人,問你自己。」
禪師的意思是,不要老是向外看,要先觀照自己,再來求答案。即求人不如求己。
這則禪理小故事正好印證了另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煩惱的少年,到處問人:「你能教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別人好心相告,可是少年屢試不靈。於是他只能不斷地尋找。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兩個下棋的老人,他們怡然自得,少年又上前尋求解脫之道。
「哦,可憐的孩子,你繼續向前走吧,前面有座山,山上有個靈臺洞,洞裡有個老人,他會教你解脫之法的。」老人邊說邊下棋。
少年來到靈臺洞,果見一老者獨坐其中,他長揖一禮,說明來意。
老人微笑問道:「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對對對!懇請前輩賜教。」少年說。
「有誰捆住你了嗎?」老人問。
「……沒有。」少年先是愕然,而後回答。
「既然沒人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老人說完,摸摸長髯。大笑而去。
少年愣了一下,恍然大悟:是啊,又沒任何人捆住我,我何須找解脫之法呢?我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生活中的我們,就是這煩惱的少年,一天天的作繭自縛,卻不自知,在自己編織的網裡掙扎著,痛苦著,錯過了多少美好的風景。正所謂「境由心生,魔由心造」,其實你一切的煩惱痛苦都來源於你自己,取決於你自己。
佛經上說「三界唯心,本心即佛」,心是無需外求的,煩惱更需自渡。正如禪師想讓我們明白的一樣,我們也好,觀音菩薩也好,拿著念珠念的是什麼呢?其實念的是我們柔和明亮的自性,自性即觀音,所以,求人不如求己。
《菜根譚》中有一段話:水不波則自定,鑑不翳則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心靈是不用清洗的,本就平靜明亮,快樂也是不用去尋的,只要你願意放下心中的困苦和煩惱,它自然便會呈現。
所以,擺脫煩惱,跳出牢籠的方法,都在你自己的手裡,煩惱需自渡,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