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即觀音:為什麼說「煩惱需自渡,求人不如求己」(原創)

2020-12-04 艾彌vs與你簷下聽雨

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同路,走到路旁觀音的石像前,禪師突然停止談話而禮拜觀音。

東坡問禪師:「我知道拿念珠拜觀音的目的,但觀音拿念珠要念什麼呢?」

禪師答道:「不要問人,問你自己。」

禪師的意思是,不要老是向外看,要先觀照自己,再來求答案。即求人不如求己。

這則禪理小故事正好印證了另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煩惱的少年,到處問人:「你能教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別人好心相告,可是少年屢試不靈。於是他只能不斷地尋找。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兩個下棋的老人,他們怡然自得,少年又上前尋求解脫之道。

「哦,可憐的孩子,你繼續向前走吧,前面有座山,山上有個靈臺洞,洞裡有個老人,他會教你解脫之法的。」老人邊說邊下棋。

少年來到靈臺洞,果見一老者獨坐其中,他長揖一禮,說明來意。

老人微笑問道:「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對對對!懇請前輩賜教。」少年說。

「有誰捆住你了嗎?」老人問。

「……沒有。」少年先是愕然,而後回答。

「既然沒人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老人說完,摸摸長髯。大笑而去。

少年愣了一下,恍然大悟:是啊,又沒任何人捆住我,我何須找解脫之法呢?我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生活中的我們,就是這煩惱的少年,一天天的作繭自縛,卻不自知,在自己編織的網裡掙扎著,痛苦著,錯過了多少美好的風景。正所謂「境由心生,魔由心造」,其實你一切的煩惱痛苦都來源於你自己,取決於你自己。

佛經上說「三界唯心,本心即佛」,心是無需外求的,煩惱更需自渡。正如禪師想讓我們明白的一樣,我們也好,觀音菩薩也好,拿著念珠念的是什麼呢?其實念的是我們柔和明亮的自性,自性即觀音,所以,求人不如求己。

《菜根譚》中有一段話:水不波則自定,鑑不翳則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心靈是不用清洗的,本就平靜明亮,快樂也是不用去尋的,只要你願意放下心中的困苦和煩惱,它自然便會呈現。

所以,擺脫煩惱,跳出牢籠的方法,都在你自己的手裡,煩惱需自渡,求人不如求己。

相關焦點

  • 求人不如求己,跌倒時牢記這件事,與其自怨自艾,不如自性自渡
    人間皆苦,唯有自渡!人活一世,求人不如求己,跌倒時牢記這件事,與其自怨自艾,不如自性自渡。李當心禪師平靜地說:「我不渡你,也不被你渡,我要自渡。」討飯的年輕人聽得迷迷糊糊,不解其中之深意,又急著趕飯,便撇下李當心禪師,獨自一人渡過河去。可是,就在討做的年輕人在附近的村莊討得了飯菜,並吃飽喝足之後,又返回了洙水的對岸,他只見李當心禪師還靜靜地端坐在水邊的石塊上。
  • 求人不如求己,佛不渡人人自渡
    求人不如求己,靠誰不如靠己,與其放下臉面,討好別人,不如努力改變,活好自己,當你成功了,就無懼風雨,當你強大了,就不怕人欺。無論精神,還是物質,都不要太依賴別人,別人能給你的,就一定能拿走,只有自己的,才真的是自己的。
  •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幾叩首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這人的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感悟:求人不如求己,這是每個人知道的一句俗語,唯有掌握一些生活技能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用羨慕別人,別人風光的背後有你沒有看到的心血和汗水。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會成功。人生中最能幫助你的還是你自己。
  • 求人不如求己:你比你自己想像的還要強大
    因此,《論語》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東坡曾與佛印禪師同遊靈隱寺。」佛印禪師答:「求人不如求己。」人們拜觀音菩薩,是求諸於外;而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是求諸於內。求人一般具有通俗性的社會學意義,求己則具有更為深刻的人文內涵。
  • 《增廣賢文》: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引言: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永遠依靠下去的,而且一件事情依靠別人,永遠沒有自己親力而為的實在有效果,所以有這樣一句話叫「求人不如求己」。《增廣賢文》之中說: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 《增廣賢文》: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引言: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永遠依靠下去的,而且一件事情依靠別人,永遠沒有自己親力而為的實在有效果,所以有這樣一句話叫「求人不如求己」。使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佛印和了元禪師和蘇東坡三個人在郊外散步的時候,途中看到一座馬頭觀音的石像。佛印禪師立刻合掌禮拜觀音,蘇東坡看了之後就問他:「觀音本來是我們要拜的菩薩,為什麼他的手上和我們同樣掛著念珠而合掌念佛,那觀音到底念誰呢?」禪師就說:「這個要問你自己。」
  • 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屋簷下避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說:「我在雨裡,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沒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找傘即可!」說完就走了這天,這人遇到了難事,就去寺廟裡求菩薩。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跟觀音長得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到:「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要拜自己?」
  • 寓言故事:求人不如求己
    主題:命運 奮鬥 求人不如求己【似水菲兒】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最根本的因素在於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靠外力。故事大意: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拜觀音,他走進廟裡發現觀音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的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經過詢問得知,那人正是觀音。佛教徒便問觀音:「你為何自己拜自己?」「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觀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怨人不如自怨,求人不如求己
    宋代《貴耳集》卷上有云:「(宋)孝宗幸天竺,至靈隱,有輝僧相隨……又見觀音像手持佛珠。問曰:『何用?』曰:『要念觀音菩薩。』問:自念何甚?』曰:求人不如求已。」《論語·衛靈公》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文子·上德》亦有云:「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
  • 夜讀|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
    生氣不如爭氣,當你單槍匹馬,也有挑戰荊棘前路的勇氣,那麼這個世界,最終也會為你鋪陳亮眼紅毯,引領你到舞臺中央。2求人不如求己《論語·衛靈公》裡寫道:「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山會倒,水在流,山川易變。在這個世間,最靠得住的,往往只有自己。
  • 求人不如求己,你拜過觀音菩薩嗎?
    可現實中,那些有求不應的例子卻非常多,看了這個小故事再去拜菩薩,或許好運將不請而自來。曾有一位佛教信徒,他跑到寺廟去拜觀音菩薩,當他在觀音菩薩像前拜菩薩時,剛好看到身邊一個人,也在拜觀音菩薩,而那個人的長相與觀音菩薩一模一樣。後來那位佛教信徒去問身邊人:你怎麼跟菩薩長得一樣呢?
  • 「求佛不如求己」,拜佛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佛教裡常說佛菩薩廣度有情、慈悲憐憫眾生,尤其是觀世音菩薩的美名流傳甚廣,素有「千處祈求千處應」,即「聞聲救度」的美名。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眾生要想得到救度、脫離娑婆世界的苦海只能仰靠佛菩薩來度化了。不是的。佛門裡說「求佛不如求己」,有求皆苦。相信大家應該聽說過這樣一則佛門故事。
  • 佛與牛糞 求人不如求己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相傳,一次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在林中打坐,蘇東坡對佛印說:佛印對蘇東坡說:「貧僧眼中,觀君坐姿,酷似佛祖。」蘇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高興。他見佛印胖胖堆堆,就打趣笑曰:「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禪師微笑著說:「佛家有經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見。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吃虧的倒是大才子蘇東坡。東坡與佛印互相調侃,一問一答,幽默風趣。
  • 深度好文:求人不如求己,話雖露骨,但入木三分
    在觀世音菩薩的眾多塑像裡,還有一種形象叫「數珠觀音」。有一個年輕人,問廟裡的師傅說:「師傅,你讓我們平時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菩薩拿著念珠,念什麼呀?」師傅說:「念觀世音菩薩啊。」年輕人問:「菩薩怎麼自己念自己啊?」師傅的回答:「菩薩也知道,求人不如求己。」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老話,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 議論文作文: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落羽一次次被困難擊倒在地,一次次被磨難打得眼冒金星,一次次被挫折打磨得遍體鱗傷……是什麼讓你重新站了起來?是別人的幫助嗎?不。是自立的信念和毅力。貝多芬幼時就有聽力障礙,長大後雙耳失聰,幾乎要逼得他放棄音樂,但他具有自立的信念,以頑強的毅力「扼住命運的咽喉」,譜成《生命交響曲》;海倫·凱勒又是一場高燒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自立、自強,終寫出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的名篇……求人不如求己。
  • 觀音故土金五臺,低眉七分求人不如求自己
    慧鍔從五臺山普庵寺恭請觀音法像回日本,當他行至普陀山渡海時,突然狂風巨浪,船行受阻。船主以為負載過重便卸下貨物,但船仍不能動。慧鍔認為觀音菩薩「於海東機緣未熟」,遂奉觀音像到梅岑山上的張姓漁民家中,船方方得繼續東歸。張姓漁民崇信佛教,又目睹聖像低眉靈異,便舍宅為觀音院,即「不肯去觀音院」。
  • 料事不如問心,求人不如求己,度日不如隨緣!
    人這一生當中,有著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去感悟,要去經歷,要去琢磨和修整完善自己,大多數的時候,都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停歇和安歇……若還有太多事情,還看不明白的時候,這顆心,就忐忑不安,由不得自己做主,總是想著東來掛著西,牽著南又由著北,或求人辦事,或求神拜佛,或度日如年人生消極,左右都不是一個辦法!
  • 必讀: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現在的職場中有兩種現象:一種是職務越高、年齡越大、年齡越長,越懶於學習,憑經驗、憑感覺工作的越來越多;一種是讀書越多的人,總覺得自己懂得的太少;而讀書越少的人,反而覺得自己什麼都懂。
  • 佛說,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所以,有人向神靈求取安慰,燒香拜佛,求自己的生活不再那麼苦。但是,人生的八苦是離不開也躲不掉的,想要在婆娑世界中得到自在,想要渡過這片苦海,祈求「他人」的幫助,不如學會自渡。02求佛,不如求自己很多時候,人們想用佛法來化解生活的苦難,但其實,對於充盈著人生的八苦,求佛,不如求己;求人渡己,不如自渡。
  • 「論語的啟示之8」求人不如求己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論語·八佾》譯文: (古代祭祀之禮,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魯國大夫季孫氏去祭祀泰山。 孔子對(擔任季氏總管的學生)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 冉有回答說:「不能。(他不會聽從我的勸告。)」 孔子說:「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