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印象--值得了解和學習的大師

2020-12-04 草堂主人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

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

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大師之一。

我對歌德的了解是相對模糊的,通過《少年維特的煩惱》第一次知道歌德,多年後,透過《浮士德》再次了解歌德。畢竟歌德所屬的時代距離我們很久遠了。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在神聖羅馬帝國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

1749年,距今269年。那一年中國、美國或世界其他地方都發生了什麼事兒呢?

歷史大時段是18世紀40年代,1749年是中國農曆己巳年,生肖蛇年,乾隆十四年。

美國獨立日是1776年7月4日,也就是說歌德出生時,還沒有美國。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1740年建校,1949年美國國父班傑明·富蘭克林發表了著名文章《青年教育的建議Proposals Relating to the Education of Youth)》,隨後擔任該校校長直到1755年,之後直到1790年去世,一直擔任該校託管人。

歷史上的今年不一一列舉。如果多年前我這樣橫向對比學習歷史,也許結果會不一樣。回歸主題,繼續歌德印象。

1823年歌德74歲,我們從他人描述先去近距離感覺一下這位偉人。

「房子內部給我的印象很愉快,不怎麼豪華,一切都很高雅和簡樸。陳列在臺階上的那些複製的古代雕塑,顯出歌德對造型藝術和古希臘的愛好。」

「這間房子很涼爽,地板山鋪著地毯,陳設著一張深紅色長沙發和幾張深紅色椅子,顯得很爽朗。房裡一邊擺著一架鋼琴,壁上掛著各色各樣的繪畫和素描,通過對面的敞開著的門,可以看見裡面還有一間房子,壁上也掛著一些畫。」

「不多一會兒歌德就出來了,穿著藍上衣,還穿著正式的鞋。他說話很和愛,他的褐色面孔沉著有力,滿面皺紋,每一條皺紋都有豐富的表情。他的面孔顯得高尚而堅定,寧靜而偉大!他說話很慢,很鎮靜,令我感到面前仿佛就是一位老國王。可以看出他有自信心,超然於世間毀譽之上。」

「接近他,我感到說不出的幸福,仿佛滿身塗了安神油膏,又像一個備嘗艱苦、許多長期的希望都落了空的人,終於看到自己最大的心願獲得了滿足。」

——《歌德談話錄》

註:1823年 胡雪巖 李鴻章 出生

相關焦點

  • 《歌德談話錄》:了解和研究歌德的經典著作
    河青新聞網訊 歌德是德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文學家、思想家。他同荷馬、但丁和莎士比亞一起被稱為歐洲四大文化名人。其文學著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等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愛。
  • 歌德、夏目漱石、村上春樹、香奈兒等偉人的學習方法,值得收藏
    總有人是出於」總有一天用得上「的想法而去學習的。如果是為了提高自身素養,為了有備無患,想要學習的,沒有明確目標盲目地學習,是絕對學不好的。等明確目標後再學也不遲。不是為了掌握新知識而學習,而是先決定好要學什麼,再開始行動。
  • 歌德母親是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的?
    小歌德高興地跳起來說:「好呀,我正想著怎麼出去玩呢。」母親帶著小歌德出了門,他們走了沒多久,來到一個教堂前。只見那裡圍了好多人,小歌德很愛看熱鬧,就拉著母親擠了過去。卻見一個差不多與歌德同齡的小孩子正衣著襤褸地坐在地上,面前擺了一隻碗在向人們要錢。小孩子的碗裡沒有幾個錢,多數人都只是過來看看就走了。母親從口袋裡拿出一枚硬幣交給歌德,讓他放進那個小孩的碗裡。
  • 歌德—和你談面試
    歌德—和你談面試誰是歌德?歌德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詩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尼採更是一再表示,《歌德談話錄》是傳世的好書。如果人們把歌德的作品尤其是談話錄,這本最好的德語書排除在外,德語的散文作品中還有什麼東西值得人們一讀再讀呢?
  • 歌德最精闢的一句語錄,僅14個字,卻一語道破人生真諦,值得學習
    有人認為快樂是人生的真諦,有的人卻認為成功才是人生的真諦,更有人認為享受過程才是人生的真諦,而我的人生真諦是嘗遍人生百態的酸甜苦辣依舊能夠微笑地活著,正如歌德最精闢的一句語錄,僅14個字,卻一語道破了我的人生真諦!未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 關於歌德與建築藝術的事
    在他的影響下,歌德滿懷熱情地尋求通向自然和民族化的文藝之路,思想觀念朝著狂飆突進的方向發展。他的目光和心靈被當地那座規模宏偉的哥德式主教堂(圖1)深深吸引,多少次他在教堂內外徘徊低吟,將觀察所得的印象寫成了《論德意志建築》一文。
  • 歌德與10位音樂大師|詩歌、旋律與魔鬼的精神
    歌德的人文精神,通過他的文學,深刻地影響了古典樂派和浪漫主義的音樂大師們。他與莫扎特、貝多芬、孟德爾頌等人有著藝術上的交集,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10位受歌德影響的音樂大師:莫扎特比歌德小7歲,據說他們少年時代便相識且交情甚密。傳言,歌德曾向莫扎特抱怨家人逼自己習琴,而莫扎特則苦惱自己不擅作詩。
  • 歌德觀察法如何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本質?
    歌德理論是人智學也是華德福教育哲學基礎。歌德的靈性科學觀察方法幫助解開植物、自然現象和人類的本質實質,是華德福教育圈學習和廣泛使用的、用於理解作為孩子的主要方法。在世界範圍的華德福學校和幼兒園中,是兒童觀察和兒童研究的基礎。
  • 這樣的歌德,你了解嗎?
    這首詩是由歌德所創作的,而這首詩也是他珍惜時間的證明。有一次他的孩子在紀念冊裡摘引了別人的一句話:「人生在這裡有兩分半的時間:一分鐘微笑,一分鐘嘆息;半分鐘愛;因為在愛的這分鐘中間他死去了。」歌德見了這種對人生的不嚴肅的態度,非常不滿意,提筆在這句話下邊寫道:「一個鐘頭有六十分鐘,一天就超過了一千,小兒子要知道這個道理,人能夠有多少貢獻。」歌德是這樣說的,他也是這樣做的。這位84歲的老人,在臨死前,還伏在桌上寫作。下面,大家來了解一下歌德最具代表的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主要是以兩人通信的方式講述。
  • 向歌德學習:永遠努力向上,永遠不滿足地追求智慧、善和愛
    此外,他熟諳德語文學,通曉希臘、拉丁、英國和法國的主要文學成果,研究過波斯語詩集,晚年還試圖了解印度文學和中國文學。歌德的文學知識,創作經驗以及大量警句、箴言所包含的人生智慧,決不是一兩篇紀念性文章說得完、寫得透的。然而,在文學之外,他還對繪畫、音樂、建築等藝術部門有過精闢的論述;在文藝之外,他還在自然科學方面,包括巖石、雲朵、色彩、植物、動物以及人體解剖等學科,都下過深湛的功夫。
  • 歌德的幸福童年:被疼愛的孩子愛學習
    歌德的媽媽家境殷實,受過良好的教育,有非常豐富的想像力,她對歌德的早期教育堪稱育兒經典。他給歌德講故事,從來不會講完,總是講到一半或者關鍵的時候就不講了,剩下的部分讓孩子自己用想像力補充。這種方式的學習和訓練,成功的鍛鍊了歌德的想像力。歌德5歲那年,非常疼愛他的祖母去世了。
  • [名著]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
    一、走近大師  《歌德談話錄》是歌德的文藝學徒兼私人秘書愛克曼出於「固有的一種自然衝動」而記錄下來的。愛克曼(1792—1854)出生於德國紐倫堡和漢堡之間的荒原上一個貧農家庭。1821年進格廷根大學學法律。
  • 《馮至譯文全集》面世,所譯歌德、裡爾克等大師作品受到眾學者稱讚...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的《馮至譯文全集》面世,譯作均為歌德、裡爾克等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中的大師之作。18日,由世紀文景與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馮至是我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學者、翻譯家,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 歌德的中國文化緣
    席間,歌德說:「在沒有見到你的這幾天裡,我讀了許多東西,特別是一部中國傳奇,現在還在讀它。我覺得它很值得注意。」當愛克曼對遙遠的東方表示出驚奇後,歌德告訴他,「並不像人們所猜想的那樣奇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只是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比我們這裡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
  • 歌德學院的發展及啟示
    德國對外文化政策的主要執行機構——歌德學院的發展可以讓人管中窺豹地了解德國對外文化政策的演變,同時也可以啟發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機構。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使德國的軍事和經濟遭受重創,在政治上也陷入空前孤立。德意志的有識之士看到法國在一戰中憑藉對外文化宣傳受益頗多,遂萌發設立對外文化機構的想法。
  • 歌德和席勒的傳奇友情:死也要葬在一起的男人
    席勒和歌德兩人所建立的深厚交誼,可以從保留下來的兩人書信集中看得出來。然而兩人並非一開始就「一見傾心」的。在兩人第一次相見時,年輕的詩人席勒,對他的老前輩歌德的印象,簡直很不好,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失望,大有「見面不如聞名」之慨。同時,在歌德方面來說,當時雖然已經聽到過年輕詩人席勒的名字,而且曾經有朋友要為他們兩人介紹,歌德都一再婉辭了,不想會見這個新詩人。
  • 歌德和席勒的傳奇友情:死也要葬在一起的男人
    文/素衣姑娘歌德與席勒,這兩位德國偉大的詩人,他們是同時代人。不過,在年歲和輩分上來說,歌德卻長了一輩,席勒算是他的後輩,但是兩人的交情極好,他們的友誼是經過彼此悠久的考驗和深刻的理解才建立起來的,在德國文學史上可說是一段佳話。
  • 《馮至譯文全集》面世,所譯歌德、裡爾克等大師作品受到眾學者稱讚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的《馮至譯文全集》面世,譯作均為歌德、裡爾克等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中的大師之作  馮至是我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學者、翻譯家,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曾任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首任系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和外國文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後當選中國作協副主席。曾獲聯邦德國「歌德獎章」「文學藝術獎」「大十字勳章」和民主德國「格林兄弟獎」。馮至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德語文學研究者。
  • 想起歌德時代的「中國熱」
    很長時間以來,由於西強我弱的文化格局,中國人對西方國家文化的了解,要遠大於西方人對中國國情和歷史文化的了解。這種不對等的狀態,影響了中西合作的順利深入發展。然而,回望二三百年前,歐洲的思想家如歌德、萊布尼茨等人,都曾謙虛、認真地研究過中國文化,並非常注重加深中歐之間的相互了解。  以史為鏡,方能鑑往知來。
  • 歌德學院胡雅珊:歌德學院證書是全世界認可的
    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包括在今年,我們希望能夠有更多學生到這一邊學習德語。  主持人:只是一個語言學校?  胡雅珊:歌德學院北京分院現在改名叫歌德學院(中國),原來叫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歌德學院並不僅僅是一個單純語言學院,主要是語言學院以及傳播德國文化以及中德文化的橋梁。  主持人:學生是在中國讀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