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拜倫」蘭登:在詩歌中為自己建立了一種微弱的自主性

2020-12-04 今日娛樂星聞圈

利蒂夏·伊莉莎白·蘭登(Letitia Elizabeth Landon)是前維多利亞時代最著名的詩人,因為詩歌的表述方式和拜倫一樣,被人們稱為「女拜倫」。她的筆名是「L.E.L.」,取自於她的英文名的第一個字母。在前維多利亞時代的十多年來,她的詩歌一直是通俗文學出版社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倫敦資產階級波希米亞的孩子,她很早就因其詩歌的巧妙表達方式而名聲大噪。

著名詩人莉蒂夏·伊莉莎白·蘭登所處的時代和她的名氣

我們也可以說蘭登是藏在詩歌中的一個演員,她總是帶著一種迷人的神秘的招牌,裡面充滿了不斷的暗示和半揭示。她也像是一個失戀的少女,純潔而令人嚮往。如果我們再仔細讀一讀她的詩歌,我們又想要了解她更多。在生活中,她到底是一個罪人,一個受害者,或者是一個玩世不恭者?

在蘭登的一位早期編輯的筆記裡也有這樣的困惑:一個年輕的女性如何能以一種早熟的認知,在1823年這樣的詩句中表現出拜倫等晚期浪漫主義者的悲觀主義?

別再為我編織那些紅玫瑰因為我的花環一定更悲哀了我是一朵沒有被太陽親吻過的花朵在春天開始時凋謝了枯萎的葉子和腐爛的莖都應該成為我的冠冕

從1820年開始,蘭登的詩歌出現在《文學公報》上,這是拿破崙戰爭後出現的一種新型雜誌。與他們的前輩相比,這些出版物沒有那麼明顯的政治色彩,它們炫耀著自己的時髦本能,並以大眾讀者為目標。與此同時,這一類雜誌採取一種自我參照的立場,討論他們所傳播的文藝。他們用略帶嘲諷的口吻,一手捧著文學、戲劇和政治名人,一手又把他們打倒在地。

著名詩人莉蒂夏·伊莉莎白·蘭登的婚姻生活的細節

蘭登的人生故事結束於1838年10月,地點是今天的英國加納海岸角城堡。在那裡,英國首席官員喬治麥克林36歲的妻子蘭登死在更衣室的地板上,手裡拿著一瓶劇毒的氰化氫處方藥。在她的書桌上放著一封沒有寄出的信,人們查看信件,雖然平淡無奇,但讀來令人愉快,這不是一封自殺遺書。很快就有謠言在英國傳播開來,說這位州長的前任配偶就是兇手。

《L.E.L.的逝去與醜聞》是文學評論家盧卡斯塔·米勒的一部關於蘭登的第一部傳記,探索了她的一生。通過這部傳記,我們了解到蘭登個性化性的藝術行為貫穿在商業媒體和社交媒體背後的故事,她的文學藝術既不是19世紀意義上的真誠,也不是20世紀意義上的懺悔。她的標誌性風格更多地帶有一種奇怪的不透明的自我迷戀。

20歲的蘭登在1823年的春天與文學編輯威廉傑丹結婚並且生育了三個孩子。但根據米勒的說法,傑丹是一個花花公子,可能是23個不同母親的孩子的父親。

在19世紀30年代早期,他已經厭倦了蘭登。但他是在擔任她的銀行家和編輯之後才這樣做的,他把蘭登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徒勞的嘗試中,試圖為自己爭取一個上層資產階級的立足點。他甚至可能利用了蘭登的名氣,比如在1826年在報紙上巧妙地提到了蘭登懷孕的事,引發了人們對她的詩歌巧妙運用的一些流言蜚語。沒錯,蘭登是一種財產,要想讓這筆財產有所回報,他就得小心翼翼地操縱蘭登隱秘的生活。

由於手頭拮据,蘭登嘗試了各種各樣的商業文學冒險:不僅為雜誌寫詩,還為新近流行的《年度》雜誌寫了大量的詩歌。她甚至寫了一些關於上流社會生活的「銀叉」小說,比如1831年的《浪漫與現實》這部小說。

蘭登的身體不好,她的世界由於需要而變得狹小。例如,她的醫生是《公報》的醫學專欄作家,這可能是傑丹為獎勵他的謹慎所做的安排。隨著維多利亞時代早期新禮儀的降臨,蘭登私生活中令人興奮的知識變成了文學圈的一個笑話。

與威廉傑丹離婚後,在1835年,一封匿名信結束了他與法律系學生、文學愛好者約翰·福斯特的短暫婚姻。隨著蘭登步入30多歲,她的詩歌中有意留下的模稜兩可的表述,現在正在威脅著她。

著名詩人莉蒂夏·伊莉莎白·蘭登的詩歌內容

1821年的一天,也就是在她19歲的時候,這些詩句發表在了一家雜誌上。從一開始,蘭登就把大膽直接和一種奇怪的超然結合起來,展現了一種女性氣質的公共形式。蘭登把愛情的痛苦作為始終如一的主題,雖然筆卻起伏不定,但她的渴望卻是真誠的。比如以下這首詩歌:

哦!別說,我充滿青春的狂歡或者我狂野的心因為激動已無法跳動我帶著深深的忠誠的和渴望然而,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以下情況:我愛的人一定很富有他的運氣一定很好無論是在土地上還是在財富上對我來說都一樣

她的詩中暗含著某種黑暗的經歷。她似乎渴望公開露面。她的聲音想要逃離孤獨帶來的幽閉恐怖,但又容易引起明顯的恐懼症。

這樣的聲音既引起了人們由衷的認同,也引起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注意。對於一類讀者來說,它傳達了一種因缺乏表達渠道,幾乎快要窒息的內心生活的渴望。比如夏洛蒂和艾米莉勃朗特在青春期就是這樣的一類讀者。而其他讀者卻從中讀到了詩人的一種暗示。如果詩人的內心有神秘的東西,他們就能知道她的內心,以此徹底徵服她。

從著名詩人莉蒂夏·伊莉莎白·蘭登的故事中我們有什麼啟發

為什麼要關注蘭登現在的生活,而不是另一個關於掌握文化權力的人的掠奪的故事?

蘭登對我們的興趣在於,她在那樣的環境的控制下,為自己建立了一種微弱的自主性。蘭登似乎總是在問,我為什麼要過這種生活?它既不是我自己,也不是我自己。

其結果是一種以多種姿勢演奏的方式,尤其是男性的姿勢,比如拜倫式的憂鬱和濟慈式的感性,但卻與所有的姿勢都保持著距離。她的風格可能如普通詩歌一樣平淡無奇,就像她經常失戀的樣子。它既隨意又緊迫,不知何故既令人難以忘懷,又可以隨意丟棄。

她寫作的時候,好像每句話最後都是會自動刪除的。這樣做的結果是,優柔寡斷、草率和不完整的自我反而得到了一種特權。

蘭登的故事是一個明顯的現代悲劇,一個女藝術家被迫通過將自己的剝削重塑成狂熱的魅力來贏得關注,同時她始終知道,這種表達方式最終會變成了一種譴責。因此,她在整個20世紀都保持著這樣的形象:平淡無奇的象徵,僅僅是少女的象徵。結果,她變得越來越容易被人忽略,並逐漸被人遺忘。

相關焦點

  • 拜倫詩歌三首!感受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才情和神思!
    拜倫與同為浪漫主義詩人的雪萊相互賞識,構成了英國詩歌歷史上的雙劍合璧,同時也被魯迅先生高度評價,足以說明其詩作及人格的光輝是不可磨滅的,為人們所熟知的《唐璜》正是其長篇敘事抒情詩之一,而「拜倫式英雄」也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物形象。
  • 胡適佚文:為詩人拜倫撰寫年譜
    年譜這種體裁本為中國所獨有,譜主和編者一般也都是中國人。清末,伴隨著西學東漸,一些西方文人、學者的著作被翻譯、引進到中國。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中國人為西方人物編寫的年譜。筆者最近查找資料時,意外在《莊諧雜誌》上發現,著名學者胡適在少年時代,曾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編寫過一個年譜,彌足珍貴。
  • 拜倫:她走在美的光影裡 優美的英文詩歌,優美的中文翻譯
    拜倫從學生時代開始寫詩,1812年發表的《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倫移居義大利,並寫成了第3、4兩章(1816、1818年)。拜倫的詩歌在歐洲和中國都有很大的影響。
  • 讀拜倫與雪萊(上)
    ,好在現在欣賞詩歌、音樂、繪畫的成本已很低,我們隨時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欣賞。比如,《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中的主人公康拉德,《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拜倫出生在沒落貴族,跛一足,拜倫對此很敏感,他媽媽還罵他是「拐子」。不幸的童年,使拜倫性格尖銳。
  • 董元奔‖現實必須打碎·未來是這樣的:拜倫與雪萊的浪漫主義
    中國文學大師們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拜倫本人也說自己是「業餘的詩人,職業的海盜」,拜倫為自己確立的人生使命是鬥爭,是革命,是打碎罪惡累累的資本主義社會。革命是需要武器的,拜倫手中有兩個武器——槍和筆。
  • 拜倫,從未被愛過的小小童年
    拜倫是誰?歌德說他是:19世紀最偉大的天才。普希金稱他為:思想界的君王。拜倫在詩歌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如果說拜倫拿起小刀想要自殺是一種衝動的話,那麼他的媽媽就是刺激他衝動的魔鬼!跛腳的拜倫已經失去了行動的自由,他需要更多來自媽媽的鼓勵和關愛,可是媽媽卻從未給過他母愛的溫暖。
  • 讀拜倫與雪萊(下)
    1822年7月8日,雪萊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號從萊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風暴,舟覆,雪萊以及同船的兩人無一倖免。雪萊的遺體由他生前的好友拜倫及特列勞尼以希臘式的儀式來安排火化。1823年1月,雪萊的骨灰被帶回羅馬。
  • 拜倫王爾德「相聚」木心美術館
    拜倫勳爵的詩歌《愛情與黃金》手寫稿。The 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奧斯卡·王爾德作品《溫夫人的扇子》第一幕第二稿,打字稿,1892年。此前「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覽」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時也曾展出拜倫的手稿,這次則為木心美術館特意挑選了新的展品——拜倫的詩歌《愛情與黃金》(Love and Gold)手寫稿。
  • 拜倫的《該隱》
    拜倫自謂「業餘的詩人,職業的海盜」,放浪形骸,追險逐奇,可謂其生活的常態,似乎寫作於他而言,不過是順手而為的副業罷了,像濟慈那般視詩歌為生命的態度
  • 從《小說月報》的拜倫專輯談起
    這部雜誌出過不止一個外國文學專輯,我讀過的,就有《俄國文學》和《法國文學研究》兩種;單個詩人或作家的專輯,終《小說月報》改版後十餘年的歷史,拜倫似乎是惟一的一種。1924年適值詩人的百年祭,專輯上承「五四」反封建熱潮之餘緒,下開1927年大革命之先聲,拜倫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聲譽遠高於其他詩人。原因西諦(鄭振鐸)在卷頭語說得很清楚:「他的反抗熱情的行為,其足以使我們感動實較他的詩歌為甚。
  • 詩歌清唱:拜倫,我看過你哭,你蔚藍的眼睛湧上明亮的淚珠
    拜倫 我看過你哭 我看過你哭, 你蔚藍的眼睛湧上明亮的淚珠, 彼時 你的微笑,驅走了我腦中的陰沉, 給它灌注了歡樂。 你的容光猶如太陽, 在我心裡照耀。 《我看過你哭》為拜倫(1788—1824)所作的詩,他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 浪漫主義詩人拜倫詩歌精選三首欣賞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唐璜》等,並在他的詩歌裡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
  • 拜倫和雪萊:兩位傳奇性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這一次,拜倫在議會的演說中,對英國對愛爾蘭的奴役政策表示了猛烈的抨擊。也就是因為這兩次演說,英國統治階級對拜倫很值如果。 沒過多久,歐洲的反對勢力日益強大,在法國發生了著名的波旁王朝復闢事件。這件事使得拜倫十分不滿,同時也使他充滿了失望與悲觀。拜倫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好孤獨,也對自己的努力充滿了懷疑。
  • 拜倫和雪萊:兩位傳奇性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這一次,拜倫在議會的演說中,對英國對愛爾蘭的奴役政策表示了猛烈的抨擊。也就是因為這兩次演說,英國統治階級對拜倫很值如果。沒過多久,歐洲的反對勢力日益強大,在法國發生了著名的波旁王朝復闢事件。這件事使得拜倫十分不滿,同時也使他充滿了失望與悲觀。拜倫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好孤獨,也對自己的努力充滿了懷疑。
  • 拜倫在《唐璜》中的愛情心理描寫
    英國詩人拜倫用自己的熱血與青春寫就的長詩《唐璜》,將小說的曲折離奇融匯在其中,卻讓你永遠也讀不到小說中多餘的描述,每一句詩都金光閃閃,仿佛智慧的花朵,開滿你青春的身體,青春的思想。   縱然你不再青春,依然能夠讓你青春重生。
  • 莫洛亞傳記:拜倫、雪萊、巴爾扎克、雨果、屠格涅夫、三仲馬
    他的詩歌,他的情史,都是評論家和讀者所津津樂道的。莫洛亞的這部《唐璜:拜倫傳》,將拜倫比作西方有名的登徒子唐璜(拜倫也著有長詩《唐璜》),講述了這個英俊的風流詩人拜倫勳爵的一生。譯者認為,莫洛亞在此書中過多的描寫拜倫的風流事跡(包括拜倫和同父異母的姐姐奧古斯塔的不倫之戀,還有了亂倫的結晶),而忽略了拜倫的反抗和革命精神,這是不足取的。當然,僅憑拜倫詩歌表現出來的革命思想感情而認定拜倫是一位英勇的革命鬥士,顯然也是不妥當的。畢竟,藝術都是帶有一定的欺騙性的。
  • 蘭登書屋囊括四項2013普利茲文學獎
    貝塔斯曼旗下蘭登書屋美國出版集團史無前例地包攬了2013年度普利茲文學獎六個獎項中的四個,分別是:小說、傳記、歷史和詩歌分項獎,成為普利茲文學獎年度大贏家。
  • 拜倫和雪萊的一生,到底是浪漫主義還是十足的渣男?
    在我的印象中,拜倫和雪萊都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們最傑出的作品主要是詩歌。現在提到詩歌,很多人都會認為寫詩的都是神經病。詩歌似乎在這個年代已經死亡了。的確,在我的漫長的記憶裡,我似乎只知道有徐志摩,海子這些比較出名的詩人。
  • 拜倫為何被稱為浪漫主義的老大?看看他的這幾首詩就知道
    人們對於拜倫的詩歌往往會有兩種認識:一是在詩歌中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二是將其對自由的嚮往、熱愛與追求融入詩歌,將其內心的浪漫、不羈都通過詩歌傳遞給世人。拜倫與其同時代的浪漫主義詩人的雪萊相互賞識,同時也被魯迅先生高度評價,足以說明其詩作及人格的光輝是不可磨滅的,為人們所熟知的《唐璜》正是其長篇敘事抒情詩之一,而「拜倫式英雄」也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物形象。總結起來,拜倫詩歌有三大特點,分別為:自我表現、自由個性和浪漫情懷。
  • 每日一句 | 拜倫
    ——拜倫《只要再克制一下》壯遊無止,每日一句。追求簡短,心情隨筆。以前的:每日一句 | 拜倫每日一句 | 拜倫第三次推偶像拜倫的句子了,偶像的力量不可阻擋。拜倫在詩歌裡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