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隱居的隱士,靠什麼過日子?

2021-02-23 史學界的9527

說起隱士,第一個進入到腦海中的畫面就是在山水之間有一仙風道骨的男子,這位男子每日裡飲酒作樂,興致高昂之時就賦詩一首留下千古絕句,縱情山水好不快活。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確實是有這麼一些隱士高人存在,他們不需要為了生活去打工賺錢,也不去朝堂之上耍心眼,每天不需要擔心吃喝只需要玩樂,那麼這些看起來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隱士們是怎麼生活下去的呢?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稍稍講一下。

靠著名聲過日子

在我國古代,隱士也是分好多種,而歷史上留名的那些隱士們大多都不是當了一輩子的隱士,而是一段時的隱士。隱士也可以叫做是世外高人,三國時期出名的隱士比較多,小編就以諸葛亮為例給大家說一下。

(諸葛亮畫像)

在三國紛爭還沒開始的時候,諸葛亮並不算是一名隱士,後來戰爭開始,天下沒幾處安定的地方,諸葛亮就帶著一家老小隱居在了老家。在那個時候,物質條件並不豐富,在全國都靠天吃飯的日子裡,諸葛亮一家守著幾畝薄田就足夠過活,但是這樣的田園生活只能讓諸葛亮稱作是"世外",並不能成為"高人"。

但是當時諸葛亮的才學名聲早已在天下間文明,正是這些名聲讓以後的劉備願意三顧茅廬,也就是說,古代的這些隱士們,有著大把的名聲在,自然混的不會很差。

這類隱士並不是真的想隱居,只是還沒有遇見賞識自己的君主,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們希望通過隱居的方式,獲得足夠的名聲,從而引起君主的注意,能快速登上政治舞臺。

這類的典型代表還有姜子牙。後人把這種博取功名的方式稱為"終南捷徑"。這個方法在科舉制沒有實現之前是很有用的,不過科舉制後,人才大多可以通過考試進入朝廷,用這一方法的人也就少了,那些隱居的人就是真的不想做官的了。

靠積累的財富

有的隱士雖然隱居了,但是他們或者出身貴族,或者當官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足夠他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宋朝的時候,宋仁宗曾經在一人死後賜為"和靖先生",此人就是林逋。林逋一生未娶未當官,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日常生活是真正的回歸大自然,遊戲山水,那麼,當了一輩子隱士的林逋是依靠什麼生活的呢?林逋依靠的就是自己的產業和存款,以及友人、皇帝等給他送的禮物。

(林逋畫像)

據說,宋真宗給林逋送過粟帛,親自下令當地官府要照顧他的生活;當地的郡守出錢出工給林逋建了房子,房子建好以後當朝丞相經常跑去做客,香火旺盛的高僧也常去論詩,這麼多厲害的人物去拜訪林逋,隨手送點小禮物就足夠林逋生活幾年了,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為自己的衣食起居費用而擔心。

再說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陶淵明相比較前面倆人來說要可憐一點,他是家道中落迫不得已回家種田,但是要知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是回了老家的陶淵明手裡頭也是有不少田產的,用現在的比喻來說,大概就是從億萬富翁"敗落"到了百萬甚至千萬。

(真實的勞作)

我們常常認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是陶淵明,但這並不是他生活的常態。他只是享受種田的過程,從中得到樂趣,並不是靠著種田來生活。如果他真的像普通百姓一樣,成天"面朝土地背朝天",為了田中的收成而擔憂,哪來的雅致寫下這樣的詩句?

似隱非隱

古代很多的隱士,說是隱居了,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縱情山水。相反,他們有的還在朝中兼任官職,當皇帝遇到不能決定的政策時,往往還需要向他們請教。比如和陶淵明一個姓氏的陶弘景,號稱是"山中宰相",這位可是正兒八經的住山裡頭,但是當時的皇帝經常派人去山裡找他出主意,許多政策都是聽了他的建議才實行的,依靠"金點子"生活的山中宰相,也算得上是比較出名的隱士了。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篤信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因而他嚮往的就是逍遙自在,清靜無為的生活。但這些與他心系朝政並沒有直接的衝突。他睡在山中,但是沒有真的隱居,梁武帝還是會按時給他發放俸祿,與在朝為官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

窮困潦倒型隱士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隱士都依靠各種手段過上好日子了呢?那倒也不是,也有的隱士是真的不知如何過日子,一生貧困潦倒。

明朝的徐渭是一位寫意派的大師,他畫的《墨葡萄圖》改變了當時的畫風,引領了一個時代。可是徐渭老年的時候不願當官,又沒有人接濟他,貧困潦倒,一度連畫畫的墨都買不起。徐渭無奈,只得變賣了家中的千卷藏書。也有富貴人家向他買畫,但是徐渭性情高潔,不願將畫賣給他們。徐渭在窮困中死去了,死時僅有一條狗陪著他,床上連一張蓆子都沒有。

(唐伯虎畫像)

再例如大家熟知的風流才子唐伯虎。年輕時,唐伯虎也是風流倜儻,活的逍遙自在,建了個桃花庵,縱情享樂,但是當年老時,他也面臨著缺錢的困境。好在當時也有人向唐伯虎求畫,唐伯虎依靠著賣字畫,倒也能繼續生活下去,過得比徐渭好些。但是唐伯虎這類有才華的人終究是少數,大多數隱士在暮年沒有力氣耕種,若是又沒有妻兒的話,恐怕真要面對餓死的結局了。

結束語:古代隱士在隱居後,依靠著自己的名聲或者積累的財富,只要不大肆揮霍,都能過上不錯的生活。隱居的人大多是知識分子,在古達,讓他們去從事低級的農業活動是不可接受的,頂多也就是偶爾下田當做消遣罷了。只是在晚年的時候,有些隱士就貧困交加了,不能再逍遙自在了。

相關焦點

  • 「夫隱居以求志」,從古代隱士文化的興衰看中央集權的強化
    關於隱士,解釋有三種。其一是隱居的人,不經常在人前活動。其二是泛指對某些人或事物不關注、不上心從而不露面、不參與的人。其三,是指有能力或有機會入仕為官而不願意的人。"隱士"是"隱居不仕的人",沒有強調"士"。並非所有的士都能稱為隱士,有名的士才能稱為隱士。由此可見,歷史上對於隱士的關注也是頗多的。
  • "夫隱居以求志",從古代隱士文化的興衰看中央集權的強化
    隱士確實有真偽,真隱士是當真不喜歡在人前出名或是入朝為官,評論政事,只想著可以尋得一個清淨的地方安安穩穩的過完自己的日子,在古代自給自足可以完全生活。客觀原因是在古代,以自然經濟為主的經濟形式,每個家庭男耕女織,靠自己家庭便可以存活下來,只有在收集或製造的產品過剩時才會想到拿到市場上交換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隱士,最喜歡選擇離長安近的終南山隱居
    終南山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符號,古代的隱士們,常常會選擇終南山作為他們隱居的地方。而且終南山因為有非常多的隱士隱居在這裡,因而變得非常有名。那麼,為什麼古代的隱士常常會選擇終南山作為他們的隱居之地呢?
  • 避世而居,不求聞達,古代特殊文人群體——隱士
    隱士是古代的一個特殊文人群體。隱,這個字本來就含有深藏不露的意思,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隱士就是一群世外高人,他們避世而居,對物質要求很低,也不求聞達。隱士的生活狀態是隱居,那麼什麼叫隱居呢?《論語》中提到過,「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中國古代隱士都跑到山林裡了,靠什麼為生,都在種地嗎?
    問:中國古代的隱士都跑到山裡生活,靠什麼為生,都摳土種地嗎?答:據中國古代所謂的「隱士」並不是都窩在山林裡,他們只是不想當官,或者為了當更高的官而暫時退隱,不參與政治生活。但是也有真心拋棄富貴榮華隱居山林的,比如陶淵明,他就只能親自勞動,所以才有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名句。問:古代會有人得近視眼嗎?答:一者因為讀書識字的人少,文盲率高。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隱士是並不少見的,畢竟當時的社會是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無論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都基本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隱士這一群體也在慢慢縮小,畢竟現如今想要成為一名與世隔絕的隱士也是比較困難的。
  • 古代隱士是如何養活自己的?可以自給自足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歷史上會有很多隱士,最著名的隱士就是陶淵明了,他的「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就可以看出他對隱士、鄉村生活的喜愛。作為隱士,是沒有了仕途的煩擾、生活也更加自由自在,但是他們也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那他們靠什麼來養活自己呢?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對於很多人而言,那些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隱居生活往往是十分美好的,而在了解過一些隱士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也會對這些人產生一定的敬佩之情。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隱士是並不少見的,畢竟當時的社會是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無論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都基本能夠實現自給自足。
  • 終南山「隱士」多達上萬,當真都是看破紅塵?隱居之地淪為做秀場
    就是因為在古代生活中,隱居確實可以讓人得到快樂,但是卻要承受不必要的生活壓力。自給自足的生活是沒有辦法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所以說人們對於隱居的嚮往就只存在自己的腦海中,本期為大家揭示的就是一起由隱居引發的社會現象。
  • 尋找世外隱士——我們的隱居夢
    不知道是不是從小就種下了一顆隱居世外的夢想的種子,一直對隱居和隱士這個話題有著莫大的興趣。這位美國作家曾經是個富二代,小時候過著奢侈的生活,鄰居都是社會名流豪商巨賈,後來家道中落,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卻鍾情於中國的古代傳統文化,喜歡陶淵明的詩詞。
  • 終南山上隱居的都是什麼人?這些「隱士」的真實生活如何?
    終南山這個地方很多人非常的耳熟,甚至它是道教聖地,而且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人來到此地修行隱居。   但是現在的終南山和以前的終南山有點比不了到現在鍾南山還存在著一些真正的隱士數也能數的過來,在終南山上也會好奇隱居的都是些什麼人,真正的隱士,他們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
  • 隱居終南山的隱士,日子居然過得如此悽慘
    炒作大火隨著中南山隱居被炒得火熱,到終南山隱居修行的人越來越多,偶然多達近萬人。現在終南山本地住民早已搬下山,山上住的反到全是外地隱居者,巖穴、土坯房炙手可熱,廢棄民宅租金從每年300元飆升至上萬。從辟穀到進山修行隱居,現代人為了擺脫「城市的急躁譁鬧」可謂把戲百出。問道終南山,真能求得心田的安靜嗎?艱苦生活大部分終南山隱士都是片中的那種一心向道或向佛的普通人。
  • 古代的隱士消極遁世能極端到什麼地步
    隱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古代的隱士,他們一般都才華橫溢、名聲在外,卻因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意仕途而歸隱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詔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賢者對此無動於衷,這些隱士往往被人讚譽為「高潔」之士,從而在歷史上留下美名。由於他們的人數很少,成不了什麼大氣候,再說這些人本身對社會構不成什麼危害性,所以歷代統治者對他們也沒有什麼一貫可循的政策,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滅。
  • 終南山隱士:萬人隱居的背後是逃避現實,一場大雪直接原形畢露
    這996工作制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早九晚九,一周六天,將工作把個人時間擠壓得滿滿當當。很多網友都炸了鍋,這樣的工作制度下,人還有半點自由活動的時間嗎?怕是連睡覺都要振奮多秒掐著點上床。而且這樣的工作制度明顯違背了《勞動法》的內容。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在我國古代,人們心中最好的出路就是入仕當官,「兼濟天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當官的才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應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因此就只好「獨善其身」了。不當官了做什麼呢?從「士農工商」的順序而言,自然就是回到土地當個農民了。這不,陶淵明也因為在仕途連連受挫,就乾脆隱居了起來,開始在土地上耕作了。
  • 中國獨特的隱士文化:論述五花八門的古代隱士
    這是大名鼎鼎的陶隱士之佳作,還有什麼菊花之隱逸者也之類的,全是讚嘆隱士潔身自好的詩詞,而隱士向來飽受爭議,隱的好,便青史流傳,隱不好,便會被說為沽名釣譽,從古至今,這貌似是一種令人嚮往的「職業」。古雲,小隱隱於世,大隱隱與野。凡是對現世不滿的,很傲嬌的甩了袖子,拂衣而去,老子我要去當隱士了。對於隱士的定義,其實很模糊。
  • 終南山千年隱居生活真相 驢友觀光影響隱士修行
    20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尋訪終南,《空谷幽蘭》問世,揭秘山谷5000多位隱居修行者,過著和1000年前一樣的生活,年齡最大的90多歲,個別隱士甚至數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終老也未曾下山。
  • 從古代隱逸詩人情懷,看隱士的意義所在
    隱逸是一種有目的、有選擇、有價值判斷和精神追求的行為,古往今來,都有很多人選擇隱居深山,忘情於山水。最近看到有人提出:古代隱士多是自我封閉,這種人生是否有意義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主要有兩部分的疑惑:第一,古代隱士隱居起來,是一種自我封閉;第二,古代隱士選擇隱居,是否有意義?
  • 男子隱居終南山棄百萬年薪 解密當代終南山隱士的真實生活
    就在這片靜寂的山林中,卻常年隱居著數百名修行者。  隨著外界對隱士生活的好奇,終南山尋訪揭秘隱居人,山野的平靜終被打破。  究竟是哪些人在終南山隱居?他們為何要躲進山林過著清貧的與世隔絕的生活?隱士生活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文化現象?實地踏訪並體驗了隱士生活。而有內行指出,當前已不具備產生隱士的條件。
  • 文人隱居
    張光茫(山東) 對於中國古代文人來說,入世或出世,是他們人生道路上必然要面臨的選擇。入世者,為求濟世報國,為圖光耀門楣,這是多數知識分子十年寒窗、苦讀詩書的人生目標。而一旦遭遇仕途坎坷、政治黑暗,他們有的便轉而走向山林,選擇隱居,借寄情山水來消解內心的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