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王昕偉:著力構建紅色基因傳承的三大科學化體系

2020-12-07 光明思想理論網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紅色基因傳承、脫貧、國際市場拓展、科研環境和文化、綠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建平、王昕偉:著力構建紅色基因傳承的三大科學化體系】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建平、王昕偉認為,新時代,只有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傳承好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豐富完善傳承紅色基因的思想教育體系。這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應有之義,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現實需要。其次,探索構建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養成體系。讓紅色基因在實踐養成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再次,建立健全傳承紅色基因的制度保障體系。要始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認真制定紅色基因保護和傳承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合理的傳承紅色基因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紅色基因的科學有效傳承。

  摘編自《光明日報》

  【羅增斌:鞏固脫貧成果,需持續釋放同步振興的新動能】

  四川省巴中市委書記羅增斌指出,如期脫貧進入全面小康,是我們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鞏固脫貧成果、穩步邁進小康,需要依託鄉村振興戰略,聚焦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重點,著力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新型城鄉形態和基層善治格局,讓廣大貧困地區在「摘帽」後,持續釋放長效發展、同步振興的新動能。一要構建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釋放興業富民新動能。二要構建城鄉一體聯動和功能互補形態,釋放城鄉融合發展新動能。三要構建基層文化引領和多元善治格局,釋放鄉村治理新動能。脫貧攻堅工作要實打實幹,鄉村振興更要工作務實、過程紮實、效果真實,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才能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文博:繼續發揮企業在拓展國際市場過程中的積極性】

  王文博表示,我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服務貿易國。在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過程中,發揮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尤為重要。當前,民營企業貢獻了出口增長的絕對多數,已經成為我國外貿進出口的第一大主體,是外貿穩增長的關鍵力量。下一步進一步調動民營企業的積極性,繼續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穩預期增信心」是關鍵所在。總的來說,要針對具體外貿行業在不同國際市場遇到的難點痛點,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和諮詢服務,更好地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與政府服務職能,完善進出口支撐體系,幫助外貿企業提高開拓多元化市場的能力、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引導企業積極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實現國內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進而,以微觀企業層面的轉型升級,促進我國外貿從「規模第一」向「質量取勝」邁進。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高耀:為科研人員創造出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和文化】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高耀指出,科研環境和科研文化對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起著重要的形塑作用。一方面,科學研究活動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創新的科研成果均是在不斷質疑、爭鳴、論爭循環中產生的,需要科研工作者時刻樹立懷疑精神,敢於挑戰權威,崇尚學術民主。另一方面,科學研究活動充滿風險性、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因此需要科技工作者時刻堅守科研誠信底線,恪守學術道德。《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的出臺,更加有助於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家精神,發揮價值引領,努力形成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為我國科技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更加有助於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文化和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活力;更加有助於增強學術道德建設、科研誠信建設、作風和學風建設,有助於減少各類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更加有助於打破科研領域的「論資排輩」現象和「圈子」文化,從而為青年後備科技人才的脫穎而出打造更加有利的科研文化。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姜曉亭: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姜曉亭表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實現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優先是前提;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則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必備要素。對此,一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生態保護優先。二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是生態保護優先是綠色發展的保障。四是要實現綠色發展,就得優先考慮生態環境約束條件。五是通過實踐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創造科學發展的新模式。六是生態保護優先要求把良好的生態環境納入衡量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七是生態保護優先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各地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決摒棄先汙染後治理的傳統思維,杜絕為了增長而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錯誤做法,真正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真正做到生態保護優先,實現發展和保護的內在統一,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遵義:紅花崗區傳承紅色基因 激活紅色元素
    為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近年來,紅花崗區持續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發揮紅色底蘊厚重的優勢,不斷豐富紅色基因傳承方式。  改造後,這一片區的建築風格,以黔北民居元素為主,涵蓋紅色文化紀念公園、長徵步道、市民廣場、文史研究中心、陳列館等功能布局,從毛主席舊居向周邊發散,形成景觀敘事軸、儀式軸以及旅遊軸三大軸線關係,讓遊人更好感受紅色文化。
  • 十八大以來河南省弘揚和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探索
    河南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重要要求,不斷深挖紅色資源,加強載體建設,推出了高質量紅色文藝產品和各具特色的宣傳活動,帶動了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為河南文化強省戰略注入了新活力,樹立了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河南旗幟。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是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的理論根由,而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則是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的實踐依據。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強調主流文化的引領作用,是體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的需要。在未來中國特色文化的構建中,紅色文化將始終以與時俱進的狀態,不斷豐富完善自身內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前進力量
    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必須傳承紅色基因,永葆奮鬥本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在走向復興的道路上,紅色基因像希望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像不息的溪流,滋養著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像高揚的旗幟,匯聚起萬眾一心、共築中國夢的強大力量。正是由於紅色基因的積澱和傳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偉大夢想。面向未來、面對挑戰,我們要從紅色基因中汲取養分、匯聚能量,帶領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克難攻堅,努力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蹟。
  • 健全紅色基因傳承體系,用現代性話語講好黨的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好紅色基因,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時強調,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再次勉勵紅軍後代、革命烈士家屬做好紅色基因的傳承和傳播,引導人們堅定跟黨走。
  • 紅色基因傳承需關注地域文化的內生性
    從這一意義上說,激活和傳承紅色基因對於進一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向縱深推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與實踐價值。  紅色基因傳承問題是一個論域非常寬泛的論題,可以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加以透視和辨析。這裡,我們主要是基於地域文化的視角,來具體探討在新時代如何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
  • 傳承紅色基因 加強黨性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印跡是黨的光輝歷程的寫照,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就要求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鞏固堅定理想信念宗旨根基,永葆黨的性質、宗旨、本色。追尋紅色印跡,提升保護力度。
  • 新疆著力構建愛國主義教育體系
    本報訊(記者 蔣夫爾)日前,新疆召開教育系統學習貫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視頻會議,安排部署教育系統《綱要》學習貫徹工作,紮實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深入、持久、生動開展,著力構建好愛國主義教育體系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三大體系」(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進一步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中國特色新聞學在新時代的重要任務。  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三大體系」取得重要進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新聞學界篳路藍縷、開拓進取,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不斷探索、創新與發展,構建起中國特色新聞學。70多年來,我國新聞學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歷史階段,與此相適應,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也取得重要進展。
  • 白銀有色: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讓紅色土地熠熠生輝
    【鋁道網】紅色基因、紅色土地、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初心所在和革命傳承,瑞金、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均因「紅色今年8月19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指出:「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就是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甘肅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芒。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地評線」齊魯網評:讓紅色基因在代代傳承中擁有更多「話語權」
    當下,多元文化的侵襲和外來意識形態的挑釁不斷擠壓著紅色基因的「生存空間」,新的歷史形勢下,紅色基因的傳承需要加快構建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以更加豐富的內容形式融入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中,使他們增加對祖國和民族的認識,從小立志能夠成為國家發展的建設者、生力軍。深入挖掘,讓紅色基因「串」起來。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必須做實「挖掘」工作。
  •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時代精神影視劇目創作情況新聞發布會實錄(文+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基因傳承與弘揚。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在高臺縣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時又指出:「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到張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潤強先生,張掖市政府副市長於永梅女士就張掖市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時代精神,打造精品劇目創作的有關情況進行介紹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 門頭溝田莊:發展紅色旅遊資源 傳承愛國基因
    中國網11月15日訊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紅色旅遊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及北京市委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有關要求,推進首都紅色旅遊工作,11月14日下午,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我和我的祖國·紅色北京傳承基因」活動在門頭溝區雁翅鎮田莊村的京西紅色黨性教育基地舉辦。
  • 傳承紅色基因 築牢紅色根基
    戰爭是一代又一代作家著力關注並傾力書寫的主題,而從孩子的視角去描寫戰爭、詮釋戰爭,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僅是藝術範疇的探究,也是作家的責任擔當。 新蕾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浴火童心」叢書,是曾有情、張子影這對夫妻作家聯袂創作的長篇系列兒童戰爭小說,分為曾有情創作的《乞丐英雄》《少爺從軍》和張子影創作的《烽火狼娃》《我的兄弟我的馬》。
  • 傳承紅色基因 永葆初心使命
    陽泉,這座承載著紅色基因的美麗山城,從1947年有幸被歷史選中,成為中國共產黨親手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到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國家級新型智慧城市及智能物聯網應用示範基地試點,建市70多年來厚植土壤,強根固基,蓄積能量,幾代人以一地一隅的生動實踐深刻詮釋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清晰標註了陽泉因初心使命而生,因初心使命而強的發展歷程。
  • 漢中市: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
    以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以延安精神培育時代新人。近年來,漢中市因地制宜,利用厚重的文化資源將紅色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樹人實踐,在中小學教育中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有效推進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以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紅色塑魂魄,精神代代傳。
  • 長徵精神內涵心得體會 遵義構建紅色文化育人體系有感
    長徵精神內涵心得體會 遵義構建紅色文化育人體系有感  遵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紀念館、婁山關戰鬥遺址……走進貴州遵義,一個個熟悉的紅色文化場館,時刻提醒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這是一座革命之城、轉折之城。  每逢節假日,這些場館裡隨處可見一群戴紅領巾的講解員,他們用稚嫩的童音,聲情並茂地向遊客們講述紅軍長徵的故事。
  • 山東膠州:探索構建科學育人體系 引導青少年立志成才
    創新「一主兩線六環」思政教育體系,搭建紅色基因傳承「四梁八柱」膠州市對全市紅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形成中小學「一主兩線六環」 ( 「一主」即紅色文化課堂,「兩線」即紅色理念教育、紅色實踐教育,「六環」即紅色講堂、紅色走廊、紅色創作、紅色紀念、紅色劇場、紅色研學)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探索構建科學育人體系
  • 中國博協紀念館專委會2020年會暨 「紀念館與紅色基因傳承」學術...
    湖南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毛澤東思想最早的發源地、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策源地,紅色是湖南最明亮的底色。湖南黨史陳列館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堅持「黨史姓黨」,突出「黨史為黨」,強化「黨管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努力將黨史這味最好的「營養劑」「清醒劑」轉化為固本培元、凝心鑄魂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