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紅色基因傳承、脫貧、國際市場拓展、科研環境和文化、綠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建平、王昕偉:著力構建紅色基因傳承的三大科學化體系】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建平、王昕偉認為,新時代,只有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傳承好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豐富完善傳承紅色基因的思想教育體系。這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應有之義,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現實需要。其次,探索構建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養成體系。讓紅色基因在實踐養成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再次,建立健全傳承紅色基因的制度保障體系。要始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認真制定紅色基因保護和傳承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合理的傳承紅色基因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紅色基因的科學有效傳承。
摘編自《光明日報》
【羅增斌:鞏固脫貧成果,需持續釋放同步振興的新動能】
四川省巴中市委書記羅增斌指出,如期脫貧進入全面小康,是我們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鞏固脫貧成果、穩步邁進小康,需要依託鄉村振興戰略,聚焦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重點,著力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新型城鄉形態和基層善治格局,讓廣大貧困地區在「摘帽」後,持續釋放長效發展、同步振興的新動能。一要構建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釋放興業富民新動能。二要構建城鄉一體聯動和功能互補形態,釋放城鄉融合發展新動能。三要構建基層文化引領和多元善治格局,釋放鄉村治理新動能。脫貧攻堅工作要實打實幹,鄉村振興更要工作務實、過程紮實、效果真實,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才能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文博:繼續發揮企業在拓展國際市場過程中的積極性】
王文博表示,我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服務貿易國。在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過程中,發揮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尤為重要。當前,民營企業貢獻了出口增長的絕對多數,已經成為我國外貿進出口的第一大主體,是外貿穩增長的關鍵力量。下一步進一步調動民營企業的積極性,繼續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穩預期增信心」是關鍵所在。總的來說,要針對具體外貿行業在不同國際市場遇到的難點痛點,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和諮詢服務,更好地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與政府服務職能,完善進出口支撐體系,幫助外貿企業提高開拓多元化市場的能力、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引導企業積極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實現國內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進而,以微觀企業層面的轉型升級,促進我國外貿從「規模第一」向「質量取勝」邁進。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高耀:為科研人員創造出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和文化】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高耀指出,科研環境和科研文化對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起著重要的形塑作用。一方面,科學研究活動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創新的科研成果均是在不斷質疑、爭鳴、論爭循環中產生的,需要科研工作者時刻樹立懷疑精神,敢於挑戰權威,崇尚學術民主。另一方面,科學研究活動充滿風險性、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因此需要科技工作者時刻堅守科研誠信底線,恪守學術道德。《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的出臺,更加有助於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家精神,發揮價值引領,努力形成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為我國科技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更加有助於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文化和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活力;更加有助於增強學術道德建設、科研誠信建設、作風和學風建設,有助於減少各類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更加有助於打破科研領域的「論資排輩」現象和「圈子」文化,從而為青年後備科技人才的脫穎而出打造更加有利的科研文化。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姜曉亭: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姜曉亭表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實現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優先是前提;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則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必備要素。對此,一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生態保護優先。二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是生態保護優先是綠色發展的保障。四是要實現綠色發展,就得優先考慮生態環境約束條件。五是通過實踐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創造科學發展的新模式。六是生態保護優先要求把良好的生態環境納入衡量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七是生態保護優先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各地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決摒棄先汙染後治理的傳統思維,杜絕為了增長而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錯誤做法,真正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真正做到生態保護優先,實現發展和保護的內在統一,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