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戒律及其對藏族文化的影響——德青

2020-12-11 佛教在線

(二)佛教戒律對藏語言文學的影響

佛教戒律是佛祖在世時針對當時的情況隨機制定的,因而在《律經》中就有許多關涉僧俗徒眾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細節描寫,為我們打開了一幅古代印度、尼泊爾地區的風俗畫卷。內容的包羅萬象決定了其語言文字的豐富性,律經及其註疏的翻譯也使藏語言文字中增加了為數眾多的新名詞,其中包括地域名、飲食穀物名、衣著名、行業名、人體器官名、時辰名、生活用具名、動植物名、醫藥名、動作行為名、數字名、度量衡名、貨幣名等等。這些具體詞彙收人了《丹珠爾·佛學分類詞典》、《龍朵喇嘛文集》、《古藏文詞典》等諸多詞典和有關語言文字的著述中。

卷帙浩繁的律疏中不乏構思精巧、文筆優美、修辭典雅之作,為藏族文學藝術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如根敦珠巴的《毗奈耶廣因緣經》就是這樣一部頗具文學色彩的律學典籍。另外,在藏族文學作品中,宣揚佛教思想的題材佔多數,而在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受佛教戒律思想的影響,作品所歌頌的人物的優秀品質大多為自律、善良、寬容等。在許多為高僧大德們歌功頌德的傳記中,「持戒自律」始終是貫穿全文的主要內容之一。《律根本經》獨特的行文風格也豐富了藏文的文體形式。

二、藏傳佛教戒律對藏族制度文化的影響

政治和法律作為階級專政的工具,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價值觀。藏族封建農奴主階級,為了實現自己奴役和剝削勞動人民的目的,利用佛教思想作為其統治的輔助工具,對藏族人民施行了更為深刻和更具隱蔽性的壓迫和剝削。佛教戒律對貫徹實施佛教思想的保障作用,被統治階級運用於對世俗社會的統治中,具體體現在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上。

(一)對政治制度的影響

1.以「十善法」為指導思想

7世紀,松贊幹布統一吐蕃,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但是,他也敏銳地意識到,吐蕃建國初期,由於數千年來處於分裂割據狀態的藏族各部落依奉原始宗教本教及各自祖先的不同神祇,各自為政,戰亂頻仍,相互殘殺的隱患仍未徹底解決,藏地無法長治久安,進而發展經濟和文化。建立一種統一的思想成為問題的關鍵和迫切的需要。當時吐蕃的鄰邦如唐王朝、印度、尼泊爾、于闐等正是佛教興旺,聲名遠播之際,松贊幹布也順應時代潮流,選擇了佛教這一在當時社會最高而最具魅力的意識形態作為統治吐蕃的思想武器。他派遣青年前往印度學佛,創製文字,翻譯佛教經典,修建大、小昭寺等寺廟,以法令形式要求臣民們皈依佛教,以佛教的「十善法」作為治國的根本理念和教化人民的方法。

繼松贊幹布之後,又經赤松德贊和赤熱巴巾等幾代國王的努力,佛教思想才得以在藏地逐步由宮廷走入民間,佔據統治地位。吐蕃國力也得到大大加強,一躍成為稱雄中亞的強國。上述三位國王也被尊奉為「三大法王」和「三怙主」,即觀世音、文殊菩薩和金剛手菩薩的化身。縱觀這幾位吐蕃法王的治國方略,我們不能不聯想到古印度也號稱「法王」或「轉輪王」的貴霜王朝國王阿育王和迦膩色迦王。(5)貴霜王朝是1世紀至3世紀時期的古印度強大的政權,其時正值大乘佛教剛剛興起。阿育王扶持並借用大乘的佛教思想,創立了一套佛教政治治世法。他除了在都城設立佛教政治施行的總部阿育王僧伽藍,在各地建造教化中心如來神廟之外,更制定了教化的運作制度,設立有中央及地方各種僧俗官員,共同負責全面推行其政策,這種有組織性的政治教化設施,即是其佛教政治制度化的基礎。當時的佛教法師和僧人不僅僅是宗教專職人員,而且是法王政事的重要參與者。他們除了要負責編撰佛教經典、製作佛像、建造塔廟,還要參與策劃推行佛教政治的工作。阿育王還專門設立了管理僧官及傳教的制度。那麼,阿育王是藉助什麼大乘佛教理論來推行其國政的呢?《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說:「轉輪聖王,以十善道化四天下,惡令受持,離十惡業,行十善道,具足成就名為法王。」(6)《犍陀國王經》中提到佛授阿育王「五戒十善」的事。很顯然,阿育王是以「十善法」作為其以佛教治國的根本方法。阿育王不僅自己受持十善戒,行布施,而且也要求其人民「身自持十戒不疑,復教他守十戒,於夢中自護十戒,亦復於夢中面目見十戒」。(7)他的石敕中一再囑咐其人民不要殺生,不要飲酒作樂,不要批評和破壞別的宗教派別,要供養父母、婆羅門、修行者,甚至奴婢。(8)這些敕令將世俗活動與宗教道德高度融合,成為阿育王所推行的佛教政治的又一大特點。《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提出了佛教式的司法方法:「欲治彼惡行眾生,先起慈心,智慧觀察思維五法,然後當治。何等為五?一者依實非不實,二者依時非不時,三者依義非不義,四者依柔軟語非粗獷語,五者依慈心非嗔心。」主張廢棄「割截手腳眼耳鼻舌」之刑,而應「依於大慈大悲之心,禁閉牢獄,枷鎖打縛,種種呵責,奪取資生驅控他方,為令改悔」。這顯然是一種將佛教所信仰的理性判斷事物的態度作為司法的依據。阿育王當時是否完全依此治世記載不甚清楚,只知他並未真正放棄軍事裝備,還設有死刑。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的世俗化及其動因芻議
    與儒家文化主導下的漢族社會不同的是,藏族社會自松贊幹布以來,經過千餘年的崇佛過程,逐漸成為一個全民信佛的社會,從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到貴族官僚的政治生活,無不與佛教密切相關。到藏傳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它不僅控制了藏族世俗社會的主要權力和至少三分之一的社會財富,而且無形中影響著每個人的行為方式、思想狀態和價值觀念,因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藏傳佛教成為主宰藏族社會命運的決定性因素。
  • 麗江藏傳佛教壁畫及其歷史研究
    麗江藏傳佛教壁畫是藏族文化東傳的必然結果,是明代木氏土司崇奉藏族文化的體現,是滇、藏、川多民族文化圈互動的一個縮影,它在客觀上豐富了納西族等雲南各民族的文化。以藏傳佛教為標象和載體的藏族文化東傳是藏族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以及中華多民族文化偉大構造中的重要歷史活動之一。藏傳佛教具有很強的東傳能力,隨著藏族佛教人士與外界交往的增多,藏傳佛教逐漸走出西藏,在蒙、漢、滿、納西族等地傳播,形成了各時期不同的「東傳」勢力。明代麗江的藏傳佛教壁畫是木氏土司勢力強盛和文化開放的反映。
  • 佛教:少數民族中的藏傳佛教傳播
    藏傳佛教除了在藏民族中傳播,在藏滇川交界部分,還流傳於納西族(含摩梭人)和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當中。藏傳佛教對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也吸收當地的民間宗教,產生了各自的民族特色。楊學政所著「雲南宗教文化研究—藏族納西族普米族的藏傳佛教」對這一地區的藏傳佛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民族史:藏傳佛教對蒙古影響,蒙古族不斷向藏族,聚居區擴張勢力
    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在歷史上,元代自八思巴起,藏傳佛教中薩迦派的歷代傳人都為元室帝師,藏傳佛教流傳很廣。藏族也與蒙古族建立了更親密的關係。洪武元年(1368年)元室北遷後,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影響仍然很大。在各種史籍記載中,隨處都能找到藏傳佛教喇嘛活動的影子。
  • 藏族歷史悠久,明、清時藏傳佛教(喇嘛教)在藏區極為興盛
    藏族的文化藏族歷史悠久,明、清時藏傳佛教(喇嘛教)在藏區極為興盛。藏傳佛教派系眾多,有薩迦派、噶舉派、寧瑪派、噶當派等。15世紀初,藏傳佛教格魯派興起。因其僧人戴黃帽,又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1357-1419),原名羅桑扎巴,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到西藏(明稱為烏斯藏)學經,並針對藏傳佛教戒律廢弛、頹廢萎靡,積極推行改革。永樂七年(1409年),宗喀巴得到帕木竹巴地方政權闡化王扎巴堅贊的幫助,在拉薩大昭寺主持大祈願法會,隨後又在拉薩附近建立黃教第一座寺院甘丹寺,黃教正式創立。
  • 當下的藏傳佛教和藏族信仰觀念有何變化?
    、發展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藏傳佛教深刻影響著藏民族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生活。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藏族聚居區經濟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藏傳佛教與其他意識形態一樣,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如何準確評估、判斷藏傳佛教及藏族信仰觀念發展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已成為政府及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是藏文化的重要體現——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尕藏加本刊記者 陳飈在中國,藏傳佛教流傳區域主要是西藏和四川、雲南、甘肅、青海的藏族地區以及內蒙古、新疆的蒙古族地區。據《中國西藏基本情況叢書—西藏宗教》一書:截至2010年,西藏與四川、雲南、甘肅、青海的藏族地區的藏傳佛教寺院有2769座。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藏傳佛教文化對文玩的影響有哪些?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琢磨羅,今天咱們聊一下藏傳文玩對於我們盤玩的文玩有著什麼樣的深遠影響。在影響中原文化的三個基礎文化中,佛教的影響是居於第二位。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而藏傳文化它與中國的淵源深厚,藏傳佛教是第一個融入中國古代社會的外來宗教,也是第一個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外來文化。
  • 明朝時期,藏傳佛教盛行,哪些原因導致的?
    明代內地漢人與藏傳佛教產生聯繫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明代統治階級上層治藏政策和其對藏傳佛教的崇信對民間產生影響。其二,藏傳佛教僧人個人的傳教活動,以及藏傳佛教僧人為其它方面的利益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百姓的生活。
  • 藏傳佛教與擦擦的源流
    中國藏族人民篤信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西藏,漸為全民信仰,十世紀後半期已形成了有其自身儀軌的藏傳佛教,亦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曾對藏族地區及信仰地域的哲學、政治、文化、藝術、歷算、醫藥、建築乃至人們的生活習俗、心態都有過直接和巨大的影響。
  • 藏傳佛教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
    此時,佛教的影響非常有限。雖然諸如康德、叔本華等歐洲著名哲學家都了解並推崇佛教,但是由於缺少直感性的介入,佛教對歐洲文化的影響非常微弱,只能若隱若現地影響著思想家們對自我、生命、實在、自由、幸福等問題的思考。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獨立出世。1902年,第一本以「佛教心理學」命名的著作問世。
  • 「藏傳佛教」在我國的發展史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一樣,藏傳佛教同樣有不同的四大宗派,蓮花生大師所傳教法,後人稱之為「寧瑪派」,指的是「古老」。該派和西藏傳統的苯教有所融合。17世紀時,五世達賴喇嘛大力扶持該派的發展,在青海、四川以及雲南一帶影響甚廣。
  • 王孺童《佛學綱目》第十七講:藏傳佛教
    值得說明的是,苯波教作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傳承,目前在整個藏族地區雖然其勢力很小,但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力在生存延續。 藏傳佛教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又與印度佛教的歷史進程及其文化演變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誇大其詞地講,藏傳佛教是印度佛教直接移植到青藏高原的宗教文化「複製品」。
  • 藏傳佛教寺院公開展示寺內珍藏寶物 以弘揚佛教文化
    青海的藏傳佛教寺院內大都收藏有珍貴的佛教文物,它們是古老而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的代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所長尕瑪圖嘎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藏傳佛教寺院開始將寺內珍藏的寶物公之於眾,以弘揚藏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
  • 為什麼那麼多人信奉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是在中國青海、西藏、內蒙古以及現在距離西藏較近等地區流行的一種宗教。公元7世紀佛教密宗傳入西藏。有人認為藏傳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與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結合的產物。佛教之所以為佛教,在於其三藏經典與戒律,以及法脈的傳承。
  • 為什麼那麼多人信奉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是在中國青海、西藏、內蒙古以及現在距離西藏較近等地區流行的一種宗教。公元7世紀佛教密宗傳入西藏。佛教之所以為佛教,在於其三藏經典與戒律,以及法脈的傳承。藏傳佛教所依據者是真實的三藏經典,而未經過其他宗教修改;藏傳佛教的戒律體系是真實的佛教體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應俱全;在法脈上,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延續到今天,由清淨證悟的大德傳承代代相傳至今。
  • 元代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影響---孫悟湖
    一、漢地佛教是藏傳佛教的來源之一本文主要探討自元以來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的影響,但漢地佛教是藏傳佛教的來源之一。不探其源,難明其流,因此,在介入主題之前,有必要追溯漢地佛教對藏傳佛教的影響。由此可見,漢地禪宗思想對藏傳佛教的影響可謂不絕如縷,綿延不斷。在很多情況下,兩個民族在相互交往和接觸的過程中,其兩種文化的輻射和借鑑是互動的、雙向的。漢藏兩地佛教之間的交流、對話、溝通便是最好的證明。漢地佛教延伸到了藏傳佛教中,藏傳佛教也同樣輻射到了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大規模的影響漢地佛教是在元代。
  • 什麼是藏傳佛教?為什麼清朝皇帝信奉藏傳佛教文化而不是薩滿教?
    佛教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佛教傳播到每一個地區以後,由於受到當地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形式和內容都有相應的變化,形成許多宗派。中國: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三大系統。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學派和宗派。
  • 藏傳佛教和西藏文化-觀點內容-佛教在線
    簡述佛教的傳入對於藏族文化發展的貢獻 佛教開始自漢地傳入西藏,以後又直接自印度傳入,在佛教文化的衝擊和推波助瀾下,西藏的文字和法律才得以產生;並以佛教為紐帶,漢地高度發展的工藝美術和印度的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等五大明與歷算、詩學、詞藻、聲韻、戲劇等五小明才得以輸入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