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藏傳佛教和藏族信仰觀念有何變化?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布達拉宮(圖片來源:資料圖)

藏傳佛教在藏族聚居區的傳播、發展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藏傳佛教深刻影響著藏民族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生活。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藏族聚居區經濟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藏傳佛教與其他意識形態一樣,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如何準確評估、判斷藏傳佛教及藏族信仰觀念發展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已成為政府及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社會上圍繞這一問題形成了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藏傳佛教與其他宗教一樣,處於宗教發展的上升期,無論信教人數、寺院規模、社會影響等,都已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即所謂的後復興時期。從表面上看,這種認識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種認識並未客觀、準確地反映藏傳佛教發展的現實和全貌。

另一種觀點認為,藏傳佛教已步入衰落期,其影響功能在下降,藏族與其他民族的差異已經縮小,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民族、宗教問題的處理上,是一種自我消耗或浪費,搞經濟建設才是硬道理。

第三種觀點認為,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國強民富,民族或民族宗教問題已不再是大問題。尤其是像藏族這樣發展相對滯後的民族,國家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應該知足、隨遇而安才是。

上述觀點的蔓延,已經對我國宗教觀念、民族觀念的認識造成了混亂。因此,正確認識、評估判斷十分必要,也非常急需。就此,我們深入藏族聚居區進行了實地調查與研究,有了如下的認識和思考:

第一,從藏族聚居區的現狀來看,藏族並非全民信仰藏傳佛教,其中有一部分人信仰苯教、天主教等宗教。籠統得出「藏族是一個全民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的結論是不科學的,這是對藏族及藏族宗教信仰認識的一個誤讀。

第二,我國藏族聚居區的絕大多數藏族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在藏族聚居區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地域環境,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文化傳統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藏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諸多的差異性, 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宗教及宗教文化,這種差異顯而易見。因而,在不同區域處理民族和宗教問題時,需要因地而宜、因時而異,制定具體政策,採取不同措施。

第三,就藏傳佛教的現狀而言,以安多地區為例,區域性差異很大,不同地區因地理、歷史及文化上的差異性,藏傳佛教發展情況各不相同,發展趨勢也有所不一。但就整體而言,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徵:

一是安多地區藏傳佛教寺院的數量、規模、僧侶人口、宗教活動情況等多個方面,無論安多的哪個區域,與民主改革前相比,發展呈下行趨勢。

二是藏傳教佛的影響力自西向東,即西部牧業區、半牧半農區,向東部農業區和漢藏雜居區逐漸減弱。可以預見,這一態勢將在未來的一個時期內,進一步持續,成為安多地區藏傳佛教發展的總體趨勢。

三是隨著近年來科技及文化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科學知識的普及與提高,宗教價值觀念對社會實際控制能力逐漸削弱,宗教信仰趨於理性化。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僧人來源、寺院經濟、世俗文化衝擊影響等,日益凸顯出來。

第四,就我國藏族而言,藏傳佛教的影響力至今仍然很大。藏傳佛教在藏民族的經濟、政治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民族宗教無小事。宗教問題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宗教情感問題,必須認真對待。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理性看待藏族及藏傳佛教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在具體處理民族與宗教問題時,應從小事做起,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是所有出現的「問題」必須放置在所處的環境背景下分別加以處理,對出現的問題要在當地加以解決。有些問題在某種環境下可能是問題,但在另一個環境下不一定成為問題。要防止「眉毛鬍子一把抓」的錯誤做法。

二是個別地區出現的個別事件,並不能代表藏傳佛教發展的主流或大趨勢,要防止將少數個人、集體利益的訴求被民族化或宗教化。同時,對出現的問題,應就事論事,避免將民族、宗教問題擴大化、複雜化。

第五,藏族聚居區藏傳佛教工作的成敗,是直接關係到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宗教和順、社會發展的大事,不能流於形式,簡單化、一刀切。要防範「寧左勿右」的錯誤思想,警惕個別幹部將問題擴大化。若不及時加以糾正,勢必加劇和激化民族矛盾,民族地區穩定發展也只會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因此,民族、宗教工作的成敗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宗教幹部隊伍的素質,取決於民族、宗教工作是否到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少數民族地區公務員隊伍建設,加大公務員隊伍建設力度,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強化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公務員隊伍建設,培養一批熟悉歷史,了解現狀,講政策、懂法律、德才兼備,熱心民族事業的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公務員隊伍,他們是消除民族隔閡、密切聯繫少數民族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處理好民族關係、幹群關係、黨群關係的關鍵環節。

二是強化少數民族地區漢族公務員隊伍的民族宗教理論和政策教育,使之成為民族、宗教工作的行家裡手,成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基石。

總之,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民族消亡、宗教消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要民族存在、宗教存在,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就不會很快消失。因此,對民族和宗教問題,要從民族和宗教發展規律出發,尊重客觀事實,按規律辦事。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有出路。任何企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迴避民族宗教問題、背離群眾意願的想法、做法,毫無疑問將影響民族情感,不利於民族團結,無助於維護社會穩定大局。(作者系甘肅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有何異同?
    到現在,藏傳佛教在西歐、北美等西方國家形成了遍地開花的興盛局面。在這種新的信仰衝擊波的影響下,港臺和內地各階層人群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數也在持續增長著。因此,藏傳佛教雖然產生於中國藏區,但它並非藏族獨有的信仰。它正逐步從國內多民族的共同信仰,發展成覆蓋面波及全球的國際性的宗教。
  • 藏傳佛教的世俗化及其動因芻議
    與儒家文化主導下的漢族社會不同的是,藏族社會自松贊幹布以來,經過千餘年的崇佛過程,逐漸成為一個全民信佛的社會,從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到貴族官僚的政治生活,無不與佛教密切相關。到藏傳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它不僅控制了藏族世俗社會的主要權力和至少三分之一的社會財富,而且無形中影響著每個人的行為方式、思想狀態和價值觀念,因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藏傳佛教成為主宰藏族社會命運的決定性因素。
  • 佛教基礎 | 什麼是藏傳佛教?
    、學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 地理、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從公元7 世紀初引進到現在,藏傳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初傳、中興、 鼎盛、 走向世界四個階段。從公元7世紀初松贊幹布主持譯經、建立佛教 法規到公元9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為藏傳佛教的初期傳播階段。
  • 綠松石與藏傳佛教的淵源,需要從何說起?
    綠松石與藏傳佛教的淵源,需要從何說起?綠松石和佛教的淵源,還要從我國藏族人民說起,在青藏高原上,每一個藏民都擁有自己的綠松石,他們認為佩戴綠松石是天意。藏王的子民不得把綠松石丟棄在水裡,人的靈魂就會離開肉體而消亡。
  • 電影《喜馬拉雅》中的藏傳佛教
    宗教作為觀念層面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像酥油融入糌粑一樣,滲透到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從生到死,從經濟到精神,從裡到外,無不和宗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佛教從7世紀傳入藏族地區,到現在已經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水乳相融。在此之前,藏族有原始宗教和苯教,佛教傳入之後,兩者有所整合,包括原始宗教中一些儀式性的東西等等,融入到佛教中,形成了有別於佛教和藏族原始宗教的藏傳佛教。
  • 朱麗霞:清代北京藏傳佛教中的關公信仰
    清乾隆十五年(1750)出版的《京城全圖》上標註有寺廟1272座,其中有「關帝廟」121座,大約佔當時京城寺廟總數的10%。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關帝信仰也滲透到北京的藏傳佛教寺廟中,這主要表現在:1、清代北京的藏傳佛教寺院中幾乎都有關帝殿,如雍和宮、東黃寺、普勝寺、隆福寺、淨住寺、長泰寺、五門廟、福祥寺、資福院等。
  • 青海有群改宗伊斯蘭教的藏族,人口過萬,不與信仰佛教的藏族通婚
    地處黃河谷地北側山溝谷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黃河流經縣境西南部和南部,屬青藏高原東部乾旱區。在這裡有一座山,叫卡力崗山,隆起於化隆縣域的南面,橫亙於黃河北岸,以綿延百裡之長、海拔三千四五百米之高而雄踞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處。
  • 什麼是藏傳佛教?為什麼清朝皇帝信奉藏傳佛教文化而不是薩滿教?
    佛教傳播到每一個地區以後,由於受到當地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形式和內容都有相應的變化,形成許多宗派。中國: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三大系統。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學派和宗派。藏傳佛教儀軌繁多複雜,除寺僧上殿誦經,講經說法,舉辦大型法會等與漢地佛教基本相同外,還有藏傳佛教所特有的密宗傳法灌頂等儀式,各派均按各自傳承儀軌舉行。藏傳佛教藝術很發達,其造像和繪畫等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充分體現了藏族傳統文化風格。中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主要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門巴族等,佛教在這些民族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影響。
  • 藏傳佛教之前,藏族信仰什麼宗教?
    佛教在西藏有文獻記載的,始自松贊幹布(《新唐書》作棄宗弄贊、棄宗農)。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文成公主嫁給他,當時內地所信仰的佛教才隨之傳入西藏。松贊幹布另外還娶了一位尼泊爾公主,她原來也信仰佛教。
  • 藏族最隆重的節日 藏曆新年裡的藏傳佛教
    (圖片來源:資料圖 攝影:馮登寧) 2月9日是陽曆的藏曆新年,這將是藏族群眾最隆重的一個節日。 佛教自公元7世紀傳入藏區以來,經過1300年的發展演變並與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極其密切的關係,基本佛教思想觀念已經成為藏民族思想精神的核心價值以及日常行為準則。 藏傳佛教經過後弘期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等祖師大德們不懈的努力弘傳。
  • 青藏高原崇馬習俗:藏傳佛教信仰"馬頭觀音"(圖)
    「馬是牧民的生命與翅膀」  從古老的藏族民間傳說和現代考古史料來看,遠在新石器時代,藏族人就在青藏高原腹地開始了對馬的馴化,藏文史料說,在布德鞏傑時期,就有藏族人將野馬馴化成家馬,將野牛馴化成家牛等的記載。
  • 泥塑的信仰——藏傳佛教擦擦藝術
    那一年,搖著轉經筒,漫步於川甘交界的郎木寺,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隨處可見虔誠而寧靜的信仰……山下一瑪尼石旁,無數泥塑的佛像與佛塔規整排列,藏族人稱其為「擦擦」。最早可以追溯於藏傳佛教後弘期,由克什米爾一帶經阿里直接傳入西藏的一種佛教藝術形式。目前,西藏所發現的早期的擦擦,其種類與數量,要屬託林寺最多。
  • 佛教:少數民族中的藏傳佛教傳播
    藏傳佛教除了在藏民族中傳播,在藏滇川交界部分,還流傳於納西族(含摩梭人)和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當中。藏傳佛教對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也吸收當地的民間宗教,產生了各自的民族特色。楊學政所著「雲南宗教文化研究—藏族納西族普米族的藏傳佛教」對這一地區的藏傳佛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藏傳佛教的兼容並蓄是什麼樣的?又是怎麼和其它宗教並存的?
    它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一種宗教,淵源於古代的巫術,在承襲古代鬼神思想、神仙方術、陰陽五行學說以及黃老道的某些宗教觀念和修煉方法的基礎上,經過一些文人術十的努力,於漢代形成。由於它產生於漢族之中,所以無論是所謂的雅文化還是俗文化,在信仰、觀念、行為方式和處世原則等等方面受漢族的影響,而且成為漢民族的主要信仰之一。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念誦是藏傳佛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方式,信仰者可通過念誦不同內容的經文、禮讚和祈願文等來實現個人的現實訴求,以表白自己的信仰和願望,藉此亦可修養個人的佛學素養和提高佛學知識水平。因此,念誦在藏傳佛教修行中十分重要,且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尤其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中,念誦與祛病可謂信仰的一種生命價值體現,普遍流行於藏傳佛教和藏區社會。
  • 蒙古人何以快速信仰藏傳佛教
    事實上,蒙古人在元朝建立以前就開始信仰藏傳佛教,如今中國西北地區清一色的穆斯林,但是蒙古人是例外,他們依然是藏傳佛教徒。另外,乾隆皇帝寫有《喇嘛說》,一方面譴責喇嘛,另一方面卻說他是為了安撫蒙古才信喇嘛教的。但是,今天若問蒙古人究竟從何時開始信仰藏傳佛教,他們怎樣慢慢地接受藏傳佛教了,對此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迄今為止,人們關於這段歷史的認知都源於明初士人權衡的私家筆記、或當視為元末野史的《庚申外史》,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癸巳,至正十三年(1353),脫脫奏用哈麻為宣政院使。
  • 蒙古人為什麼信仰藏傳佛教?
    寫在前面:蒙古人為什麼信仰藏傳佛教?在電視劇《成吉思汗》中,經常可以看到宗教的身影。蒙古人信仰長生天,可能和薩滿教有些關聯,小編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後來,蒙古人幾乎接觸了世界上的所有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
  • 藏傳佛教與擦擦的源流
    中國藏族人民篤信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西藏,漸為全民信仰,十世紀後半期已形成了有其自身儀軌的藏傳佛教,亦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曾對藏族地區及信仰地域的哲學、政治、文化、藝術、歷算、醫藥、建築乃至人們的生活習俗、心態都有過直接和巨大的影響。
  • 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學理依據、本土特色和時代特徵
    這樣,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之間形成了鋸木往復式的拉鋸效應,使拉鋸效應所造成的闡釋學循環是守正創新、繼承發展的內在動力。宋明理學提出理一分殊,月印萬川。古典文獻《晏子春秋》中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蘇東坡還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藏族民間也有所謂「解釋者比原作者更善巧」之說。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