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
恐懼由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不知不覺,仿佛一片葉子將它的顫動傳給另一片。
突然整棵樹在顫抖,並沒有風的跡象。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詩歌《恐懼》,來自查爾斯·西密克,翻譯是舒丹丹。查爾斯·西密克 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美國最優秀的詩人之一,曾先後獲得過普利茲詩歌獎、惠特曼詩歌獎、斯蒂文斯獎,並擔任過美國第十五任桂冠詩人。
西密克雖然是美國詩人,但「他心靈的根,仍深深扎在他的東歐故國——前南斯拉夫。那種滲入血液的對於恐懼、離散和荒誕的敏感,使他的作品獲得了迥異於當今美國詩人的悲劇性力量。」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查爾斯·西密克,1938年5月9日生於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他幼年的時候正好是二戰時期,當時為躲避大轟炸,西密克一家多次被迫疏散轉移,在難民潮中疲於奔命。對於這一點,他後來不無幽默地說:「我的旅行代理人是希特勒和史達林。」
二戰後,動蕩的社會局面、持續的暴力和絕望的氛圍,迫使西密克的父親離開了南斯拉夫前往義大利,後來輾轉去了美國。西密克的母親多次試圖追隨丈夫前往,卻屢屢被當局駁回申請。在西密克15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終於設法得到機會,安排一家子去法國巴黎旅行,幾經輾轉,一年後的1954年,他們離開了歐洲大陸,遠渡重洋移居美國芝加哥,一家子才終於重聚。
早在芝加哥上高中時,西密克便開始對詩歌產生濃厚興趣,並嚴肅寫作——儘管他承認當時寫詩歌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追求女孩子,但他在想像和語言上的處理都十分認真。後來,他進入紐約大學學習,於1966年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59年西密克21歲的時候,他開始在雜誌上發表詩作。1967年,他的第一部詩集《草說什麼》正式出版。在很短的時間裡,西密克不僅推出了大量原創詩作,還翻譯了許多前南斯拉夫詩人的作品,逐漸嶄露頭角,由此開始引起評論界注意,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最終以實力在美國詩壇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因為出生並成長於納粹陰影中的貝爾格勒,在經歷戰亂和目睹種種恐懼之後,移民美國,並再次領受了底層生活的諸多艱辛。正是這樣一段成長過程,使得西密克在詩中對戰爭、政治、創傷記憶和底層經驗等等進行了持續的、近於偏執性的書寫,無邊的苦難景象「魘」住了詩人,而詩歌則是在噩夢中掙扎、保持清醒的唯一抵抗方式。
西密克是一個清醒的夢遊者和深度的失眠者,他常常讓自己置身於在旁人看來有些不合情理的超現實場景中,在自己的「夢幻帝國」中從平靜走向極端,走向似有似無的境界。他喜歡在深夜或凌晨散步,把自己所見所感都記錄下來:深夜的肉鋪、在旅館房間中的失眠、凌晨從大街上來的嗓音……這樣的心靈記錄,在靜謐中蘊藏著某條線索,沿著它,讀者可以追蹤無限的詩意。他也用一種特別的聲音讓讀者在歷史記憶中獲得時代般的迴響。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查爾斯·西密克的詩歌《恐懼》,以及詩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