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飾北齋逝世170年,重走通往富士之路

2021-02-19 藝術商業

2019年是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逝世170年。在長達70年的藝術創作中,葛飾北齋留下了大量的風景畫。4月4日,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將以葛飾北齋擅長的富士畫為線索,舉辦「北齋-通往富士之路」展覽,展現他如何描繪貫穿一生的「富士山」這一題材。

 

北齋80歲自畫像,葛飾北齋,紙本墨繪,1842年

本展根據北齋的年齡階段展出他不同時期的風景畫,超過200件展品中一半是各種各樣的富士山題材作品,呈現北齋藝術的意涵。展覽分為前期(4月4日~4月29日)與後期(5月3日~5月26日),前後展品將有所更換。

《淺草金龍山觀世音境內之圖》,葛飾北齋20歲中後期作品(後期展品)

《程谷》,葛飾北齋40歲後期作品(後期展品)

 

葛飾北齋一生中的兩個最大成就:一個是《北齋漫畫》,另一個便是《富嶽三十六景》

 

其中以《北齋漫畫》最為有名,在《北齋漫畫》中北齋示範了描繪各種形體時使用的不同方法和科學的認識,特別是對人物各種姿勢表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描繪的內容上既有人們的喜怒哀樂,也有鳥獸蟲魚、山川草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器物,可以稱的上是一部繪畫版的百科全書。這部叢書洋洋灑灑十五卷,直到北齋去世以後才出版完。它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很多人認為《北齋漫畫》是日本現代漫畫創作的鼻祖。

 

《北齋漫畫》七編「甲州三嶌越」,葛飾北齋58歲時作品(前期展品)

《北齋漫畫》初編,葛飾北齋,木版畫,1814年

北齋漫畫七編之波浪的研究,葛飾北齋,木版畫,1817年

 

《富嶽三十六景》(初版為三十六幅,後增十幅)是葛飾北齋70歲後完成的,如果單從題目上看,自然應以富士山為主角,作為典型的島國,常年的颶風、地震和海嘯等等造就了日本的文化中充滿了對海和自然的敬畏,畫面中的富士山同時也代表著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富嶽三十六景》至「凱風快晴」,葛飾北齋72歲左右時作品(後期展品)

《富嶽三十六景》至「江戶日本橋」,葛飾北齋72歲左右時作品(前期展品)

 

然而在《富嶽三十六景》這46幅作品中,除了少數的幾幅以外,富士山幾乎都是一個遠遠的背影,畫面的主題大多是一般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場景,並充滿了濃鬱的鄉土氣息。恐怕正因為這樣,才使的這些作品,受到當時人們的歡迎。

 

《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71歲時作品(前期展品) 

 

其中《神奈川沖浪裏》、《凱風快晴》與《山下白雨》三幅作品被稱為浮世繪巔峰之作,日本藝術的傳世之寶。而《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浮世繪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辨識度最高的日本藝術作品之一,這幅作品甚至已經成為了日本浮世繪文化的標誌符號。有評論家認為梵谷的名作《星空》中流動的夜空有可能是受到《神奈川沖浪裏》的啟發。

 

《百人一首》之「山邊赤人」,葛飾北齋76歲時作品(前期展品)

北齋一生清貧,且飽經磨難。進入中年以後,妻子和兩個女兒也先後去世,三女婚事又不諧,晚年再遭火災,毀去了他幾十年的畫稿與心血,給他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但這似乎並沒有影響到他的創作。

 

葛飾北齋和他的女兒,露木為一(葛飾北齋弟子)

 

罌粟,葛飾北齋,木版畫,1831-1832年

耄耋之年的北齋仍然倔強的堅持創作,據說他有時請在遠方的弟子們,為他帶一些只有當地才有的魚類和貝類,並以此作為速寫的素材。此時的北齋還像孩子一樣的說過,"如果再給我十年壽命,我將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畫家"。就這樣他懷揣著這點希望,漸漸走完了失意和悲涼的晚年。

 

《富嶽百景》二編「夕立之富士」,葛飾北齋76歲時作品(後期展品)

 

《東海道五十三次》至「十四 原」,葛飾北齋50歲左右時作品(前期展品)

 

他的最後一幅作品--《富士越龍》。畫面上具有鮮明"北齋風格"的富士山,以及一如既往的精緻筆法,表明這位老人的繪畫技巧依舊是那樣的嫻熟。而墨色濃重顯得有些陰冷的畫面,可能也表達了他此時的心境,還有那條在黑雲中飛升的蒼龍,是他自己的化身嗎?三個月後,葛飾北齋在位於淺草聖天町遍照院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

 

富士越龍圖(左)

雲中龍(右)葛飾北齋,肉筆畫,1849年

 

葛飾北齋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如今,他的《神奈川沖浪裏》成為全球重印次數最多的圖像之一,並收藏於多間主要博物館,包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其作品更可見於日本護照之上。即將於3月19日舉行的佳士得「日韓藝術」拍賣中,就有出自葛飾北齋經典的《富嶽三十六景》中的畫作上拍。這次《神奈川沖浪裏》將花落誰家?

 

葛飾北齋(1760-1849)

《凱風快晴》(《赤富山》)

木版畫

37.8 x 25.4 cm.

估價:美元 90,000 - 120,000

出自《富嶽三十六景》

西村屋與八(永壽堂)出版

 

葛飾北齋(1760-1849)

《神奈川沖浪裏》

木版畫

25.7 x 38.1 cm.

估價:美元 200,000 - 300,000

出自《富嶽三十六景》

西村屋與八(永壽堂)出版

北齋-通往富士之路


時間:2019年4月4日 - 5月26日

10:30 - 17:30 提前半小時停止入館

周一閉館(4月29日、5月6日除外)

4月30日至5月2日、5月7日閉館

展館: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

地址:東京都渋谷區神宮前1-10-10

費用:全票1000日元;

學生票700日元;中學生以下免費

文/《藝術商業》李保興整理

圖/iMuseum、佳士得、網絡

《藝術商業》2016、2017、2018全年訂閱已推出,請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擁有,更有精美禮品贈送,了解並訂閱雜誌請點擊【閱讀原文】


讓|藝|術|贊|美|生|


關於我們——這是一頁掌上日報

承接權威專業雜誌《藝術商業》的優良基因

立足藝商獨特的關注視角

用耳目一新的藝術細節裝點您的生活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 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即可訂閱雜誌

 

展覽推薦|視界|特別策劃|潮流|人物

雜誌推薦|市場趨勢|藝事|全景展覽|封面故事|經典|藝趣

📍

本微信平臺刊登文圖所有權歸《藝術商業》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雜誌

相關焦點

  • 葛飾北齋逝世170年:看貫穿他一生的「通向富士山之路」
    2019年是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逝世170年,日本東京太田紀念美術館正在舉行的「北齋:通向富士山之路」紀念畫展,以富士畫為線索,展現北齋如何描繪貫穿一生的「富士山」這一題材。澎湃新聞獲悉,展覽分為前期(4月4日-4月29日)與後期(5月3日-5月26日),總計超過200件展品,前後展品將有所更換。
  • 一周觀展指南|走近慕夏,走進葛飾北齋的「富士之路」
    今年是慕夏逝世80周年,經歷2017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與2018年南京博物院大展,慕夏作品來到上海,200餘件展品勾勒出藝術家多元側面。今年也是日本畫家葛飾北齋逝世170年,東京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將開幕「北齋-通往富士之路」,展現貫穿其一生的「富士山」題材。在倫敦,泰特美術館「梵谷與英國」,呈現英國文化對梵谷的影響,以及梵谷的畫風對後世英國畫家的啟發。
  • 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逝世170年保留下的動物漫畫作品
    《櫻與鷹》,江戶時代,葛飾北齋,墨田北齋美術館藏 動物是繪畫中長盛不衰的題材,江戶時代著名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逝世170年,也曾留下了大量相關作品,表現手法根據描繪對象的性格多樣變化,有治癒人心的可愛、精密的寫實、還有出人意表的獨特風格等。
  • 「畫狂人」何止《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父女再度上演「超越富士...
    原標題:「畫狂人」何止《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父女再度上演「超越富士」 10月6日,日本阿倍野HARUKAS美術館(ABENO HARUKAS Art Museum)與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共同策劃的「北齋—超越富士」展覽開幕,聚焦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最後30年(70歲至90歲)的創作,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約200幅作品,包括嘉永2年(1849年)元月,畫家抱病創作的最後一幅作品——《富士越龍》。
  • TANC丨「畫狂人」何止《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父女再度上演「超越富士」
    10月6日,日本阿倍野HARUKAS美術館與大英博物館共同策劃的「北齋—超越富士」展覽開幕,聚焦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最後
  • 360度無死角富士山-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日本人。下面兩幅畫你一定見過:《神奈川沖浪裏》莫奈的《聖阿德雷斯的露臺》,構圖也是在致敬葛飾北齋的名作《五百羅漢寺榮螺堂》。
  • 一周觀展指南|訪唐代墓誌與疁城遺蹤,讀葛飾北齋與克裡姆特
    在日本,為紀念葛飾北齋逝世170周年,「北齋-通往富士之路」與「北齋的生業大圖鑑」兩場特展呈現其著名的富士山系列和描繪江戶時代不同職業的畫作。「克裡姆特展-維也納與日本 1900」是日本歷史上集中呈現克裡姆特油畫數量最多的一次。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重走鬱達夫之路」
    「重走鬱達夫之路」正是皖江文化研究會每年一次的「尋拍老安慶」系列活動之一。作為安徽省的老省城,「桐城派」故裡,安慶人文積澱深厚。汪軍他們每年變換一個主題,發掘快要湮沒的歷史信息,尋拍倖存的歷史遺蹟,吸引了不少年輕的朋友,在當地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文化影響。去年他們的活動主題是「追尋黃炎培先生足跡」,我在微博上看到黃炎培先生之子、經濟學家黃方毅教授參加了活動。
  • 重走鬱達夫之路
    「重走鬱達夫之路」正是皖江文化研究會每年一次的「尋拍老安慶」系列活動之一。作為安徽省的老省城,「桐城派」故裡,安慶人文積澱深厚。汪軍他們每年變換一個主題,發掘快要湮沒的歷史信息,尋拍倖存的歷史遺蹟,吸引了不少年輕的朋友,在當地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文化影響。去年他們的活動主題是「追尋黃炎培先生足跡」,我在微博上看到黃炎培先生之子、經濟學家黃方毅教授參加了活動。
  • 葛飾北齋丨浮世狂人
    他就是日本浮世繪的代表性人物——葛飾北齋提起葛飾北齋,或許你可能還有一絲絲陌生,但是下面這幅風格極其濃烈的浮世繪代表作品《神奈川沖浪裏》可謂是人盡皆知。為什麼說葛飾北齋「狂」呢由於木刻畫的特殊性,葛飾北齋很早便已成名,當時的他還能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小說家和詩人進行合作。
  • 在日本小眾景點小布施町,探尋大畫家葛飾北齋折服梵谷的獨特魅力
    日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浮世繪畫家,叫做葛飾北齋,他是江戶時代的人,可能我們國內很少有人聽說過,但是其實這個人非常有名的,是"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其繪畫風格影響了後世很多大畫家,其中就有梵谷、馬奈等等印象派繪畫大師,這次我來到的地方就是葛飾北齋晚年進行創作活動的小布施町
  • 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 畫狂老人:葛飾北齋
    (1760年10月31日?),葛飾北齋生於武藏國葛飾郡本所割下水一貧農家庭。姓川村氏、幼名時太郎(ときたろう)、後稱鐵藏(てつぞう),通稱中島八右衛門。 明和元年(1764年),成為幕府御用磨鏡師中島伊勢的養子,但財產歸中島實子所有,北齋不久離開。之後,充當租書店的夥計、木版雕刻師的學徒,此間也返回老家探望。同時,北齋對繪畫藝術產生興趣。
  • 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KatsushikaHokusai,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還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他的作品非常多,大家都看過的就是這幅了,為什麼都看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書裡可就收入了這幅作品。▽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它也成了浮世繪的代表了。
  • 「重走孔子之路」受關注
    本報記者 張九龍  今年3月起,本報推出大型系列報導「大地上的論語」,本報記者重走孔子之路到今天已推出6期:孔子故裡曲阜、出生之地尼山、聞韶樂與入仕歷練之地臨淄、與程子傾蓋交談的郯國故城、任職中都宰的汶上……關於這次文化之旅的所見所聞所思,不但在齊魯晚報
  • 富士巨浪席捲大英博物館,葛飾北齋最後30年創造的永恆圖像
    ——葛飾北齋(1760-1849)在1834年出版的《富嶽百景·初編》後記中寫了以上文字。5月25日起,大英博物館舉行「葛飾北齋:巨浪之上」展將帶觀眾走進葛飾北齋最後的30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帶你了解這位「因為活的太久什麼都能見到,所以什麼都能畫到」的浮世繪天才。
  • 「北齋」不等於葛飾北齋
    「北齋」,而電影中「北齋」畫的蟈蟈呆板稚拙,遭到了一部分慧眼獨具的觀眾的詬病……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行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上,也有一幅葛飾北齋作為日本藝術標誌性作品的《神奈川沖浪裏》。與此同時,遠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5月25日開幕的「葛飾北齋:巨浪之外」展示了葛飾北齋後半生的壯闊成就。  浪花裡的現代情緒  葛飾北齋,原名中島時太郎,本為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畫家,在他長達90年的人生旅途中,創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且不論是風景畫、美人畫、花鳥畫、還是風俗畫,他都是一把好手。四十歲後,他啟用葛飾北齋的藝名。
  •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高清)
    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1760~1849)KatsushikaHokusai,1760年9月23日生於江戶(現東京),1849年4月18日卒於淺草。北齋使用過六個畫號,按時間順序分別是:春朗、宗理、北齋、戴鬥、為一、卍。北齋是他最喜歡的畫號。 如果說歌麿與寫樂分執「美人繪」和「役者繪」之牛耳,而「浮世風景繪」則非葛飾北齋莫屬了。北齋十八歲學畫於春章門下,因此天明年間都以春朗署名;而作品也如春天晨霧般地飄逸輕柔。稍後,向上心甚強的北齋又兼習狩野派水墨畫和西洋的透視風景;於是風格遂轉變得詭異穩重。
  • 竹空間|浮世繪ICON創作者——葛飾北齋
    但葛飾北齋從不拘泥於一種流派的畫法,他廣泛研究並吸收狩野派、宗達光琳派、中國風和洋風畫派等各種門派的藝術特色,結合前人經驗與西方透視法,為浮世繪風景畫的創作打開了全新的局面。北齋曾更換過30多個畫號,「為一」「宗理」「畫狂老人卍」等等。1806年(文化三年),他才改名為「葛飾北齋」,此後他的畫風也基本成熟,作品也日漸豐富。
  • 除了名畫《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同系列的45幅畫也一樣精彩
    相信很多人都叫不上這幅有海浪的畫作的名字,甚至連葛飾北齋這個名字也是第一次聽說,但並不影響我們對這幅作品的印象和認識。自畫像葛飾北齋於1760年生於江戶(現東京),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浮世繪師。從小酷愛藝術,從18歲起就開始了自己的繪畫生涯,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