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一網「臥底」大悲寺 古佛青燈佛門正宗
大悲寺住持釋妙祥法語:
修行容易受戒難 不受戒律魔一般
守住戒相心坦然 提木叉保解脫船
願汝成真出家漢 清靜無為虛空般
高尚品德如青蓮 行解渡眾☆船
大悲寺秉持著不戒不足以修的信念。
這裡的僧人都持"不持金錢戒",整個寺院裡不設一處功德箱,大門前擺
設的廟香供人自取,僧人們終身不得碰觸金錢。大悲寺還持"日中一食","過午不食"。為了度化世人,他們每年要行腳一次,背著經書、被囊徒步穿行千裡。每晚宿樹下、不住客棧。化緣求食。
真實情況是否如此?2008年1月19日,我們一行三人來到大悲寺進行了暗訪。
一 、隱瞞身份 進入寺廟開始暗訪
2008年20日,帶著任務,我們一行乘車來到海城。
大悲寺位於海城東部地區曹家堡村內,寺廟建在山坳裡,三面環三,廟前有個小型的水庫。寺廟內正在修建新的房子,山體上有著明顯的開鑿痕跡。
在廟門口,我們被攔下,一位頭髮已經花白的老者將把我們引到"大悲寺居士接待處",老者姓嚴,按照寺廟規矩,我們稱呼他為嚴居士。
登記完畢後,嚴居士詢問了我們前來的理由。為了更好的了解大悲寺,看到真實的大悲寺,我們隱瞞了其身份,稱在事業單位,在網際網路上看到關於大悲寺的介紹,因此前來拜佛。同時,我們表明態度,要住在寺廟裡。
嚴居士說,要向上面回報一下,才能夠決定是否讓我們住下。
嚴說在這裡住很辛苦,每天一頓飯,睡4個小時,要嚴格遵守寺廟裡的規定,要參加勞動和誦經等等,我們三人一口答應。
下午5時許,嚴居士給我們登記後,押下我們三個人的身份證,安排了我們住下來。我們兩位男同志在寺廟門口小樓居住,通行的女同事則要步行到下面的女居士所住地方。
因為寺廟嚴格規定:寺廟內夜不留住女性。
就這樣開始了我們"臥底生涯"。
以下為暗訪內容:
寺廟不設計功德箱,不許香客放錢。
在寺廟中,隨處可見寫著"禁止放錢""留意腳下終生"的牌子,而且沒有其他寺廟的功德箱。
在香爐的旁邊放著大小不一的香,前來拜佛的人可以隨意拿取,分文不收。
香是香客帶來的,不想點燃的話,可以直接放在香爐旁,供人使用。
無功德箱,這是我在參觀了很多廟宇後,第一次看到的有這樣的寺廟。
妙祥法師說:"放功德箱是一種商業行為,大悲寺是純潔的,絕對不許。"
戒律嚴明 僧人不許隨意與香客攀談
大悲寺共分為兩部分,以"禁止香客通行"的牌子為界,上面是廟裡眾僧居住、修行之所,沒有特殊情況,一律不準下來。下面則是前來拜佛的香客參觀部分。
大悲寺的僧人除吃飯從上面下來後,其他時間均在上面進行修行。
從20日中午,到下午5點鐘,這段時間,我只看到兩個僧人,第一次是剛進入廟後,在居士接待處看到一位僧人,不到十分鐘,他就離開了。第二次是一位從山上送東西下來的和尚,前後不到3分鐘就離開了。
除這兩位之外,我在也沒有看到,一時,我竟懷疑這個寺廟裡是不是沒有僧人。
嚴居士介紹說,"這都是寺廟的規矩,僧人不許與香客、居士閒聊,除了和佛法有關係的除外,其他一律不許。"
據了解,廟裡的僧人與女施主接觸時,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不直接拿女施主遞的東西,必須通過第三方才可以。
妙祥法師解釋:這是根據遵循佛法規定。
穿百衲衣 一生最多兩套衣服
破衣爛衫,補丁摞著補丁,這也是大悲寺一大特點。在寺廟內,很少看到僧人穿著沒有補丁的衣服。
尤其是妙祥法師穿的衣服,更是由各種補丁湊拼起來的似的,根本無法看到原來的樣子。
是沒有錢買,還是一種炒作?
關於這個問題,我直言不諱的問妙祥法師。"根據佛法,僧人不許貪圖享受。"妙祥法師說,不是不讓穿新衣服,這個根據個人來定的,但最多每個僧人只許有兩套衣服。如果講究穿著,就有了欲望,也就有了貪婪之心,這樣對修行不好。
"我沒出家前,貪慾很大,因此我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從我出家那天開始就是這套衣服。"妙祥法師說。
同時,百納衣還有個好處:遠離女色。穿上這樣的衣服,估計沒有哪位女士能看得上了。
而他身邊的兩個小和尚,衣服上也有補丁,上面有深色的,有淺色的。
不做開光儀式 這屬商業行為
大悲寺不做開光儀式。這也是大悲寺一大特殊。妙祥法師說,佛教並不存在開光一事。現在很多寺院將開光變成一種斂財的方式,這些都是違背佛法的宗旨。
那麼寺廟裡的佛像是否也不開光呢?不開光!妙祥法師說,佛像供奉就可以了。
不持金錢戒 終身不摸錢
大悲寺僧人都持"不持金錢戒",整個寺院裡不設一處功德箱,大門前擺設的廟香供人自取,僧人們終身不得碰觸金錢。
"碰錢是違反佛的戒律,影響正常的修行,不是商店的買賣。這裡是修行的道場,遠離貪慾。"妙祥法師說,寺院的商業行為不僅僧人、佛信徒、老百姓不願意看到,更是戒律所不允許。
大悲寺的修行環境-終身不摸錢不是特意創造的,而是佛律規定的。泰國的佛教寺院也是這樣的。
不做商業性法事,不設功德箱,不許捐錢?那大悲寺的經濟來源是什麼呢?
就在我們暗訪時,看到很多居士從鞍山等外地趕來,他們均捐贈各種食物,有植物油,米麵等素食。
(特殊說明:就連所贈物品上有動物形態的字樣也不許吃,舉例:"素雞",是一種豆乾,但上面有"雞"字了。)
這些都是居士發心捐贈。對於捐贈,在不影響佛的戒律的前提下可以接受。
但只滿足基本需求。過多的不可以接受。不根據多少來定接受與否。只要是向佛的,就可以接受,這同時也是一種教化,可以告訴人們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符合佛教的,什麼無害。
"我們有吃的,一生一套衣服,這些都夠了,我們活的很自在,還要錢幹嘛?"
就是這次我採訪時,主要的採訪任務,裡面有暗訪和明訪的。但綜合起來,我看到的是一種真實,還原的大悲寺,讓我看到一種真正的佛性,一種完全脫離商業性真正為了某種信仰而存在的人。
他們令我敬佩!來源:遼一網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