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香火傳承的觀念極為嚴重,特別是在我國農村家庭中,生男孩在農村人乃一種大事,相比起當時的計劃生育,生男孩才是農村人的首要目標。養兒防老和香火傳承的老舊觀念一直都在農村延續。並且都灌輸著一種觀念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農村人的思想觀念相對來說還是要陳舊一些的,尤其是以前的時候,很多農村人都認為生兒子才最好,只有生了兒子自己才有面子。有些家庭卻沒能如願,一胎二胎都生的是女兒,在當時,他們甚至會感覺丟人。因為在他們看來,養兒是可以防老了,養了女兒,到時候就嫁出去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就是人家的人了,無法為自己防老,那麼到了現在,那些只有女兒的家庭過得怎麼樣了?
也正是上面說的那麼回事,在農村中,只有女孩的家庭幾乎沒有,但是還是存在的。雖然說現在二胎政策開放了,但當時的計劃生育威力下,很多人還是選擇屈服了。在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愛一個男人,就給生個女娃子;如果你恨一個男人就給生個男孩。這話並不無道理,男孩長大結婚要房子,要彩禮,都要大人費心。女孩只要找個條件較好的嫁了就行。
那麼在農村中,那些獨女戶(雙女戶)和獨子戶都過得怎麼樣了呢?我們經常說,女兒要富養,男孩要窮養。但是真實情況卻不一樣,你說女孩富養吧,女孩出嫁的時候,陪嫁的東西又沒有給太多;說男孩要窮養,娶媳婦的時候車子、房子、彩金等東西都要準備。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說我見到的農村中幾種獨女戶的情況吧。在我那的農村,獨女戶確實很少,幾乎是沒有,不得不說農村中有存在的獨女戶家庭家庭,生活確實過得很好。小編的農村獨女戶,因為家中就一個女兒,特別疼惜,給女孩養的的人美聲甜,而女孩自己也爭氣,不僅學業出眾,還找了一個家境挺好的男友。結局當然就是給自己父母在同一個小區買了一套房,每天都能見面。但是農村的雙女戶就不一樣了,因為嫁的人不同,難免都會出現一些心理不平衡。從而對待父母親的態度也是,能推就推。父母親為難,兩姐妹也為難,最後走了還要擔心自己的後事有沒有人安排。當然這些都是個例。再來說說農村的獨子戶,要說實話,獨子家庭因為要為孩子操心婚禮等大事。家中若是較為富裕還好說,獨子家庭能夠為孩子承擔一部分房子、車子等問題,但是到了老了之後,贍養問題就不好說。較為好的就是,人老了,還能享受天倫之樂,能夠讓自己老有所依,至少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寄託。

養兒防老這個話題一直都是農村人的主題,以前只要誰家生了兒子那真的是都會為他高興地慶賀的,以前在農村生兒子了都是大擺酒席慶祝的。因為在農村有兒子了,才能保證自己的下半生,也才能讓一家人在村裡不被欺負,也才有能撐起整個家庭。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很多地方生了兒子還沒有生女兒開心了。就我村幾個沒有生兒子的家庭在我看來過得確實要比有兒子的舒服得多。現在來說農村的受教育程度還是普遍比較低,大部分年青一代也只是上完初中高中就沒有他讀書了,然後就去工廠打工,對於這些男的父母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要為他準備新房,還有娶媳婦的彩禮錢等等,現在不管是城裡還是農村的說完全不靠父母的基本上是很少的,所以現在也是為什麼生兒子沒有生女兒高興了,生兒子的壓力要明顯大於女兒的。就我們村幾個沒有兒子的,只有女兒的現在年紀也不大,父母也才四五十歲,所以還看不出來,但是現在過得確實很好。就拿我鄰居來說吧,兩個女兒,大女兒結婚了找的是本地的,小女兒還沒有結婚,二十一二歲,現在買了一個車,就在城裡開了一個小店面。母親基本上就是每天玩,家裡狠多年前就修了房子,因為沒有兒子也沒有想過去城裡買房。父親就是搞室內裝修的,也是一個小包工頭。家裡的條件在我們這塊算是很好的了。造我們呢另外一個組上也有兩個女兒的,都嫁人了嫁到縣城去了,父母現在幫其中一個帶孩子。基本上也不出去打工什麼的。
只有閨女的家庭養老,現在都亨福了;相反那些有兒子的家庭,或者兒子多的家庭的農村老人,現在生活可悲慘了。「閨女是父母的小棉襖,兒子是父母的……」現在在農村,可以說普遍的都是女兒跟娘家人親,兒子跟丈母娘家人親。人老了,想要兒子照顧養老,基本上都不可靠。養活老人,任勞任怨的,大部分都是閨女。但是一般農村老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嚴重,生活中對兒子特別疼愛,對閨女一般都不好。但是到了老了,還需要閨女照顧,兒子一般都是很忙,只動動嘴,關鍵時候還不見蹤影。
養兒防老,是人們的一種思想理念,更多的是傳宗接代的想法,認為沒有兒子,自己家的繼承就絕代了。有一家就是如此,因為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這個兩個老人一死,房產是房管所的。一個女兒嫁的遠,身邊有一個女兒,財產歸了身邊這位女兒。這個姓就沒有了。這也是一種缺憾,女兒嫁了才不管你姓不姓的。前三十年,在農村,沒有兒子真的是人抬不起頭來。因為舊的風俗,認為這是絕戶頭。而家有七狼八虎的,平時說話都比別人氣粗三分。更何況憑勞力吃飯,所以家養兒子的還是讓人羨慕的。認為遇上點事,幾兄弟一平攤,啥難事都解決了。三十年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的轉變,慢慢改變了認識。特別是國家對獨生子女,雙女戶的財政補貼也緩解了對養兒養女的認識。養女兒的,他也的將女兒培養成才,或者嫁個好人家,女婿也孝順,這樣人前人後也體面。可就是說起來,也有一絲遺憾。可是省卻了建房,置產的煩惱。女兒一長大成人,一嫁省心了,現時過的就比純淬兒子的要好,因為沒負擔。純淬兒子家的也是要把兒子培養成才,這樣的家庭夫妻二人擰成一股勁,想方設法去掙錢,勤勞成了代名詞,他們建起了一座一座房子,給兒子娶了媳婦,安頓好一個一個家庭。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是最大的,既給國家培養了人才,也為自己老後無憂的生活儲藏了巨大的財富。再說到防老這個問題上,生了女兒的家庭難道女兒就不養老了嗎?當然不是!不管是兒子女兒都必須要贍養父母,就算家裡沒有兒子,到老了以後女兒依然也會養老,關鍵還是看對父母孝順不孝順,只要是能夠孝順父母的孩子,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是非常不錯的。

生孩子有人說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人說是為了養兒防老,那麼問題來了,那些只生女兒的家庭在我們中國「養兒防老」這種思想根深蒂固,由此催生了很多對女兒不公平的事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這種思想有了很大改變,獨生女兒越來越多,女孩子更成為了很多父母眼裡的寶,父母也是竭盡全力為女兒提供好的生活。人老了,就希望孩子能夠陪在身邊,我跟老媽說:這是不是很矛盾啊?我們小的時候,你們教育我們說要努力,努力學習,走出農村,去外面更大的世界看看,可是我們長大了,真的走出去了,你們又開始後悔了。其實想想,這不能怪老人,也不能怪孩子長大了不在身邊,在我們傳統思想裡,總是會把孩子當成一種私有財產,當成是工具,孩子小的時候,會要求孩子聽話,會告訴孩子,聽話爸爸媽媽才喜歡,等孩子大了,又希望孩子能時時陪在身邊,可是孩子們已經長出一雙翅膀,需要飛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