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王啟民在大慶油田的辦公室內接受記者採訪。記者 何山 攝
20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曾誕生我國石油英雄——「鐵人」王進喜。半個多世紀過去,這片熱土上又孕育了科技興油保穩產的「新時期鐵人」王啟民。
「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麼開發好大慶油田。」前不久榮獲「改革先鋒」、今年83歲的王啟民說。
從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到原油5000萬噸以上27年高產穩產,再到建設百年油田新實踐,王啟民始終堅守石油科研一線,為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插上「科技翅膀」。
解放思想 推翻「貧油」診斷
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外國專家斷言,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開發不了地下儲層複雜的油田,還妄圖用石油卡住我們的脖子。面對這份「貧油論」「診斷書」,不少人顧慮重重不敢上前。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鐵人」王進喜的誓言在腦海迴蕩,那時以實習生身份參與石油大會戰的王啟民在心底吶喊:「寧可把心血熬幹,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
抱定這樣的信念,1961年,這個出生於浙江水鄉的南方小夥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後,毅然北上,隻身來到大慶油田。那時,王啟民寫下一副對聯:「莫看毛頭小夥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橫批是「闖將在此」,他立志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闖出一條油田開發之路。
王啟民堅信,要開發好油田,既要樹立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更要從地下規律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既不照搬國外,又不照抄書本,他組織開闢了9平方公裡的「分層開採、接替穩產」試驗區。沒想到,這一幹就是10年。
十年磨一劍,不負有心人。王啟民組織繪製的第一張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飽和度圖問世,不僅揭示了油田各個含水期的基本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六分四清」分層開採調整控制技術和「層系細分開發調整」技術。這兩項技術成果先後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全國科技進步特等獎。
這一時期,大慶油田原油產量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遞增,實現上產5000萬噸,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據統計,這些成倍增長的原油為國家換回了大量的外匯,其中最高年份全國每100元換匯額就有大慶石油創造的14元。
瞄準「禁區」 破解世界級技術難題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穩產期延長,大慶油田逐步進入高含水期。如何實現5000萬噸穩產再10年的目標,是油田人面臨的重大課題。
憑藉多年實踐經驗,王啟民堅定認為,大慶油田表外儲層潛力巨大。於是,他把目光瞄準只有幾十釐米厚、油斑油跡為絮狀的表外儲層。然而,按照國際慣例,這一油層不被計算在儲量表內,就像做衣服剩下的邊角廢料,是被判「死刑」的油層,被認為沒有開發價值。
表外儲層到底能不能開採?問題一經提出,再次引發業內激烈爭論和質疑。王啟民堅信:「禁區既然是人設定的,人就可以打破它。搞石油的人,首先要腦子裡有『油』,才能把地下的油挖出來。」
對1500多口井進行地質解剖和分析,對4個試驗區45口井進行試油和試採,對10口取芯井的巖芯進行測定和分析……王啟民終於摸索出一套開發表外儲層的技術,實現由主力油層向薄差油層的進軍,成功突破開採禁區,變廢為寶,直接推動大慶油田第三次生產力大發展。
直到1995年底,王啟民主導的又一系統工程——「穩油控水」戰略獲得巨大成功,實現了3年含水上升率不超過1%,5年多產油600多萬噸,獲經濟效益150多億元。1996年,憑藉這項成果,王啟民再次問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進入新世紀,大慶油田面臨資源接替難、特高含水期開發難、外圍增儲上產難等諸多困擾。然而,建設百年油田的夢想在心中燃燒,年過花甲的王啟民仍然奮戰在一線。
賦予「鐵人精神」時代新內涵
「石油開發靠體力,更靠腦力,不僅要採出油,更要找到規律。」王啟民堅持科學思維探索實踐,直面業內爭議和質疑,勇於挑戰油田開發極限,為「鐵人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在大慶油田奮戰50多年,王啟民主持完成10餘項油田開發重大現場試驗、40餘項科研課題,創造出一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石油開發理論和技術,曾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特等勞動模範等。
王啟民說,搞科研要向「三個老師」學習:第一個老師是「堅決反對者」,因為真正的創新必定受到反對、質疑,而這些質疑正是需要研究的課題,將成為創新的基石;第二個老師是「艱苦探索者」,創新從來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在艱苦探索中發現靈感,然後改變思路,最終找到答案;第三個老師是「不怕失敗者」,所有成功並非一蹴而就,必須瞄準目標,保持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攻堅克難。
作為一名石油科技者,王啟民堅信,科技是油田發展的命脈,而創新需要更多科技人才。他把多年積累的科研資料無私與大家共享;無論是誰,研究什麼課題,借用哪些資料,他都有求必應;年輕後輩遇到科研難題,只要找到他,他都耐心解答……
回顧改革開放40年偉大徵程,王啟民感慨:「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把敢想、敢乾結合起來,就是科技人員對改革開放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