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慶油田插上「科技翅膀」

2020-12-20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經濟參考報

王啟民在大慶油田的辦公室內接受記者採訪。記者 何山 攝

20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曾誕生我國石油英雄——「鐵人」王進喜。半個多世紀過去,這片熱土上又孕育了科技興油保穩產的「新時期鐵人」王啟民。

「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麼開發好大慶油田。」前不久榮獲「改革先鋒」、今年83歲的王啟民說。

從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到原油5000萬噸以上27年高產穩產,再到建設百年油田新實踐,王啟民始終堅守石油科研一線,為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插上「科技翅膀」。

解放思想 推翻「貧油」診斷

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外國專家斷言,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開發不了地下儲層複雜的油田,還妄圖用石油卡住我們的脖子。面對這份「貧油論」「診斷書」,不少人顧慮重重不敢上前。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鐵人」王進喜的誓言在腦海迴蕩,那時以實習生身份參與石油大會戰的王啟民在心底吶喊:「寧可把心血熬幹,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

抱定這樣的信念,1961年,這個出生於浙江水鄉的南方小夥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後,毅然北上,隻身來到大慶油田。那時,王啟民寫下一副對聯:「莫看毛頭小夥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橫批是「闖將在此」,他立志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闖出一條油田開發之路。

王啟民堅信,要開發好油田,既要樹立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更要從地下規律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既不照搬國外,又不照抄書本,他組織開闢了9平方公裡的「分層開採、接替穩產」試驗區。沒想到,這一幹就是10年。

十年磨一劍,不負有心人。王啟民組織繪製的第一張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飽和度圖問世,不僅揭示了油田各個含水期的基本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六分四清」分層開採調整控制技術和「層系細分開發調整」技術。這兩項技術成果先後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全國科技進步特等獎。

這一時期,大慶油田原油產量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遞增,實現上產5000萬噸,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據統計,這些成倍增長的原油為國家換回了大量的外匯,其中最高年份全國每100元換匯額就有大慶石油創造的14元。

瞄準「禁區」 破解世界級技術難題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穩產期延長,大慶油田逐步進入高含水期。如何實現5000萬噸穩產再10年的目標,是油田人面臨的重大課題。

憑藉多年實踐經驗,王啟民堅定認為,大慶油田表外儲層潛力巨大。於是,他把目光瞄準只有幾十釐米厚、油斑油跡為絮狀的表外儲層。然而,按照國際慣例,這一油層不被計算在儲量表內,就像做衣服剩下的邊角廢料,是被判「死刑」的油層,被認為沒有開發價值。

表外儲層到底能不能開採?問題一經提出,再次引發業內激烈爭論和質疑。王啟民堅信:「禁區既然是人設定的,人就可以打破它。搞石油的人,首先要腦子裡有『油』,才能把地下的油挖出來。」

對1500多口井進行地質解剖和分析,對4個試驗區45口井進行試油和試採,對10口取芯井的巖芯進行測定和分析……王啟民終於摸索出一套開發表外儲層的技術,實現由主力油層向薄差油層的進軍,成功突破開採禁區,變廢為寶,直接推動大慶油田第三次生產力大發展。

直到1995年底,王啟民主導的又一系統工程——「穩油控水」戰略獲得巨大成功,實現了3年含水上升率不超過1%,5年多產油600多萬噸,獲經濟效益150多億元。1996年,憑藉這項成果,王啟民再次問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進入新世紀,大慶油田面臨資源接替難、特高含水期開發難、外圍增儲上產難等諸多困擾。然而,建設百年油田的夢想在心中燃燒,年過花甲的王啟民仍然奮戰在一線。

賦予「鐵人精神」時代新內涵

「石油開發靠體力,更靠腦力,不僅要採出油,更要找到規律。」王啟民堅持科學思維探索實踐,直面業內爭議和質疑,勇於挑戰油田開發極限,為「鐵人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在大慶油田奮戰50多年,王啟民主持完成10餘項油田開發重大現場試驗、40餘項科研課題,創造出一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石油開發理論和技術,曾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特等勞動模範等。

王啟民說,搞科研要向「三個老師」學習:第一個老師是「堅決反對者」,因為真正的創新必定受到反對、質疑,而這些質疑正是需要研究的課題,將成為創新的基石;第二個老師是「艱苦探索者」,創新從來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在艱苦探索中發現靈感,然後改變思路,最終找到答案;第三個老師是「不怕失敗者」,所有成功並非一蹴而就,必須瞄準目標,保持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攻堅克難。

作為一名石油科技者,王啟民堅信,科技是油田發展的命脈,而創新需要更多科技人才。他把多年積累的科研資料無私與大家共享;無論是誰,研究什麼課題,借用哪些資料,他都有求必應;年輕後輩遇到科研難題,只要找到他,他都耐心解答……

回顧改革開放40年偉大徵程,王啟民感慨:「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把敢想、敢乾結合起來,就是科技人員對改革開放最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大慶油田以科技創新支撐建設「百年油田」
    新華網哈爾濱8月16日電(記者範迎春、高星)全國最大的石油化學工業基地大慶油田長期以來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不斷破解石油勘探開發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尤其是以三次採油為代表的油田綜合開發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保持了長期高產和穩產,科技創新成為創建「百年油田」的決定性因素。
  • 科技創新助力大慶油田百年夢 大慶油田開放日走訪油田科研一線
    在投入優先上,以國家和集團公司重大科技專項為龍頭,加大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力度和配套經費投入,有力推動了核心主導技術創新發展。在配套優先上,配套重點學科研究的實驗設備與設施,建成多個國家和行業級實驗檢驗中心、黑龍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石油試驗基地、油田科研重點實驗室,為加快科技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
  • 大慶油田開放日:感知中國石油 走進大慶油田
    據了解,作為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中國石油的骨幹企業,大慶油田自1960年開發建設至今,累計生產原油超過23.7億噸,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2.9萬億元,為維護國家石油供給安全、支持國民經濟發展、推動東北地區振興做出了高水平貢獻。
  • 「三超」精神湧動在大慶油田
    「您現在看到的,是大慶油田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獎盃、證書……」5月21日,在大慶石油科技館一樓歷程廳榮譽展櫃前,講解員這樣講述著。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重點獎勵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每年評選不超3項。為什麼大慶油田能三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為什麼大慶油田能始終站在石油科技最前沿?
  • 感知中國石油走進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舉辦開放日活動
    來自中央、網絡、財經、都市、行業媒體及省市等近40家媒體記者和公眾代表,共計65人走進了大慶油田,近距離感受大慶油田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實現振興發展的生機活力,探訪大慶油田為實現中國夢、石油夢、建設百年油田夢想的激情與拼搏,發現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魅力。
  • 大慶油田精細油藏描述技術追蹤剩餘油紀實
    取全取準每個生產數據,「三老四嚴」在大慶油田一直被「完整」地傳承著。2013年年底,由大慶採油工程研究院設計的杏7-20-斜632井,位於斷層破碎帶,取芯難度很大。駐井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口井取芯收穫率達到99.31%,114.51米的巖芯裝了整整150盒。從開始取芯他們就反覆拍照,記錄好每段巖芯的情況,為地下斷層的巖芯樣本留下上千張寶貴的圖片資料。
  • 解讀|郭軍輝 大慶油田的科技人
    青年英才耀龍江為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落戶龍江,發揮人才科技創新優勢,黑龍江省推出人才政策「組合拳」,依託學科優勢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打造留住人才的大舞臺龍江為青年才俊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大舞臺,青年英才們也在大舞臺上綻放了最為耀眼的光彩。
  • 大慶油田舉辦開放日活動
    本報27日訊(記者蒙輝)持續兩天的開放日活動27日在大慶油田公司落下帷幕。兩天的活動中,從中央到地方共計40家主流媒體的記者和社會公眾代表等65人齊聚大慶油田公司,近距離感受大慶油田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
  • 大慶市大慶油田景點 免費攻略
    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中國石油企業精神教育基地,大慶油田企業精神教育基地,大慶市廉政教育基地。 鐵人紀念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歷史陳列館是中國第1個以石油工業為題材的,的原則性期間廣,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該館位於大慶市薩爾圖區中區路32號。
  • 大慶油田馬鞍山碳中和林項目啟動
    ,中央宣講團成員,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作宣講報告,油田領導孫龍德在大慶油田分會場參加會議。 谷振春指出,大慶油田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發揮著「壓艙石」的重要作用,油田科技研發等團隊的作戰能力和廣大幹部員工的精氣神值得學習。孫龍德指出,大慶油田將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考慮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的思路,紮實做好古龍頁巖油等各項工作的長遠規劃,完善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
  • 中石油副總裁孫龍德兼任大慶油田總經理
    王宜林對劉宏斌、孫龍德、姜萬春、王廣昀、萬軍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風、工作業績給予高度評價,要求大慶油田新一屆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廣大幹部員工,努力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為大慶油田改革發展穩定做出更大貢獻。  王宜林對大慶油田近年來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就做好大慶油田今後工作提出五點要求,一要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譜寫「十三五」穩健發展新篇章;二要落實提質增效各項措施,開創油氣主業和未上市業務協調發展新局面;三要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深化改革,實現創新發展新突破;四要狠抓安全環保穩定工作,推進和諧發展取得新成效;五要加強黨建、班子和隊伍建設,打造政治文化新優勢。
  • 【發現中國原創技術】長慶油田:「磨刀石」上建起西部大慶
    【發現中國原創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長慶油田:「磨刀石」上建起西部大慶《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宋雪蓮|陝西、甘肅報導三桶油最近生活在困頓之中,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概莫能外。
  • 國務院國資委在大慶王進喜紀念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舉行「青年...
    為進一步加強對國務院國資委機關青年幹部的革命傳統教育,組織機關青年幹部深入學習中央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艱苦奮鬥、昂揚奮進、努力拼搏、愛國奉獻的革命精神,經國務院國資委批准,確定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的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和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 大慶石油科技博物館
    大慶石油科技博物館位於大慶市讓胡路區中央大街,大慶油田開發科學實驗陳列室。它於1995年9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經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決定,將博物館定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每年接待觀眾達四五萬人,建館以來,已累積接待參觀者上百萬人。
  • 大慶油田面向公眾舉辦開放日活動
    來自中央、省、市共計40家媒體記者和社會公眾代表等60餘人,走進大慶油田,近距離感受大慶油田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實現振興發展的生機活力,探訪大慶油田為實現中國夢、石油夢、建設百年油田夢想的激情與拼搏,發現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魅力。
  • 圖文: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
    圖文: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     大慶得名:1959年9月26日,松遼盆地第三號探井噴出原油。當時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大慶的前夕,因而給這個油田取名為大慶油田。
  • 科技,為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科技,為農業插上騰飛翅膀——寫在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開幕之際 明天,為期4天的2019年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將在我市拉開帷幕。
  • 大慶油田2019年主要指標「箭頭向上」
    新華社哈爾濱1月1日電(記者範迎春、閆睿)記者1日從大慶油田獲悉,2019年,大慶油田完成油氣當量4362.8169萬噸,同比增加195.96萬噸。其中,完成國內原油產量3090.0137萬噸,獲得海外權益產量910萬噸。
  • 大慶油田舉辦開放日活動 零距離感受石油魅力
    來自國家、省市媒體及網絡、財經、都市、行業媒體等近40家媒體記者和公眾代表,共計65人走進大慶油田,近距離感受大慶油田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實現振興發展的生機活力,探訪大慶油田為實現中國夢、石油夢、建設百年油田夢想的激情與拼搏,發現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魅力。
  • 大慶油田總醫院回應
    龍頭新聞訊(記者 劉暢言 王曉丁)13日,龍頭新聞發布了《記者走訪大慶油田總醫院:醫生和物業人員領人看病能優先,取號機壞了窗口排長隊》的報導,引起社會各界關注。14日,大慶市衛健委和大慶油田總醫院相關負責人來到生活報進行了情況說明,並表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醫院將針對報導中出現的相關問題,立即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