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看中國」年味變淡?洋「親戚」:中國傳統春節很有味道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吳蘊聰 孫惠賢

  臨近春節,「中國年」再一次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熱點。

  隨著中國影響力全面提升,每逢春節,不少外國網民便開始關注這個世界上約1/4人口的最重要節日,希望和他們一起感受這個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大宴。而外媒也會通過網絡、華人華僑等窗口觀察、了解、報導他們眼中的中國春節。

  2017年,BBC通過微博上網友們曬出的年前年中對比圖分析出中國百姓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變化;2016年,《外交政策》雙月刊也曾刊發出中國網友在網絡上的熱門話題「過年回家前後對比照」。新年「新傳統」搶紅包則被稱為中國網絡與傳統節日的絕佳結合,美國福布斯網站曾報導稱,網絡紅包讓中國春節走向虛擬化……

  網絡幫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從春運到廟會、網絡紅包,再到今年春節與情人節「撞車」成為話題,每一個人的眼中都有著不一樣的中國春節符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那麼在那些「久經」春節的外國人眼中,他們的關鍵詞又是什麼呢?

  埃及學者侯薩穆·法魯克:中國春節將成為世界性節日

  家,是侯薩穆(HOSAM FAROUK)形容中國的春節時,三句不離的字眼。

  「13年前,我來到了中國,在這之前我沒有了解過中國春節。」侯薩穆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他甚至不知道中國的春節究竟是一個歡快還是令人心情沉重的節日。

  2003年,侯薩穆遇見了一個中國女孩,就像來到中國的第一天就愛上中國一樣,兩人一見鍾情,並於一年後舉行了婚禮。隨後,侯薩穆和妻子在北京定居。2006年2月,侯薩穆在中國度過了第一個春節,新年濃厚的情感色彩和歷史沉澱讓他印象深刻。

  侯薩穆對春節「情有獨鍾」。「我已經在中國過了13年春節」,每到這個時候,無論是拜訪親友、放煙花、享受傳統食物,還是打掃房子、貼對聯,侯薩穆都會和家人一起動手。

  「春節的節日傳統可以追溯到璀璨的中國文化發端。在現代社會數位化時代,一些節日受到了衝擊,氛圍慢慢變淡,在這樣的背景下,春節的節日地位依然無可撼動,而且在國際上,越來越為人所熟知」。

  他認為,這一方面歸功於中國的崛起,而另一方面,也歸功於每個中國人對於春節的堅持,和對家,對傳統文化的眷戀。

  侯薩穆談到,每年中國農曆接近尾聲時,都會發生一次壯觀的「人口遷徙」。「他們的目的地和交通工具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渴望回到期待已久的家鄉,看看年邁的父母,品嘗父母精心準備的菜餚……這是推動中國人回家的純粹動力,不管他們有多忙,也不管他們住得有多遠」,「這是家的味道」。

  重視傳統的民族,是值得尊敬的。正因為這些令人驚嘆的行為,才賦予了春節靈魂,也更讓世界為之側目。侯薩穆表示,春節是中國文化最特殊的象徵,他認為,隨著社會進步和網絡的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被中國新年所吸引。「中國春節將成為世界性節日之一」,侯薩穆語氣中,透露出自信。

德國媳婦何安娜:不過情人節,也要過春節

  同樣來自埃及,侯薩穆感受的是北方春節的傳統與習俗,易卜拉欣則體驗著中國南方春節的特色。

  2010年,在一臺環球春晚中,還在上大一的鄒媛媛,和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的老師易卜拉欣(Ibrahim Negm)在一個節目中被安排合唱《我和你》的一句歌詞。

  「我和你,心連心,共住地球村。」這句拉近了各國友人距離的歌詞,在2010年的那個農曆新年,成功地幫助易卜拉欣牽起了一位中國南方姑娘的手,「2014年,剛剛結婚的我們度過了第一個春節,那天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在中國的春節節日氣氛更濃烈更熱鬧,因為有家人的團聚又格外的溫馨」。

  在易卜拉欣眼裡,「春節裡面包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溫暖,更重要,也更是中國民族文化未曾斷層的傳承體現」。

  今年春節,傳統的除夕「撞上」了西方情人節,也讓網友們再一次有了關於春節的共同話題。2月11日,微博輿情數據顯示,微博話題#當情人節撞上春節#的討論量已經達到212.7萬次,海外網友則成為了此話題的主要討論者,春節、浪漫、幸福則依次成為了該話題提及頻次最高的詞語。13日話題討論上升至216萬次。而在各種問答題貼吧上,類似於「情人節春節選哪個」 等問題更是不勝枚舉。

  2018年的臘月二十三,易卜拉欣就和妻子開始了大掃除、買新衣、買年花等新年準備,除了蔬菜、肉類和海鮮,他們也準備了油角、糖蓮藕、貓耳朵等廣東零食作為年貨。談及西方情人節與春節的選擇。這對相識於春節,情定於情人節的夫妻甜蜜地講到:「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情人節,但只有整個大家庭團聚在一起的時候,才是春節,更何況中國的『情人節』不是七夕嗎」。

易卜拉欣一家三口

  2004年便來到中國定居的德國姑娘何安娜,直接給出了自己的選擇:「我和丈夫從來不過西方情人節,但是我們會給對方送一束玫瑰,寫一封信來回憶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不過我們每年都會過春節」,「我覺得春節應該忙碌才更有意義」。

  「以前我們也會在家裡自己寫春聯,寫吉祥字」,談到近些年的春節安排,何安娜惋惜地說到:「我感覺中國的年味在慢慢變淡」。

  隨著在中國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新年,何安娜對春節習俗活動的期待也變成了常規的年夜飯和春節聯歡晚會。作為一名受到中華文明滋養的外國人,「我希望春節這樣的傳統文化不要丟失」,「作為一個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節日,傳統的春節元素能夠更好的詮釋辭舊迎新、幸福美滿的美好寓意」。

  聯合國專家唐華德:西方「年味」變淡更甚

  「全世界的『年味』都在變淡」。聯合國環境及城市規劃方面的專家唐華德(Tom M.Wolters)對此感慨道,「因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年輕人分散在離家很遠的地方。許多西方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沒有了傳統的味道,甚至趨於商業化,而不少商家借節日之際推出的營銷活動,正是此的表象。相對於此,中國的春節還是很有味道的」。

  1997年,唐華德在與妻子文君結婚後在中國度過了第一個春節,此後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一發不可收拾。2005年,夫妻二人攢錢買下了北京城中區一戶老舊的四合院,依從四合院的原始風格,親手打造了一個靜謐傳統的生活環境,體驗傳統的中國文化。「相對於舒適的高樓大廈,我先生更喜歡傳統」。在他眼裡,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與習俗的傳承更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內容。

  「中國春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文化積澱過程。就像樂章,有前奏,也有高潮」,唐華德說道,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從氛圍的初顯到各種習俗的接踵而至,中國在迎接新年中的每個環節都是歷史和文化慢慢滲透的過程。

  臘月二十三,送灶上天、臘月二十四,掃捨去塵……2018年小年這一天,唐華德所居住的四合院就充滿了年的氛圍:「小年那天我們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頓大餐,臘月二十四全家人一起大掃除,過幾天我們一家人還會去逛廟會」。

唐華德一家四口

  「中國的春節比國外的新年有意思多了」,唐華德笑著說道,相對於西方的傳統節日,中國春節的氛圍還是很濃厚的,「現在西方的大家庭已經很少像中國這樣聚在一起,傳統節日的味道已經失去了許多」。

  南開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劉運峰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快餐式文化的大背景下,青年人熱衷更加個性化、開放式的西方節日,有很多的商業化、娛樂化因素。而哈爾濱師範大學教授郭崇林也曾在媒體採訪中說道,很多年輕人過「洋節」的時候,其實並不了解「洋節」的真正內涵,更多的是被商業化、形式化的表象吸引。

  「隨著社會大環境的發展變化,中國的春節也應被賦予新的內涵和外延」,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陝西師範大學文學人類學中心主任李永平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說道。中國的春節是在農業社會時期以家族、血緣為紐帶的聚居型環境下形成的產物,「隨著中國進入工業社會,人口流動逐漸增加,城市成為主要的居住環境。人們所居住的社區沒有了血緣和家族的紐帶關係,而城市的環境和空間也限制了春節傳統核心活動的展開,大大削弱了新年的氛圍」。

  隨著中國在工業社會進程中的穩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被中國文化所吸引。對於此,李永平指出,春節期間是中國優秀傳統普及的窗口期,其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會自然地產生文化吸附力和向心力。「海外青年嚮往中國春節文化,來體驗中國春節文化的魅力,這是文化吸附力和向心力的體現,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發揮效用的結果。」

  在這樣的環境下,年味更應該有新的體現方式。李永平指出,「這是我們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當我們展示出獨特的文化內涵產品,不僅能夠幫助青年人真正愛上自己的傳統文化。也能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讓農曆新年作為幫助他們了解中國年文化的窗口,更好地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包容性」。

  (何明 姜繼葆 尹楊對本文有貢獻)

編輯:王帝

相關焦點

  • 2262年可以過兩個春節,突然明白年味變淡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那麼理論上來說就會有兩個春節。這個話題剛上熱搜沒多久,就有網友腦洞大開:「到時候會不會放兩次假?會不會有兩屆春晚?是不是可以收兩次壓歲錢?是不是能夠每逢佳節胖十斤,再逢佳節又十斤?」也有網友表示:補假調休使你可能得連上N天班,要幫著咱媽搞兩次大掃除,家裡的剩菜得連著吃兩個正月,被各路親戚朋友靈魂拷問兩次…想想真是無處可逃啊!
  • 春節漸成世界性節日 為外國友人安利「中國年」你有搜狗翻譯 APP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也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全球性節日。如今每逢春節,不僅有來自各國的國際友人給中國人拜年,走在「年味」濃鬱的街頭巷尾,也能看到很多來中國過年的「歪果仁」在與國人共享節日的喜悅。然而,春節的習俗、禮節頗多,來自異國他鄉的「歪果仁」往往無法準確理解,很難體會中國年的精髓。
  • 傳統節日PK洋節能否雙贏?"洋裝"下仍是"中國心"
    傳統節日受到洋節「衝擊」   隨著農曆新年腳步的日益臨近,年的味道也漸漸地濃烈起來。人們趁著周末選購新年穿的衣服、鞋子,商店裡各種應節的食品琳琅滿目:糖果、餅乾、掛曆、小禮品……一切的準備都是為了迎接一個喜氣洋洋豐衣足食的春節。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春節:不止是節日
    中國人過春節為什麼要掛燈籠?為什麼要舞獅?為什麼要放鞭炮?」相信很多外國人都和28歲的美國姑娘米歇爾·希薩克一樣,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農曆新年——春節。   伴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力增強以及海外華僑華人地位不斷提高,春節,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節日,已經從中國走向世界。
  • 中國春節,在外國人眼裡是啥樣?
    【環球時報駐泰國、越南特約記者 黃曉娜 白勉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日本人春月千鶴可以算是「老北京」,對於中國春節,她有著許多回憶。上世紀90年代的某個初一清晨,除夕夜裡燃放煙花爆竹的紙屑覆蓋著路面,紅彤彤的一片。春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時她欣喜不已。
  • 年味真的變淡了嗎?嘉華新春年禮伴你過個美味年
    每到這個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千山萬水也要趕回家和家人團圓過年,這便是春節。春節,作為中國一年中最重要的、儀式感最強的節日,包含著中國人幾乎所有的哲學和社會學精華,是沉澱在血液裡的印記。然而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發展,傳統年俗式微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情形下,很多人都發出「年味兒淡了」「越來越沒有年味」的感嘆。尋找年味時,我們在尋找什麼?年味,是過年的儀式感,也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隨著傳統的春節習俗漸漸被新一代淡忘,讓人不禁懷念記憶中的「年味」。
  • 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年味從未變淡,只是屬於你的快樂,被埋藏了
    農曆春節是一個多雨的季節。至少在我們這兒,春節裡的陰雨天,比晴朗的日子多了不少。每次想要回去好好走走,就碰上了不大不小的綿綿陰雨。大好的春節時光,也在這陰沉沉的天氣裡,被磨滅了大半。過年了,也就快開春了。
  • 描寫春節最有年味的一首古詩,可惜現在過年再也沒有這樣的年味了
    一年一度的春節到了,這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大的節日,在這個傳統佳節中,凝聚著中國人敬祖,團結,和諧的傳統精神。可惜,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讀讀古詩詞,可以在其中找到我們小時候數著日子盼望著過年的那感覺。
  • 「傳承」看懂中國箸,夾起中國味
    「筷子」一雙筷子藏大道小小的一雙筷子,看似平淡無奇其實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真正的中國筷子上方下圓象徵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雙筷子傳承禮筷子,傳承著中國傳統文明禮儀在幾千年的>「淚箸遺珠」取用有湯汁的食物將菜湯流落到其它菜裡或桌子上屬嚴重失禮的表現拿筷子的規矩從小長輩便言傳身教我們則耳濡目染、上行下效隨著我們漸漸長大也漸漸明白了這一切叫做「禮」用餐禮儀 處世禮節
  • 「中國那些事兒」爆笑!洋女婿陪打麻將闖「年關」,擺出一排南!
    這不,來自英國的「洋女婿」Nathan就收到了女友馨馨父母一起過春節的「致命」邀請。第一次去女友家登門拜訪,又是在春節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Nathan能否闖「關」成功,事情又是否像他想像中一樣順利呢?第一關:送年禮春節期間相互饋贈禮品已經成為了人們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禮輕情意重,送年禮是非常有講究的,既有學問又有挑戰。明年是農曆鼠年,Nathan初來乍到,選擇了一個他認為非常合適的禮物。
  • 春節漸漸失去年味,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麼?
    年味究竟是什麼,可能很多人說不清楚,但為什麼現在的人總是說沒有年味呢。過年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大的節日,過年是一家人的團聚,過年是來年的開始。我們有一句口頭語,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可為什麼現在大家對於過年沒有以前這歐巴馬隆重了呢,大家也沒有這麼期盼過年了呢。
  • 「中國那些事兒」爆笑!洋女婿陪打麻將闖「年關」,擺出一排南
    這不,來自英國的「洋女婿」Nathan就收到了女友馨馨父母一起過春節的「致命」邀請。第一次去女友家登門拜訪,又是在春節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Nathan能否闖「關」成功,事情又是否像他想像中一樣順利呢?第一關:送年禮春節期間相互饋贈禮品已經成為了人們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禮輕情意重,送年禮是非常有講究的,既有學問又有挑戰。明年是農曆鼠年,Nathan初來乍到,選擇了一個他認為非常合適的禮物。沒想到,這份禮物卻讓女友一家哭笑不得。
  • 洋媳婦和洋女婿的「中國年」
    今年春節,她來到了丈夫的家鄉——大田縣建設鎮,過起了熱熱鬧鬧的中國年。談起對春節的感受,妮蒂婭提得最多的就是「紅色」二字。「燈籠紅色的,對聯紅色的,鞭炮紅色的,很多人穿的新衣服也是紅色的,很喜慶。」妮蒂婭說,春節就像她們過的聖誕節,也是一家人團聚溝通感情的節日,只是春節的表現形式更加熱鬧。「妮蒂婭應該還有一個感受,就是太多吃的東西了,到哪兒都是吃。」
  • 從「儀式感」看中國「年」的精神內涵和春節的「人情味」
    時光轉身,春節來了。中國人愛過節日,林林總總,一年到頭,大小節日不斷,到了春天達到了巔峰,成就了最高儀式感。集體歸家,普天同吃年夜飯,舉國看春晚,走親戚,逛廟會,拍全家福留影……兒時的記憶,純真的期盼,古老的習俗……日期越是臨近,年味越重,也越被喚起曾經的記憶,再一次被推進到人倫序齒的儀式中,進行一次人間親情的年度洗禮。
  • 又一洋節日在中國遇冷,被網友痛批「傷風敗俗」,更愛中國節日!
    為何近年來洋節日在中國遇冷?看完三個原因後,還是喜歡中國節日 文/智慧家居控,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眾所周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代表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 BBC拍的春節紀錄片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 暖哭中國人
    ­  春節,蘊含了中國人太多的情感羈絆和文化內涵。­  外國人,真的能理解春節對於中國人的意義嗎?­  會不會拍出來帶著一層文化障礙的夾生感,這是一個問題。­  再有,中國春節的傳統項目已經被拍了太多遍了。
  • 微博「過年」,一種春節文化的誕生與養成
    春節,就是讓一個民族在一個周期性的時間點,尋找一個最大公約數。無論傳統如何濃烈,新鮮的事物怎樣弄潮,年味總能回到文化的根。相比起「地球遷徙』這樣的宏大命題,個體的經歷和體驗,同樣能為這個「年」,乃至這個時代留下2019開春的註腳。無論你在旅遊,在王者峽谷,還是在走親訪友,對中國人而言,收發紅包、看春晚聊春晚、回鄉見聞、攝影記錄、許下未來期許,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年俗。這些具備儀式感的符號,隨著科技網際網路的發展有了新的內涵。作為社交媒體的微博,從未缺席這個變遷的過程。
  • 過年時,為何年味「變淡了」
    父母常常說:「街上的叫花子,也要過年,我們當然要過好年了,肯定要比叫花子強。」現如今,每逢過年時,為何年味「變淡了」?原因也許有以下幾點。1.留在家鄉的人少了,親戚朋友難以聚在一起。我的父親有四兄妹,母親有七兄妹,家裡的親戚很多,並且都不在一個村莊裡住。
  • 10本春節繪本推薦,趁著大團圓,給孩子講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滿滿年味、傳統習俗,都在這十本繪本裡了!繪本推薦狂魔朵媽又雙叒叕來了...哈哈,大家有沒有發現朵媽最近說啥都得帶點繪本,連很多遊戲玩法也被一小部分繪本內容替代了。嘿,朵媽才沒有強行安利,是因為繪本確實是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有用啊!
  • 外國人過中國春節有多拼?看完這些服氣了!
    很多中國人覺得過年太累,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春節只是換個姿勢的吃吃喝喝。那來看看下面這些外國人吧!對中國春節,他們是有多「認真」,多「賣力」!這位扭秧歌的俄羅斯大妹子,衣服顏色是有點兒「耀眼」,但這自信滿滿的眼神,真是舞出了秧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