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每次都遷到哪裡呢?

2020-11-29 文化詩書愛好者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一個母親,為了給兒子好的學習環境三次舉家搬遷,這個人就是孟子的母親,我們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卻不知道他每次都搬遷到了哪裡。讀這段文言文,你會知道孟母三遷的去處。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ǎ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

不得不說幾千年前孟子母親是很有眼光的,教育應該得到重視,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需要學識淵博的人。現在很多人都無法做到孟母這樣,甚至有人自己都不注意這個問題,打麻將,或是做其他的。教育很重要,環境也很重要,所以,我們也要儘量給孩子良好的學習環境。

相關焦點

  • 孟母三遷的地方究竟在哪裡?
    峨眉山孟母三遷的石雕問題來了,孟母是在哪裡「三遷」的呢?孟子的出生地在哪裡?以前一直是說山東濟寧市鄒城與曲阜交界處的鳧(fú)村。鳧村原屬鄒城現屬曲阜。孟母三遷就發生在相應的鳧村、鄒縣城西廟戶營、學宮之旁三個地方。
  • 孟母三遷,都遷到什麼地方去了?
    我們都聽過「孟母三遷」這個成語,知道了環境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孟母到底從什麼地方遷到什麼地方。話說孟母也像今天的千萬父母一樣,對子女的教育尤其重視。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孟子呢,也不知道害怕,閒來無事,還和鄰居的小夥伴們玩起了辦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了,當然焦慮啦,心裡一直在想: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得趕緊離開!於是呢,母子倆就搬到了市場旁邊居住,市場旁總不會有人辦喪事吧?
  • 勵志兒童劇《夢回三遷路》現代演繹「孟母三遷」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記者周瑋)勵志兒童劇《夢回三遷路》6日亮相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現代演繹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故事,帶領大小朋友們共同經歷一位聖賢步履蹣跚的童年成長,感受孟母含辛茹苦的栽培與深明大義的引領。
  • 當年有孟母三遷,如今孩子也想遷
    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孟母三遷這個成語故事吧。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而如今呢,你在家裡安安靜靜地學習,樓上樓下音樂放個不停,流行歌曲的音量放到最大。搞得孩子想學習都學不下去。可能會有槓精出來說,學不下去是自身意志力不夠專注,那請你們回顧一下自己小時候,是不是外邊的事物一有風吹草動就跑出去了。描述一下小編經歷過的真事兒。北邊鄰居家有三個孩子,這個窗戶就是我家和他家聲音直傳口。
  • 從「孟母三遷」到《小歡喜》,對孩子的成長只關注環境真的夠嗎?
    兩千多年前「孟母三遷」的故事,講述的是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他,三次遷居,我們來看看孟母是為何「三遷」的:「一遷」:墓地孟子家原來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
  • 為徵遷快起來 福州高新區上演新版 「孟母三遷」
    (高新區供圖)  福州日報記者 張笑雪 通訊員 黃莉銣 陳天然  三遷「臨時指揮部」,方便群眾溝通交流,上演新版「孟母三遷」;提前謀劃搬農貿市場,絕不影響群眾「吃飯」問題……3月以來,福州高新區黨員幹部結合環境整治提升「十位一體」、房屋結構安全隱患排查等工作,狠抓徵地拆遷促重點項目落地工作,重點推進基礎設施、交通設施、產業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等71個項目的土地房屋徵收
  • 孟母三遷:被嚴重低估的學習能力!
    最早為學區房代言的人,大約是孟子;最早意識到學區房的重要性的父母,大約是孟母——她留下了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中國可謂老少皆知,《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就是講的這個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三次搬家,現在則多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 現代版「孟母三遷」的啟示
    這位母親為幫助患有哮喘的孩子找一個有自然、清潔的空氣的環境,十多年來執著地南遷北徙,從孩子的出生地長沙搬到瀋陽,再到廣州,繼而在2011年把孩子送到倫敦讀大學。這個故事堪稱現代版的「孟母三遷」,且其遷徙範圍已遠甚於昔日孟母。
  • 孟母三遷,孩子優秀也需要金錢,古今同理
    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的故事家戶喻曉,大概內容就是,孟母原來家居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墓地經常有人搞祭祀活動,於是小孟子就經常學習的時候偷跑出去看,然後回來還學人家祭祀的樣子後來孟母一看這不行啊,於是就搬家到了集市,集市上自然都是做生意的,小孟子學習的時候就更偷跑出去逛街了
  • 孟母為何三遷?環境對人的影響能有多大呢?
    《列女傳》孟母三遷相關圖片環境對人的影響大到讓人習以為常、日用而不知,就像空氣因為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他極有可能會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周遭的事物事情於他都是新鮮有趣的,不教不令,便會自發地去模仿。當住在慕地旁邊的時候,年幼的孟軻學著大人跪拜、哭喪的樣子,玩起辦理白事的遊戲;當住在市集旁邊的時候,他學著商販的樣子,玩起沿街叫賣的遊戲;當住在學宮旁邊的時候,他的遊戲節目是跟學生學著如何擺放祭祀的器物、如何行禮、如何恭讓、什麼時候該向前、什麼時候該退避。
  • 古有「孟母三遷」育人,今有榆林三遷避災,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孟母三遷》中有:第一遷移: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第二遷移: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
  • 《孟母三遷》到底三次搬遷到什麼地方?又為什麼一再搬家?
    我們傳統文化裡有《三字經》和《孟母三遷》的故事,都說到孟母為了孟子能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帶著孟子進行了三次搬家。「昔孟母、擇鄰處」小孩子都能朗朗上口,那麼,孟母到底三次搬家是在什麼情況下,為什麼般,怎麼搬,搬了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到底選擇了什麼樣的鄰居,才讓孟母有了三遷的決定?請跟著我一起看下去。戰國時期鄒國,孟子三歲,其父離世,等於孟子是幼年喪父。
  •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哪個省 孟母三遷的故事是發生在現在的哪裡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孟母為了孟子能學好,於是搬了三個地方。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明白了孩子的生活環境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那麼,問題來了,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哪個省?《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現在的山東省,也就是古時候的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鄒縣城西廟戶營以及學宮旁。
  • 孟母三遷的經濟帳:花費「千金」?
    而且每到一處,必要購房一座?言者還有一證:孟母千金擇鄰中的「千金」,就足以證明此說不謬。是耶?非耶?我們知道,孟子名孟軻,父親名孟激。孟子幼年喪父,孟激未做過高官又未得厚祿。那孟母呢?《韓非外傳》載有孟母仉斷織之事,親躬紡織的勞作足證其並非「陶朱公」出身。孤兒寡母,何有萬貫家產?
  • 孟母三遷培養出來的孟軻最後怎麼樣了
    孟軻即孟子,孟母三遷是說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三次搬家,現用來形容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那麼孟母三遷到底是哪三遷呢?第一,墓旁之遷。第二,集旁之遷。集市中每天人來人往,孟子看見商人與顧客交易,就非常感興趣,於是就裝作商人,進行著賣東西的遊戲。孟母看見,搖搖頭說,這也不是我孩子應該住的地方。第三,安於學旁。經過兩次的搬家,最終孟母選擇住在學堂旁。學堂裡每天書聲琅琅,學習氛圍濃厚。孟子深受感染,注重禮儀,心系學習,孟母大喜,這個地方可以住我的孩子了。
  • 從「孟母三遷」到擇優而居 孩子的教育只差了一個錦繡南山
    (原標題:從「孟母三遷」到擇優而居 孩子的教育只差了一個錦繡南山)
  • 在讀《孟母三遷》,除孟母擇鄰處外,我看到的是單親媽媽的孤獨
    文/小庚庚爸爸說起孟母三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除了孟母處處搬家為了孩子之外,我看到的是一個單親媽媽的孤獨與自私。於是孟母說到:「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一遷。於是,孟母帶著小孟子搬到了,集市上。當孟子和周邊的小朋友玩熟了,開始扮演起商人叫喊賣貨的聲音時。孟母又道:「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二遷。
  • 【三字經】孟母三遷
    >【三字經】孟母三遷2012-07-05 09:23:3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孟母三遷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闢]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 現在還該不該效仿孟母三遷呢?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真的那麼重要嗎
    眾所周知「孟母三遷」的事例,這個事例在我看來是給父母們提供了一個培養孩子的參照。說明從古至今,大眾有一個共識就是環境對於人的發展是有影響的,事實上其孩子發展的結果也證明了孟母當時「三遷」的舉動是正確的,良好的環境確實有利於人的發展。
  • 孟母三遷|她遷的不僅是地方是思想
    如果你能看到孟母三遷故事的精髓,可能會少點對於學區、學位的焦慮。如果你能用長遠的、發展的、整體的眼光看孩子的成長,可能會少點擔心,多些淡定。像是我們對待一件事物,首先是追求完成還是追求完美呢?選擇之前,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先完成嘛!但是真正在於局中,每個人都力求完美。害怕每一個地方的差距,便每一步的焦慮,精力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會不知道不覺的丟掉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