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 | 寧波市鄞州區紀委監委 鄞紀軒)
今天是第16個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七下西洋616周年紀念日。
中國航海歷史悠久,從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舟,到宋代發明航海羅盤,再到明代鄭和下西洋,這些成績在人類航海史上熠熠閃光。讓我們跟隨文物的腳步,踏上一場「乘風破浪」之旅。
從福船到沙船,古代的船長什麼樣
中國是世界上造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傳統中國木帆船的船型十分豐富,大體可以這樣分類:從船首形狀來分,可分為尖首和方首兩大類;從船底式樣來分,可分為尖底和平底兩大類。在歷史的演變中,福船成為最著名的尖首、尖底船型代表,沙船則成為最著名的方首、平底船的代表。
據宋代文獻評價,「海舟以福建為上。」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帶沿海尖底型海船的通稱,底部結構呈尖形,前部為小方頭,尾部寬大而方正。根據船各位置的功能,首尾依次設置「十二生肖」暗示標記,使船工水手在操作中迅速進入明確崗位,船長也以「十二生肖」中的喻稱下達指揮口令。福船以其「水密隔艙」的先進技術,成為中國最具遠洋能力的商船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當年鄭和下西洋所乘的便是福船。
根據鄭和下西洋的標準船型復原的明代福船(中國航海博物館藏)
水密隔艙,用隔艙板把船艙隔成互不相通的一個個艙區
沙船在唐代出現於江蘇崇明。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宋代稱「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稱「平底船」,明代才通稱「沙船」。沙船具有寬、大、扁、淺的特點,這種船型不怕沙灘,可以在沙質海底的海域航行,也可在江河湖泊中航行。而且沙船多桅多杆,不僅能順風駛船,逆風也能航行,甚至逆風頂水也沒問題,適航性能好。沙船在中國航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代道光年間,僅上海就有沙船五千艘,估計當時全國沙船總數在萬艘以上。
沙船模型(中國航海博物館藏)
古代版導航系統你了解嗎
如今,在「北鬥」的指引下,我們可以在茫茫大海中找準方向,而在幾千年前,古人也有自己的導航系統。
司南,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是古代勞動人民基於長期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北宋初期製造出指南針,而航海羅盤是由指南針和刻度盤組成的。海船上使用指南針的記載,始見於1119年朱彧(yù)所著的《萍洲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最早的航海羅盤叫「指南魚」,是把剪成魚狀的薄片鐵葉磁化之後,塞入木製魚中,使南極在魚首,北極在魚尾。把它放在水碗和無風處平放,魚在水中泛浮,魚頭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極。還有一種相似的羅盤被稱為「指南龜」,它們都是利用地磁感應製成的。
指南魚、指南龜復原圖
清代航海羅盤(中國航海博物館藏)
還有一種聽起來就很神奇的天文導航術——過洋牽星術。早在2000 多年前,中國就已有將天文方法應用於航海的記載。早期的航海天文,主要根據日月星辰的方位和出沒時刻來判斷海上的方向、時間和潮水的規律。隨著過洋牽星術和牽星板的出現,人們可以通過牽星來測定緯度,從而確定船舶在海洋中的位置。
牽星術是通過專門的牽星板來進行的,明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一書中這樣描寫牽星板:「一副十二片,烏木為之,自小漸大」。牽星板最大一塊為十二指板,最小為一指板。使用時,左手拿牽星板一端中心,手臂伸直眼看星空,使牽星板板面與海平面垂直,觀測星體離海平面的高度。
牽星板(中國航海博物館藏)
有了適於遠航的福船、逆風航行的沙船,有了精確導航的航海羅盤、牽星板,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不斷向遠端延伸。(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