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學英語的回憶基本上都是在課堂上正襟危坐,從26個字母開始,背單詞、記句型,時不時還要背誦一段課文。我們把這種方法叫作「英語學習」(EnglishLearning)。
但對今天的孩子進行英語啟蒙,可以採取完全不同的方法,那就是「英語習得」(English Aquisition)。與有意識的記憶、掌握語言規則的「學習」相比,「習得」更強調一種無意識的、自然而然的學習過程。
就像學習母語一樣,孩子們在英語啟蒙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交流、閱讀、聽歌謠、看動畫片等實際使用過程上,很少注意語法和詞彙本身。這樣「習得」的過程卻可能比「學習」更有效。
美國語言學家史蒂文·克雷申是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研究者。
他提出了兒童自然習得語言的三大要素,即:提供兒童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低壓力。
為什麼我們要重視英文的親子共讀呢?
原因就是,英文原版繪本的親子共讀過程,恰恰是滿足這三大要素的學習方式!它是非英語國家孩子們最好的英語習得途徑。
1.給孩子提供了「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大家知道,學習一種語言,要以有足量的輸入為前提。但是這種「輸入」,必須是可理解的(comprehensible)輸入;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一種噪聲。
而親子共讀英文繪本,能從以下兩個方面保證孩子得到「可理解的輸入」。首先,親子共讀過程,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對孩子理解語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華盛頓大學學習和腦科學研究所的庫爾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讓9個月的嬰兒學習中文(註:參與實驗的都是英語家庭)。
他將嬰兒分為兩組,一組是真人和寶寶一起讀中文書,另一組則是看這個人讀書的錄像,結果顯示:聽真人讀書的那組嬰兒學到了中文發音,而看錄像的那一組卻沒有。為什麼真人和錄像有如此大的區別?
因為在真人讀書的時候,讀書的人和嬰兒有眼神、情緒等非語言方面的交流。嬰兒會順著讀書人的眼神,看到讀書人正在看的東西,從而將音和義聯繫在一起,理解到:「噢,原來說的是這個東西!」
正是這種自然而然的交流和互動,能有效幫助孩子理解繪本內容,開啟英語啟蒙之門。
其次,我們提倡共讀的英文原版經典繪本,往往圖文對應,不僅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孩子看到圖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文字內容,而且有些書還會通過多感官刺激的方式,促進孩子的理解。
2.給孩子提供了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
英文原版繪本都是由母語為英語的童書作家精心撰寫的,本身就是供英語國家的孩子習得母語、提高認知的語料。它們往往描繪的是一個個生動實用的英語語境,或是生活場景,或是童話故事,情境描繪真實準確,英語表達原汁原味。
所以,對於非英語母語的中國孩子來說,閱讀英文原版繪本,是獲得真實自然的英語環境的絕佳渠道。
比如《小玻在哪裡?》(Where's Spot?)這本書,講的是晚飯時間到了,狗媽媽莎莉(Sally)卻找不到小狗小玻(Spot),它去哪兒了呢?於是,門後面、壁櫥裡、床底下……都來找找看吧。
3.低壓力
親子共讀的過程,是家長與孩子親密互動的過程。父母溫柔的聲音和溫暖的懷抱,會讓孩子們感受到滿滿的愛和安全感。
配合繪本中有趣的情節和優美的畫風,如果家長再將內容「演」出來,或者與孩子做一番肢體和言語上的互動,整個繪本共讀的過程就變得更加輕鬆有趣。這種溫馨愉悅的氛圍,是孩子習得語言再好不過的「低壓力環境」。
說完英文親子閱讀在幼兒英語啟蒙中的必要性,我們再來說說為什麼建議從1歲左右正式開啟英文親子閱讀。
因為1歲左右的孩子,在專注力、觀察力、記憶力、認知能力等方面,已經初步做好了參與共讀的準備(當然,每個孩子的發育水平不同,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強,也可適當將共讀時間提前一點,但前提是要在之前通過「指物訓練」和「兒歌互動」積累起最初的英語詞彙量)。
同時,1歲左右的孩子,剛剛開始牙牙學語,尚沒有形成強勢的母語幹擾,對英文繪本的接受度會很高。
這個時候給他們朗讀英文繪本,無須經過中文翻譯,孩子就可以直接將聽到的語音和書上的圖畫對應起來,進而很輕鬆地根據圖畫情境理解語音的意思,自然習得基礎的英語詞彙和表達。
所以,這個時候只要選書得當,共讀方法靈活,就會很容易讓孩子對英語閱讀產生興趣,並「浸入」英語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