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記憶:七月十五「放河燈」

2020-09-04 中衛天天網

七月十五「放河燈」

文/簡種

七月十五放河燈,所謂「河燈」,過去多以藍邊陶瓷碗為燈座,周邊糊上一圈約20公分高的彩紙作防風燈圍,並裝飾有象徵聖潔的蓮花剪紙紋樣,故亦稱「蓮花燈」。現時,也有商家製作的各式各樣的蠟紙河燈出售。

(網絡圖片)

河燈以五色紙裝飾而成,燈盞裡放一塊扁圓形的酥油或者扁蠟燭,特別是酥油點燃後發出陣陣奶香。燈盞的紅色賦予吉祥如意、飛黃騰達,黃色寓意學業有成、前途無量,綠色和藍色代表生命健康、發財致富等等意念。放河燈是,臨近黃昏,男女老少根據各自心願,精心選取河燈,結伴或者跟著頌經隊伍來到河邊,在放燈之前,有主持帶領大家舉行簡單儀式,並再次高聲朗誦祭河文:

萬山之祖,巍巍崑崙,黃河之源,巴顏喀拉。

物轉星移,桑田滄海。人類發祥,百萬年前。

上古文明,一脈相承。文字記載,泱泱五千。

人之軀體,地水風火。人之靈魂,精神文明。

三皇五帝,古聖先賢。

頌畢,人們便把一個個滿載希望的「蓮花燈」依次緩緩放入河水中,河燈照在河面,星光閃爍,猶如天上銀河降至人間。

(網絡圖片)

放河燈,也稱為放「荷燈」,是華夏民族傳統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各地風俗不一,有的在三月三、七巧節、中秋節晚上,在水邊常放河燈。道教、佛教在夏曆(農曆)七月十五也稱七月半,鬼節,中元節,盂蘭盆節舉行宗教節日時,也放河燈。民間的悼念親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也還有一些地區放河燈不限於七月半,三月三歌節、鍋莊節、上巳節、三月節,也放河燈。

(網絡圖片)

姑娘少女對這個習俗特別鍾愛,往往在節日之夜,自製小燈籠寫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願順水飄流。有的地方還在放河燈的同時,在寬闊的河灘上舉行篝火舞龍活動,有鑼鼓隊伍隨行伴奏。大人小孩手託五彩河燈,歡快地從龍頭鑽到龍尾,或蹦蹦跳跳地從火堆燎過,以求一年平安吉祥。

正是:紙船明燭照天燒,人間祁盼天道明。

相關焦點

  • 中元節,我們過七月十四不過十五
    有道是「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然而,為什麼日曆上寫中元節是七月十五,而我們這裡過的卻是七月十四,我是沒有答案的——對了,我所說的這,指的是海南樂東。或許,七月十四跟七月十五著實不必計較,有些地方七月十四有些地方七月十五,同俗不同時,如此而已。
  • 中元節丨福海放河燈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 農曆中國 | 七月十五 · 中元節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家家戶戶這天都要燒紙燭擺供品祭祖;貼紅色招紙超度亡靈;要張燈結彩和放河燈,據說是為祖先照亮回家的路。總之,七月十五中元節,曾經是一年中極為重要的節日,是祭祀祖先、普度眾生,祈求五穀豐登和平安順達的日子。
  • 七月十五中元節感思記
    導語: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我國的傳統鬼節——中元節,亦是紀念已故親人的日子,更是緬懷祖宗的日子。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活一世,到底是為了啥?人總歸是有入土的那一天,每逢此節都會去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歸宿,心中難免感思萬千,卻又提筆難書。
  • 祭祖、團聚:漫話七月十五中元節習俗
    相傳, 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裡,地獄之門大開,鬼魂四出,民間有「七月半,鬼亂串」的謠諺。俗謂人死後靈魂不滅,有祀者回家接受子孫的祭拜,無祀者容易飄蕩為害。據說,如果親人死去不足一年,他的家人在這一天把兩片綠葉放在眼睛上,就有可能看到自己已故的親人。   在中國古代習俗中,人死後升天為神,下地為鬼。
  •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七月十五中元節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農曆庚子鼠年 七月十五在愛的記憶消失以前,記住他們,大概也是這個節日最大的意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 「中元節」出自古代的時祭起初「秋嘗」的無確定日期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
  • 關於處暑的民間習俗 七月半鬼月放河燈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 七月十五為什麼燒紙 這項習俗民間一直有
    根據民間習俗,七月十五要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燒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另一個世界裡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裡才會有錢用。其實是一種對死者的悼念。   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在《史記·酷吏列傳》中也有關於紙錢的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
  • 中元節~七月十五
    ,又稱鬼節、地官節,日期為夏曆七月十五,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北方七月十五日,華南地區七月十四。
  • 秦曄:府谷七月十五中元節
    於七月十五日鬼門關閉,這日正是地官清虛大帝的生日,他要在此日為孤魂野鬼赦罪,所以在七月十五這天,無論貧富人家,都要備下酒菜、瓜果、紙錢、香供,上墳祭祖,身在他方之人到路邊朝家鄉方向擺供祭祀,焚燒紙錢。有些外出之人,在這天要專程趕回故裡祭祖,順便備上禮物孝敬父母長輩,故七月十五亦稱「孝親節」。
  • 七月十五中元節:點一盞燈,願天上人間共安好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農曆庚子鼠年 七月十五在愛的記憶消失以前,記住他們,大概也是這個節日最大的意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中元節」出自古代的時祭起初「秋嘗」的無確定日期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對於祭祀亡靈,是個很好的選擇
  • 農曆七月十五將至,棗莊的中元節習俗,你了解嗎?
    農曆七月十五將至,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中元節民間視為鬼節,民間有迎祖、薦祖、別祖之俗,棗莊地區的中元節習俗你了解嗎?民間風俗是非常複雜的,俗話說「十裡不同風, 百裡不同俗」,就是說風俗不同地之間是存在差異的。
  • 七月十五中元節:點一盞燈,願天上人間共安好
    七月十五中元節:點一盞燈,願天上人間共安好 在愛的記憶消失以前,記住他們, 大概也是這個節日最大的意義。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不僅僅是一個「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人們選擇在這一天來祭奠先祖,並通過供奉果腩、燒紙錢、放河燈等儀式來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它也是中華民族對孝道的一種傳承。民間將農曆七月稱為「鬼月」,同時中元節還被稱為「鬼節」。除了民間的習俗,中元節在道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 不能忘卻的紀念,七月十五中元節感思記
    導語: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我國的傳統鬼節——中元節,亦是紀念已故親人的日子,更是緬懷祖宗的日子。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活一世,到底是為了啥?人總歸是有入土的那一天,每逢此節都會去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歸宿,心中難免感思萬千,卻又提筆難書。
  • 七月十五話中元
    1.鬼月與祭祖節傳說,閻羅王從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一這天開始,打開鬼門關,特許陰間的鬼魂回到陽間接受後人的祭拜,民間就相信在中元節期間祖先會返回陽間的家中看望子孫後代。因此,民間會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祀先人,超度亡魂。而那些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會飄蕩在人間尋找食物。到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所有的鬼混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 放河燈、祭祖,看看中元節這些古老的祭祀活動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與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三大傳統祭祀節日。中元節這天有哪些祭祀活動呢?因各地各省各民族不同,祭祀活動也不同。先整理幾個比較常見的祭祀活動,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寓意和內涵。
  • 七月十五中元節,願天上人間共安好
    中 元 節2020年9月2日 七月十五起初,「秋嘗」的日子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也就是七月半。古人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生日,定為「上元節」(即元宵節),七月十五為地官生日,定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水官生日,定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 七月半-中元節
    ---------------------------------------------------------中元節今天是九月二日,農曆的七月十五大家對於七月十五應該特別熟悉,今天是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在這一天中我們主要是去祭拜我們的祖先、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 七月十五中元節吃什麼食物好
    七月十五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3、吃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這是取了諧音,「鴨」就是「壓」,吃鴨子就能壓住這天上來遊走「搵食」(莞語)的鬼魂了。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除此之外,蓮藕煲鴨還有季節性的原因。立秋過後,又是鴨子肥美、蓮藕盛市的季節,因此蓮藕煲鴨作為中元節的一道風景也是食出有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