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朋友問我:「孩子現在三歲多了,還是不喜歡看書,繪本買了一大堆,孩子翻兩下就扔一邊了,不知道該怎麼引導了。」
我這個朋友遇到的困難,應該在大部分的媽媽身上都遇到過:希望孩子愛讀書,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看到孩子可能感興趣的繪本,就趕緊下單買回家,希望能藉此引起孩子讀書的興趣,但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書是買了不少,但孩子對書的興趣卻沒有增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那是因為家長總是希望通過不同的書的內容,來試探孩子可能的興趣點,總想讓孩子自己形成對讀書的渴望,而忽略了自己的陪讀與引導作用。
俗話說「沒有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家長。」
不是孩子不喜歡閱讀,而是覺得閱讀沒意思,如果家長平時也沒有閱讀的習慣,想讓孩子自己去主動閱讀,就更難了。
所以,對於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首先要反思的是自己做的是否到位。
想讓孩子愛上閱讀,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就是首先要讓孩子覺得閱讀有意思,願意去接觸和嘗試,引起了興趣,才能形成愛好。
所以,無論是小寶寶只翻不看,還是大孩子的三分鐘熱度,家長都不要制止或責備,孩子已經邁出了一小步,家長此時需要做的就是鼓勵,無論什麼使用什麼方法,能讓孩子對書感興趣即可。
這裡,主要針對吸引小寶寶們的繪本閱讀興趣,做一個拋磚引玉的分享。
那麼怎樣」讀「繪本,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呢?家長們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1、角色扮演主要是通過使用玩偶道具的演繹,或者孩子參與扮演的方式,把繪本作為腳本,「演」出來。
比如說《媽媽抱抱》這個繪本,講的是小葵由於媽媽總是抱著弟弟,她也想要抱抱,就離家出走了,路上碰到了很多的小動物,都想讓她抱抱,小葵抱著這些小動物們,越走越累,摔倒了哇哇大哭,最後,動物們的媽媽和小葵的媽媽,都把他們開心地接回了家。
在讀這個繪本的時候,我是充分利用了家裡動物玩偶,書中每遇到一個小動物,我就會抱起一個小動物,跟著書中的節奏,演出主要故事情節。兜寶小時候,是我在演,兜寶長大了,就換成了她來演小葵抱著這些小動物。
除了表演繪本情節之外,還可以降低難度,只需要在每個角色說話的時候,用玩偶來展示講述即可,就像演木偶劇或者手偶劇似的。
當然,對於這些玩偶道具,也沒必要完全與繪本中出現的一致,可以用某些物品來代替,像《十隻小猴加油》,我就是用樂高積木來當做小猴的,這種替代其實也正好激發了孩子的想像力,符合他們喜歡玩假裝遊戲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更直觀的讓孩子感受數字的變化。
總之,無論是表演情節,還是玩偶道具講述,最終的目的都是吸引孩子的興趣,都只是繪本閱讀的一個輔助手段。
2、音樂融合繪本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語句簡單、重複性高、韻律強。對於這類的繪本,我們就可以通過輔助樂器、改編歌曲等的方式,讓孩子感受韻律,引起興趣。
例如《棕熊棕熊你在看什麼》,家長在讀的時候,就可以配合搖鈴、沙錘等小樂器,讀出韻律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還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播放一些背景音樂,增加閱讀的感受性。
3、拓展遊戲遊戲,是每個孩子最喜歡的,也是孩子學習和發展的主要活動來源。
所以家長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來吸引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不僅提高孩子的參與度,還能鍛鍊孩子的思考和動手能力。
例如,之前提到的角色扮演,讓孩子參與進來,提高孩子的想像力、決策能力等。
通過做手工、畫畫等的方式,讓孩子對繪本有更深刻的認識。
例如:《點點點》和《變變變》,這兩個繪本是講顏色的,兜寶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看,在她接觸顏料後,我就帶著邊看書,邊演示書中的顏色變化,結果孩子更喜歡看這兩本書了。
再例如《好餓的毛毛蟲》,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個毛毛蟲以及各種食物,一起玩起來。
4、學習他人經驗有的家長會覺得以上都太麻煩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想不到,怎麼辦?很簡單直接的一個辦法,網上直接搜索」(繪本名)教案「即可。
如今繪本教學作為幼兒園的一個課程,老師也會盡心去準備。所以他們的繪本教案,我們可以去參考,看看老師是如何設計活動的。
每個家長和孩子,對繪本閱讀的目標和要求都不一樣,所以這些教案,只是一個參考和啟發的作用,還需要家長」因地制宜「來進行調整。
網上也有很多的繪本教具,家長也可以搜索看看,可以從中得到些啟發。
日本繪本大師松居直,在《如何給孩子讀繪本》中提到:
「繪本更重要的作用是,通過讓孩子感受歡樂和喜悅,打動其心靈,從而留在他們的心底。唯有打動心靈的歡樂才能成為生存的力量,促進孩子的成長。」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給孩子讀繪本不要有任何的壓力,沒有必要總想著讓孩子從中學到什麼「有用」的信息,只要他們覺得閱讀是快樂的,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