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集,也是古代詩歌的開端,自漢代以來,他已成為儒家經典,為眾多學者所閱讀和研究,因此他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詩歌方面,他已成為「文化源泉」,因此「詩三百」中的許多詩歌受到後人的高度讚揚。例如,無名氏寫的詩四言被稱為「詠美人之祖」,人們一直在研究他,詩人們也試圖模仿他,但古典文學從未被超越。
這首詩是《桃夭》。
我相信即使那些沒讀過《詩經》的人也能背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樣的句子。原因是《桃夭 》易懂,生動,易於記憶和演唱。
因此「桃夭」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一個好姑娘要出嫁,她一定能像桃樹開花結果一樣,使夫家家庭和睦,子嗣興旺。」
簡單的故事,易懂的意思,簡單的願望,以及樸素的吟唱,使這首詩看起來不那麼「高大上」,然而他在歷代都被增添了不少光環。
首先,先秦時期《桃夭》反映了當時樸素的美學思想。這個「美」不僅包括桃花般的美麗女人,這種真實的表面美,還包含「宜室宜家」,即和善的內部美。可見,早在那個時候,人們就已經想到了善惡、美醜,對家庭和婚姻都非常重視。
從《桃夭》在《詩經》中的排列可以看出古人對家庭和婚姻的重視。從《詩經國風·周南》開始,這是「詩三百」中的第六首詩,前五首詩分別是《關雎》描述愛情,《葛覃》描述女人歸寧,《卷耳》丈夫遠役,《樛木》祝新婚夫婦幸福,《螽斯》祝多子多福。這些詩都是對愛情和婚姻的敘述或描寫,值得深思。
到了漢代,《詩經》成為第一部儒家經典,被文人大儒重新詮釋,賦予了「桃夭」一些新的光環。影響最大的是「教化說」,比如《毛詩序》評論《桃夭》是「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認為《桃夭》是描寫君王妾的詩,《桃夭》在《禮記·大學》中引用「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認為這首詩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在宋明時期,在新儒家的解釋下,《桃夭》成為詠「三綱五常」的典型作品。朱熹在《詩集傳》中也談到了「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並評論說「文王之化,自家而國,男女以正,婚姻以時,故詩人因所見以起興,而嘆其女子之賢,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在封建禮教的環境中,一首簡單的祝福婚姻民謠也成了「綱常倫理」的布道,特別是神聖,嚴肅。
清代出現了一些批評「禮教詩教」的學者,例如,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指出,過去一些儒家認為他們對「桃夭」的解釋是「迂論難通,不足以發詩意也」。姚際恆評論說「桃夭」是《詩經通論》中的「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事實上評論《桃夭》和配得上一方面是因為他是第一首用喚醒手段將女性比作桃花的詩歌。另一方面,由於《桃夭》的描述生動而美麗,即使在幾千年之後,人們也可以看到美麗女子即將結婚。
關於桃花你還知道什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