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無名氏寫的小詩四言被譽為美女之祖,詩仙競相模仿

2020-12-06 萬能的方法啊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集,也是古代詩歌的開端,自漢代以來,他已成為儒家經典,為眾多學者所閱讀和研究,因此他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詩歌方面,他已成為「文化源泉」,因此「詩三百」中的許多詩歌受到後人的高度讚揚。例如,無名氏寫的詩四言被稱為「詠美人之祖」,人們一直在研究他,詩人們也試圖模仿他,但古典文學從未被超越。

這首詩是《桃夭》。

我相信即使那些沒讀過《詩經》的人也能背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樣的句子。原因是《桃夭 》易懂,生動,易於記憶和演唱。

因此「桃夭」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一個好姑娘要出嫁,她一定能像桃樹開花結果一樣,使夫家家庭和睦,子嗣興旺。」

簡單的故事,易懂的意思,簡單的願望,以及樸素的吟唱,使這首詩看起來不那麼「高大上」,然而他在歷代都被增添了不少光環。

首先,先秦時期《桃夭》反映了當時樸素的美學思想。這個「美」不僅包括桃花般的美麗女人,這種真實的表面美,還包含「宜室宜家」,即和善的內部美。可見,早在那個時候,人們就已經想到了善惡、美醜,對家庭和婚姻都非常重視。

從《桃夭》在《詩經》中的排列可以看出古人對家庭和婚姻的重視。從《詩經國風·周南》開始,這是「詩三百」中的第六首詩,前五首詩分別是《關雎》描述愛情,《葛覃》描述女人歸寧,《卷耳》丈夫遠役,《樛木》祝新婚夫婦幸福,《螽斯》祝多子多福。這些詩都是對愛情和婚姻的敘述或描寫,值得深思。

到了漢代,《詩經》成為第一部儒家經典,被文人大儒重新詮釋,賦予了「桃夭」一些新的光環。影響最大的是「教化說」,比如《毛詩序》評論《桃夭》是「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認為《桃夭》是描寫君王妾的詩,《桃夭》在《禮記·大學》中引用「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認為這首詩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在宋明時期,在新儒家的解釋下,《桃夭》成為詠「三綱五常」的典型作品。朱熹在《詩集傳》中也談到了「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並評論說「文王之化,自家而國,男女以正,婚姻以時,故詩人因所見以起興,而嘆其女子之賢,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在封建禮教的環境中,一首簡單的祝福婚姻民謠也成了「綱常倫理」的布道,特別是神聖,嚴肅。

清代出現了一些批評「禮教詩教」的學者,例如,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指出,過去一些儒家認為他們對「桃夭」的解釋是「迂論難通,不足以發詩意也」。姚際恆評論說「桃夭」是《詩經通論》中的「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事實上評論《桃夭》和配得上一方面是因為他是第一首用喚醒手段將女性比作桃花的詩歌。另一方面,由於《桃夭》的描述生動而美麗,即使在幾千年之後,人們也可以看到美麗女子即將結婚。

關於桃花你還知道什麼詩?

相關焦點

  • 無名氏作的一首四言小詩,被譽為詠美人之祖,詩仙詩王爭相模仿!
    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一首無名氏作的四言小詩,就被譽為「詠美人之祖」,一直被人學習,詩仙詩王也爭相模仿,但經典從未被超越過。這首詩就是《桃夭》。朱熹還曾在《詩集傳》中談到「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同時還點評到:「文王之化,自家而國,男女以正,婚姻以時,故詩人因所見以起興,而嘆其女子之賢,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在封建禮教的環境下,一首祝福婚姻的樸實民謠,也變成了「綱常倫理」的說教,顯得格外神聖且嚴肅。
  • 「詩仙」李白為何也被稱為「詞曲百代之祖」?
    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詩仙太白以詩聞名,而詞以宋詞為最。
  • 小和尚聽說師祖年輕時的趣事,模仿李白寫趣詩,氣勢不輸李白原作
    好在詩仙運氣不錯,公元759年遇到朝廷大赦,他還沒有到夜郎就得以返回。逗留江夏時,李白遇上了昔日在長安的故友韋冰。剛剛遇赦,又他鄉遇故知,李白一時感慨萬千寫了首《江夏贈韋南陵冰》。這是一首七言古詩,詩的大意就是抒寫一下平生的不得志,把心中的怨氣發一發。
  • 小和尚聽說師祖年輕時的趣事,模仿李白寫趣詩,氣勢不輸李白原作
    好在詩仙運氣不錯,公元759年遇到朝廷大赦,他還沒有到夜郎就得以返回。逗留江夏時,李白遇上了昔日在長安的故友韋冰。剛剛遇赦,又他鄉遇故知,李白一時感慨萬千寫了首《江夏贈韋南陵冰》。想咱黃鶴樓是何等巍峨名樓,多年來一直是座賽詩樓,眾多文人都留下了經典之作,但李白卻「口出狂言」。此詩也就是李白寫的,若換成一般文人肯定要被後世罵。但因為是李白寫的,再加上詩本身確實寫得很有水平,霸氣十足,所以此句受到了不少文人推崇。但推崇歸推崇,這麼霸氣的詩句,多年來卻也無人敢仿,畢竟除了詩仙,能有這麼大口氣的文人不多。
  • 李白一生詩酒千百篇,卻一不小心寫了首詞,就被譽為「詞曲之祖」
    若想從詩仙的浪漫豪情之中,瞥見其人生之追求是有些難的。李白有時候千篇一律,不折風骨亦不畏權貴,看什麼都好似糞土,可有時候他卻患得患失,害怕酒喝光了還沒醉,害怕傾心的美人不相會,害怕玄宗突然不再愚昧。然而李白並非一成不變,他也喜歡新鮮,除了詩歌,他還曾寫下為數不多的幾首詞,而其中一首便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全唐詩》收錄李白作品1700餘首,絕大多數都是詩歌的形式,畢竟李白的名字與詩歌是不可分割的互為載體,倘若大唐少了李白,就相當於風月缺失一角,那將是文學界不可估量的損失。
  • 為什麼李白的《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
    《憶秦娥》和《菩薩蠻》被譽為百代詞祖,自然是後人評的。其實這兩首作品的作者是存疑的,因為根據詞牌、詩餘、曲子詞的發展歷史,在李白的時代,文人寫樂府詩用來變化演唱才是正道。比如《涼州詞》,樂府詩,因為合了格律後來變化成七絕。比如《清平樂》,後來因為不符合律詩格律就變化成為詞牌。
  • 李白這首詩寫得太有氣勢,杜甫忍不住模仿一首,竟成冠絕古今之作
    話雖如此,但遇到兩人筆力相當之作,總讓人難免拿來比較一番。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和杜甫最像的兩首詩,當年李白寫了首《渡荊門送別》,因寫得太有氣勢,杜甫忍不住模仿了一首,竟成冠絕古今之作。這兩首詩也千年來一直被世人比較,但普遍的觀點李白還是輸給了有杜甫詩中的10個字。
  • 誇女人美,白居易李白不敵這位無名氏,一首誇人典範流傳2000多年
    在眾多誇女人貌美的詩句中,最出名的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句詩用回眸一笑將將楊貴妃與眾不同的美寫得淋漓盡致。同樣是形容楊貴妃之美,李白《清平調》中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也堪稱經典。詩仙在這句詩中不直接寫貴妃的美,而是用衣裳、春風來烘託,十分高明。但這兩位巨匠的詩句卻都不敵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無名氏之作。
  • 李白「床前明月光」竟是模仿而來,看過了原作,才知道詩仙是真牛
    公元745年,杜甫為李白寫了首名為《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的詩,在詩中他提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這話杜甫並非說說,而是李白寫詩確實有不少模仿陰鏗之處,甚至很多人認為杜甫這樣說是有意指出李白有「偷師」之嫌。
  • 模仿杜甫最像的一首詩,杜甫詩集差點編入,原來作者是李商隱
    李杜詩篇萬口傳,如此傳頌,自然是有人模仿了,但是模仿一代詩聖和詩仙並不是如此簡單的事情。詩篇不像技術,這模仿之中最難模仿的便是詩詞整體的藝術氣息,有趣的是這最難模仿之處,也是人們最好鑑別是否模仿之處。詩仙李白才華橫溢,驚為天人,如此汪洋恣意的詩篇,即便是想要模仿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幾乎不像是凡人寫的。而詩聖杜甫的詩篇隨也才華橫溢,不過杜工部極工詩詞格律,他的詩在格律上渾然天成,想要模仿也並非簡單,不過後世總有人不自量力的想要模仿一二,不論像與不像,先大肆吹噓自己一番,就像是坐井觀天一樣。
  • 一詩成就詩仙,一詩成就詩聖,這一首詩卻讓詩魔天下聞名
    詩歌在唐朝達到頂峰,給人的衝擊力實在太過強烈了,什麼如花美女,什麼王侯將相,都在唐詩的映襯之下黯然失色。巔峰的詩歌,自然是由頂尖的詩人來引領的。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詩壇雙壁,地位不可動搖,至於說第三人,有人認為是王維,有人認為是李商隱,但更多的人還是會傾向於白居易。李白被譽為詩仙,這和他的行為以及詩中透出的仙氣是完全吻合的。
  •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
    當然詩仙之名也是名副其實,千古絕句朗朗上口,只不過詩仙也有情緒,有情緒就會喝酒,喝酒之後詩意就會大發,比如那一首「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將進酒》氣勢磅礴,不過也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心煩之事,遇到一些看不慣的人,醉意上了梢頭,一時不爽,寫了一手懟人的詩,以此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
  • 唐朝最悽冷的一首詩,李白想模仿,卻怎麼學都學不來!
    而且自古以來都是唐詩宋詞,唐朝的詩歌是非常盛行的,「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是唐朝詩人,這也足夠說明,唐詩的實力。當然,無論哪一個朝代,都是有溫暖的,也有悲傷的,詩人們根據自己的遭遇,根據自己的心情,所創作出來的詩,都是不盡相同的,了,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但同樣也懷有一顆報效祖國的決心,同樣內心也有悲涼之時。
  • 金縷衣:無名氏寫的一首唐朝「流行歌曲」,整首詩都是千古名句
    唐詩宋詞之於我們是用來朗讀背誦,而唐宋時期的人們是將它們配合著曲子唱出來的。很多人認為,那些有名的唐詩宋詞背後,一定有著一個廣為人知的大詩人或者大詞人,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一些十分有名的詩詞背後,其實是一個無名氏或者是冠以他人之妻的人物。
  • 金縷衣:無名氏寫的一首唐朝「流行歌曲」,整首詩都是千古名句
    唐詩宋詞之於我們是用來朗讀背誦,而唐宋時期的人們是將它們配合著曲子唱出來的。很多人認為,那些有名的唐詩宋詞背後,一定有著一個廣為人知的大詩人或者大詞人,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一些十分有名的詩詞背後,其實是一個無名氏或者是冠以他人之妻的人物。
  • 一位無名氏所寫的一首詩,其意境不輸唐宋著名詩詞大家!
    詩詞作為一種文化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有人因一首詩而流傳千古,比如汪倫就因為李白的一首《贈汪倫》被我們所熟知,唐代詩人張繼也是因為一首《楓橋夜泊》而留名千古,但還有一群人他們都有名篇留下,但卻沒有留下名字,而後人給他們起了一個共用的姓名叫無名氏。
  • 李白模仿《黃鶴樓》寫了兩首詩,一首人人皆知,另一首少有人知
    說到黃鶴樓,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唐代詩人崔顥的一首詩——《黃鶴樓》。崔顥的這首詩不僅堪稱歷代吟詠黃鶴樓詩作中最佳者,更是受後世無數詩家讚譽,被推崇為「唐人七言律詩第一」。就連當時最負盛名的「詩仙」李白也為之甘拜下風。據傳李白初登黃鶴樓時,胸中豪情慾吐,卻無意中看到了崔顥題在牆壁上的詩。
  • 詩仙李白也不要面子地模仿了兩首詩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所作的一首七律(嚴格說來是七古),長此以來,究竟是杜甫的《登高》還是崔顥的《黃鶴樓》當得上七律之冠,一直都是爭論不休。但對於《黃鶴樓》在唐詩中的超然地位卻無需懷疑,因為就連詩仙李白都不要面子地模仿了兩首,且模仿痕跡明顯,而其中一首也成了經典之作。
  • 有個人能讓天才李白為之折服,有首詩能讓詩仙去模仿其創作
    有這樣一個人在唐朝籍籍無名,只能居唐朝文壇的中下等,卻因一首詩名揚天下;有這樣一個人他仕途曲折,未能得以舒展才華,卻因一首詩讓不可一世的天才李白都為之折服。這個人是崔顥,這首詩是《黃鶴樓》。為什麼崔顥能夠讓李白為之折服?《黃鶴樓》是怎樣的一種魔力吸引李白竟還要去模仿其創作?且聽筆者為您道來。
  • 為朋友李白還寫過一首蜀道詩,這次詩仙口是心非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入蜀難度堪比登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是四萬八千多年,都不通人煙;「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途徑劍門關的險峻,這一字一句都是詩仙的筆力。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除了這首詩外,李白還寫過別一首蜀道詩,名為《送友人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