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淨下空老法師:三皈是佛法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
04:22來自小學慧慧老師上淨下空老法師:三皈是佛法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受持三皈,三皈是什麼?所以,六祖大師把三皈糾正過來,不用佛法僧。然後加以解釋,皈依覺,佛者覺也,加這個解釋;皈依正,正者法也;皈依淨,淨者僧也。這是講自性三寶,自性覺是佛寶,要皈依自性覺,是這個意思;皈依自性正,正知正見,這是法寶;皈依自性淨,自性本淨,一塵不染,六祖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三皈是佛法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也是終極的目標,學佛學什麼?就是學覺正淨,達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
-
佛法的智慧,如何用在生活中?
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沒弄清自己的實際需求是什麼。所以佛法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初心就是醬油,因為忘了初心,結果買回來一堆衣服。 所以學習佛法就是要用起來,唯有用起來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才會改變我們的生命。學習佛法的核心就是把佛法的教理、智慧活出來,從生命中把教理和智慧表現出來!
-
光孝寺結夏安居 妙一法師主講《心經》大意
光孝寺結夏安居 妙一法師主講《心經》大意 2013-06-05 11:48:17 來源:光孝寺
-
菩提一葉:妙用的佛法 智慧生活
妙用的佛法 智慧生活(圖片來源:資料圖)孩子怎麼教?請問法師,我的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麼辦?師:您影印過文件嗎?眾:影印過。同樣,拜祖宗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孝心,用心靈承接祖宗累積的能量;拜土地是為了感恩珍惜土地,我們生長在大地,大地給我們很多的食物和物品,而我們回饋的都是垃圾;拜龍王是珍惜感恩水,因為人體有70-80%是由水組成……中國人拜的學問深了,裡面有大智慧妙作用。虔誠禮拜的時候,拜和被拜是一個整體,哪有什麼你我高低呢?有些人搞不懂就大加誹謗,是沒有實踐過和用心體驗過。妄加誹謗就是痴狂!
-
長者學苑開課 澳門長者樂活佛法中
佛教在線澳門訊 為讓長者開創積極人生,佛光山澳門禪淨中心開辦長者學苑,課程規劃多元豐富,佛學、禪修、養生、書法、人間音緣及動中禪等,吸引31位長者參與,期能增進佛學涵養,實踐體證生命智慧。第一期開學禮於2020年6月9日早上9時,假佛光緣舉行,佛光山澳門禪淨中心住持覺仁法師、如森法師以及各班導師謝月芳老師、何焯櫻老師、顏幗貞老師、潘純裔中醫生出席,為學員啟動新一期的豐富生活。
-
明賢法師武漢大學開講: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弘法?
武漢石觀音寺住持明賢法師主講「當代佛教的正見與傳播」。(圖片來源:武漢石觀音寺)法師在簡明論述佛教正見的基本常識的基礎上,重點指出佛教是實踐的宗教,這決定了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堅守生活,從世俗行動和倫理的抉擇中來契入大道。正所謂「每下愈況」,在平俗閱歷和生活細節中,在待人接物和寂寥自處中,本分而細緻的用心,導向的恰恰是寬坦平正、大眾可行的「大道」,這也正是佛教「中觀」所載的「隨許世俗」,與《道德經》所載的「和光同塵」的題中之義。
-
智瀚法師應邀主講《四聖諦》
智瀚法師應邀做智瀚法師道出當中兩個緣故:一是四聖諦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了解「四聖諦」,便於提綱挈領學習佛法;二是便於從源頭上學明白佛陀一代時教。為此,法師首先從歷史文化上闡述佛教的產生,講解古印度文明、華夏文明間的相互影響、交融匯通。在講解的第二部分,法師表示,佛陀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四聖諦法輪,即宣說苦、集、滅、道四諦要義。
-
淨慧法師:禪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一起來聽聽淨慧法師怎麼說。諸位不要怕,聽聽南京棲霞寺方丈隆相法師怎麼說。 生活的內容是多才多姿的,禪的內容同樣是極為豐富圓滿的,而禪與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對於生活禪,講來講去還沒講透,我想這個題目永遠講不透,因為我們的智慧有限、認識能力有限,而存在的實際、法是無限的。用我們的有限去面對無限,永遠也講不清,永遠也講不完,這大概就是我們要學習、要不斷地追求進步的一個根本原因。
-
徐恆志老居士:怎樣實踐佛法
二、實踐的重要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總的說來,其內容可分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教和理是屬於理論的範圍,行和果是屬於實踐的範圍。佛法的理論,完全是實踐中提煉出來而能指導實踐的。
-
劉洋:從法舫法師倡導的「六個第一」來談法師對大乘佛法的弘揚
[2]這裡的離與用說的都是生活中的取捨問題,可見,佛陀的教法本來就有著非常貼近生活的一面,即使是要斷漏除煩惱證滅度,也是離不開這些生活中的智慧的。至於大乘佛法,那麼對於修菩薩道的行者而言,當務之急則更加不是自證解脫,因為修行僅以自證解脫為目的即是聲聞、緣覺的二乘作意而非菩薩所應修學,如《大般若經》中說:「若諸菩薩方便善巧,求一切智無餘作意於中間雜,無間雜心以此為性。
-
學誠法師與網友微博互動 在生活中體悟佛法真諦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網友:法師,佛法說這世間是苦的,只有認識到世間的苦,才會生起往生西方的信。我很糾結,難道佛教徒就不能感受這人世是快樂的嗎?不能享受快樂的生話嗎?我現在生活中與親人分離兩地的苦,是佛祖想讓我明白這世間是苦的嗎?
-
南普陀寺十一辦佛學講座 濟群法師主講《三主要道》
佛教在線9月27日訊 據悉,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皈依共修發起人——濟群法師將於十月一日至三日在福建南普陀寺為大眾開示《三主要道》的修學次第。《三主要道》為宗喀巴大師著,共十四個偈頌,是《菩提道次第》的高度濃縮,是整個佛法的心要、命根。正如大師所說,他以《菩提道炬論》為根本教典,而更以此三主要道為道之根本。
-
成佛捷徑(三)——文珠法師主講
究竟即佛是所證,一心三觀為能證,一境三諦是所修所證;以一心三觀,觀於一境三諦理,而斷惑證真,是天台宗主要修學方法。鈍根小智,只可以漸次修證,故分為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及頓、漸、秘密、不定等化儀四教。若然是上根利智的人,可以圓修三觀,圓斷三惑,圓悟三諦理,圓證佛之三德。二、禪宗:禪宗不依經教,不立文字,不立漸次,僅以心傳心。
-
「汲古傳心—月真法師書法作品展」在杭開幕
近日, 「汲古傳心—月真法師書法作品展」在西湖南畔杭州五洲文化中心開幕。本次展覽由杭州五洲文化實業有限公司主辦, 浙江五洲文化藝術科技交流中心 、杭州福泉書院共同承辦。開幕當天,群賢相聚,以茶會雅集譜寫友誼,分享書法、佛法、禪茶之精妙。原省軍區司令員王海濤,省政協副主席、原杭州市長張鴻銘,中國美院黨委副書記劉正等嘉賓出席了此次開幕式。「汲古」,是用心與古人對話,從中汲取古人的筆墨精華。「傳心」即是以敬畏之心去傳承古人的心法,以書印心,書心相印,傳承對傳統的認知和體悟。在一筆一划中,進行與自我的對話,這同樣也是修行的過程,以書畫載道,以翰墨傳心。
-
簡單聊佛法:佛法是一門實踐的科學。禮敬佛法僧三寶
現在已經跨入5G時代了,網絡隨處都可見有關佛學和修行方面的文章,然純知識的積累謂之佛學,而對佛法不甚了解之人往往會產生誤會,生出不同的見解,甚至於謗佛謗法謗僧。能說什麼呢?自是無法言說。首先,我不是佛,言語觀點難免有不正之處;其次,我也不會講經說法,只是想分享個人生活中的點滴感悟,或者某位高僧大德的精彩開示;再者,我也不是僧,所以如果有對此行文觀點有任何意見或是建議都可以提,本人一概接受,但與佛法僧無關,因為我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
-
北大開啟企業家高層論壇 臺灣法藏法師暢談企業經營
北京大學企業家「信仰與人生系列七之『佛法智慧,修身立業』」高層論壇法藏法師從佛法角度闡釋企業造福社會圓滿生命慧寬法師精彩演講來自全國各地300多位企業家共襄盛會,聆聽箴言。合影留念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5年3月21日,北京大學企業家「信仰與人生系列七之『佛法智慧,修身立業』」高層論壇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中華廳盛大開啟。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企業家大講堂組委會、北京燕北文竹書院、北京視野天地國際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為期兩天的論壇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300多位企業家共襄盛會,聆聽箴言。
-
講座—印盛法師主講"上本下煥恩師對我的三個囑咐"
弘法寺靜心讀書會舉行印盛法師主講「上本下煥恩師對我的三個囑咐」印盛法師主講觀眾現場提問佛教在線廣東訊 2014年5月26日,弘法寺圖書館如期舉行了第十五期靜心讀書會。其主講人是現任廣東省深圳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印盛法師(比丘尼),主題為「上本下煥恩師對我的三個囑咐」。如今,本煥長老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他身上所承載的慈悲精神,將永遠流傳。多年來他播下無數的善因,必將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他歷經磨難而矢志不移地追尋自己的信仰,按照信仰安排自己生活,長老一生開壇弘法無數,以自己的言行,帶給芸芸眾生很多人生的啟示。
-
荷蘭龍泉大悲寺國際研討會舉行 特邀滿謙法師主講「佛光山人間佛教...
荷蘭龍泉大悲寺國際研討會舉行 特邀滿謙法師主講「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國際化」在今年周年慶典活動中,13日下午的「漢傳佛教在歐洲的傳播與發展暨龍泉大悲寺發展前景國際研討會」,特別邀請到佛光山海外都監院院長暨歐洲總住持滿謙法師 擔任先發,主講「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國際化」,傳授佛光山在歐洲的弘法經驗,並就未來的發展方向分享洞見與思考。
-
海濤法師、傳喜法師談大眾關心的佛法問題
臺灣生命電視臺臺長海濤法師及浙江省寧波慧日禪寺住持傳喜法師就大眾所關心的佛法問題接受了媒體專訪,希望藉此提高眾等對佛教的認知,為社會注入清流,淨化人心。記者:一個人鑄下大錯後內心責備,執著而不自在,有何妙法可解困?海濤法師:快樂的好,與痛苦的悲都是暫時的現象,與其後悔不如以行動廣作善業。行善積德,明了佛法,就不會沒辦法。
-
佛法修學重在實行,體會佛的慈悲,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佛法,發揮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們不但現在生活清淨快樂,同時也解決生死輪迴的大問題,使我們永遠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我們聽經和生活脫節了,這樣就失去聽經的意義,聽經聞法也枉然。如果我們學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狀況,又是另一回事,這樣就是枉費白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