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幻小說大獎書系列》| 勇敢者的清醒是更加廣闊的想像宇宙

2020-08-28 姚宓

第一次讀的科幻小說是郝景芳的《孤獨深處》摺疊循環的空間和時間轉換讓人腦海總是浮現被分割後移動顛覆的幾何翻轉地球。之後陸續讀了阿西莫夫、克拉克等作家的作品。

這此讀到的這套《少年科幻小說大獎書系列》同樣帶給我無限驚喜。尤其在讀到國內篇故事《紙上海》、《從前慢》、《最好的譯者》時更是一口氣讀到痛快,感受到文字帶來的邏輯和情節衝擊。

相比於其他題材的小說,科幻小說有著自己獨特的科學預測和現實展望。對於這本書前言中所

講到的科幻核心,就是建構的同時批判,批判的同時構建。心裡頓覺can't agree more.

大概也是在一個偶然的境遇下愛上了科幻題材小說,因為自己從來也不是什麼科幻影迷。小說裡的世界在邏輯和想像力最大的碰撞中產生,讓故事顯得現實又荒誕的脫離,但卻充滿著人性和欲望,人類似乎狂妄的相信自己擁有毀滅後重新創造的世界的智慧和運氣。但我卻不這麼認為。

不論是去年的《頭號玩家》還是今年中國的《流浪地球》,從電影到書籍,無論科技如何先進,我們有多少方法可以讓精神逃離現實的殘骸進入美麗的平行時空,科幻都在真真切切的提醒我們,請看著生活著的星球,用心愛它。

科幻故事的題材一直十分豐富,平行時空的交錯,AI的崛起發展,基因的修復和永生,人類在各個星球的地外遷徙,生化實驗,虛擬空間,宇宙探秘......

這些充滿著想像和創意的世界就是在現實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人們對於生活更高的要求和「危機掌控」。眼下這套少年科幻小說大獎書系列,就收錄了形形色色的科技腦洞,宇宙腦洞的各色故事。

不同作家用文字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和描繪都會在一個新的時空裡讓大家更加懂得地球的珍貴,人性的真實,讀這些故事的時候我也會問自己,是否智商越高的物種情感就愈加冰冷?因為在很多科幻故事中,我們反而讀到到了很多為了生存可怕的等級和爭奪。

以至於後來和很多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最後得到的答案是,不會。智商越高的物種也許思考方式更加的高級但絕不是冷血的群類。人類對於更高級生物的理解和幻想都取決於對方比自己強大的現實前提,而人類,最不喜歡的就是比自己強大的東西。

這種恐懼會讓人本能的把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因為這也是三維世界裡從遠古祖先到如今一直為生存所遵循的法則。

從這裡不難看出,科幻小說其實也是基於現實人性思考和總結的現實題材小說。人們把美好願望最大化,同時也會考慮到接踵而至的反噬,這也就應和了上面提到的在構建的同時批判,在批判的同時構建。

科幻小說其實是一個現實問題

創作源於生活,科幻小說的創作也源自於人們對於我們是誰,我們的將來會怎麼樣,未來是否會毀滅在自己手中?這樣此類的思考。生態環境的惡化,海洋,土壤,臭氧層,太空垃圾,海洋垃圾,風暴,海嘯,地震等等,這些現象都會讓敏銳的科學家和文學家進行更深層的探究和思考索。

前者通過研究數據後者通過文字作品來向世人剖析一個看起來嚴肅一個讀起來不那麼枯燥的社會現象。

科幻之所以被那麼多人喜愛歸根結底是因為對於現實問題的深刻剖析和預見,對於人類和星球的思考,對於生命和自我的敬畏。科技的原理是守住底線的造福人類,而不是為了生存絞盡腦汁毫無節制的活下去。

當我們有一天需要搬離地球,也許生存只能變得更加殘酷和不堪。

記得一個科技節目上,一位科學家這樣對自己的孩子說到:「孩子,你記住,地球再爛,也比火星要好上一萬倍。」

科幻小說是人類對於生活的希望和危機練習

當我在讀這個系列的書時,腦海裡會時不時閃現與故事情節相應的劇集情節,看到AI的故事會想到Colin Morgan 的<<The Human>>,看到平行轉換的時空或者物種爭奪的故事會想到之前網飛推出的《愛,死亡與機器人》,裡面每一個獨立的故事總能引發觀者的思考。

在故事中,先進的武器,不斷突破的科技讓人類在彼此強大的世界裡更加需要能力的儲備和團結,物種的侵襲,更加複雜的世界環境,生活像打開了一道缺口的盒子,四面八方的風雨攜灌進來,美好與死亡加快了更迭。

強大,先進,高級,智慧,這些是我們始終自覺能站在生物鏈頂端的優勢,我們也確實用自己的能力讓一代代的生活變得更加先進和美好,然而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掠奪和使用是否太過於理所當然呢?

顯然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除去三維的世界,還是四維甚至更加多維度的空間事人類無法觸摸的,對於世界一些列怪現象的思考和猜測,對於宇宙的探索和星球的認知,他們終於一步步讓人類意識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在銀河系裡優勢多麼渺茫的存在。

除去科學家的推測與求知,許多古老的書籍和種族也留下了對於世界的語言和探索的痕跡,人類從冰河世紀的微生物一步步進化到現在,在那些幾億年的時光裡很多印記都被磨滅消逝,保持清醒的方法,唯有不斷提醒自己清醒演變中的地位和世界的浩瀚無垠。

在美好希望和創造的同時,居安思危,這顆星球,還能屬於我們多久呢?

科幻小說是另一種人生的啟迪和無限可能

如果最近的你對於生活毫無興趣,覺得人生實在乏味,我會真誠的建議你讀一套科幻小說。你會發現建立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用腦洞和想像創造著另一個世界的奇蹟與生氣。

意想不到線索和起因,令人應接不暇的分析和描述,充滿著技術性乾貨和邏輯性思考,帶著人情的溫暖和執拗,還有對於世界和人類奉獻的真摯。

最最重要的是,在閱讀的同時可以開啟另一種思維方式,享受大腦在不同層面遊走的樂趣。這些故事可以讓你對世界有新理解和創造。同時也會覺得人類原來比想像得更加可愛與高級。

凡爾納,威爾斯,阿西莫夫,海因萊茵,布拉德伯裡,克拉克等,這些人打開一扇扇新的大門,用自己的文字故事啟迪了許多對宇宙邊界充滿著好奇與求知慾的讀者。

人類最了解人類,所以,人類的創造最能激發本能群體去相信去熱愛,去認知。那些模糊的地域既充滿著危險又散發著無限迷人的光芒。在一代代人類的發展進程,探索和想像就是一切科學先破後立不斷更新的源頭。

我們應該感謝這些用文字記敘的創作者們。有生之年,在文字中體會了穿梭於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擬的獨特旅程。

四套叢書分別為《創造者》、《探索者》、《傾聽者》以及《勇敢者》,在循序漸進的故事裡,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科幻世界的樂趣和精彩。

最後,科幻小說史的概述

科幻小說事200年前出現的一種小說類型,1818年,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了《弗蘭肯斯坦》這是一部講科學家怎麼在實驗室創造生命的傳奇故事。

1902年梁啓超先生在他主編的《新小說》雜誌上也開始發表可科學小說,這也就是今天所說得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得虛構成分很多,多數故事發生在不存在得時空裡。飽含著人們對於世界的美好渴望和風險警惕。

最早的科幻小說融入的內容並沒有現在這麼豐富,隨著科學家度與自身領域不斷的研究和深入,題材也更加的現實和豐滿,同時更加的天馬行空。

17世紀就有做為「鬼魂」進行太空飛行的小說,來自於天文學家克卜勒的《夢》。

19世紀凡爾納的《環遊地球八十天》講述了繞地球一周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俄國作家別利亞耶夫撰寫了關於永生的小說,但那個時候人們還不知道基因的存在,文字卻已經埋下了思考啟蒙的苗頭。

此後故事題材更加廣闊,手機,電腦網路,AI代替人類發展工作等等.....

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創造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變更加的思維開闊,不拘一格。

但一切的認知卻始終緊密聯繫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幸福。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此外小說還生動地描寫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現象以及人類在月球上軟著陸、飛船返回地球時在海中濺落等情景。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細節,卻包含著科學性,均被登月的太空人證實是正確的。其實,威爾斯和當時的主流科學界一樣,覺得月球上住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威爾斯認為離地球比較近的外星人應該來自火星,他想像了一些形狀宛若章魚、昆蟲的恐怖傢伙,懂得星際航行技術後,第一站就是霸佔地球。
  • 吳巖 | 我們為什麼要讀科幻小說?
    20世紀初俄國作家別利亞耶夫撰寫了一系列關於永生的小說,那時候我們還完全不知道基因的存在,永恆的方法純粹是表面的推測。但今天的科幻小說中充滿了以調整基因序列或修復帶病基因來抗拒衰老、延長壽命的方法。1978年作家葉永烈發表了《小靈通漫遊未來》。後來他說,沒有提到電腦網路真是一個失誤。今天的小說中,微信、微博、VR(虛擬實境)等社交方式隨處可見。
  • 雨果獎得主劉慈欣編寫了一套少年科幻小說文集,好在這裡
    不過最近發現,除了做高級工程師、科幻小說作家、電影監製外,悄悄地為青少年編輯出版了一套科幻小說,《銀火箭少年科幻系列》圖書。劉慈欣主編這套書時寫道:科幻小說和兒童文學離得很近。科幻小說涉及的探險主題、主宰自我命運的精神,一直是兒童文學所珍視和推崇的。
  • 「科幻小說」走進未知世界的探索
    科幻小說是200年前伴隨工業革命而來、攜帶著強烈的時代精神的一種小說類型。遙遠的過去、被改變的現在、還未到達的將來——科幻小說中的故事多數發生在我們不熟悉的世界裡,飽含了人類的期盼和願望。科學可能會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未來,也可能會造成種種風險。因此,在建構的同時批判,又在批判的同時建構,是科幻小說的故事核心。
  • 這事兒你信嗎: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此外小說還生動地描寫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現象以及人類在月球上軟著陸、飛船返回地球時在海中濺落等情景。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細節,卻包含著科學性,均被登月的太空人證實是正確的。  其實,威爾斯和當時的主流科學界一樣,覺得月球上住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威爾斯認為離地球比較近的外星人應該來自火星,他想像了一些形狀宛若章魚、昆蟲的恐怖傢伙,懂得星際航行技術後,第一站就是霸佔地球。
  • 企鵝科幻小說系列來啦
    編譯 | 林舒羽原文來源 | 企鵝蘭登英國官網企鵝科幻系列集合了全世界最富想像力、最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作品,其中包括洛夫克拉夫特和扎米亞京的先鋒派作品,萊姆和馮內古特的新浪潮經典,以及俄羅斯、阿根廷、德國等世界各國作家的太空歌劇、反烏託邦
  • 冷戰下的科幻小說家:宇宙不僅僅是科技巨頭中產階級化的產物
    宇宙不僅僅是被科技巨頭中產階級化的產物美國戰後科幻小說成為正式流派,得為太空競賽、軍工綜合體和互相毀滅性的競賽道歉。這一流派將廣闊的宇宙作為一張畫布,呈現了雄偉的功績和經濟的原材料。而萊姆的國家波蘭無法分享由國家資助的太空探索的榮耀,因此無法對致力於新殖民主義宣傳的太空探索負責。
  • 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首發
    此次推出的「科幻文學卷」共6冊,其中5冊為深圳少年創作的長篇小說《果核》《星際流浪客》《回到月球表面》《反S聯盟》和短篇小說集《宇宙密碼》。這也是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致青春·中國青少年成長書系」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知識出版社策劃的一套具有獨特視角的書系,收入的作品全部為「新人新作」,旨在挖掘和培育文壇新生力量。
  • ​科幻文學的無窮可能性: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
    福田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的中心城區,這套由福田少年創作的科幻小說體現出一個以創新創造著稱的年輕都市面向未來的思想之光。通過這套科幻小說,我看到的是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看到的是少年對於科學技術的奇妙想像與深度思考,看到的是少年對於人類未來命運的洞察力。王藝博的《果核》運用現有的物理學知識,展開精緻宏大的科學圖景想像。
  • 那些讓你眼前一亮的科幻小說:科幻,不止宇宙
    這些科幻作品似乎都離不開末日、地球毀滅和宇宙等元素,但是離開了這些,科幻作品就沒有別的主題了嗎?有人說,科幻小說的魅力在於帶領著我們走向那個未知而又神秘的未來,而未來的主旋律,不僅僅只有末日。我們整理了一份關於未來的科幻書單,這裡,或許才是真正的未來世界。
  • 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宏大敘事
    作為一種能夠以宇宙為空間尺度、以萬物起源與終結為時間尺度的小說類型,科幻小說天然地具備史詩氣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句出自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名言,簡潔形象地概括出了科幻小說擁有的廣闊時空維度。它使科幻小說得以跨越個人、家庭乃至民族、國家的邊界,想像整個人類種族的興亡全景。
  • 「四本宇宙小說」多元宇宙,本宇宙,科幻宇宙,你愛哪一個?
    「四本宇宙小說」多元宇宙,本宇宙,科幻宇宙,你愛哪一個?歡迎光臨老弟書屋,關注老弟不書荒,快點關注吧。《宇宙霸業》作者:牛家一郎。分類:科幻。字數:282萬。《宇宙的邊緣世界》作者:原艾倫。分類:科幻。字數:201萬。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勤奮努力的主角不算開掛。(是不是很像某本書的書名,哈哈。)複雜的說故事講述一個非常非常努力卻很可惜天賦跟不上的懂事少年,在某一天感覺人生開始迷茫的時候出現了轉機。
  • 中國科幻小說排名第一 為什麼是《雙宇》系列
    網上流傳一句話,科幻小說只有兩種,一種叫做《雙宇》,一種叫做其他科幻小說。今天,我們就這句話來深入探討一下,為什麼網友會有如此評價。用作者龍齒刀自己書中的話來說,這就是「形於道中,神於道外。」意思是一件事物的本質絕對是在這件事物之內,但要想更加出彩,就必需要跳出它的框架。
  • 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圳首發
    此次推出的「科幻文學卷」共6冊,其中5冊為深圳少年創作的長篇小說《果核》《星際流浪客》《回到月球表面》《反S聯盟》和短篇小說集《宇宙密碼》,還有1冊是長篇小說《渺小》,這系列書為國內首次出版中小學生原創科幻文學書系,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
  • 如何寫好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應該怎麼寫
    科幻通俗地講是以科學為核心的想像,目前分為三大類:硬科幻(以科學知識作為骨骼,以社會人文作為皮肉的想像小說,其嚴謹性僅次於科學論文,是資深科幻迷的最愛)、軟科幻(以社會人文作為骨骼,以科學知識作為皮肉的想像小說)、稀飯科幻(戲謔稱呼,遊走在科幻與奇幻之間,科學知識僅作裝飾品)。
  • 百年來中國規模最大的少年科幻小說 《校園三劍客》
    自從1904年一位筆名叫作「荒江釣叟」的先生,在清朝末年的雜誌《繡像小說》上開始連載13萬字的長篇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以來,中國科幻小說走過了一個多世紀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歷數這一百多年間的中國科幻小說,規模最大、字數最多的首推《校園三劍客》系列小說。
  • 假如活在這6本科幻小說的世界裡,你怎麼生存?
    推薦理由:阿西莫夫被全世界的讀者譽為「神一樣的人」,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為神奇,他的科幻小說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為後來科幻小說的典範。該書用「史詩」般的筆觸,用「基地」系列宏大的篇章,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作者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 科幻小說都講些什麼?給科幻小白的入門指南
    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分類是把科幻小說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兩類。這種分類如此常見、如此被濫用以至於非科幻迷都耳熟能詳。所謂硬科幻,大意是指行文滲透著科技術語,背景設定和文中出現的事物、技術都是在現今真實科技之上的合理延伸和想像,故事情節也主要依靠科技推動的科幻小說;簡而言之,就是技術含量高,比較「硬核」。與之相對的是軟科幻。
  • 科幻小說的巔峰《三體》,講述了宇宙的終極秘密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其中《三體》經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III:死神永生》獲得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小時候總有很多問題想問,媽媽會讓我們去讀《十萬個為什麼》,再大一些,讀到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世界》和《魯賓遜漂流記》,會被裡面敘述的豐富的幻想和神奇的世界深深吸引,科幻的種子就這樣在新一代少年心中扎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