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的科幻小說是郝景芳的《孤獨深處》摺疊循環的空間和時間轉換讓人腦海總是浮現被分割後移動顛覆的幾何翻轉地球。之後陸續讀了阿西莫夫、克拉克等作家的作品。
這此讀到的這套《少年科幻小說大獎書系列》同樣帶給我無限驚喜。尤其在讀到國內篇故事《紙上海》、《從前慢》、《最好的譯者》時更是一口氣讀到痛快,感受到文字帶來的邏輯和情節衝擊。
相比於其他題材的小說,科幻小說有著自己獨特的科學預測和現實展望。對於這本書前言中所
講到的科幻核心,就是建構的同時批判,批判的同時構建。心裡頓覺can't agree more.
大概也是在一個偶然的境遇下愛上了科幻題材小說,因為自己從來也不是什麼科幻影迷。小說裡的世界在邏輯和想像力最大的碰撞中產生,讓故事顯得現實又荒誕的脫離,但卻充滿著人性和欲望,人類似乎狂妄的相信自己擁有毀滅後重新創造的世界的智慧和運氣。但我卻不這麼認為。
不論是去年的《頭號玩家》還是今年中國的《流浪地球》,從電影到書籍,無論科技如何先進,我們有多少方法可以讓精神逃離現實的殘骸進入美麗的平行時空,科幻都在真真切切的提醒我們,請看著生活著的星球,用心愛它。
科幻故事的題材一直十分豐富,平行時空的交錯,AI的崛起發展,基因的修復和永生,人類在各個星球的地外遷徙,生化實驗,虛擬空間,宇宙探秘......
這些充滿著想像和創意的世界就是在現實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人們對於生活更高的要求和「危機掌控」。眼下這套少年科幻小說大獎書系列,就收錄了形形色色的科技腦洞,宇宙腦洞的各色故事。
不同作家用文字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和描繪都會在一個新的時空裡讓大家更加懂得地球的珍貴,人性的真實,讀這些故事的時候我也會問自己,是否智商越高的物種情感就愈加冰冷?因為在很多科幻故事中,我們反而讀到到了很多為了生存可怕的等級和爭奪。
以至於後來和很多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最後得到的答案是,不會。智商越高的物種也許思考方式更加的高級但絕不是冷血的群類。人類對於更高級生物的理解和幻想都取決於對方比自己強大的現實前提,而人類,最不喜歡的就是比自己強大的東西。
這種恐懼會讓人本能的把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因為這也是三維世界裡從遠古祖先到如今一直為生存所遵循的法則。
從這裡不難看出,科幻小說其實也是基於現實人性思考和總結的現實題材小說。人們把美好願望最大化,同時也會考慮到接踵而至的反噬,這也就應和了上面提到的在構建的同時批判,在批判的同時構建。
創作源於生活,科幻小說的創作也源自於人們對於我們是誰,我們的將來會怎麼樣,未來是否會毀滅在自己手中?這樣此類的思考。生態環境的惡化,海洋,土壤,臭氧層,太空垃圾,海洋垃圾,風暴,海嘯,地震等等,這些現象都會讓敏銳的科學家和文學家進行更深層的探究和思考索。
前者通過研究數據後者通過文字作品來向世人剖析一個看起來嚴肅一個讀起來不那麼枯燥的社會現象。
科幻之所以被那麼多人喜愛歸根結底是因為對於現實問題的深刻剖析和預見,對於人類和星球的思考,對於生命和自我的敬畏。科技的原理是守住底線的造福人類,而不是為了生存絞盡腦汁毫無節制的活下去。
當我們有一天需要搬離地球,也許生存只能變得更加殘酷和不堪。
記得一個科技節目上,一位科學家這樣對自己的孩子說到:「孩子,你記住,地球再爛,也比火星要好上一萬倍。」
當我在讀這個系列的書時,腦海裡會時不時閃現與故事情節相應的劇集情節,看到AI的故事會想到Colin Morgan 的<<The Human>>,看到平行轉換的時空或者物種爭奪的故事會想到之前網飛推出的《愛,死亡與機器人》,裡面每一個獨立的故事總能引發觀者的思考。
在故事中,先進的武器,不斷突破的科技讓人類在彼此強大的世界裡更加需要能力的儲備和團結,物種的侵襲,更加複雜的世界環境,生活像打開了一道缺口的盒子,四面八方的風雨攜灌進來,美好與死亡加快了更迭。
強大,先進,高級,智慧,這些是我們始終自覺能站在生物鏈頂端的優勢,我們也確實用自己的能力讓一代代的生活變得更加先進和美好,然而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掠奪和使用是否太過於理所當然呢?
顯然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除去三維的世界,還是四維甚至更加多維度的空間事人類無法觸摸的,對於世界一些列怪現象的思考和猜測,對於宇宙的探索和星球的認知,他們終於一步步讓人類意識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在銀河系裡優勢多麼渺茫的存在。
除去科學家的推測與求知,許多古老的書籍和種族也留下了對於世界的語言和探索的痕跡,人類從冰河世紀的微生物一步步進化到現在,在那些幾億年的時光裡很多印記都被磨滅消逝,保持清醒的方法,唯有不斷提醒自己清醒演變中的地位和世界的浩瀚無垠。
在美好希望和創造的同時,居安思危,這顆星球,還能屬於我們多久呢?
如果最近的你對於生活毫無興趣,覺得人生實在乏味,我會真誠的建議你讀一套科幻小說。你會發現建立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用腦洞和想像創造著另一個世界的奇蹟與生氣。
意想不到線索和起因,令人應接不暇的分析和描述,充滿著技術性乾貨和邏輯性思考,帶著人情的溫暖和執拗,還有對於世界和人類奉獻的真摯。
最最重要的是,在閱讀的同時可以開啟另一種思維方式,享受大腦在不同層面遊走的樂趣。這些故事可以讓你對世界有新理解和創造。同時也會覺得人類原來比想像得更加可愛與高級。
凡爾納,威爾斯,阿西莫夫,海因萊茵,布拉德伯裡,克拉克等,這些人打開一扇扇新的大門,用自己的文字故事啟迪了許多對宇宙邊界充滿著好奇與求知慾的讀者。
人類最了解人類,所以,人類的創造最能激發本能群體去相信去熱愛,去認知。那些模糊的地域既充滿著危險又散發著無限迷人的光芒。在一代代人類的發展進程,探索和想像就是一切科學先破後立不斷更新的源頭。
我們應該感謝這些用文字記敘的創作者們。有生之年,在文字中體會了穿梭於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擬的獨特旅程。
四套叢書分別為《創造者》、《探索者》、《傾聽者》以及《勇敢者》,在循序漸進的故事裡,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科幻世界的樂趣和精彩。
科幻小說事200年前出現的一種小說類型,1818年,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了《弗蘭肯斯坦》這是一部講科學家怎麼在實驗室創造生命的傳奇故事。
1902年梁啓超先生在他主編的《新小說》雜誌上也開始發表可科學小說,這也就是今天所說得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得虛構成分很多,多數故事發生在不存在得時空裡。飽含著人們對於世界的美好渴望和風險警惕。
最早的科幻小說融入的內容並沒有現在這麼豐富,隨著科學家度與自身領域不斷的研究和深入,題材也更加的現實和豐滿,同時更加的天馬行空。
17世紀就有做為「鬼魂」進行太空飛行的小說,來自於天文學家克卜勒的《夢》。
19世紀凡爾納的《環遊地球八十天》講述了繞地球一周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俄國作家別利亞耶夫撰寫了關於永生的小說,但那個時候人們還不知道基因的存在,文字卻已經埋下了思考啟蒙的苗頭。
此後故事題材更加廣闊,手機,電腦網路,AI代替人類發展工作等等.....
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創造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變更加的思維開闊,不拘一格。
但一切的認知卻始終緊密聯繫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