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統一了中原以後,就率領著他手底下的那些部族,向東進入九黎區域,也就是山東。在泰山,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
一、封禪的歷史
封禪起源於「郊祀」。最早的時候,帝王的祭祀都是在郊外舉行,稱為郊祀。後來,就開始對名山大川的祭祀。
「封禪」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一書當中。封是祭天,「登封報天」,就是在泰山頂上修築圓壇,以報天之功。禪是祭地,「降禪除地」。就是在泰山腳下,修築方壇,以報地之功。

當時的中原人認為,天下的群山之中,泰山是最高的,最接近天。所以,人間的帝王,應該到泰山的頂上祭告天帝,以得到上天的承認。《五經通義》上說:「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所以,帝王封禪這個舉動,是向人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君權神授。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都舉行過封禪儀式。
二、黃帝封禪出現異象,因此號稱為「黃帝」
黃帝在泰山頂上封禪,正在跪拜祭天的時候,天上忽然出現了「大蚓大螻」,就是像牛羊一樣大小的蚯蚓和螻蛄。大蚓大螻是土地裡的動物,象徵著黃帝有后土的德行。於是,各部族首領就擁戴黃帝以土德稱王。土是黃色,所以就號稱為「黃帝」。
關於「黃帝」稱號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說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天皇氏、地皇氏和人皇氏,對應著天地人三才。五帝是五方上帝,對應著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一說,早在《尚書》裡就已經出現了。五帝分別是:東方青帝,主木。南方赤帝,主火。西方白帝,主金。北方黑帝,主水。中央就是黃帝,主土。主火的赤帝,就是炎帝。軒轅有土德,土居中為黃帝,所以就將軒轅稱為了黃帝。
黃河流域,泥土的顏色都是黃色。所以,黃帝這一稱呼,實際反應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民族,對於土地的崇拜。所以現在,全世界的華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尊奉黃帝為人文初祖。

三、華夏各部落共周繪製了龍圖騰
泰山封禪之後,黃帝與各部落的首領,就召開了一個大會,繪製一個華夏族的標誌。就像今天,一個國家建立以後,要定下國旗、國徽和國歌一樣。經過討論,與會都一致通過,以黃帝部落圖騰的蛇身為主體,從各部落圖騰的形象中,取鹿角、虎頭、鷹爪、蝦目、馬齒、羊須、魚鱗、魚尾組合在一起,創造出了龍的形象,以表示天下一統,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的由來。

黃帝泰山封禪、祭告天地之後,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