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蔣勳:不要躲避,孤獨並沒有什麼不好

2021-01-08 齊魯壹點

孤獨和寂寞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這個「獨」,李白也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

又好比你面對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頂峰,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崗,濯足萬流」的感覺,沒有任何事情會打擾,那是一種很圓滿的狀態。

所以我說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於孤獨的狀態,愈是去碰觸人然後放棄,反而會錯失兩千年來你尋尋覓覓的另一半。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麼近,但完全知彼此的心事,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的位置,那是寂寞。

很有趣的是,在我自己出版的作品裡,銷路比較好的都是一些較為溫柔敦厚者。我有溫柔敦厚的一面,例如會幫助晚上跳牆的學生回去,寫在小說裡就是有一個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我也有叛逆的一面,如《因為孤獨的緣故》、《島嶼獨白》兩本作品,卻只獲得少數人的青睞。我很希望能與這些讀者交流,讓我更有自信維持自己的孤獨。因為我一直覺得,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會懂得和別人相處。所以,生命裡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裡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會慌張。相反地,一個在外面如無頭蒼蠅亂闖的生命,最怕孤獨。七零年代,我在法國時讀到一篇報導,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巴黎的上班族一回到家就打開電視、打開收音機,他們也看也聽,只是要有個聲音、影像在旁邊。這篇報導在探討都市化後的孤獨感,指出在工商社會裡的人們不敢面對自己。

我們也可以自我檢視一下,在沒有聲音的狀態下,你可以安靜多久?沒有電話、傳真,沒有電視、收音機,沒有計算機、沒有網路的環境中,你可以怡然自得嗎?

後來我再回到法國去,發現法國人使用計算機的情況如臺灣的普遍,我想那篇報導及早提醒人與自己、與他人相處的重要性。所以現在你到巴黎去,會覺得很驚訝,他們家裡沒有電視,很少人會一天二十四小時帶著手機。

有時候你會發現,速度與深遠似乎是衝突的,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麼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你跑得愈快,孤獨追得愈緊,你將不斷找尋柏拉圖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卻總是覺得對;即使最後終於找到「對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對的」另外一半需要時間相處,匆匆來去無法辨認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我們往往會列出一堆條件來尋找符合的人,身高、體重、工作、薪水。網路交友尤其明顯,只要輸入交友條件,便會跑出一長串的名單,可是感覺都對。

所有你認為可以簡化的東西,其實都很難簡化,反而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與自己對話,使這些外在的東西慢慢沉澱,你將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因為你會從他們身上找到一部分與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東西,那時候你將更不孤獨,覺得生命更富有、更圓滿。

作者:蔣勳,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出版過多本詩集、並曾擔任臺灣早期美術刊物《雄獅》的主編輯,現任的《聯合文學》社社長。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南宮讀書會」第五期《孤獨六講》,帶你了解什麼是孤獨
    提到孤獨,大家會想到什麼呢?觀看弗朗西斯.培根的畫,畫面上有一種侵略性的,或者是殘酷性的力量,這個力量很大,觀賞者並不清楚裡面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涵,卻可以從畫面中得到一種紓解、釋放,感覺到快樂,這就是「暴力」和「美學」的結合。我們可以把暴力分成兩種:一種是合法暴力,一種是非法暴力;我們都在鼓勵合法暴力,但是在戰場上,鼓勵士兵殺敵,一旦戰爭過去了,他回到了一般人的生活,該如何延續他的生命?
  • 「南宮讀書會」第五期《孤獨六講》,帶你了解什麼是孤獨
    《孤獨六講》蔣勳﹙1947年-﹚,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觀看弗朗西斯.培根的畫,畫面上有一種侵略性的,或者是殘酷性的力量,這個力量很大,觀賞者並不清楚裡面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涵,卻可以從畫面中得到一種紓解、釋放,感覺到快樂,這就是「暴力」和「美學」的結合。我們可以把暴力分成兩種:一種是合法暴力,一種是非法暴力;我們都在鼓勵合法暴力,但是在戰場上,鼓勵士兵殺敵,一旦戰爭過去了,他回到了一般人的生活,該如何延續他的生命?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人與人之間那麼擁擠,距離靠得那麼近,卻幾乎沒有任何視線交集,完全不知道彼此心裡在想什麼。很多人都說這是一種孤獨,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但其實這不是孤獨,而是寂寞。寂寞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上。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人與人之間那麼擁擠,距離靠得那麼近,卻幾乎沒有任何視線交集,完全不知道彼此心裡在想什麼。很多人都說這是一種孤獨,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但其實這不是孤獨,而是寂寞。寂寞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上。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 蔣勳:如果生命沒有意義,你還要活嗎?
    談什麼情慾孤獨?  她照樣站在門口和鄰居聊我小時候尿床的糗事,講得我無地自容,她只是若無其事地說,這有什麼不能說的?  其實,我母親和許多母親一樣,手上一直握有一把剪刀,專門剪孩子的頭髮,比中學時代教官手中那一把更厲害,這一把看不見的剪刀叫做「愛」或是「關心」。  因為這把剪刀,母親成為我走向孤獨的最後一道關卡。
  • 蔣勳:我們在不同的年齡,就要面對不同的孤獨
    除了電話以外,還有答錄機、簡訊、傳真機、e-mail等聯絡方式——每次旅行回來打開電子信箱,往往得先殺掉大多數的垃圾信件後,才能開始「讀信」。 然而,整個社會卻愈來愈孤獨了。 感覺到社會的孤獨感約莫是在這幾年。不論是打開電視或收聽廣播,到處都是call in節目。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講述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末,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孤獨六講》確實是一本好書,一本當你走過一段孤獨的人生歲月後,回過頭來讀一讀關於「孤獨」的這個我們逃不開的人生話題,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啟發。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未,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
  • 蔣勳《孤獨六講》--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孤獨六講》是一本蔣勳的散文集,全書將了其對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的觀點,談論了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蔣勳,福建長樂人,臺北蔣勳說,「生命裡第一個愛戀對象應該是自己」,所以,去愛戀自己吧,即時這個過程是孤獨的。例如,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書中寫了一個革命時代的的女性——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 美學家眼中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和《因為孤獨的緣故》
    大家最關心的,無非就是這年怎麼過,怎麼過得熱鬧,但小編卻想給大家「潑冷水」,說說一些關於孤獨的話題。今天,我要說的這個話題的主角是蔣勳先生,要講的是他的兩本關於「孤獨」的書。有人怕孤獨,我也怕孤獨。但我從此書開始,對情慾、對語言、對革命、對暴力、對思維、對倫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書裡的六個論點幫我打開全新的思維方式。蔣勳的文字溫雅亮麗,清澈通透,讀讀無妨。這是一位「書蟲」對蔣勳先生《孤獨六講》的推薦語,這也是我今天要推薦此書給大家的主要原因。
  • 「夜讀」蔣勳:我寧可回到《蒹葭》只是歌聲的時代
    在上海也看過和日本高野山所見很相似的「蘆葦」,塔狀圓錐型層疊的花穗,巨大完美,銀白髮亮,真像金屬雕塑,我一個驚叫:「啊,蘆葦——」旁邊的朋友立刻糾正:「這是蒲葦。」「葭」是蘆葦,也是樂器,讓我想到初民的蘆笛,學會了在中空的管上鑿孔,手指按著孔,讓肺腑的氣流在管中流動,悠揚出不同音階調性的旋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歌唱的人其實沒有太多話要說,所以反反覆覆,只是改動一個字,在水中,在水岸,在沙洲,到處都是蒹葭蒼蒼萋萋,搖舟的人,重複唱了三次。
  • 「名家」蔣勳:紅樓夢處處都是慈悲
    《紅樓夢》的作者沒有「嘲笑」,只有「悲憫」;沒有「不喜歡」,只有「包容」。《紅樓夢》的作者引領我們去看各種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貴的、卑賤的、善良的、殘酷的、富有的、貧窮的、美的、醜的。《紅樓夢》讀久了,會發現自己也在《紅樓夢》中,有時候是黛玉,喜歡孤獨;有時候是寶釵,在意現實的成功;有時候是史湘雲,直率天真,不計較細節。十二金釵,或許並不是十二個角色,她們像是我們自己的十二種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
  • 名家┃蔣勳:如果你一生都很忙碌,你就什麼都看不到
    他覺得心好慌,上課沒有心上課,做功課沒有心做功課,問老師父到底該怎麼辦?師父拿出一把刀,說:「心拿出來,我幫你安一安。」 心一直在自己身上,心會不安,是被寂寞驅使著,要去找自己以外的東西。可是所有東西都在自己身上了,一直向外追尋,是緣木而求魚,反而讓自己慌張。
  • 孤獨相拼「孤獨」
    努力沒有用,要會思考: 努力只比不努力好一點而已,是要會思考!只要你找尋自己最拿手最喜歡的事務,把它做到極致,無論做什麼沒有不成功的。2. 當做的過程中,比人家快就會更快,比其他人的好就會更好。3. 身心合一、排除一切。4. 你會發現人生的最大秘密:原來完成事務不是工作,而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 孤獨六講:蔣勳闡釋「孤獨美」
    蔣勳認為,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他渴望孤獨,並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才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在《孤獨六講》中,蔣勳以美學家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慾、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美學,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該書共分兩大章——《情慾孤獨》《語言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享受自由而豐富的孤獨
    《孤獨六講》,餘香滿口,感慨頗多。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蔣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著,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
  • 蔣勳:每個人都有6種孤獨,只有勇敢去面對,才能真正得到幸福
    孤獨是一種強大的修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來面對自己。這個社會的發展速度真的太快了,快的你有時候會突然覺得自己什麼也沒有做就突然被淘汰了。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跟自己聊聊天了?你內心所有的真實想法和思考出來的活動,你對於某件事做出決定的時候你又仔細地想過原因是什麼嗎?
  • 學者蔣勳談「孤獨美學」: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以《孤獨六講》,蔣勳創造新的美學流派——孤獨美學。或許,美學的本質就是孤獨。昨日,記者對話作者蔣勳。  為何寫孤獨?  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壹·華西都市報:為什麼會想到以孤獨為主題成書?  蔣勳:孤獨,是我一直想談論的主題。
  • 不要引用「沒有免費的午餐定理」了
    首先一句話概括我這篇文章要說什麼:大家以後儘量不要再引用 Wolpert 的「沒有免費的午餐定理」了。如果你已經在哪裡引用過,那你很有可能用它支持了錯誤的結論。他的句話實際上想表達的是「你不可能在沒有假設的情況下從數據中學習」。提出「沒有免費的午餐定理」這個概念的,實際上是 David H.
  • 無人知曉的死亡:我在日本清掃「孤獨死」現場|故事FM
    我問過他們,「為什麼願意來做這份兼職?」他們並不覺得做這樣的工作會有什麼心理負擔,而且收入也相對比較高,具體數目他們沒有說,但我估計一天下來能掙幾千塊人民幣。■ 宮川老人的照片收藏我不知道過去那些年裡,這個家庭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問宮川的弟弟,他只是閃爍其詞,他也許也並不了解他這位孤獨生活的哥哥吧。我問宮川弟弟,「宮川死之前這麼多年你們都沒有見面,但是你們有電話聯繫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