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讀書會」第五期《孤獨六講》,帶你了解什麼是孤獨

2020-08-30 南宮讀書會


南宮敏羚/文

哈嘍大家好,我是南宮敏羚,今天帶給大家的是我讀完的第一本哲學書《孤獨六講》。

關於孤獨,我們了解多少,又誤解多少?孤獨並不是寂寞,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蔣勳的《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

蔣勳﹙1947年-﹚,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祖籍福建福州,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這本書我們分為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這六個部分來為大家解讀。

情慾孤獨

提到孤獨,大家會想到什麼呢?遠離人群,一個人獨酌?還是安安靜靜的發呆呢?

孤獨不是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

提到情慾,我相信大家理解的就很透徹了。那情慾又是如何去與孤獨結合在一起的呢?作者所談到的情慾孤獨並不是單純的肉體上的快感,而是對自己身體的一種了解。

很多人在面對情慾的時候就解放,使情慾不孤獨。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能獨自享受孤獨,通過孤獨來探索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身體,這就是情慾孤獨所能帶來的好處。

語言孤獨

那麼語言又是如何孤獨的呢?其實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當你靜下來獨處的狀態,內心的語言就會浮現,你不是在跟別人溝通,而是與自己溝通時,語言會呈現另一種狀態。

我們會和別人吵架、覺得對方聽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為我哦們有共同的語言。一種語言的孤獨,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

革命孤獨

革命者自己營造出來的烏託邦國度,多半是現世裡無法完成的夢想,總是會受到世俗之人所嘲笑,因此他是孤獨的。

暴力孤獨

在世俗的角度裡,尤其是漢文化中,&34;兩字一向不是好的字眼,如果你有注意到近代或現代的西洋美學,會發現有一個不陌生的名詞,就是&34;。

那種人體和人體的關係,那種緊張的拉扯,培根不完全用具象事物表達。觀看弗朗西斯.培根的畫,畫面上有一種侵略性的,或者是殘酷性的力量,這個力量很大,觀賞者並不清楚裡面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涵,卻可以從畫面中得到一種紓解、釋放,感覺到快樂,這就是「暴力」和「美學」的結合。

我們可以把暴力分成兩種:一種是合法暴力,一種是非法暴力;我們都在鼓勵合法暴力,但是在戰場上,鼓勵士兵殺敵,一旦戰爭過去了,他回到了一般人的生活,該如何延續他的生命?

在青少年的世界裡,所有的行為都可能與暴力有關。因為他的身體發育之後,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但心智的成熟度又還不能控制這股力量,使他覺得好像是身體要去做某些事情,他必須讓他的手和腳去做那些事,才會覺得開心。我在巴黎看到有好多特別規劃給青少年專用的空間,他們在那邊玩、跳、做各種高危險的動作,而看到的人也會不吝惜地給予掌聲。如果他們不這麼做,可能就會去打架鬧事,這個空間其實是在幫助他們將暴力轉化為美學。

思維孤獨

所有的考試都是立刻要有結論的。可是這個結論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沒有思辨的過程。

思辨的過程是什麼?就是一個人在做周密的思考前,不會立刻下結論,他會從各種角度探討,再從推論的過程中,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跟看法。

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的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作為一個孤獨者,他能不能堅持著自己的思維性?是很大的考驗。

倫理孤獨

人生下來後,就會被放進一個人際關係網絡中的適當位置,做了歸類。在人類學上,我們會有很多機會去檢查這種歸類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或者說它的變化性,當歸類是不合理性的時候,我們會用一個詞叫作「亂倫」。

從人類學的角度理解所謂的「倫」和「亂倫」,其實是一直在適應不同時代對道德的看法。在血緣內婚的時代,埃及法老王娶他的妹妹為妻,或是父親娶女兒為妻,是正常的,如果娶的是一個血緣不同、其他家族的人,那才叫作亂倫。

當我們在倫理的網絡之中,很難自覺到孤獨,就是因為我們已經失去自我,而這個自我的失去,有時候我們稱之為「愛」,因為沒有把自己充分完成,這份愛變成喪失自我主要的原因。

倫理孤獨是當前社會最難走過的一環,也最不容易察覺,一方面是倫理本身有一個最大的掩護--愛,因為愛是無法對抗的,我們可以對抗恨,很難去對抗愛。然而,個體孤獨的健全就是要對抗不恰當的愛,將不恰當的愛做理性的分類紓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獨的空間。

孤獨空間不只是實質的空間,還包括心靈上的空間,即使是面對最親最親的人,都應該保有自己孤獨的隱私,要保有自己的心事,即使是夫妻,即使是父母與子女。

以上就是《孤獨六講》的全部內容了,人只有先面對自己,才能更好的面對別人,所以可怕的並不是孤獨,而是想去打破孤獨,去尋找孤獨的原因,這才是讓人害怕的。

這裡是南宮敏羚的南宮讀書會,歡迎你的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南宮讀書會」第五期《孤獨六講》,帶你了解什麼是孤獨
    南宮敏羚/文哈嘍大家好,我是南宮敏羚,今天帶給大家的是我讀完的第一本哲學書《孤獨六講》。關於孤獨,我們了解多少,又誤解多少?《孤獨六講》蔣勳﹙1947年-﹚,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這本書我們分為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這六個部分來為大家解讀。01情慾孤獨提到孤獨,大家會想到什麼呢?遠離人群,一個人獨酌?還是安安靜靜的發呆呢?
  • 孤獨的人,看看這本《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是我大概大二時,在我們學校書吧打工時讀的。那段時間應該是我大學最輕鬆的時候了吧,在書吧做做果茶,人也不多,大部分時候我都一個人坐在吧檯裡面做著自己的事情。雖然書吧打工,時薪很低,但勝在時間自由,還有很多書看。
  • 「南宮讀書會」第二期《非暴力溝通》,如何與女朋友溝通?
    南宮敏羚/文很高興能和大家見面,我是南宮敏羚,這是南宮讀書會推薦的第二本書,名字叫《非暴力溝通》。(舉個例子:「我需要安靜」 「我需要乾淨點」 「我看重這件衣服的質量」……)具體的請求:什麼是具體的請求呢?就是你提出要求,傻子聽了都能去做的那種,不過現在很多女生的要求都很模糊,讓自己的男友摸不著頭腦。
  • 《孤獨六講》:孤獨的新註解
    點擊建國閱書關注我們圖|蔣勳《孤獨六講》【壹】生命的常態是孤獨上一次體會到孤獨,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他在他的作品《孤獨六講》中說道:「我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 《孤獨六講》:孤獨的新註解
    >上一次體會到孤獨,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但你是否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在人群之中,可我們還是孤獨。為了對抗這種孤獨感,我們讓自己更加合群,去認識更多的人,可孤獨感仍如跗骨之蛆,久久不散。看起來是個無解的局面。蔣勳卻不這麼認為。他在他的作品《孤獨六講》中說道:「我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 《孤獨六講》:我們因何孤獨
    在這個吵吵鬧鬧的人世間,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朋友圈,家人的守護,朋友的陪伴,甚至是陌生人都可能為你帶來溫暖,但是有沒有一瞬間,你看著人流擁擠的城市看著熱鬧非凡的人群,你感覺自己仿佛被隔絕在外,備顯孤獨。孤獨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 「南宮讀書會」第六期《精益創業》,帶你了解創業的秘密
    南宮敏羚/文hi~大家好,我是南宮敏羚,提到創業,我們能想到的是什麼呢?是莽撞的嘗試?今天,我要講的這本《精益創業》,就可以給大家帶來答案。了解了起步,接下來就是學習精益創業的途徑了,那就是通過經證實的認知來學習。什麼是經證實的認知呢?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你實際應用之後得到的認知,我們就稱為經證實的認知,這種認知不同於腦海中的猜想。那我們要去證實認知對錯,就需要設計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就是由我們的願景為指引,每個實驗的目標都是為了建立一項圍繞願景的可持續業務。
  • 《孤獨六講》:孤獨或許是人生美學
    --empirenews.page--]   再度思考「什麼是革命孤獨」的問題時,我們會把革命者視為一個懷抱夢想卻最終無法實現夢想的人。在這個意義上,我歆服蔣勳所言「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這是我翻看蔣勳新著《孤獨六講》前內心最迫切的猶疑。孤獨,當下好似流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患染過。
  • 「跟著王源來讀書」之《孤獨六講》
    17歲的王源在書籍《非虛構成長》中透露自己看了蔣勳的書,特別提到書籍《孤獨六講》。最近我買了蔣勳的書。他的文字很好,細膩、流暢,不管是講藝術、人文,還是生活的日常,都有種讓人沉得下心去讀的感覺。他在《孤獨六講》裡寫道:「有時候你會發現,速度和深遠似乎是衝突的,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麼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你跑得越快,孤獨追得越緊。」這些話讓我的思想產生碰撞和觸動。——王源今天,讓我們和王源一起品讀《孤獨六講》。
  • 孤獨相拼「孤獨」
    只要你找尋自己最拿手最喜歡的事務,把它做到極致,無論做什麼沒有不成功的。2. 當做的過程中,比人家快就會更快,比其他人的好就會更好。3. 身心合一、排除一切。4. 你會發現人生的最大秘密:原來完成事務不是工作,而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 《孤獨六講》尋找孤獨的美學
    【核心提示】這個沒有距離的新世紀,孤獨就更加成為現代人類日以最嚴重的現象。本期讀物作者蔣勳,臺灣的美學藝術研究家與作家《孤獨六講》,本書指出孤獨實際上與行為上或者是藝術思維有關聯。不過真正的孤獨屬於人類最高檔次的哲學範疇,也可以說,真正的孤獨實際上與行為上或者是藝術思維有關聯,我這次想介紹的這本書《孤獨六講》,就從這樣的高度,講述孤獨的內涵和意義所在。這本書的作者蔣勳,臺灣的美學藝術研究家與作家,這本書是由臺灣的聯合文學出版公司出版的,一共分為六個章節。那麼編輯使用了卷一到卷六,將他們分類。
  • 《孤獨六講》:從孤獨中找回真正的自己
    《孤獨六講》:從孤獨中找回真正的自己編輯:笛簫談書現在的生活中我們一直都有從眾心理,比如大多數喜歡吃什麼自己也就跟著吃什麼,大多數人選擇了一個事物,自己也跟選擇大多數人喜歡的事物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面對孤獨我們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這本書不僅對孤獨有了很好的詮釋還對空虛和焦慮進行了解釋,而且還提出了解決方法。這本書還對自由,勇氣進行了全新的定義然後給讓我們擁有了找尋真正自我的勇氣。
  • 讀書會讓人變得孤獨,你為了什麼還讀書?
    讀書會讓人變得孤獨,你為了什麼還讀書?常聽有人說,讀書會讓人變得孤獨,這從何說起呢?首先,我們應該正確理解一下孤獨的含義,這裡的孤獨到底是指什麼?倘若孤獨是指社會交往,我想,真正的讀書不是為了讓我們減少社會交往,而是為了讓自己更擅長社會交往。倘若孤獨是指在一定程度專業上的孤獨,這也沒什麼不好。
  • 書香·坪檢|《孤獨六講》: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此文為申智勇導師組組員作業——給《孤獨六講》一書寫讀後感。作者: 蔣勳出版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年: 2017-4豆瓣評分:7.81倫理是「監視」《孤獨六講》描寫的是作者對語言孤獨、情慾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暴力孤獨和革命孤獨的看法和理解
  • 除了蔣勳的《孤獨六講》,你還了解孤獨的哪幾面?
    孤獨這個詞一直都被人們提及,每個人對待孤獨的態度都是不同的。有人覺得,孤獨,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機會。但有的人,差點在孤獨中滅亡。對於孤獨這個多樣化的話題,我覺得沒有一個非常統一化的論證。就我個人的認知而言,大概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認識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人與人之間那麼擁擠,距離靠得那麼近,卻幾乎沒有任何視線交集,完全不知道彼此心裡在想什麼。很多人都說這是一種孤獨,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但其實這不是孤獨,而是寂寞。寂寞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上。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人與人之間那麼擁擠,距離靠得那麼近,卻幾乎沒有任何視線交集,完全不知道彼此心裡在想什麼。很多人都說這是一種孤獨,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但其實這不是孤獨,而是寂寞。寂寞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上。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 美學家眼中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和《因為孤獨的緣故》
    有人怕孤獨,我也怕孤獨。但我從此書開始,對情慾、對語言、對革命、對暴力、對思維、對倫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書裡的六個論點幫我打開全新的思維方式。蔣勳的文字溫雅亮麗,清澈通透,讀讀無妨。這是一位「書蟲」對蔣勳先生《孤獨六講》的推薦語,這也是我今天要推薦此書給大家的主要原因。
  • 讀《孤獨六講》,我們才發現:一路的孤獨只是寂寞
    大學期間,因為自己喜歡孤獨的感覺,所以翻看了蔣勳先生的《孤獨六講》。從他的書中,我第一次了解到孤獨是多麼沉重而偉大的人生品格。我們嘴裡嚷嚷的孤獨,實際上只是一種寂寞。從某種意義上理解,「孤獨」是天地闊大,世間唯有你一人,沒有人照顧或庇護你長大,沒有人奉養你到老。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口中的「孤獨」,是坐在熱鬧的場所,周圍有不少親人、朋友或同事,卻覺得和誰也說不上話,沒辦法與他人的心靠近,產生一種渴望情感交流而不得的失落。
  • 孤獨六講:蔣勳闡釋「孤獨美」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昨天透露,臺灣著名美學學者蔣勳的新書《孤獨六講》已由該社引進出版。蔣勳認為,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他渴望孤獨,並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才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在《孤獨六講》中,蔣勳以美學家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慾、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美學,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該書共分兩大章——《情慾孤獨》《語言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