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這個沒有距離的新世紀,孤獨就更加成為現代人類日以最嚴重的現象。本期讀物作者蔣勳,臺灣的美學藝術研究家與作家《孤獨六講》,本書指出孤獨實際上與行為上或者是藝術思維有關聯。
鳳凰衛視3月1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呂寧思:您時常會感到孤獨嗎?您為何感到孤獨?您如何排解孤獨,最重要的是你如何思考孤獨。當今世界高科技已經是人類在任何的時候都可以達到天涯海角零距離,鴻雁傳書萬裡追尋的思念與苦惱,似乎已經成為歷史。
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在這個沒有距離的新世紀,孤獨就更加成為現代人類日以最嚴重的現象。古語說一人向隅,舉座不歡。那時候的抑鬱寡歡是病態的愁苦,而今天的人們為了排解孤獨是夜夜笙歌、呼朋引類。電影、電視、新媒體、網絡、選秀晚會等等等等,特別是80後的年輕一代,娛樂太豐富了。
如果你願意,絕對不會出現一刻的寂寞。然而越是如此,一旦出現孤獨,在許多人的感覺中就愈加難以忍受。其實孤獨永遠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無論環境多麼熱鬧,孤獨永遠是揮之不去的。不過真正的孤獨屬於人類最高檔次的哲學範疇,也可以說,真正的孤獨實際上與行為上或者是藝術思維有關聯,我這次想介紹的這本書《孤獨六講》,就從這樣的高度,講述孤獨的內涵和意義所在。
這本書的作者蔣勳,臺灣的美學藝術研究家與作家,這本書是由臺灣的聯合文學出版公司出版的,一共分為六個章節。那麼編輯使用了卷一到卷六,將他們分類。卷一,情慾孤獨;卷二,語言孤獨;卷三,革命孤獨;卷四,暴力孤獨;卷五,思維孤獨;卷六,倫理孤獨。
蔣勳先生開宗名義的就告訴讀者,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光,孤獨則是飽滿的。就像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達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孤獨實際上就是人生的本質存在,並無好壞之分,就如同情慾,那是一種永遠不會變的東西一樣的。情慾本來就是孤獨的,猶如伯拉圖在2000多年前寫下的寓言,說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的個體,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找得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太多太多。
在傳統社會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以為已經找到了另外一半,那是因為一生當中只有一次的機會,找對、找不對都只能認了。有時候你以為我找到了,有時候你以為永遠找不到,從孤獨這一固有的哲學煩惱命題中,也看出了東西方文化的差別。
例如儒家文化是不願意談孤獨的,所謂五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關係都是在闡述一個生命生下來以後,與周邊生命相對的關係,我們稱之為相對倫理,所以人不能談孤獨感。感覺孤獨的人在儒家文化中,表示他是不完整的。如果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那麼在父子、兄弟、夫妻的關係裡都不應該有孤獨感。儒家文化不談隱私,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或者說不允許個人有私密性。
一方面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害怕孤獨,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所以要把別人從孤獨的時刻中拉出來,接受公共的檢視,同時我們也害怕孤獨,所以不斷的被迫去宣誓,我不孤獨,我不是孤獨的。其實五四運動的重要精神遺產之一就是對抗儒家文化,對抗群體,而中國現在作家從魯迅、沈從文到張愛玲,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可以讀到對於群體主義的批判與抗爭。
張愛玲就說過,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清晨五、六點鐘,你起來如果不把房門打開,那就表示你是在家裡做壞事。不僅僅是中國現代作家,可以說是古今中外,凡有特立獨行的作家、思想家也有某些政治改革家,他們都是有孤獨的傲骨。
當然,既然是孤獨者,他們所遭遇的社會歧視、謾罵甚至迫害,也就不足為奇。最重的罪名莫過於大逆不道。從這本《孤獨六講》中,我個人還解決了一個長期以來縈繞於心的問題,為什麼許多有過年輕時代可歌可泣的理想主義經歷的優秀者。在後來,特別是當他們獲得了成功,有了權利有了光環的時候,卻變得那麼萎縮,那麼卑鄙,那麼醜惡,那麼腐朽。原來說到底就是他們已經從高貴的孤獨者,變成了民眾的首領,甚至變成了統治者,他們不再孤獨了,他們成了名人,成了偉人,成了權利的擁有者。
這還不僅僅在於他們獲得多少物質利益,而在於他們在精神上,不在有孤獨的傲骨和高貴的氣質,他們身不由己的墮落了。所以對於當年黃炎培在延安向毛澤東提問的歷史新王周期律。我在本書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哲學解答。書中引用了不少我們都熟悉的故事,說明從古到今不乏贏得政權,輸掉道德制高點,或者是成功者反倒墮落的例子。
比如汪精衛,這位現代中國備受爭議的一個人物,他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夢想著中國的改革,所以他有勇氣去刺殺慈禧太后,刺殺滿清五大臣,後來事洩被捕,在獄中寫了一首詩,末尾兩句是,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年輕的頭顱就是要去革命,何必留在脖子上呢,這是何等的豪氣。因為很多人欣賞他的詩,於是他被免除死刑,反而造成了悲劇性的一生。他被釋放出來後,走向現實政治與他所有的夢想,所有的詩發生了矛盾。他的革命孤獨也因此而破滅,於是就得出了一個有些悽楚的悲劇時代,美的結論。
至於那些在年輕的時候就孤獨、高傲的犧牲的失敗者,才在歷史上永遠的保持了道德的、人品的還有失於美的情況,比如項羽,比如譚嗣同,比如秋瑾,比如瞿秋白,還有那麼多我們都已經知道的,為了理想事業而犧牲了年輕生命的人。它們並沒有看到自己為之獻身的中華民國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特別是秋瑾的故事,那秋風、秋雨仇殺人的決美的孤獨,還有瞿秋白最後要被槍決的時候,留下的那首詩。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一個共產黨的領袖,最後寫出來的絕命詩,那根本就是一個高聲的句子,是一個孤獨的高貴者的人生感悟。
《開卷八分鐘》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首播: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點擊收看《開卷八分鐘》更多節目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孔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