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荒寺》,一個來如春夢,去似朝雲的故事

2020-12-15 齊魯壹點

文 | 陶玉山

作為23歲就在權威的《收穫》大型雙月刊發表成名作、中篇小說《迷舟》的格非,一直以「敘述空缺」而聞名於先鋒作家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他的「結構現代,文辭雅致」特點顯現無遺,從而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關注。2019年推出的長篇新作《月落荒寺》完美地延續了這種風格,自始至終氤氳著的那股懸念帶來的神秘氣息緊緊纏繞著讀者,讓人慾罷不能,不間斷地一口氣讀下去。讀完,不但沒有解了謎一樣長舒口氣,反而深深地陷入小說的情節中無力自拔……

《月落荒寺》給我們講述描繪了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和他周邊人的故事。小說情節主要圍繞哲學系教授林宜生的家庭、朋友的情感世界展開。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分子是時代精神的象徵,他們的精神狀況反映了時代的精神症候。作為大學教授的格非,以哲學系教授林宜生為小說主人公,可以說是輕車熟路至極。

標題《月落荒寺》是大作曲家德彪西鋼琴作品《意象集2》中的一首主要曲子。這首具有東方禪意的名作一開始就通過舒緩的「鐘聲」將整部作品導向廟宇、古寺等特殊場所,隨後的旋律給人一種寂靜、朦朧的感覺,讓人在聆聽欣賞中不由自主地會產生對曼妙月色的幻想憧憬,餘音嫋嫋,繞梁三日,揮之不去。使人聽此凋朱顏,身不由己地感嘆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歲月更成了風景。當所有的浮華消失無痕,剩下的才是真實的你自己。格非用這首曲子作為標題,其用意寓意不想可知。讀完整部小說,掉頭回顧,不能不讚嘆作家的用心良苦到了絕妙至極的地步……

小說的最大懸念就是林宜生和楚雲的聚散離合。在閱讀中,我們會時不常地產生這個懸念帶有既重又輕的奇特感覺。說到底,這種感覺的由來既是在於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周圍生活的微妙疏離,也在於敘述語言和視角的書生氣。這種疏離和書生氣藕斷絲連一樣支撐著故事本身的懸疑神秘,使得《月落荒寺》這首曲子時常會在不經意中響徹迴蕩在耳邊,成為故事最好的襯託背景,讓故事告訴我們的那些庸常的感情糾結,父子衝突,生活八卦等等籠罩在若隱若現的氣息中,不知何時會渲染薰陶我們的心境,使得我們有時不得不停下閱讀的速度,懷著一種難以形容的心理重新審視我們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情……

作者不僅安排布局整篇小說匠心獨運,微妙跌宕,就是給女主人公起名字也是別有用意。楚雲的意思就是「楚雲易散,覆水難收」,即使愚笨如我的讀者也會在第一時間感到這個故事的結局絕對不是花好月圓,比翼雙飛,情意綿綿,皆大歡喜的。在我們國人心中,人世間最無可奈何的語詞,就是命中注定。作為被父母遺棄、被人收養的楚雲似乎一出生就註定一生不會安逸平安,更是與幸福無緣。無論她怎麼努力,怎麼進取,怎麼才華橫溢,一切都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人在閱讀中時常會聯想到許多,時常會感嘆到你永遠無法理解,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樂趣,我們付出了多大努力,而最終還是與樂趣隔海相望不相聞。正所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其箇中滋味,真得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由此,當讀到楚雲被慘無人道地破相的情節時,雖然只是她哥,就是斬釘截鐵地聲稱,他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使命,就是為了讓妹妹遠離恐懼的那個相依為命的哥輕描淡寫、三言兩語的敘述,我的心還是被重重刺穿,任淚水無聲流淌,哽咽不能言。悄悄合上書卷,閉上眼睛,心裡默默念叨:別難過,世間都是這樣的,不管做到哪裡,總會有令人失望、叫人怒不可遏的事情。儘管世事無常,不如意事常八九,可是我們仍要義無反顧地昂首前行。因為我們別無選擇,更因為「存在是我們的職責,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歌德語)。

順暢的文筆,精煉的語言,中國古典文學的白描,餘音繞梁的韻味,與西方小說的細膩或者節制的幽默有機交織為一體,言有盡而意無窮,讀起來不僅不是那麼吃力,反而非常容易沉浸進去,融入到作者精心營造的那些情節、意象和場景中,親自體味人物的心境和文字背後的寓意。懸念製造了足夠的敘述動力,情節人物性格的了解也沒有遇到堅固的障礙。各種懸念蘊含著不同的分量,其中最大的無疑就是林宜生和楚雲的聚散離合。雖然深諳生活中的一切「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還是不忍釋卷,在內心深處無限渴望他們倆終成眷屬……

假使如今不是夢,能長於夢幾多時。默默念著莎士比亞的名句:「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慢慢合上最後一頁,煙霞散盡,曲終人走,來如春夢,去似朝雲的楚雲的行蹤仍在腦海中翻來覆去地飄蕩,如夢如幻,如泣如訴……

作者簡介:陶玉山,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濟南人。1981年2月在《濟南日報》副刊發表文學處女作。迄今已在國內一百多家報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等一百多萬字,作品多次在市級以上文學徵文中獲獎,有多篇作品收入到文學作品集中。

【壹點號 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詩詞美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鑑賞】夜半天未明,詩人忽然驚醒,披上長衫,慢慢踱步到窗前。月光如水,灑滿了安靜的大地,有斑駁的樹影,在柔柔的風中招搖。詩人忽然間不知在夢裡,還是在現實,只是先前的一幕幕,又仿佛那麼真實,在腦海中徘徊。是花?是霧?似花非花,似霧非霧。究竟是什麼呢?
  • 名句 |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賞析】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34;。
  •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給人以似夢非夢的美感
    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元稹的《夢遊春》詩以及白居易的和詩,本來就把這段愛情看成一場春夢,這首《花非花》詞即令不是為元稹而作,所寫的恐怕也是性質相同、情節相似之事。」當年寫上述這段話時,因釋元詩而旁及白詞,沒有進一步說明何以會從元詩聯想到白詞、何以認為白詞也有「為元稹而作」的可能。
  • 薦讀 | 格非《月落荒寺》:完美情人只在夢中
    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宋玉《高唐賦》 格非新作《月落荒寺》,講述了一個現代版「巫山神女」的故事。故事中的「神女」名叫楚雲,「楚王」則是剛離婚的高校教授林宜生。
  • 白居易糾結嗎,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從個人的角度分析,對過去的依賴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會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人們會在一個較長時間裡內心比較糾結,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更傾向於追求收益最大化,甘願冒著更大的風險,而多數中老年人則更趨向於保守,寧願少一份收入,少一些上升的通道,也要維持眼前的穩定。
  • 中年離異男女的「曖昧」來如春夢幾多時?去如朝雲無覓處
    中年離異男女的曖昧,來如春夢幾多時?鼠年進入了年尾,嵐欣辭了工作,閒來無事,一直在回想來到蘇州這3年的時光。這不是她第一次來蘇州了。前後來了三次。每次都是來旭堯的公司工作。想到這裡,她其實有點臉紅。」好馬不吃回頭草「可她來了三次。
  • 《月落荒寺》|我們的存在即使如彩雲易散琉璃易脆,也要時刻熠熠生輝
    >暌違三年最新長篇力作《月落荒寺》小說以一段充滿遺憾的男女情事為主線,以典雅的學院派筆觸,細密勾勒出都市知識分子與時代同構又游離於外的種種眾生相。天邊高懸的圓月,也許不過是隔壁投影儀打在牆上的一個幻影。故事發生在當下的中國。主人公林宜生是在北京五道口某理工大學任教的老師,以他為中心,大學同學周德坤夫婦、好友李紹基夫婦、趙蓉蓉夫婦等八人形成了一個小型的朋友圈。然而,在貌似平常的日常交往背後,隱沒在深處的人物關係卻遠不似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
  • 格非《月落荒寺》:我下了一個決心,不再寫鄉村題材
    最近,格非出版了新書《月落荒寺》,故事的主人公林宜生是在北京五道口某理工大學任教的老師,以他為中心,大學同學周德坤夫婦、好友李紹基夫婦、趙蓉蓉夫婦等八人形成了一個小型的朋友圈,在貌似平常日常交往背後也暗潮洶湧。「月落荒寺」的書名或許指出了這個故事不落言筌的某種空靈感,每個人都懷抱著秘密,庸常的人際交往填塞著生活,究竟什麼才是真?
  • 《月落荒寺》:我看不懂的浮世繪——存在還是虛幻?
    看上去,這棵老樹就像一個渾身插滿了管子、處於彌留之際的病人,正將體內殘存的最後一絲活氣逼出來,抽出柔嫩的新枝,隨風飄搖,在小院的一角灑下一片可疑的陰翳。《月落荒寺》的開篇,林宜生和楚雲在「曼珠沙華」茶社的院子裡,看到了這棵老樹,給全篇定下了暖中有悲,新舊夾發的基調。
  • 從《月落荒寺》看人的精神困境
    人是有感覺和精神生活的生物,人的意識會指導他的行為,讓他做出一些事來,來抵抗寂寞、投向熱鬧,來選擇投奔或者是逃避。 先鋒作家格非的新作《月落荒寺》便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林宜生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教師,收入不菲,他所生活的圈子也都是高收入者。林宜生的生活比大多數人都要好,然而在看似令人羨慕的生活中,林宜生有他的落寞和不安。
  • 格非談《月落荒寺》 希望大家讀得慢一些
    01《月落荒寺》的緣起非常感謝大家關注我的新書《月落荒寺》,這本小說是繼《江南三部曲》和《望春風》之後的一部長篇新作。當時我腦子裡一直在構思這個小說,這樣一個音樂會對我的刺激非常大,朋友們從各個地方來,事實上我也帶了五六個朋友去欣賞這個音樂會。整個七八個小時待下來,一直到凌晨,我差不多就把這個小說大致的構架想完了,花了差不多五六個月時間把這個作品寫出來。(也就是說)整體寫作的時間可能是在兩年前完成的。
  •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短詩:冬日清晨
    我望著灰濛的大地心似阡陌交錯的亂有落雪飄起,如果可以,我應該給夢中的你送去一片雪花的思念還是問一問眼前的風時間去了哪裡?為什麼,一個轉身,就是海角天涯?——— 環球慢旅程2020年12月8日創作說明:關於「冬日清晨」這首詩的一點說明,時間去了哪裡?
  • 白居易的《花非花》,「夜半來,天明去」,是什麼東西
    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詩的字面意思非常顯豁:這個東西很美,像花,但不是花;很縹緲輕柔,像霧,但又不是霧。它半夜來,天明就悄然離開。它來的時候像春夢一樣短暫,離開以後又如朝雲一般了無痕跡。那麼白居易滿含深情描寫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第一, 是柳絮?柳絮,是文人筆下常出現的意象。
  • 要從先秦女神「朝雲」說起
    故事呢,是這樣的:宋玉陪楚襄王到「雲夢澤」遊玩。在一個叫「高唐」的地方,極目眺望,欣賞美景。忽見一股雲氣在空中繚繞。但是頗具浪漫主義情懷的楚國人,當然不會直愣愣地去看待這些縹緲的雲氣了。在楚襄王大惑時,宋玉解釋說:「這是朝雲。當年先王(楚懷王)住在高塘,常常在進入夢境,夢到一女子,自稱朝雲,願以身侍奉先王,於是先王與之共枕眠。事畢,女子辭去。她告訴先王,她是巫山之女,家住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朝為雲,暮為雨,清晨化作雲霞,傍晚化作雨絲。
  • 《月落荒寺》:人文精神的死亡賦格曲
    《月落荒寺》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的精神哀歌。書名《月落荒寺》,源於德彪西的一首曲子。這裡的「月」,與毛姆的名著《月亮與六便士》有相似之處,都可以寓指一種超拔的藝術精神。不過,與毛姆略有不同,月落荒寺,不是像月亮與六便士那樣,是一種可以選擇的二元價值,而是代表高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 上遊薦書|「茅獎」得主格非時隔3年再出新長篇《月落荒寺》:書裡...
    四年前,憑藉「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知名作家格非,最近推出了自己的最新長篇小說《月落荒寺》,其故事主要發生地就是「北京五道口某理工大學」。《月落荒寺》書影作為暌違3年才推出的新長篇,格非本次為《月落荒寺》可以說是投入了巨大的心血。
  • 每日一詩|蘇軾: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蘇軾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事來則來,事去則去,月滿則喜,月虧,亦是平和淡然,人生,可以為新法之直諫而顛沛流離,也可以是女王城和三五好友,來上白酒三杯。此時的他,不寂寞,被野老溫暖,被酒滌蕩,被自己的人生智慧加持。萬事如春夢,會去,智慧和明月一般的詩人,註定在今夜會來,到我的心裡,到你的心裡。從今天開始,把我喜歡的詩人一一講給你聽,可好?
  • 世事無常,如春夢了無痕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如春夢了無痕,空留後人無盡感慨和惋惜。《滿庭芳》清代: 史承謙別院霜砧,短亭風笛,聽來無限傷神。回思前事,春夢了無痕。未免猿啼鶴怨,心情減、倦譜羅裙。空彈指、露杯分酒,相對月如銀。新來添悵望,綿綿遠道,楚水湘雲。怕粉憔脂悴,無計留春。已是歡叢去眼,今生料、空盼橫陳。危欄外,寒鴉落木,愁殺倚樓人。紅樓夢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兒女情長,還反映了當時社會女性複雜的社會地位。古代封建制度下女性的自我犧牲,更反映出對當時封建社會制度的無奈和抨擊。
  • 讀格非的《月落荒寺》
    著名作家格非的新作《月落荒寺》當中,恰恰塑造了一個迷失在現實世界,被外部世界俘虜和囚禁的知識分子群像。一、「詭異」的現代都市故事假如單從《月落荒寺》這個極富古典味道的篇名上猜測,很容易讓人想到「月黑風高、古剎魅影」這些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