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陶玉山
作為23歲就在權威的《收穫》大型雙月刊發表成名作、中篇小說《迷舟》的格非,一直以「敘述空缺」而聞名於先鋒作家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他的「結構現代,文辭雅致」特點顯現無遺,從而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關注。2019年推出的長篇新作《月落荒寺》完美地延續了這種風格,自始至終氤氳著的那股懸念帶來的神秘氣息緊緊纏繞著讀者,讓人慾罷不能,不間斷地一口氣讀下去。讀完,不但沒有解了謎一樣長舒口氣,反而深深地陷入小說的情節中無力自拔……
《月落荒寺》給我們講述描繪了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和他周邊人的故事。小說情節主要圍繞哲學系教授林宜生的家庭、朋友的情感世界展開。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分子是時代精神的象徵,他們的精神狀況反映了時代的精神症候。作為大學教授的格非,以哲學系教授林宜生為小說主人公,可以說是輕車熟路至極。
標題《月落荒寺》是大作曲家德彪西鋼琴作品《意象集2》中的一首主要曲子。這首具有東方禪意的名作一開始就通過舒緩的「鐘聲」將整部作品導向廟宇、古寺等特殊場所,隨後的旋律給人一種寂靜、朦朧的感覺,讓人在聆聽欣賞中不由自主地會產生對曼妙月色的幻想憧憬,餘音嫋嫋,繞梁三日,揮之不去。使人聽此凋朱顏,身不由己地感嘆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歲月更成了風景。當所有的浮華消失無痕,剩下的才是真實的你自己。格非用這首曲子作為標題,其用意寓意不想可知。讀完整部小說,掉頭回顧,不能不讚嘆作家的用心良苦到了絕妙至極的地步……
小說的最大懸念就是林宜生和楚雲的聚散離合。在閱讀中,我們會時不常地產生這個懸念帶有既重又輕的奇特感覺。說到底,這種感覺的由來既是在於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周圍生活的微妙疏離,也在於敘述語言和視角的書生氣。這種疏離和書生氣藕斷絲連一樣支撐著故事本身的懸疑神秘,使得《月落荒寺》這首曲子時常會在不經意中響徹迴蕩在耳邊,成為故事最好的襯託背景,讓故事告訴我們的那些庸常的感情糾結,父子衝突,生活八卦等等籠罩在若隱若現的氣息中,不知何時會渲染薰陶我們的心境,使得我們有時不得不停下閱讀的速度,懷著一種難以形容的心理重新審視我們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情……
作者不僅安排布局整篇小說匠心獨運,微妙跌宕,就是給女主人公起名字也是別有用意。楚雲的意思就是「楚雲易散,覆水難收」,即使愚笨如我的讀者也會在第一時間感到這個故事的結局絕對不是花好月圓,比翼雙飛,情意綿綿,皆大歡喜的。在我們國人心中,人世間最無可奈何的語詞,就是命中注定。作為被父母遺棄、被人收養的楚雲似乎一出生就註定一生不會安逸平安,更是與幸福無緣。無論她怎麼努力,怎麼進取,怎麼才華橫溢,一切都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人在閱讀中時常會聯想到許多,時常會感嘆到你永遠無法理解,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樂趣,我們付出了多大努力,而最終還是與樂趣隔海相望不相聞。正所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其箇中滋味,真得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由此,當讀到楚雲被慘無人道地破相的情節時,雖然只是她哥,就是斬釘截鐵地聲稱,他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使命,就是為了讓妹妹遠離恐懼的那個相依為命的哥輕描淡寫、三言兩語的敘述,我的心還是被重重刺穿,任淚水無聲流淌,哽咽不能言。悄悄合上書卷,閉上眼睛,心裡默默念叨:別難過,世間都是這樣的,不管做到哪裡,總會有令人失望、叫人怒不可遏的事情。儘管世事無常,不如意事常八九,可是我們仍要義無反顧地昂首前行。因為我們別無選擇,更因為「存在是我們的職責,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歌德語)。
順暢的文筆,精煉的語言,中國古典文學的白描,餘音繞梁的韻味,與西方小說的細膩或者節制的幽默有機交織為一體,言有盡而意無窮,讀起來不僅不是那麼吃力,反而非常容易沉浸進去,融入到作者精心營造的那些情節、意象和場景中,親自體味人物的心境和文字背後的寓意。懸念製造了足夠的敘述動力,情節人物性格的了解也沒有遇到堅固的障礙。各種懸念蘊含著不同的分量,其中最大的無疑就是林宜生和楚雲的聚散離合。雖然深諳生活中的一切「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還是不忍釋卷,在內心深處無限渴望他們倆終成眷屬……
假使如今不是夢,能長於夢幾多時。默默念著莎士比亞的名句:「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慢慢合上最後一頁,煙霞散盡,曲終人走,來如春夢,去似朝雲的楚雲的行蹤仍在腦海中翻來覆去地飄蕩,如夢如幻,如泣如訴……
作者簡介:陶玉山,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濟南人。1981年2月在《濟南日報》副刊發表文學處女作。迄今已在國內一百多家報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等一百多萬字,作品多次在市級以上文學徵文中獲獎,有多篇作品收入到文學作品集中。
【壹點號 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