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糾結嗎,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2020-12-17 品詩賞詞

很多時候人們花很長時間適應了某些人和環境,就不願意再有所改變,即使這種改變可以讓其地位更加提高,財富更加充實,人格也得到升華。從個人的角度分析,對過去的依賴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會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人們會在一個較長時間裡內心比較糾結,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更傾向於追求收益最大化,甘願冒著更大的風險,而多數中老年人則更趨向於保守,寧願少一份收入,少一些上升的通道,也要維持眼前的穩定。

紅樓夢裡的賈寶玉也是一位非常糾結的人物形象,初看小說的讀者都非常不喜歡他,覺得一個男子漢怎麼可以整天婆婆媽媽,甚至還向姑娘們討嘴上的胭脂吃。寶玉剛出場,作者也把他形容得一無是處,「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

其實整部小說,作家對寶玉的刻畫著力最多,用情最深,充分地調用了各種文學手段描寫人物內心的掙扎,愛情的失意、讀書的困惑、前途的迷茫、人生的痛苦、家族的命運、未來的結局,所有這一切都要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去思考和承擔,他如何不被壓垮?正是因為如此,毛主席也評價寶玉:賈寶玉是個很有性格的男孩哩,他對女孩好,那是因他覺得女孩受壓迫嘛。

閒話不表,話說那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一生筆耕不輟,曾經寫過三千多首詩,被稱為詩魔。他比李白和杜甫幸運,躲過了安史之亂,也在二十九歲時中了進士,雖然曾經被貶為江州司馬,總體仕途比較順暢,而且高壽,活到了七十五歲,不像纏綿憂鬱的李商隱,四十幾歲就早早過世。

白居易十六歲時就寫下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習作,讓京城長安的大名士顧況也連聲誇讚:有才如此,居亦何難?天才的白居易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憶江南、問劉十九、池上等等,一篇篇上乘佳作紛紛面世,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白居易不僅五言七律寫得好,他的敘事詩也達到了中國文學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峰。

然而白居易卻是一位十分矛盾的人,首先是他的婚姻讓他糾結。白居易年輕時結識了比他小四歲的湘靈,她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於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母親卻因為他們不能門當戶對,而堅決反對這樁婚事,白居易雖再三哀求,還是有情人難成眷屬。這種遺憾不僅寶玉懂得,後來的陸放翁也深深地感嘆:錯錯錯、莫莫莫。

婚姻的失敗讓白居易對下層的百姓,特別是受欺壓和剝削的婦女有一種天然的同情心,而對處於高層的統治階層卻有另一種排斥心理。他寫琵琶行,對於一位普通的女人描寫的是那麼細緻入微: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最後聽完她的彈奏,又淚眼愁腸地感覺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而描寫楊貴妃,他的描寫雖然更是細膩,但是情感卻完全不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那是一種對皇族奢侈荒淫生活的揭露和鞭撻,雖然也有些許的悲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但是白居易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憤慨,兩相對比,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一種莫名的煩躁和掙扎在白居易的心中翻騰。

白居易的糾結還在於他的創作思想,李白、杜甫、王維和李商隱的詩歌創作都是用他們的生命,雖然李白豪放、杜甫沉重、王維空靈、李商隱纏綿,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每一首詩都是他們生命的體驗,是靈魂的共鳴,是精神的升華。而白居易更多的是採用一種詩歌的技巧,所以創作的作品傳世越多,他的內心就越是矛盾。

有時候我們尋尋覓覓,踏破鐵鞋無覓處,最後卻感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我想白居易也在用自己的一生追尋著自己的夢。不過當我們看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我們開始感覺到絲絲的溫暖;當我們讀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我們察覺到詩人對生活的熱愛;當我們吟誦「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我們知道了作者也體會到了生命的無常,言語中終於也流露出一種眷戀和惋惜之情。

相關焦點

  • 詩詞美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鑑賞】夜半天未明,詩人忽然驚醒,披上長衫,慢慢踱步到窗前。月光如水,灑滿了安靜的大地,有斑駁的樹影,在柔柔的風中招搖。詩人忽然間不知在夢裡,還是在現實,只是先前的一幕幕,又仿佛那麼真實,在腦海中徘徊。是花?是霧?似花非花,似霧非霧。究竟是什麼呢?
  • 名句 |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賞析】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34;。
  •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給人以似夢非夢的美感
    讀這首詩,常會聯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花非花》詞:《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元稹的《夢遊春》詩以及白居易的和詩,本來就把這段愛情看成一場春夢,這首《花非花》詞即令不是為元稹而作,所寫的恐怕也是性質相同、情節相似之事。」
  • 中年離異男女的「曖昧」來如春夢幾多時?去如朝雲無覓處
    中年離異男女的曖昧,來如春夢幾多時?鼠年進入了年尾,嵐欣辭了工作,閒來無事,一直在回想來到蘇州這3年的時光。這不是她第一次來蘇州了。前後來了三次。每次都是來旭堯的公司工作。想到這裡,她其實有點臉紅。」好馬不吃回頭草「可她來了三次。
  • 賞白居易《花非花》,感受這如夢似幻的人生
    花的成長,並非因為人們給它命名為「花」才能成長為花的,如同我們的名字一樣,並非因為我們的名字就代表了我們這個人,名字只是一個代稱而已,而我們也一樣,我們不應該以表面的那個字眼去定義花的本身,似花非花,如夢如幻,什麼都不是。
  • 白居易的《花非花》,「夜半來,天明去」,是什麼東西
    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詩的字面意思非常顯豁:這個東西很美,像花,但不是花;很縹緲輕柔,像霧,但又不是霧。它半夜來,天明就悄然離開。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初讀白居易的詩,我認為是描寫柳絮的,但是詩中有「半夜來,天明去」,這一點與柳絮無關。柳絮飛揚的時候,不論白晝還是午夜,一樣「漫天作雪飛」。況且柳絮也不是「去如朝雲無覓處」,蘇軾就明確指出 「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 花非花,霧非霧,原來是來自於白居易的這首詩
    白居易的詩不僅以語言淺顯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實是一個特例。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裡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易幻滅,於是引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 白居易的這首小詩寫的含蓄朦朧,千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關於這首詩,有幾種主要觀點:一種是修行說,世事皆虛無,人生如夢幻,生命苦短,命運多舛。一種是詠妓說,夜會官妓,會短別長。再有一種認為是對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尋與懷念。這三種觀點中,持後兩種觀點者居多。
  • 白居易這首詩寫得如夢如幻,讀來更是朗朗上口,充滿了高遠的意境
    白居易也被後世稱為「詩魔」,他的詩作相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那都是不會陌生,而且據說在日本,他也是最受歡迎的中國詩人,他的詩作在唐朝的時候就傳到了日本,對於日本的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這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由於白居易的詩作,描寫的很直白,沒有像其他的詩人那樣,喜歡在自己的詩作中,使用一些生僻的字,以及使用典故,只是以一種非常直白的語言,把詩描寫的如夢如幻。
  • 白居易最難解的一首詩,就像一個耐人尋思的謎,為楊慎所獨愛!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首小詩《花非花》就屬於這種情況,它出自「詩魔」白居易的筆下,相對於白居易其他詩篇來說,這首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一個耐人尋味的謎團,也給這首詩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同時也出現了多種賞析,各持己見,眾說紛紜。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 白居易的一首朦朧詩,連用四個意象,短短28字耐人咀嚼
    白居易的詩大多是淺白如話的語言,通俗易懂,那句「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他的名篇《長恨歌》和《琵琶行》,幾乎人人皆知,經久不衰,傳唱了千年。他寫得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悽美而動人,與琵琶女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令人倍加感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少有的朦朧詩《花非花》。
  •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情詩,卻也最唯美,如霧裡看花,美到了極致!
    所以,在白居易流傳下來的代表詩作中,也偶有一些詩作,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特點,朦朧、悽迷、唯美、浪漫,讓人完全不相信這會是白居易寫的,例如這首《花非花》。它是白居易最難懂,也醉唯美的一首情詩,如霧裡看花,美到了極致。它也如謎一樣難懂,謎底至今無人能解!全詩如下:花非花 唐 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
  •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曾做過左拾遺等官,因直諫被降職為江州司馬。後又做過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他的詩語言通俗,流傳廣泛,是唐代存詩最多的詩人。
  • 白居易最富禪理的一首詩,衍生出一首春晚經典歌曲,你我都不陌生
    當98年春晚一首流行歌曲《霧裡看花》驚豔了時光的時候,很多人都被那英滄桑繚繞的歌喉所折服,卻很少人注意到這首歌曲的出處,正是借鑑了白居易的《花非花》一首詩。《花非花》是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雜言古詩。
  • 白居易最著名的一首「朦朧詩」,被楊慎譽為:《洛神賦》綺麗不及
    白居易的詩,一般都用語簡潔淺顯,很多詩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也能讀懂,而且所營造的意境也非常豐富。但是,白居易的這首《花非花》卻似乎有點特別,因為讀來很有一些「朦朧詩」的味道,讀起來覺得不錯,但是仔細一想,在寫什麼?卻又有些茫然。
  • 白居易最朦朧最難讀的一首詩,花非花來霧非霧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極為廣泛,以語言淺近著稱,意境多為顯露。但這一首詩卻是白詩中的特例,:花非花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
  • 《月落荒寺》,一個來如春夢,去似朝雲的故事
    在閱讀中,我們會時不常地產生這個懸念帶有既重又輕的奇特感覺。說到底,這種感覺的由來既是在於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周圍生活的微妙疏離,也在於敘述語言和視角的書生氣。這種疏離和書生氣藕斷絲連一樣支撐著故事本身的懸疑神秘,使得《月落荒寺》這首曲子時常會在不經意中響徹迴蕩在耳邊,成為故事最好的襯託背景,讓故事告訴我們的那些庸常的感情糾結,父子衝突,生活八卦等等籠罩在若隱若現的氣息中,不知何時會渲染薰陶我們的心境,使得我們有時不得不停下閱讀的速度,懷著一種難以形容的心理重新審視我們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情……作者不僅安排布局整篇小說匠心獨運
  • 唐詩三百首——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夜半來,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霧,說明確有人來。誰來誰去?為什麼來?春夢無多,回味無窮。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式這首小詩的最大的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縹緲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
  • 這是白居易抒寫愛情幽會最知名的古詩詞,果然文人騷客多風流
    比如這一首抒寫情人幽會的古詩,堪稱白居易此類作品當中的優秀之作,果然文人騷客多風流。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是白居易寫的一首唐代的詞,裡面的內容反映的就是情人的幽會。這首詞我們讀起來好像不知所云,就是描寫的一種朦朧的意境,表達的是一種惆悵的心理狀態。其實要想理解這首詞,就需要從白居易的身份,經歷等方面來考慮。
  • 白居易的《花非花》
    原文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