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詩詞,我們很多時候將情感生發放在第一位,因為詩歌中包含著的情感,的確是打動人心最直接的要素。而除了情感之外,詩詞的結構布局與表現手法也同樣具有魅力,不應忽視。
唐朝有一位詩人名叫金昌緒,他的生平大多已不可考,詩歌也僅傳世一首,這一首便入選了《唐詩三百首》五言絕句篇。
此詩名為《春怨》,語言並不出奇,抒發的思想情感也是比較常見的閨怨懷人,但最妙的就在於它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可謂句句生疑,環環相扣。
春怨·金昌緒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詩以「春怨」為題,卻沒有寫想像中的春花易謝、春光易逝、韶華易老,更甚至,詩中不見哀怨之情,卻露嬌嗔之意。詩從一個女子生活中一個非常常見的情景寫起,截取一個微小的片段,以小見大,布局方式極為巧妙。
詩首句單刀直入,直寫「打起黃鶯兒」:女主人公站在樹下敲打樹枝,趕走上面的黃鶯。春光大好,黃鶯啼鳴,本是令人愜意的場景,卻為何要去打破?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黃鶯剛剛開始啼鳴,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千裡鶯啼綠映紅」,春來時黃鶯啼鳴,花紅柳綠,一派生機勃勃的春來之景。
但這首詩的主人公,甫一上來就要把黃鶯打走,原因是「莫教枝上啼」,趕走它是因為不想讓它繼續在樹上啼鳴。
同樣是鳥類,相比杜鵑聲的幽怨悲切,烏鴉的黃鶯孤獨悽涼,黃鶯因為有著顏色亮麗的外形,加之啼鳴聲婉轉動人,大多時候,黃鶯在詩詞中的形象是令人喜愛的。
詩第二句解答了上一句的疑問,卻又引出新的疑問:黃鶯啼鳴婉轉悠揚,如少女一般輕聲歌唱,為什麼不讓它繼續啼鳴呢?
因為它的啼鳴驚醒了我的美夢。什麼美夢?在夢中,我本是能夠到遼西的啊。現實無法相見,只有夢裡能夠遠行,那到遼西是去幹什麼呢?
詩歌在此戛然而止,後面沒有再解答,繼續給人留下想像空間。
詩歌採用民歌式的語言,妙在每一句看似結束卻又都引出疑問,一句一句,直到最後才揭開謎底。正因為黃鶯啼鳴打斷了我到遼西的美夢,所以才拍打樹枝,讓它離開。
整首詩,便是一場不願醒來的夢。
穿越詩詞,我們能遇見太多抱著這樣懷人心思的怨婦形象。有「春日凝妝上翠樓」,似乎不知愁怨為何物的少婦,卻偏偏在瞥見遠處路邊的楊柳青青時,才「悔教夫婿覓封侯」。
有提著籃子外出採桑葉,卻偏偏「提籠忘採葉」,突然就忘記採桑,卻也是因一個夢——「昨夜夢漁陽」;這與《詩經》裡那個採著卷耳,卻心不在焉,怎麼採也採不滿筐子的女子多麼相似啊。
而金昌緒《春怨》裡的這位,也是非常可愛的,她沒有停留於夢醒之後一場空的幽怨之中,反而去敲打黃鶯,形象也是非常鮮明了。
春光易逝,韶華易老,遠行之人卻始終未還,不知是生是死,不知歸期幾何。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人遠行在外,音書全無;又有多少人傾盡一生,等一不歸人?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她們心中曾生起希望,又一次次失望,卻又在新的一天裡繼續等待,直至波瀾不驚、耗盡一生。
這當中所封存的,不是兒女情長,也不只幽怨與懷思,更是當時的時代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