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多不喜孤單。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也討厭孤獨,並堅信自己不是浩瀚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既然作為宇宙的一個文明存在,人類世界的發展規律和自身命運必然與宇宙中的奧秘息息相關。
因此人類為了尋找地外文明、探索外太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取得了不少進展。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人類從古至今對火星的探測歷史。中國古人稱火星為「熒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大量出現了對「熒惑」的記載。
直到十七世紀,望遠鏡問世,人類開始藉助火星衝描繪火星表面形貌。1840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海因裡希·馮·馬德勒和威廉·比爾發布了第一張完整的火星地圖,此後三十年間,也有很多天文學家陸續發表了他們描繪的火星地圖,但是1877年義大利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基在火星大衝時期的觀測繪製的火星地圖被後世廣泛採用。
人類僅憑對火星的描繪增進了對火星的了解,直到探測器時代來臨,人類才揭開了火星的面紗,看清了火星的真面目。
前蘇聯在1960年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雖然沒能成功抵達火星,但是還是有著比較重要的意義,這是人們向火星發射的首個探測器。在1964年11月28日,NASA順利發射了水手4號,並且8個月後水手4號成為了人類第一個飛掠火星並傳回火星照片的探測器。水手4號一共拍攝並傳回了22張火星照片,讓人類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火星表面的樣子。
自1960年人類首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至今,人類已經發射了44次火星任務,其中18次成功,5次部分成功,成功率大約在50%。
1971年發射窗口,美國和蘇聯太空競賽達到了最激烈的時刻。在短短21天裡,美蘇相繼發射了5顆火星環繞器。最終,NASA水手9號後發先至,率先於1971年11月14日進入環火星軌道,成為人類第一個火星環繞器。自此,人類終於可以駐留在火星附近長期觀測了。
水手9號總共拍攝並傳回了7329張火星表面照片,覆蓋了火星表面85%的區域,一舉超過了之前所有火星探測器的拍攝總和。巨大的火山、深長的峽谷、複雜的渠道、熔巖的遺蹟、甚至火衛一和火衛二的表面都暴露在了地球人的視野之下。自此人類 的火星的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環繞火星探測隨人能給我們提供火星的地貌信息,但是相比真正踏上火星表面,進一步探測火星的更多信息相差太遠了。
1975年,NASA相繼發射了孿生機海盜1號和海盜2號,人類才真正踏上了火星開始了對火星的實地探測。1976年7月20日和9月3日,短短一個半月間隔裡,海盜1號和2號的著陸器相繼踏上火星遙遙相對的兩片土地:克律塞平原和烏託邦平原。海盜1號著陸幾分鐘後拍攝並傳回第一張人類實地探測火星的地表照片。
海盜號的兩艘環繞器在任務期間拍攝了大量火星以及兩顆火衛表面的高清照片,照片的質量遠勝於之前的水手9號,而且覆蓋率更是高達火星表面積的97%。
1996年底,NASA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GS)環繞器發射成功,次年進入環火星軌道。它用雷射高度計獲取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火星全球地形數據(MOLA),至今仍是各種科學探測和研究的重要參考。
1997年,火星探路者號著陸器帶著人類第一輛火星車旅居者號成功登上火星表面。雖然著陸器在火星工作了三個月,但是火星車累計移動了約100米,作為火星探路者號和旅居者號作為探索火星的「先頭部隊」,為後續NASA的火星著陸任務驗證了技術、開闢了道路。
2001年,NASA將環繞器火星奧德賽號送往火星。火星奧德賽號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它搭載的伽馬射線譜儀(GRS)首次在火星上探測到了氫的存在,間接證實了火星地下含有水冰。這艘探測器至今仍在一圈一圈環繞著火星進行科學探測,同時還為火星上的著陸任務提供通訊中繼。
火星奧德賽號
2005年,NASA的另一個大殺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發射升空。它攜帶的高解析度相機為地球人帶來了火星局部最高可達0.3米/像素的照片,甚至比許多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表面照片都清楚。
海量的高清照片不僅讓地球人大開眼界,也讓諸多更為精細的火星地質研究成為可能一圈一圈環繞火星持續拍攝的高清照片,更讓行星科學家們能夠觀察到火星表面各種隨時間變化的奇特地貌。火星,以一種極致清晰的面貌呈現在人類眼前。
火星一直都是人們研究的重點所在,不管是哪個國家都相當重視,中國也在策劃火星探測器,並且計劃在2020年發射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並且可以成功實現巡邏火星的計劃。讓我們一起期待中國對火星的探測究竟會給人類帶來多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