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月宮中的玉兔,你的第一反應會不會是《西遊記》中的玉兔精呢?
——她變成傾國傾城、能歌善舞的天竺國公主,設計招唐僧為駙馬。
這是一隻富有靈氣、欲望和自由一意志、尚需修煉的玉兔的故事。
想來是人將自己心中的慾念提出來,放在玉兔身上了吧?再幻化出個美人搶親的故事來,大家喜聞樂見。
▲87版《西遊記》 李玲玉飾玉兔精
或許這正是「玉兔成仙」中的一次考驗也未可知……
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兔」與「月」有著不解之緣。
古人認為月亮中的陰影頗似兔形,故就此產生了「月中有兔」的美麗情結。對此,最早的文字記錄應追溯至屈原的《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古人對此多有「附議」,如張衡就曾在《靈憲》中說過:「月者,陰精,積而成獸,像蛤兔焉」;《後漢書·天文志》中曰: 「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像兔。陰之類,其數耦」;《詩緯推度災》則認為月中兔子和蟾蜍的形態是隨著月亮的由缺趨圓而形成的:「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兔子)時萌」……
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月兔搗藥、嫦娥飛升的傳說也漸漸顯現,那時候故事的版本普遍是:
飛升後的嫦娥受罰變成蟾蜍,與搗藥的玉兔一起侍奉西王母——據《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的記載也可推知:在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是不死藥的掌管。
此後,西王母、蟾蜍、玉兔常出現在一處,這在諸多漢墓的畫像中都得到了證實。
▲陝西綏德四十里舖漢畫像石墓門楣西王母仙界圖像局部
▲山東滕州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
至唐宋,「玉兔搗藥」更多與「嫦娥奔月」的傳說連接在了一起,並不斷被豐潤、擴充出更多或婉約、或多情的故事來。這一時期的很多物品上,也儘是此類題材。
再至明清,此類物品更趨繁精,出現了很多玉兔搗藥的「專題」器物——觀復博物館所藏明代銅鎏金月宮玉兔搗藥器蓋便是一例,玉兔之貌取上古演變之形,頗有幾分高古之意,背後以月宮一角為背景,玉兔面向一棵桂樹直立,正賣力搗那長生不老之藥。
▲明 銅鎏金月宮玉兔搗藥器蓋 觀復博物館藏
這是亙古綿延至今的文化與祝福,其中帶著古老的瑞意。
「玉兔搗藥」的故事和傳說不僅僅屬於古人,也屬於今人——抱著這樣的想法,觀復文化富有創意性地設計出了【描金大漆壺承&杯奉套裝】,其可圈點之處有以下兩點:
摹古獻福意
本套【描金大漆壺承&杯奉套裝】包括一件壺承和兩件杯奉:
壺承上的圖案完全臨摹館藏月宮玉兔搗藥器蓋,黑色大漆塗底、描金金線描摹,構圖、神韻皆出自館藏原器;
同時,加入工筆與雕刻的技法與細膩筆觸,在玉兔身上做「撕毛」,既添加了層次感,又與窗欞屋瓦、虯枝桂瓣、藥缸等處相呼應。
背面刻以萬字紋,寄託萬事如意之吉祝。可謂面面俱到、福意滿滿。
兩隻杯奉中,一隻杯奉名「祥雲」,以磨砂感錘揲紋為底,上布古典如意雲頭紋、頗有古器之風雅,其味與壺承上的玉兔相呼應;
另一隻則名「雲遮月」,在層雲之間,一輪圓月半掩其中——農諺有云:「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如果中秋出現「雲遮月」則冬日有瑞雪、來年是豐年,我們特地取其意蘊來祝福今日之團圓、祈願來年之豐收。
▲描金是金彩裝飾方法之一
工業時代,我們卻「倒回去」,用傳統青銅器的失蠟法、手工大漆工藝,手工描金工藝……一物一造,以極「慢」的態度對抗快消時代的飄忽與輕易。
其中包含了很多工藝,如中國生鐵冶煉技術的代表——坩堝煉鐵法;器物表面的天然生漆工藝、蘭花炭高溫回火氧化處理。每一件要經過塘殼、失蠟、焙燒、澆鑄等環節,層層雕琢、道道精工。蠟模易變形、塑形過程需要極度嚴謹,每一個環節出現錯誤都可能前功盡棄,成品率低至25%。
為了將最好的作品呈現出來,我們做了最大化的努力——
這不僅僅是一件可以長久陪伴使用的「用器」;也是一件與古人、與文化連接的「賞」物;更是一件足矣保存至長久、留給後代的珍品。它是當代的生活用器,也是充滿美與文化的精神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