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萬物皆能量——王敏說氣場
說白了,我們肉眼所見到的比如牆壁、桌椅、樹木、高山等天地萬物並非真實存在,看不到的思想、意念、靈體也並非不存在,天地萬物都是能量場。我們來感受下天地萬物的能量吧。天地萬物皆能量,能量可以轉換,頻率可以共振。
-
淺談「天地本不全,萬物皆有缺」思想
「天地本不全,萬物皆有缺」這句話可能在神話傳說和民間諺語的流傳由來已久。在遠古神話中,支撐天地之間的柱子叫「不周山」,不,表示否定;周,周全,完整。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有殘破的山。你看,支撐天地的柱子,就是個殘破的山,所以被共山氏用頭撞擊下,天地就傾斜了,天地本不全就有了遠古神話的底子。還有個神話,叫女媧鍊石補天,說是支撐天地的四根擎天大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蓋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天上漏了不少的窟窿,天火滾下來大火在大地上蔓延不熄,惡水從天上漏下來,地上洪水泛濫不止,這也是天地殘缺的一種說法。
-
老子論道天地萬物皆可說皆可不說
老子的思想裡面充滿了辯證的味道 ,他認為世間所有的自然萬物都存有自己的規律法則。我閱讀後對其做出了以下幾點的總結。第一,對於自然。以不變產生萬變。大家只要順著自然的規律來走,這個多元素的自然界萬物,都會展現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而達到不改變自然的條件下產生了類似萬花齊放 萬物皆變的效果。
-
王陽明:天地萬物,皆是由良知生出來的
日本學者島田虔次在《關於中國近世的主觀唯心論一一「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一文中指出:「在讀了嘉靖、萬曆時代的,特別是陽明派思想家的著述之後(請翻一下《明儒學案》第十一卷以後的文章日凹,印象最深的,便是良知』一語基本上和萬物一體連在一起講,生生不容己』或生生』『不容己』之外,還有,生生不息』、生幾』、『本根生意』、生生之機』、『本來生機』、本來性命生機』、生生命脈
-
君子氣存於天地,萬民萬物皆有其靈,民眾安居樂業,萬物生生不息
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民物立命,為天地立心矣。【譯文】君子「心有不忍」的念頭,是民眾得以生存、萬物得以生長的根源;君子「有所不為」的志氣與節操,是鼎立乾坤,讓萬物在其間休養生息的柱石。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以即使是微小如蟲蟻,他也不會忍心去傷害;即使是一絲一縷的財物,他都不會據為己有。
-
原創:萬物靜觀皆自得
文/吳鮮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人到中年之我,忽的就對這句話感起興趣來。仰俯天地,萬物皆動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死輪迴興衰榮枯,一切皆是那麼的一路道法自然著,人生,亦不例外。世人總想著來他個一番轟轟烈烈,總以為自個兒是那一經天緯地之才,之於世間萬物,天地萬象,總是想方設法著去掌控它擁有它。殊不知,天地萬物於你而言,又有何幹?萬物萬象,天生萬物,吾輩乃一芸芸眾生,有幾個真的算得上世間「狂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末了,還會加上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
-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中國一貫主張,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語出北宋學者程顥。在儒家傳統中,「仁」是儒家哲學的核心概念,「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
-
天地萬物皆有靈,善待之則能天下安心,諸事和順
孟子順著這一思想繼續發揚,將「仁」學思想提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予以闡述,基於人性之「仁」而善待天地萬物,從而擴展了「仁」學,深化了「仁」學,為儒家思想取得意識形態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基礎。這是孟子的貢獻。「求放心」最基本的內涵就在於,立身處世,做人做事,無論如何都要遵循善的本心,無論對人對事,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一視同仁,以誠相待,予以尊重愛惜愛護。
-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血肉融合的整體關係,萬物都是由道生化演變而來,並無高低貴賤之分。而人類只有順其自然,萬物才可同生共榮,世界才能和諧發展。 《莊子》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西升經》云:「道非獨我,萬物皆有之。」唐代成玄英說:「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 《太平經》中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一、萬物皆有靈大自然是神聖不可冒犯的,人類只有敬畏、尊崇自然,才可避免大災大難。《史記·禮書》中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
天地萬物皆變化於五行
李光峰編著天地一氣為無極,無極而生太極,太極而生陰陽;有陰陽而分陰陽老少四象。動極者為太陽、靜極者為太陰;靜而適中者為少陰、動而適中者為少陽。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土則是金木水火相衝之氣所結成。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佛道儒的「萬物一體」指的是什麼?
《孟子》裡「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都體現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之意。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來自同一個「道」,人與萬物同為一體,萬物平等,融合為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人心即天地,萬物皆同體,王陽明:靈明塞天地,一氣自流通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我們普遍的想法,與其說是對自身利益的在乎,不如說是我與萬物的一個認知,即除我之外,都是異體。那為何又有「你只在感應之几上看;豈但禽、獸、草、木,雖天、地也與我同體的,鬼、神也與我同體的。」從人與萬物的微妙感應來看,不僅草木禽獸,就是天地、鬼神都是與我們同體的。
-
萬物皆大道生成,萬物不離道,萬法不離道,萬靈不守道則亡
萬物皆大道生成;萬物皆大道載體;萬物不離道,萬法不離道;萬靈不守道則亡;道雖難悟,不離萬物生靈。悟道證道,先修無垢之心。心欲不淨,大道無理可證。天地宇宙萬物生靈,皆由大道化生顯化而生成。因此,一切天地萬物生靈,皆應該遵循大道法則而行。凡逆「大道創造法則」之萬物生靈,則無法超脫,生命輪迴之劫難。萬物生靈之生成,皆為大道化生而出的德性顯化,亦可稱之為,生命靈性。
-
道觀天地萬物
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
-
64卦石頭陣,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八卦中的六卦皆為其子女
64卦石頭陣,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八卦中的六卦皆為其子女.周易,被列入「五經之首」,是古代哲學的典著,歷代孺子、道學、醫者皆以此為學經,是諸子百家之源。兩儀即陰陽,可在不同時候引申為天地、晝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在不同時候,可分別對應四方、四季、四象。
-
萬物皆有輪迴,一切皆有變數
總以為人心只要向善,天地就會慈悲為懷,卻還要經歷人世間的風雲變化。總以為生活的苦,是來自於自己的貪念,只要做到清心簡單,就有能力駕馭世間的一切苦難與誘惑。世間萬物皆有它的位置,人有人的位置,物有物的位置,人可以在世間走動,有思想,能溝通。
-
萬物靜觀皆自得 ——讀程明道《秋日偶成》
《中庸》云:「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所以能夠物來而順應,從而保持內心清靜;「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心是萬物之宗極,僅做到不被外界所擾是不夠的,還要主動去同化外物,「成己,仁也;誠物,知也」,人以心性之義理同化外物,同時也是格物窮理以盡人之性。
-
中國五千年信仰史:萬物皆有靈
眾所周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名言,出自春秋時期老子著作的《道德經》,從老子的思想來分析,道是天地宇宙萬物之母,天地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簡單明了的說萬物皆有靈。中國人的江河大海信仰因為萬物皆有靈,從河流到江海,中國人的信仰裡有龍的傳說,東海有
-
人生有真諦:天地為爐,萬物為銅
"切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出自兩漢賈誼的 《鵬鳥賦》,一千多年以前的古人已經懂得人生實為修煉修心的真諦。西方國家也有人生 天地間是背縛十字架行走人間的教義。人生天地間,取食於地,吸氣於天(或者說是這地球本身的大氣),行走於山川大河間,眼所見為世間所生萬物,耳所聞既世間五色七彩,思之所慮不能超脫於世間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