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基博和長子錢鍾書合影
文|龐驚濤,作家
作者授權發布
近日偶得寧波藏家《堠山錢氏丹桂堂家譜》複製本一冊,其為錢鍾書父親錢基博於1948年整理纂修,於1952年春捐贈給他任教的華中師範學院(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博物館。其家譜共四卷一百一十葉,其中卷一為譜系,卷二為世表,卷三為行述,卷四為文徵,是了解錢氏開宗及傳衍源流以及錢基博、錢鍾書父子家世的重要文獻。
《堠山錢氏丹桂堂家譜》書影
由於錢鍾書曾過繼給大伯父錢基成,故錢基博在家譜世表中,仍然將錢鍾書列於錢基成名下。按照其家譜的體例,錢基博在家世中,依序列了錢家第三十至三十四共五代人的世系。其中,錢鍾書在第三十三系中的表述如下:鍾書,字默成,一字中書,宣統二年庚戍十月二十日申時生,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例授文學士,民國二十四年膺英庚款留學生考試,派赴英國留學二年,得文學士學位,轉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回國,後歷任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師範學院、國立暨南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主任、教授。娶同縣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士、美國本雪凡尼亞大學文學碩士楊圃堂公蔭杭第四女季康。宣統三年辛亥六月二十二日酉時生,東吳大學畢業,例授文學士,清華大學研究院肄業,遊學英法兩國,震旦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生女名健汝,一名瑗。
《堠山錢氏丹桂堂家譜》中的錢鍾書生平
按照家譜世系記錄例當簡要的筆法,錢基博不繁要言,洋洋灑灑,用了將近二百六十餘字來記錄錢鍾書生平,足見他十分認可和欣賞這個兒子,並認為他在其家族中的成就及不可限量的未來,值得如此大書特書。
但頗值留意的是,錢基博在編纂家譜寫錢鍾書的字時,不寫「默存」,而寫作「默成」。以錢基博淵通學識,這當然不可能是筆誤,而是有意為之。由「默存」而「默成」,這樣的記錄究竟有何玄奧?或者說,錢基博的「有意為之」,究竟寄託著作為父親對兒子怎樣的希望和要求呢?
按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
「他父親因鍾書愛胡說亂道,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說話的意思。」
從「默存」二字之出典來看,錢老爺子在給錢鍾書取這個字的時候,大約也是充分調動了自己的學識才力的。《列子·周穆王》:
「化人復謁王同遊,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既寤,所坐猶向者之處,侍御猶向者之人。視其前,則酒未清,餚未昲。王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
又蘇軾《永和清都觀謝道士求此詩》:「覊枕未容春夢斷, 青都宛在默存中。」字同而語義稍別,兩語皆有「形不動而神遊」之義,顯然不是錢老爺子「少說話」的意思。不過自錢鍾書「默存」之字一出,「形不動而神遊」的古義反被人淡忘了。
不過錢鍾書本人對錢基博所取的「默存」這個字並不是好領情,他似乎更喜歡「哲良」這個字。當然父親之命不敢違抗,所以他也只能援用。但他沒料到的是,到了1948年錢基博編家譜時,「仰先」這個小名和「哲良」這個字,都沒有寫入家譜,父親錢基博反將「默成」這個字堂而皇之地寫入了家譜,大約這個時候的錢基博,覺得兒子學問有成,正是該大鳴大放、一展才華的時候,所以需要兒子「默而成事」了。《易·繫辭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錢基博取名好引《周易》,「默存」和「默成」的典皆出於此,早前取「默存」,要在「存乎德行」,而後來改「默成」,則要在「默而成之」。一前一後,這個變化,當然寄託著錢基博對兒子別樣的期待。至於「默存」中「黑犬才子」的意思,則完全是後來人的拆字演繹,而與錢基博的寄託無關。
但錢鍾書對「默成」這個字從未引用,反而認可了他早先並不是很滿意的「默存」,一個原因可能是他中年後的政治和生活環境,「少說話」的警告可能更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他或許也為了避其伯父錢基成的諱——儘管避諱早已成為封建餘毒而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但避伯父的「成」字諱仍然表達為他的孝道,因此而不願意用「默成」這個字。從這個意義上來考察,錢基博鄭重其事地將「默成」寫入家譜,似乎也並未跟兒子商量而體現為他的一廂情願。
從「默存」而「默成」,前後相隔二十餘年,雖然一字之差,但錢鍾書對錢基博和錢基成這兩個「父親」不同的感情,卻在這兩個不同的字中,有著幽微含蓄的表露。養恩大於生恩,錢鍾書對其伯父錢基成的思念與敬愛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本文原題為:《〈堠山錢氏丹桂堂家譜〉》中的錢鍾書)
支持學人scholar生產更多優質內容,長按二維碼打賞
學人Scholar
往期精選
學人書單| 知識人 | 經濟金融 | 政治與法律 | 中國史 | 全球史與史學理論 | 社會學 | 文學 | 科學與藝術 | 哲學 | 編輯書單 | 通識讀本
學人訪談| 蕭功秦 | 伍國 | 楊福泉 | 劉清平 | 展江 | 陳映芳 唐小兵 | 楊煉 |樊星 | 馬國川 | 童之偉 | 周啟早 | 李銀河 | 方方
學人往事&逝者| 楊小凱 | 楊絳 | 揚之水 | 胡適誕辰127周年 | 高華逝世七周年祭 | 陳夢家
學人史料| 趙元任 | 錢穆 | 胡適逝世57周年 | 一瓣心香祭高華 | 一代文心 | 陳寅恪
專題| 什麼是自由 | 院系調整 | 曹雪濤事件 | 中國領土 | 金觀濤 劉青峰 | 錢鍾書與陳寅恪 | 中美關係 | 打工詩人 | 動物福利
學人·思想的蘆葦
投稿、聯繫郵箱:isixiang@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