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翻譯」林少華:我和村上春樹都傾向孤獨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翻譯家林少華

  熟悉村上春樹的讀者都知道,他熱愛長跑和馬拉松。而對於村上春樹來說,每年一次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布時刻如同馬拉松長跑。但長跑似乎漫漫無盡頭,每次他只是優秀的參賽者而不是最終的得冠者,今年又是如此。諾貝爾文學獎頒布後,本報記者第一時間連線了村上春樹的中文「御用翻譯」林少華,聽他講述村上及其作品。 

  論作品:村上作品契合轉型期中國青年人心理

  山東商報:村上春樹在中國有著龐大的粉絲群,尤其是在一些小資女性讀者群體中村上的作品是必讀的,他的名氣甚至超過國內的很多作家,所以國內也一直很關注他提名諾獎,為什麼他的作品能在國內流行開?

  林少華:幾年前就這個現象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大多調查對象都會選擇「村上春樹的作品提供了一種看待和把握世界的另外一種視角和方法」。另外從我個人接觸的範圍來看,「村上春樹熱」和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青年心理有契合的成分。

    山東商報:近十年,日本的新一代文學開始在大陸悄然流行,比如80後作家青山七惠和金原瞳,您對這些作家、這些文學怎樣看待?

  林少華:這些群體的作品我也有些接觸。我個人認為,我們對於日本一些文學的接受不夠清醒不夠理智,選擇性做得比較差。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出版社考慮首位的是利益。所以說我們在這方面缺乏文化自覺性,缺乏文化自尊,在引進作品時應當考慮下作品是否具有文化積累。

    山東商報:對應上一個問題,日本文學在中國很受歡迎,那麼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的傳播情況怎樣呢?

  林少華: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沒有日本文學在中國受歡迎,中國人對外國人的作品很熟悉,但說實話,外國對中國文學的接受,並不是將其當做有價值的文本看待,有一種獵奇的心理。

  談村上春樹及作品:我們都傾向於孤獨

  山東商報:據不完全統計,您共翻譯了村上的41部作品,您與村上之間在某些方面比如性格、思想或者寫作上有沒有相通的地方?

  林少華:我們都比較內向,不大喜歡和別人打交道,我們都傾向於孤獨。在對待自然事物和人文關係處理上有相通的地方。

  另外,他的文體帶有鮮明的個人語言風格,村上的筆調和我的筆調很相似,翻譯他的作品很有得心應手的感覺。

  山東商報:作為村上的「御用翻譯」,您應該是國內少有對他作品有深刻理解的專家,從村上最初的《且聽風吟》到《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再到《1Q84》,您認為他的寫作風格有哪些變化?

  林少華:他的作品出道有30餘年了,如果分為兩個階段的話,前十五年主要是對個人精神生活、心靈品位所做的一些詩意性探索,以賦予詩性的語言對現代都市人的失落感、疏離感做了開拓,這是大體所說的小資情調作品的一個階段。

  轉折點出現在1994、1995年左右,在這之前他的作品不介入社會和歷史重大問題的,在此之後開始介入歷史和社會,可以用村上春樹在耶路撒冷文學獎中所闡述的高牆與雞蛋之間的關係性形容,「高牆」指的是體制,「雞蛋」指的是個人的主體性或者說個人的尊嚴,後十幾年主要是探索作為「雞蛋」的個人主體性在面對體制這堵「高牆」的時候所能達到的可能性,對體制,尤其是對日本的國家性暴力的探索。山東商報:其實有個問題讀者很好奇,您私底下與村上的關係如何?算是心靈上的知己嗎?

  林少華:精神上的交流肯定有,我和他聯繫並不多,我和他都是不喜歡套近乎的人。一個翻譯處理的是文本,就像錢鍾書所說:「如果你吃雞蛋,覺得這個雞蛋好吃就行了,何必要去知道下這個蛋的雞是誰呢?」

  聊翻譯:翻譯能成就作家也能毀掉作家

  山東商報:大陸版的村上春樹作品一直都是由您翻譯,臺灣地區的版本是由賴明珠女士翻譯,賴明珠的翻譯又有何特點?

  林少華:賴明珠的翻譯傾向於口語體,貼近現實生活而不是書面語體。

    山東商報:因為某些原因,您沒有接到村上的力作《1Q84》的翻譯,您對媒體也曾表示過對此事的失落,若有機會,會不會重新翻譯一次《1Q84》?

  林少華:如果上海譯文出版社重新拿回版權,只要精力和體力支持,我願意去翻譯。

    山東商報: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比如傅雷和王道乾的翻譯傾向於意譯,您翻譯的村上作品也帶著「林氏風格」,怎樣看待直譯和意譯?

  林少華:文學作品完全直譯是不可能的,只是直譯和意譯有多有少的問題。直譯和意譯二者之間並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意譯更傳神。

  山東商報:對於文學作品在海外的傳播而言,一個好的翻譯尤為可貴。比如翻譯莫言作品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和美國翻譯家葛浩文,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您個人又是怎麼看待翻譯這個角色?

  林少華:中國的讀者是通過中文讀村上的作品,中文賦予了其作品在中國傳播的第二次生命,他的作品最終體現形式是中文,那麼中文翻譯能到什麼程度就決定了他的作品在中國的命運。村上的作品從1989年傳入中國到現在已將近25年,一個外國當代作家能在中國長盛不衰很不易。

  總的來說,一個翻譯可以成就一個外國作家也可以毀掉一個外國作家。所以翻譯這個角色還是不可小看的。(記者楊潔)

相關焦點

  • 林少華:翻譯村上春樹30年,他成就我,也耽誤我
    關於村上春樹,林少華說,「一般都認為我們關係很鐵,他肯定請我搓一頓,去那種有藝伎的日本高級料理店。但很可惜,真沒有。」他說,他和村上春樹只見過兩面。第一次見面是在2003年。「沒去他家,去的是他設在東京中心城區的事務所,一幢普普通通的棗紅色六層寫字樓的頂層。交談當中,村上不大看著對方,更多時候是向下看著桌面。
  • 翻譯村上20餘載——林少華眼中的村上春樹 讀者眼中的林少華
    見面的時候,村上沒有像一般日本人那樣說『初次見面,請多多關照』……交談當中,村上不大迎面注視著對方,更多時候是向下看著桌面,語調、語氣和用詞都像他小說中的男主人公一樣,一幅若有所思的神情。他給人的感覺,較之謙虛和隨和,更近乎本分和自然」。  林少華回憶,在會面中,他和村上春樹聊了很多,有對翻譯的理解,對「靈魂自由」的理解,對「孤獨」的理解,還有對中國的看法。
  • 林少華:我的語言風格在村上春樹之上
    「我翻譯村上是村上的味道,翻譯夏目漱石是夏目的味道,但都有我的『體臭』。」「翻譯永遠是向原著文本無限逼近的過程,永遠在路上。說到底我翻譯的村上,無非是我眼中的村上春樹,所以我才這樣告訴大家,別的翻譯家也是如此。」林少華認為,別說是外語小說,就是看漢語的小說,也是一個人一個理解。兩種不同的語言,性質就不同,也就沒有所謂的原汁原味。
  • 林少華:我和村上春樹臭味相投 我翻譯比別人合適
    林少華:我和村上春樹臭味相投 我翻譯比別人合適 消息發出後,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在其微博寫道:「接到了出版商的詢問單,問我是否願意翻譯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深知這個潭子的水深,是翻呢?還是不翻呢?」  據悉,自《1Q84》始,村上春樹作品在中國的版權問題開始引發激烈爭搶。在此前,村上春樹的作品均由上海譯文出版,翻譯者林少華,用他本人的話說,自己至今已翻譯了村上春樹四十餘部作品。
  •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七十大壽!「御用翻譯」林少華這樣評價他
    關於這位在中國十分流行的日本作家,村上在中國的「御用翻譯」林少華先生有話說。(村上春樹;Via VCG)2003年之前,翻譯家林少華對他那位神交已久的天涯朋友幾乎一無所知,村上也對他在華的「代言人」知之甚少。
  • 翻譯近30年,林少華這樣看村上春樹
    這個「鋪子」裡的最新一部作品就是上月剛面市印數就高達80萬冊的村上春樹新作《刺殺騎士團長》。這也是林少華單獨翻譯的第42部村上春樹作品。受此影響,記者和林少華的對談還是從翻譯本身開始的。「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從未把他的作品當成是通俗小說。我覺得村上的作品還是嚴肅文學。」林少華說,就以剛上市的《刺殺騎士團長》來說,「你也只能說它是其中有通俗和推理小說的要素。」
  • 林少華來渝聊村上春樹:他是個孤獨的人
    今(14)日下午上海譯文出版社攜手噹噹書店重慶國泰店邀請到了著名的翻譯家、本書的譯者林少華先生舉辦「解讀與翻譯之間——村上春樹作品《刺殺騎士團長》譯者林少華講座及籤售會」,為讀者解讀村上春樹的隱喻世界,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林少華回憶起與村上春樹見面時的情形:「他是個孤獨的人。」
  • ...發明人、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林少華,很多日本文學讀物流行卻沒...
    我最近在看他的《1973年的彈子球》,挺喜歡,可能與我現在的心境有關。這個作品傳達的心境,個體對外部壓力所表現出來的優越感,蠻有意思。問:你翻譯村上春樹的作品時會與他探討嗎?林少華:30年間,我和他見過兩次面,日常生活的通信也極少。作為翻譯,原作者的故事是不容譯者介入的,譯者能介入的就是語言。
  • 林少華,陪伴村上春樹三十五年
    要讓我想想知名的日本作家,我會想起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東野圭吾、渡邊淳一和村上春樹。也許我的記憶不能完全代表這些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是估計能代表很多中國讀者的認知。林少華是著名文學翻譯家、作家,《林少華看村上》是一部文學評論集。
  • 林少華眼裡的村上春樹:不是與人可以很親近的性格
    昨日,素有「村上春樹專業戶」之稱的翻譯家林少華來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為大學生們做了一場演講,話題圍繞他的「老夥計」村上春樹及其作品的孤獨特質。  在演講之前,林少華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的採訪,暢談他20多年來翻譯近40部村上春樹作品的感受,以及未能翻譯村上最新長篇《1Q84》的遺憾,並表示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弄出「林譯本」。
  • 閱讀的力量|林少華談村上春樹:走出孤獨,邁向剛性與冷色
    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30多年間,林少華翻譯了40多部村上春樹的作品。談到村上春樹,常常離不開林少華的名字。「眼下正值疫情,少了遊花逛景、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感到孤獨亦是人之常情。」3月17日,在「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線上活動中,林少華來到直播間,從「孤獨」出發,講述村上春樹寫作背後的故事。讀書與孤獨「我離開圖書館,憑依舊橋的欄杆,傾聽河水的流聲,眼望獸們消失後的鎮容。環繞鐘塔和小鎮的圍牆,河邊排列的建築物,以及呈鋸齒形的北尾根山脈,無不被入夜時分那淡淡的夜色染成一派黛藍。
  • 林少華:今年諾貝爾獎,村上春樹怎麼又「陪跑」了?
    1949年出生的村上春樹,在經營小酒吧的1979年趴在廚房餐桌上寫了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至今已走過四十餘年文學創作旅程。他的作品被譯介至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筆下的文字已陪伴一兩代人走過各自的青春河床,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審美傾向、生活格調。距離感或疏離感,連同虛無感、孤獨感、幽默感,構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調。
  • 最懂村上春樹的翻譯家來了 ▏林少華:好的譯者傳達文學的靈魂
    村上和我本質上都孤獨   相隔萬裡的兩個人,卻因為文學被一併提起,翻譯了村上春樹41本著作的林少華坦言這有點兒像是命運的安排。「我與村上春樹見過兩次面,我們對文學的態度十分純粹,而且都不喜歡主動與別人套近乎,這種孤獨感讓我們一見鍾情。」
  • 林少華攜新書做客新安讀書匯 村上春樹已「江郎才盡」
    孤獨不孤單的「異鄉人」信手拈來的安徽典故,從包公、李鴻章到桐城派和「有文化的商人徽商」,林少華對合肥乃至安徽的印象非常好。林少華對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個教書匠,教書之餘搞點翻譯,「也寫點散文雜文小品文什麼的,半拉子作家。在高校當老師就要寫論文,不然提不上教授副教授,不僅在學校,家裡老婆那關都過不去,所以又未必是像樣的學者。」
  • 30年翻譯43本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什麼感受?我們和林少華聊了聊
    2017年5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吳洪專程去了一趟青島,他打算當面告訴林少華一個好消息:譯文出版社一路斬關奪隘,以天價拿到了村上春樹新作《刺殺騎士團長》的版權,並決定請林少華執筆翻譯。   早在四月份,林少華就已讀完《刺殺騎士團長》,村上春樹熟悉的行文、擬喻、意蘊,無不讓他技癢。
  • 《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好作家遇上一個好翻譯,幾乎就是一場豔遇。」村上春樹在我國,村上春樹無疑是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之一,其創作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1Q84》等,出版以來深受廣大中國讀者喜愛。值得一提的是,村上作品在中國的暢銷,離不開林少華的翻譯。
  • 《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可以說,我們所能讀到的村上,其實都是林少華筆下的村上,或者說透過林少華翻譯的文字看到的村上。如果不是林少華把村上的作品儘可能原滋原味地翻譯成中文,我們也許就不會邂逅浩瀚文海裡這一顆明星。那麼,作為世界上單獨翻譯村上作品最多的譯者,李少華筆下的村上及其作品是怎樣的呢?
  • 林少華結束35年教師生涯 翻譯40餘部村上春樹作品
    日前,林少華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的獨家專訪,談論他作為大學教授的「最後一課」,也談論與村上春樹長久「綁定」的文學翻譯人生。辭別了「教書匠」身份,林少華身為譯者、作家的旅程,尚未停歇。表現在翻譯上面,恰好碰上了村上春樹這個文字風格相近或者說有文字緣的人。」林少華覺得,這恐怕不僅是他這個譯者的幸運,「沒準也是作者的幸運」。  林少華坦言,文字緣不僅是文字本身的緣分,還有文字背後的東西,如氣質、脾性、日常感受、價值取向等。「應該承認這方面我也和村上有不謀而合之處。例如我也比較內向,喜歡獨處,無意趨同從眾,有個人主義傾向,等等。
  • 林少華:除了村上春樹,日本男作家最愛太宰治
    「如果說村上文學意在順應社會和自我療傷、自我撫慰、自我提升,那麼太宰治則意在反叛社會和自我批判或者換個說法,前者傾向於自尊自愛以至自戀,後者傾向於自暴自棄以至自虐。」林少華在《斜陽 人的失格》序言中這樣寫道,將太宰治的作品與村上春樹的作品做了細膩且深入的比較。林少華自1989年翻譯《挪威的森林》開始,翻譯村上春樹作品長達二十餘年,共翻譯了38部村上春樹作品,是中國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也是最受歡迎的翻譯家。對於村上春樹的文字可謂如數家珍。
  • 林少華:諾獎未必不需要村上
    和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這一本職相比,林少華作為「村上春樹翻譯家」的名聲更大。5月29日晚,「他依舊吟唱孤獨」——村上春樹最新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讀唱會暨譯者見面會(深圳站)在中心書城舉行。國內最為知名的「村上譯者」、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林少華與深圳讀者見面。在活動前,林少華接受了深圳商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提到林少華,就難免綁定談起村上春樹,而提到村上春樹就更避不開他能否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