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2020-08-28 空中行雲

「好作家遇上一個好翻譯,幾乎就是一場豔遇。」

村上春樹

在我國,村上春樹無疑是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之一,其創作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1Q84》等,出版以來深受廣大中國讀者喜愛。值得一提的是,村上作品在中國的暢銷,離不開林少華的翻譯。

林少華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日語系教授,自1989年翻譯《挪威的森林》以來,共翻譯了村上的41種單行本,最近一部是村上2019年出版的《刺殺騎士團長》。

可以說,我們所能讀到的村上,其實都是林少華筆下的村上,或者說透過林少華翻譯的文字看到的村上。如果不是林少華把村上的作品儘可能原滋原味地翻譯成中文,我們也許就不會邂逅浩瀚文海裡這一顆明星。

那麼,作為世界上單獨翻譯村上作品最多的譯者,李少華筆下的村上及其作品是怎樣的呢?在林少華的著作《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裡,林少華以時間為序,將村上的作品分為長篇、短篇和隨筆三部分,無一遺漏地逐一進行品評。無論是對於品讀村上的作品還是走近作家村上,都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對話體驗。

村上春樹(左)和林少華(右)

一、書評是立體的

正如林少華所說,「文學批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驗證以至構築某種文學批評理論,而在於通過文本解讀或賞析促成一種深度認知和審美體驗。」在《林少華看村上》裡,囊括了林少華對村上所有作品的評論,對於了解村上作品的讀者而言,讀一篇篇書評就像是與那些作品的久別重逢,像與另一個人的思維碰撞,在時光的洗禮之後,再次把村上作品裡的人物和事件梳理一遍。

林少華談村上作品,向來開門見山,不作多餘的鋪墊,就跟村上作品進行數次打磨一般,簡直找不到一個多餘的字來。當評論某一部作品,林少華會直接談論這本書,然後侃侃而談。他對村上作品的熟悉,可以算得上如數家珍。讀林少華翻譯的村上作品,讓人愛上村上;讀林少華的村上作品書評,有一種揭開面紗的通透感。

任何深挖主題的書評,必然是以對作品的了解為基礎。這裡所說的作品,並不僅僅是某一部作品,而是一位作家的系列作品。雖說村上作品的主題不外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孤獨,在生命裡各自尋找著什麼,對抗著什麼,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作家進行創作的心態和背景固然是不一樣的,所反映的內涵也千差萬別。

《且聽風吟》是村上的處女座,村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冒出寫小說的念頭,當時開著酒吧的他,在夜裡伏在酒吧桌子上開始寫作,這部作品使得村上從一個酒吧老闆躋身為有名的作家。且聽風吟》是習筆之作,然而也正是這種未經雕琢的文體和敘事風格,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可以說,文學作品裡多的是新奇的故事,世上多的是寫作手法純熟的作家,然而能真正在文體上有所突破、做到文風別具一格的作家卻寥寥無幾。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且聽風吟》敲開了村上進軍職業小說家的大門。

簡潔明快,爽淨直白,既是村上的寫作風格,也是林少華的文筆風格。當把日語逐字翻譯成中文,像把一條活蹦亂跳的魚從一個魚缸捧進另一個魚缸,我們看到的還是那條魚,它可能有些許細微差別,然而終究是我們喜歡的樣子。

林少華翻譯的村上作品,不可避免地會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然而,由其翻譯的作品暢銷,正說明這種翻譯風格是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的——最大程度地展現了村上作品的文體之美。

作為譯者,林少華將村上的作品賦予了其在漢語世界的第二次生命。《林少華看村上》一書則賦予了村上所有作品以明亮的現實意義,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林少華挖掘每一部作品的背景、內容、意義,同時對比村上不同階段作品的敘事風格和主題的差異,使得評論十分立體。

二、書評是有重點的

寫任何一本書或者一個作品的評論,也許只是一個短篇或者隨筆,當言之有物必然能由點及面鋪陳開來,此時最難的不是把評論寫得多麼寬泛,而是把突破口集中在某一個重點。即一部作品必然有某個區別於其他方面的鮮明之處。

作為一個譯者,林少華的原則是不做個人的修改,而在做評論時是明顯的立場公正,既不吝溢美之詞,又不對自己的意見扭扭捏捏。好就是好,差強人意就是差強人意,但以評論的視角去講述一部作品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個人的聲音。不是去迎合大眾的期待,而是讀完作品後自己的真情實感。

林少華

《林少華看村上》裡,林少華在對村上作品進行解讀的同時,並不是套路式地按照某個格式去寫,更像是一種走馬觀花似的隨意,把自己真正印象深刻的、認為一定要拎出來的東西好好點評一番。所以在評論早期作品的篇章裡,更多的是對村上的文體風格、創作歷程進行描摹,後期作品的篇章則更多是在講述村上作品意義的變遷,而子評論村上隨筆的部分,評論就更加趨於私人化,將重點轉移到了村上個人。

村上擅長寫小說,雖然他用的語言冷靜內斂,有距離感,在文學創作裡是異質化的存在,這種差異性造就了其作品自成一派。

一個好的譯者遇見合適的作者是一件幸事,一部好的作品遇見一個好的譯者更是一件幸事,而這個譯者若就自己翻譯成品的作品做出深刻地剖析,這種時空中在一本書的交流裡相遇更是幸事一樁。

能讀到村上,能讀懂村上,某種意義上說是拜林少華所賜也不為過,好的譯者有鬼斧神工之妙。而從譯者的身份跳出來,從一個作家的視角去進行講述時,林少華又是果敢的,大刀闊斧地撇去枝枝蔓蔓,沒有任何的贅餘。

如果有一個人最懂得村上春樹,如果不是這個翻譯他作品最多的林少華,真的很難想到別人了。作為一個書評人,與作者的距離如此之近的時候,他所做的評論就從那種籠統中剝離出來,去放大那些他人看不到的細節,這不僅是一種優勢,更是一種能力。不知書,無以評書。不僅需要一覽全局的眼光,更需要一掘到底的格局。

有人看《挪威的森林》只看到了青春與情色,有人看《海邊的卡夫卡》只是一個成長故事,其實不然,作品背後一定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存在,它促使作者去寫下每一個字、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不同的人對之也許有不同的解讀,而不可否認的是,那個特別之處一定存在,這也就是書評人要去尋找的東西。

能夠去發掘更多、更深的東西,這是一篇書評能帶給讀者驚豔的靈魂所在。而林少華的《林少華看村上》就更多的是在傳達這些特別之處,通過他的評論,得到了閱讀原作時所沒有領會到的「物語」,這種找到七寸之感的重拳出擊,才是直擊人心的根本所在。

也就是說,書評不是講顯而易見、大家司空見慣的東西,而是去發現和發展不同,比起描繪作品的整體輪廓,更難得的是見微知著的細緻從容。書評不僅是把作品的範圍拉得更大,也是是把作品鑽得更深。

三、書評是有溫度的

村上向來是我所鍾愛的作家,而林少華就是那個在村上與廣大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的人。中文出版的村上作品,文體和故事內容是村上自身的,林少華保護了村上作品的獨特美好,難能可貴的是還賦予了其轉化為中文之後的文字的優美。當我們在喜歡村上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喜歡林少華的文風。

「針一樣細、棉一般軟的雨澆注在開始枯黃的高爾夫球場草坪上,沒有形成水窪,而由大地慢悠悠吮吸進去。雨過天晴的雜木林漾著潮溼落葉的氣息,幾道夕輝射入林中,在地面描繪出斑駁的花紋。林間小道上,幾隻鳥兒奔跑一樣穿過。」

這是林少華翻譯的村上作品中的一段,單看這段文字就是極美的,幾乎可以代表《1973年的彈子球》那本書的整個腔調,用中文傳達了村上文體中的清逸空靈,以及不失底蘊的質感。

林少華翻譯的村上作品受歡迎的另一因素就在於溫度。不僅保留了日文的韻律和跳躍明麗,也捕捉到每部作品本身的溫度,若非要說林少華的作品帶有什麼明顯的個人傾向性,那便是在最大限度地試圖通過村上的每一個作品,向讀者介紹村上和他的文學世界。

因為村上的作品而關注到村上,又從村上本人去反饋到作品,在這種往返之間,打通作品與作家之間的界限,也拆解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高牆。

不管村上本人是什麼樣子,他本人在生活中如何一再沉迷於「匿名性」,當讀者通過李少華的翻譯和評論,走進村上的作品,走進村上這個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的靈魂自由,那種力量就已經超出了一部作品本身,無論是對林少華還是村上而言皆是如此。

把作品變得有溫度的是作家。把著作和作者變得有溫度的是書評人。

無論一部作品的基調是沉重還是明亮,評論都使得作品與讀者之間坦誠相對,它是冷是暖,是疏離還是親近,都是它本來的樣子。我們可以選擇去讀一本書或者不讀,讀罷可以有自己的喜歡或者不喜歡,好歹要接受作品本身。

林少華對村上作品的譯作是對村上文體的傳話,而《林少華看村上》則是一個懂村上的人在與讀者談話,溫情、細膩、娓娓道來,像讀村上作品一般,何嘗不是一種形式新穎的致意。

村上的書很美,林少華筆下的村上春樹的世界不止是美。



*作者簡介:空中行雲,一個集愛與孤獨於一身的女子,在夢與現實之間自說自話。


相關焦點

  • 《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好作家遇上一個好翻譯,幾乎就是一場豔遇。」村上春樹在我國,村上春樹無疑是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之一,其創作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1Q84》等,出版以來深受廣大中國讀者喜愛。值得一提的是,村上作品在中國的暢銷,離不開林少華的翻譯。
  • 翻譯近30年,林少華這樣看村上春樹
    從《挪威的森林》到最新的《刺殺騎士團長》,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過去近30年間已有超過40本作品被翻譯成中文而被中國讀者熟知,「村上迷」也應運而生。這背後,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功不可沒……14日,這個一直被中國村上迷稱作站在村上春樹背後、最接近他文字的男人來到重慶噹噹書店,借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和山城粉絲們展開了一場「解讀與翻譯之間」的對談。
  • 《林少華看村上》:林少華帶你讀懂村上春樹作品的異質性
    而村上春樹則是一種減肥藥,世上最受歡迎的減肥藥,人人都要吃。一句話道盡了村上春樹小說的受歡迎程度,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歐美作家影響,鮮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文字風格輕盈,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的知名度。
  • 《林少華看村上》:林少華帶你讀懂村上春樹作品的異質性
    而村上春樹則是一種減肥藥,世上最受歡迎的減肥藥,人人都要吃。一句話道盡了村上春樹小說的受歡迎程度,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歐美作家影響,鮮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文字風格輕盈,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的知名度。
  • 林少華:今年諾貝爾獎,村上春樹怎麼又「陪跑」了?
    1949年出生的村上春樹,在經營小酒吧的1979年趴在廚房餐桌上寫了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至今已走過四十餘年文學創作旅程。他的作品被譯介至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筆下的文字已陪伴一兩代人走過各自的青春河床,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審美傾向、生活格調。距離感或疏離感,連同虛無感、孤獨感、幽默感,構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調。
  • 林少華,陪伴村上春樹三十五年
    要讓我想想知名的日本作家,我會想起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東野圭吾、渡邊淳一和村上春樹。也許我的記憶不能完全代表這些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是估計能代表很多中國讀者的認知。林少華是著名文學翻譯家、作家,《林少華看村上》是一部文學評論集。
  • ...發明人、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林少華,很多日本文學讀物流行卻沒...
    著有《落花之美》《為了靈魂的自由》《鄉愁與良知》《夜雨燈》《小孤獨》《林少華看村上:村上文學35年》。譯有《挪威的森林》等村上春樹系列作品,及《羅生門》《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共90餘部,影響深遠。
  • 林少華:我的語言風格在村上春樹之上
    從譯者的角度,林少華認為他沒有離開原著文本,刻意去表達自己的東西,主觀上也沒有那種意識。「別看我總是和主流有格格不入的成分,可是我畢竟是生在學院體制內的人,我也有學者的要求,學者意味著嚴謹,我也寫論文,也寫專著,但是我又教翻譯課。所以忠實於原著始終是我的第一標準,區別只在於如何忠實法,忠實什麼。」林少華坦言。
  • 翻譯村上20餘載——林少華眼中的村上春樹 讀者眼中的林少華
    林少華眼中的村上春樹  他最好的作品是《奇鳥行狀錄》  在當今中國,如果你是一個村上春樹迷,那麼對林少華的名字就不會陌生。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20多年間,林少華翻譯了40多部村上春樹的作品。期間,林少華與村上春樹的會面,至今有兩次,第一次是在2003年。
  • 林少華:翻譯村上春樹30年,他成就我,也耽誤我
    林少華的籤名很考究,用的是黑色軟毛筆,一上午親自籤了幾百個名後,他悄悄對人說:「讀者這熱情,我哪裡敢說手酸。」他一身西裝,頭髮向後梳,手提黑色公文包,裡面用文件夾放著為新書發布會寫好的發言稿,A4 大小,約六、七張,裡面用黑筆、紅筆做了不同標記。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30年間,林少華翻譯了40多部村上春樹的作品,讓村上春樹在中國家喻戶曉。
  • 林少華:今年諾貝爾獎,村上春樹怎麼又「陪跑」了?| 活動預告
    而林少華認為,比諾獎更重要的是,村上把無數微茫的情緒化作紙質審美。作為村上春樹的知名譯者,林少華表示,唯有翻譯村上才能清晰地聽到中文日文相互咬合併開始像齒輪一樣轉動的愜意聲響,才能切實覺出兩種語言在自己筆下轉換生成的實實在在的質感和愉悅感。 在《林少華看村上》一書裡,林少華將村上的作品按照長篇、短篇和隨筆,每類按時間順序一書一評。
  • 林少華:今年諾貝爾獎,村上春樹怎麼又「陪跑」了?|活動預告
    在《林少華看村上》一書裡,林少華將村上的作品按照長篇、短篇和隨筆,每類按時間順序一書一評。縱向讀之,不妨視為作家傳略和創作譜系;橫向讀之,又是相對獨立的文本解讀或作品各論。《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林少華著,青島出版社,2020年5月版。
  • 30年翻譯43本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什麼感受?我們和林少華聊了聊
    人們早已忘記去年獲得諾獎的石黑一雄,村上春樹仍然是都市人閱讀的聚焦點。而對於中國讀者來說,長達二十年間,他們讀到的,都是林少華「再包裝」的村上春樹。從1988年開始,直至200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第一次失去村上版權,林少華獨立翻譯了村上春樹的42部作品。
  • 「御用翻譯」林少華:我和村上春樹都傾向孤獨
    諾貝爾文學獎頒布後,本報記者第一時間連線了村上春樹的中文「御用翻譯」林少華,聽他講述村上及其作品。   論作品:村上作品契合轉型期中國青年人心理  山東商報:村上春樹在中國有著龐大的粉絲群,尤其是在一些小資女性讀者群體中村上的作品是必讀的,他的名氣甚至超過國內的很多作家,所以國內也一直很關注他提名諾獎,為什麼他的作品能在國內流行開?
  • 林少華:我和村上春樹臭味相投 我翻譯比別人合適
    消息發出後,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在其微博寫道:「接到了出版商的詢問單,問我是否願意翻譯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深知這個潭子的水深,是翻呢?還是不翻呢?」  據悉,自《1Q84》始,村上春樹作品在中國的版權問題開始引發激烈爭搶。在此前,村上春樹的作品均由上海譯文出版,翻譯者林少華,用他本人的話說,自己至今已翻譯了村上春樹四十餘部作品。
  • 林少華:村上若是中國人 他也會這麼寫
    原標題:村上若是中國人 他也會這麼寫 2017年5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吳洪專程去了一趟青島,他打算當面告訴林少華一個好消息:譯文出版社一路過關斬將,以天價拿到了村上春樹新作《刺殺騎士團長》的版權,並決定請林少華執筆翻譯。 早在四月份,林少華就已讀完《刺殺騎士團長》,村上春樹熟悉的行文、擬喻、意蘊,無不讓他技癢。
  • 林少華:除了村上春樹,日本男作家最愛太宰治
    林少華在《斜陽 人的失格》序言中這樣寫道,將太宰治的作品與村上春樹的作品做了細膩且深入的比較。林少華自1989年翻譯《挪威的森林》開始,翻譯村上春樹作品長達二十餘年,共翻譯了38部村上春樹作品,是中國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也是最受歡迎的翻譯家。對於村上春樹的文字可謂如數家珍。
  • 翻譯家林少華:讀村上春樹,是傾聽我們心靈的迴響
    日前,「《挪威的森林》出版30周年分享會」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行,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林少華與讀者分享了自己閱讀、翻譯村上作品的感受。  文學翻譯是心靈通道、靈魂剖面、審美體驗的對接  林少華在最開始翻譯《挪威的森林》時,也算是對它「網開一面」的,這倒不是因為不屑一顧,而是因為直到翻譯這本書時,他對於村上春樹的了解還是一片空白。
  • 林少華結束35年教師生涯 翻譯40餘部村上春樹作品
    更貼切地說,是猜測「究竟是不是林少華」。  去年7月16日,林少華在微博曬出的一張翻譯日文書照片,角落裡的頁碼「洩露」了真相——有人瞪大眼睛研究後評論:「打開手中的原著,翻到268頁,果然是真的!」  《刺殺騎士團長》,是林少華翻譯的第42本村上春樹作品。新年,粉絲盼來了該書簡體中譯本即將上市的消息,同一時間,林少華也在微博宣布:在中國海洋大學上完「最後一課」。
  • 林少華眼裡的村上春樹:不是與人可以很親近的性格
    昨日,素有「村上春樹專業戶」之稱的翻譯家林少華來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為大學生們做了一場演講,話題圍繞他的「老夥計」村上春樹及其作品的孤獨特質。  在演講之前,林少華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的採訪,暢談他20多年來翻譯近40部村上春樹作品的感受,以及未能翻譯村上最新長篇《1Q84》的遺憾,並表示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弄出「林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