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博物館與生態文明建設

2021-01-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來,「讓文物活起來」「文博文創」等新動向,標誌著文物工作由過去的被動性保護,進入了和傳承創新相結合的綜合性保護利用新階段, 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與利用也成為近期一個頗為時髦的詞彙。

  其實,回顧歷史,國人對於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態度,大致可以分為「古玩——文物——遺產」這麼幾個不斷遞進的發展階段。如果說古玩主要是基於個人喜好的收藏、把玩和研究,這在中國社會和文化中是有悠久傳統的,而文物則是清末民初國家開始正式介入對古物古蹟的保護、管理之後的新概念,當然其內涵也由文玩清供擴展到幾乎所有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考古、歷史和古生物等遺存。1930年,國民政府出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古物保存法》。至於文化遺產,則是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臺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首先予以明確界定的,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進一步將文化遺產分為有形(物質)與無形(非物質)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指文物一類的古物古蹟,後者則主要指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宗教、神話、禮儀、習慣、風俗、節慶、手工藝等不能夠固化的人類財富,兩者共同構成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保護與傳承也具有相同和相通之處。因此,博物館界在世紀之交多次以「博物館與無形文化遺產」為題召開會議 ,2007年國際博協大會在修改其章程時,正式將無形遺產納入博物館定義的工作範疇中。我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開始申報世界遺產後,文化遺產的概念很快得到普及;2003年國務院公布每年六月第二個周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後,我國進入全民關注和參與遺產事業的新時代。2016年,國務院再次發文,將中國文化遺產日更名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適應遺產觀更為廣泛的包容性。

  古玩——文物——遺產這三個階段以及相關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遺產內涵層面的物理性擴展,也體現了遺產與人類關係的全面變化——遺產作為歷史與祖先的饋贈,不僅具有傳統認可的歷史、科學與藝術三大價值,也具有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已然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因此,就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來說,這也不僅僅是過去大家通常認為的政府與專家的事情了,而應該是政府主導、專家指導、動員社會全面參與的現代社會的一項事業和社會實踐,而這也正是新時期我國文物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

  與文化遺產階段相適應,需要探索包括政府、部門、機構、專家、公民及其他相關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適應現代社會多元主體的保護與多個層次、多種形式的保護模式;需要探索管理型保護、規劃型保護、技術型保護、養生型保護等多種保護實踐的結合,需要探索更多形式的利用型保護、發展中保護的動態保護——遺產的保護利用已經成為一項整合科技、法規、政策、社會實踐的系統性工程,因此,也需要探索更具綜合性的遺產理論與方法 ,儘可能全面地減少遺產面臨的自然與人為的破壞性因素,以實現遺產本體的延年益壽和遺產價值的最大化。

  我認為,對於當下中國遺產事業的這些需求,生態博物館的探索與實踐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生態博物館是超越傳統博物館圍牆,探索將自然與人文遺產綜合保護、展示和利用的一套理論和方法,它緣於博物館界服務社會發展的良好願望,以重構自然與文化、遺產與人民、過去與現在的新型關係為重心,與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深層生態系統及理論、生態文明建設等都有關係。回顧生態博物館發展歷史,反思生態博物館實踐的得失,無論對於文博界還是當下中國,都具有現實的啟迪意義。

  什麼是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是20世紀70年代博物館界出現的一個新現象,它突破了傳統博物館「建築+藏品+展覽+服務」的模式,而是一種以特定區域為單位、以其中整體的且相互關聯的自然和人文遺產為對象,將包括當地人及其生產、生活的各種要素進行綜合的動態的保護、展示和可持續利用並發展的沒有圍牆的「活體博物館」 ,它強調保護、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與遺產的活態關係,以形成新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與人文生態。

  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最早於1971年由法國人弗朗索瓦·戴瓦蘭和喬治·亨利·裡維埃所提出。當時,三年一屆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即將在法國格雷諾柏舉行,為了商討法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在大會致辭中應該講什麼,作為當時國際和法國博物館界領軍人物的弗朗索瓦·戴瓦蘭和喬治·亨利·裡維埃一起商討,提出將各界普遍關注的生態問題和博物館的文化問題進行對接,將eco和museum兩個詞合在一起,形成生態博物館一詞,以表明博物館界對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態度,以及博物館在回應社會發展現實問題中的角色和作用 。

  裡維埃曾經多次試圖給生態博物館下定義並不斷予以修訂,1976年他去世之前的最後一次定義被認為是一個具有進化特徵的定義,突出了生態博物館變化且關注、參與社會發展的特性。該定義中,他提到生態博物館是一個資源中心,一個實驗室,一個學校,也是一面人們——尤其是當地人和環境之間可以相互映照的鏡子。但是,歸根結底,他認為生態博物館是由公共權力機構和當地人民共同設想、共同建設、共同經營管理的一種工具。

  應該說,生態博物館的提出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偶然性如上文所提的國際博協大會在法國召開和環境保護問題的大爆發等歷史背景與機遇等。二戰之後,隨著工業化的縱深發展以及發達國家後工業時代的到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A Silent Spring)一書,引發了美國乃至全世界對於環境保護問題的深切關注。卡森在書中描述的那個「聽不見鳥鳴」的小村鎮令人印象深刻。1970年4月22日,美國數千萬人走上街頭進行大遊行,呼籲保護環境,保護地球,這一天後來被定為國際地球日。這當然也使得自詡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博物館界深受觸及。

  必然性則體現在生態博物館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博物館界一貫秉持的開放與變革態度,以及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裡維埃是國際博協的首任主席,他推動建設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博物館,也曾經參與過一些自然類博物館和法國自然保護區的博物館展示工作,非常欣賞瑞典工業化進程中保存鄉土遺產的戶外博物館實踐,也關注過德國祖國博物館運動及其在鄉村保護和社會動員方面的作用。戴瓦蘭是法國博物館界的思想家與後起之秀,當時正擔任國際博協主席,他非常關注法國後工業化進程中一些工業城鎮的發展轉型,以及作為歐洲農業大國的法國鄉土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等問題,並嘗試以博物館的方法為其提供解決方案。在1971至1982和1975至1979年間,他分別參與了創新型的克蕊蘇—蒙特梭人與工業博物館(the museum of man and lndustry le creusot-montceau-les-mines)與索匹卡底(sau picardie)生態博物館的工作,並總結生態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撰寫了《社區主動:研究與實驗》(1991年)一書。

  作為生態保護與社區營造的同義詞,生態博物館被提出後,首先在法國和加拿大法語區傳播開來,並迅速向世界各地蔓延,包括歐洲大陸、美洲和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中國等,臺灣地區也有不少實驗和探索 。在這個過程中,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意組織的以「博物館與社會的關係」為題的聖地牙哥博物館圓桌會議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次會議對博物館的一系列新變化進行理論反思和概括,其議題之一是「博物館在今天拉丁美洲的角色」。會議認為,應該提倡博物館的包容性、參與性,提出了希望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的整合性博物館概念。希望博物館專業人員要走出博物館圍牆,改變博物館的結構和定位,擴展博物館的功能,融入社會和社會發展。經過十天的熱烈討論,會議發表了《聖地牙哥圓桌會議決議》,會議的共識還被寫入了1974年國際博協大會新修訂章程中關於博物館的新的定義,成為了國際博物館界的行業性共識。因此,這次會議被認為是新博物館學運動的裡程碑,博物館服務社會成為博物館界極具號召力的旗幟,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等漸漸為博物館理論界所接納並成為一種服務社會及其發展的直接手段。

  其實,在博物館史上,1970年代已構成了博物館界一個重要的變革時期,包括生態博物館在內的新博物館運動被視為博物館界繼19世紀末的專業化以來的二次革命。此後的博物館將不再是那種充滿精品和精英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成為更加親民的社會發展與變革的服務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博物館從從前的神壇屈尊降紆為一個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性論壇,一個各種文化兼容並包並相互交融的接觸地帶,而生態博物館更像是一個關於生態文明的實驗室。

相關焦點

  • 「原創」「雲南府博物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在展覽的同時,雲南府博物館還曾經開設自然歷史和動物學的課程,因此雲南府博物館也是一座生態與人文相結合、展覽與教育功能兼具的綜合性博物館。雲南府博物館對當前生態文明的建設有著一定的啟示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打造生態文化城鎮、生態文化社區等,已成為一種新的實踐與思考。在此過程中,新博物館學理論指導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被廣泛運用於中國的傳統村落、歷史街區、工業遺產等保護和利用中,在30餘年的探索與實踐中,逐漸走出一條既符合中國實際、又兼容當下與長遠需求的道路。生態與生計同一「生態博物館」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人雨果·戴瓦蘭和喬治·亨利·裡維埃在197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九屆大會舉辦期間提出。
  • 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助力長江環境保護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以長江對話世界大河  一直以來,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通過「長江之歌 文明之旅」常設主題展覽,以「水孕育人類,人類創造文明,文明融於生態」為主線,以提取長江經典的自然與文明元素為重點,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地展現長江流域優美風光與生態文明,為人們進一步認識長江、熱愛長江、保護長江和建設長江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 美麗中國 | 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選擇哪些地方建立生態博物館,如何進行相應的文化和專業技術評估,我國在生態博物館建設中逐漸摸索出一套自身的理解和經驗。  不管生態博物館以何種形式呈現,但以社區為中心、把遺產留在當地是其兩個核心理念。
  • 強化水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生態美麗新襄陽
    一、試點建設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  經過不斷地積極摸索和多年建設,襄陽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可喜的建設成果,為全省全國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  (一)強化組織保障,建立「高位推進」機制。
  • 打造生態環保鐵軍 建設生態文明高地
    依靠這支鐵軍,著力解決轄區生態環境問題,使龍華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該局連續三年獲評全國和廣東省「環境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或個人,連續兩年榮獲深圳市生態環境執法比武競賽二等獎。依靠這支鐵軍,龍華區取得生態環境管理治理的好成績,尤其是龍華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
  • 建設生態文明申論範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制度和文化優勢
    這是一篇建設生態文明申論範文,該範文指出: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非常善於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應對環保課題,堅持以法治推進節能減排與生態文明建設,展現出獨具魅力的制度優勢。
  • 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句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外出調研,還是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今天,黨建網微平臺邀大家一起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說過的金句。
  • 建設生態鄉鎮 致力綠色崛起——劉公廟鎮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這是樟樹市劉公廟鎮在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一個剪影。 近年來,該鎮堅持發展和生態兩條主線,踐行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緊抓住建設「省級生態文明鄉鎮」的契機,堅持「生態立鎮、生態興鎮、生態強鎮」的指導思想,大力實施生態建設、發展生態產業、做強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奮力打造水淨、地綠、天藍的生態文明鄉鎮,在綠色發展中實現了快速崛起。
  • 建設生態文明 構建和諧社會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是對我國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進行檢省後的一種明智選擇,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需要全社會通力協作和持續推進。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明了何為生態文明、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等問題。
  • 以法治助推河南生態文明建設
    ——第五屆「法治河南青年論壇」暨第二屆「雲臺山法治論壇」在修武縣舉行11月27日,由河南省法學會主辦,焦作市法學會、修武縣法學會、河南師範大學、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承辦,以「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為主題的第五屆「法治河南青年論壇」暨第二屆「雲臺山法治論壇」在修武縣舉行。
  • 看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廣西模式」
    民族文化原地保護,鄉土人才攝製鄉土文化,文旅和商業「跨界」融合,構建「博物館+」多元發展體系——2003年以來,廣西選擇自然與文化遺產豐富且偏遠的民族村寨作為建設地點,先後建成10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態博物館,並與廣西民族博物館共同構築起交流、合作、共享的「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工程」聯合體,探索出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廣西模式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努力把西藏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
    洛桑江村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想指引和實踐路徑,是我們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強大理論武器。其核心要義集中體現在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深邃歷史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
  • 博物學應該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
    博物學應該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方博物學文化與公眾生態意識關係研究」立項 2014年02月10日 20: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陳葉軍 字號
  • 福建省生態書畫院掛牌 以翰墨丹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李志明攝 人民網福州5月11日電 福建省生態書畫院10日下午正式掛牌。原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黃文麟;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宋峻;福建省委統戰部原常務副部長遊嘉瑞與各界精英和女企業家代表300多人共同見證了這一盛典,並現場揮毫潑墨,以翰墨丹青傳播生態文化。黃文麟還為福建省生態書畫院題寫了院名,宋峻為書畫院題寫了「翰墨丹青寫生態,詩書影畫贊中華"的對聯。
  • 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
  • 戴雲山生態博物館昨開館
    ,研討會舉辦前還舉行戴雲山生態博物館開館儀式。本屆研討會由德化縣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廈門)、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臺灣水土保持技術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臺灣生態環境科技產學研發展協會等單位共同承辦。兩個生態主題館開館當天上午還舉行了「福建戴雲山生態博物館」「德化縣人民檢察院生態教育館」開館儀式。
  • 四川生態文明建設創出「川味特色」
    四川省多個縣(市)日前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並受到生態環境部命名表彰,逐步走出了一條「川味」十足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生態優勢持續向經濟優勢轉化。
  •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總結並闡述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重要原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六項原則」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導思想和行為遵循。
  • 凝聚青年力量 建功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福建近年來所交出的生態答卷、所呈現的生態圖景,正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最生動的實踐展現。生長在這片熱土上,更讓我們從歷史感和現場感中切身體會這一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立足崗位,不禁思考:作為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新時代的共青團,應如何勇擔時代重任,如何實現對青年的有效凝聚,引導青年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浪潮,奏響青春建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