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前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獻給青年一代的宣言片《後浪》刷屏,何冰老師用深情且富有感染力的聲音說「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奔湧吧,後浪」,有一種要點燃青年人心中之火的意思。
然而這個視頻在年輕人群體中,卻並未如預期般引發100%的好評,甚至以批評的聲音居多。「做作又諂媚」「全無意義的讚美」「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年齡對立」廣泛出現在他們對視頻的評價中。很明顯,視頻的製作者並沒有摸準年輕人真正想要聽到什麼。
短片裡說「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年輕人聽了直搖頭:「我們中一部分人的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還有一部分人,連自己喜歡什麼都沒探索出來,我們感覺沒有方向。」有點年紀閱歷的人,大凡都會同意:人要抵達真正的不惑之境,哪怕是明白自己真正的喜好,沒有足夠的知識、經歷、足夠的反省思辨能力,是不可能的。知識的積累,價值觀的確立,閱歷的獲得,唯有時間才能真正賦予。在童年就進入不惑,這無疑是違背人的成長規律。迷茫是人在年輕時無法逃避的主題,在信息更多元化的時代,年輕人的迷茫感不減反增,更年輕的身體的確更容得下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但選擇越多,越不知如何選擇。
短片裡還說「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這又是一句在年輕人看來近乎諂媚的誇獎,他們很清楚,年輕不是絕對正義,世界喜歡能創造價值的人,而不是單純年輕的人。年輕人固然充滿活力與希望,但中年人的閱歷、經驗、智識更值得被社會尊重和獎賞,老年人的人生智慧也應該被看見、被尊重。年輕人被讚美時,也不希望是通過「踩低」的方式去「拉高」自己,不希望與「前浪」對立而論,他們更渴望的是前浪能回頭拉自己一把,更快地學到創造價值的方式,更好成為真正被世界喜歡的風景。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朋友圈熱情轉發這篇「獻給年輕人的演講」的不是熱血尚存的年輕人。前幾天武漢大學一個大四畢業生給高曉松寫了「公開信」。他說:「像我這樣的,工作還沒著落,未來也不知怎麼樣,去超市買點吃的,都要用消費券,還能談』詩和遠方』嗎?」高曉松答:「我以前也是經常睡不著,現在做了阿里的高管,才有一種安穩感。你去超市買東西,記得用支付寶上的優惠呀。」這種直爽的真誠和俏皮的點撥,比無限度的讚美和鼓勵,更能打動年輕一代。
當前社會的前浪是引領中國深入變革、革故鼎新的一代,每一個後浪都應當向他們致敬。但是,國家的持續進步,還需要後浪的快速成長和進步。儘管這一代年輕人相比他們的父輩素質要明顯更高——他們的學歷更為優秀、視野更為廣闊、技術更為先進、成長環境也更為優越,但是他們畢竟是後浪,只要是後浪,就不得不承擔著因身處這一位置所必須承擔的壓力——對規則的迷茫、對資源的渴望、對機會的爭取、對能力的自疑……很多人抱怨「一代不如一代」,但究其原因,並非新一代人不願意超越,而是缺少前一代人不吝賜教的肩膀。海平面上漲之時,後浪想要奔湧入海,不僅需要自身厚積薄發,更需要來自前浪的指引。
身為前浪,能給後浪的也不只是祝福,更應該主動承擔起光輝的導師責任,開闢其道路,挖掘其潛力,傳授其技能,拓寬其資源,在帶領後浪的途中實現自身第二次的奔湧。成為一名專業的導師,成就的絕不僅僅是年輕一代,更是一個尋找自身更高層次價值的過程,是有力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善舉。我們的社會需要導師制的存在,需要成功的思想和價值不斷後遞,正如《後浪》所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國際職業導師證書是當今市場上唯一經過國際專業導師資格認證的證書,它由歐洲導師教練協會(EMCC)認證、國際職業導師協會(IPMA)頒發,在全球67個國家和地區均被認可。目前全球經過EMCC認證的導師有近5000人。系統化學習導師技術、考取國際職業導師證書後,你將成為中國首批國際執證導師,成為中國首批導師課程認證講師,為企業、組織和個人提供專業導師服務,是擁有絕對實力且有意願提攜後輩的成功人士極佳的選擇。
若前浪吝於賜教,後浪何以奔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