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設計
國潮包裝
◆琳恩
國潮元素的文創設計無疑是今年上海「五五購物節」上閃耀的明星。一大波國潮設計新品的發布,以及國潮設計大賽的開鑼讓人眼花繚亂。問題是,後浪推前浪的新興國潮設計熱潮能持續多久,如何儘快建立美學和好設計標準,使其可持續健康發展,後浪生生不息,都需要文創行業從業者乃至整個社會一起思索和探究。——編者
先是大白兔的紅藍白三色經典圖案成了時尚水桶包圖案;市民熟悉的一系列海派點心被裝進了「竹報平安」的非遺禮盒之中;一改早些年設計西風東漸的趨勢,如今,無論是經典老字號推出的冷飲、飲料、手錶、婚嫁首飾,還是希望吸引年輕市民關注的新晉潮品,都被濃鬱的國潮元素浸潤。
不止如此,鼓勵更多年輕設計師、設計愛好者投身國潮文創設計的推動者,也不吝巨資,在背後發力。電商巨頭提供平臺資源、優先流量曝光,為國潮設計興起提供了不少助力。一家知名app平臺在「五五購物節」發令槍響之前就宣布,他們圍繞英雄鋼筆、六神花露水等「老字號品牌」將展開為期近一月的國潮設計競賽,要搭建國潮孵化平臺,鼓勵國潮文創產業的發展。
國潮口紅
國潮包裝
在多方的合力之下,國潮設計浪潮呈現一浪高過一浪的喜人景象。如今,穿著「中國李寧」,噴著大白兔奶糖香水,手拿花露水味雞尾酒,塗著故宮口紅,用著神獸外殼的手機走在大街上,回頭率才更高。
「後浪」遊樂場,萬物皆國潮
毫無疑問,國潮設計已經成為年輕設計師們的遊樂場,為這群期待在行業內大展拳腳、迫切想證明自己的年輕新銳提供了發揮的舞臺。2013年開始,故宮就通過舉辦一系列文創設計大賽,發掘一批設計新銳。比如,文創設計師曹小蘭從宮門前朱紅的漆色飽滿厚重且排列有序的金色門釘與威嚴的獸頭鋪首獲得靈感,設計紅色的「故宮宮門箱包」一舉成名。又比如,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郭越,提取熹妃住所的文物黃花梨雕刻雲龍頂豎櫃中的八寶蓮紋,與熹字結合,打造「珍熹」首飾而引起行業的關注;再比如,通過與故宮合作,珠寶設計師鍾華跨界,從古時女子存放梳妝用品的鏡箱汲取養分,為老字號護膚品定製「燕來百寶奩」限量禮盒。
國潮設計
礦泉水包裝
故宮文創火了之後,一批又一批年輕設計師也緊隨其後,用自己的感悟、感知和審美體驗,在自己文化中尋找著屬於國人的語言,重新鍛造設計風潮,讓不少品牌看到國潮的巨大潛能。於是,各大博物館開發國潮IP的熱情高漲,意欲讓產品、形象更貼合年輕消費者口味的品牌,紛紛向「後浪」們拋出了合作繡球。
不只是購物節前後,這兩年,在年輕設計師的肆意發揮之下,國潮設計新品疊出,從服裝、配飾、彩妝、手錶、文具到包裝禮盒、家用小電器,其結合能力超出人們原先的想像,沒有什麼設計領域是國潮不能「染指」的。
人們從小喝到大的牛奶品牌,把營養成分印在了T恤和背包上,營造年輕人玩世不恭的俏皮。網紅茶飲用民國上海灘雙姝招貼畫作為原型,試圖以此營銷方式為新品茶飲博得年輕消費者的眼球。而茶葉、咖啡、綠豆糕,這些伴手禮都換上了國潮圖案包裝,或有江南的雋永,或如青花瓷般清淡古樸,抑或是把三國人物卡通形象化。除了這些快消品之外,連文具也可以被國潮席捲,其中一家文具廠商以國粹京劇四大行當「生旦淨醜」為靈感,將京劇和潮流元素相結合,推出「盛世新顏」炫彩禮盒,外觀看上去著實令人驚豔。即便是像口罩這樣的防疫用品,用國潮進行再設計,似乎也不違和。
咖啡包裝 國潮設計
國潮文具
單純視覺「拼貼」 能紅到幾時?
有人將國潮設計比作設計界的一股「清流」,的確,國潮設計所帶來的獨具特色的畫風,憑藉「粗壯直接的字體」、「高飽和度的配色」、以及人們記憶中的「中國特色元素」,鍛造出極高的識別度,緩解了人們以往對西方各流派設計的審美疲勞,潮出了當下年輕人的審美追求。但是,問題也隨著國潮設計的演進發展而變得讓人無法忽視,新形式的設計出現固然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眾追捧,但「套路」用多了卻也難免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2018年2月的紐約時裝周上,國內電商巨頭攜雲南白藥、老乾媽、雙妹、頤和園、涵養泉、Onecup等6個國貨品牌,搞了一場引入注目的跨界設計。老乾媽的頭像、礦泉水包裝上的書法字體,就這樣被直白地印貼在T恤、套頭衫等潮服上,這種在異國他鄉防不勝防、出乎意料的視覺衝擊、碰撞在當時給人們,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算為國潮設計寫了一個引子。
不過,這種拼貼圖案的設計方式,在一些資深設計師看來,只是國潮設計的初階版本。「圖騰、圖案的視覺設計只是為國潮設計立個調,我們不缺圖案、圖騰,中國有五千年的厚重歷史和豐富文化遺產,隨手翻翻歷史圖書,你就能找到大量的不同時代、不同涵義的圖騰。但如果設計,國潮文創決不能只滯留在圖像視覺層面,不能停留在膠帶、筆記本、冰箱貼這些『小打小鬧』上。」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設計師,一番犀利的評論道出了不少業內人士的看法。
「燕來百寶奩」
國風圖案
的確,在電商平臺上以「國潮設計」搜索,或者放眼目前市場上大量的國潮文創設計,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包裝上做文章。基礎款服裝印上國風圖騰,原本簡約的包裝被換上了國潮元素圖案,這些「表面文章」的確能在一時提振關注熱度,甚至帶動一波銷量,然而,相比於設計本身,這一行為的營銷意味更濃,國潮元素只相當於「臨時」的「嫁衣」。消費者自然用腳投票,當他們對圖案、紋樣產生審美疲勞,發現買到的設計產品空有一層國潮的「皮」,也不會一直買帳。
設計回歸生活功能也要跟上
當然,國潮設計之所以能迅速走紅,還包含民族情結因素,國貨當自強,當人們見慣了西方的各種設計,誰不希望我們自己的設計產品能脫穎而出,後來居上,成為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伴侶」。
事實上,不少設計師也指出,國潮設計要繼續後浪推前浪,一浪比一浪高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讓設計本身回歸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止是擺造型、社交平臺曬圖炫耀的道具。
「國潮設計畢竟也是產品,首要的就是其功能,實用、好用,」一家小眾手工文創品牌的主理人沈敏慧說出的看法得到不少文創人的認可。不少市民在採訪中表示,他們在第一次購買國潮設計包裝的產品時,的確是因為被外包裝顏值所「吸引」,但如果產品不好就很難再有拔草。
紐約時裝周上的國潮設計
竹報平安非遺禮盒
不少商業在研發國潮設計產品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實用性和做工上下了功夫。豫園推出的以湖心亭九曲橋為扇面摺扇,就在扇骨選材和製作工藝上花費了不少心思,以人們普遍接受的竹為竹骨,飾以精細鏤空,骨與面嚴絲合縫,創意到位,做工也不俗。
「當然,優秀的國潮設計,在『骨』而不在『皮』,」沈慧敏表示,就像所謂的故宮系口紅,並不是口紅外殼上印製國風圖案就能獲得消費者認可。「包括調色、香味,你都需要配合國潮、國風的特徵。如果你懂一些藥草文化,還可以在其中加一些中成藥成分,起到一定的通竅等保健作用,也是極好的。」
同時,國潮設計還可以肩負其他使命,比如使某一項非遺工藝再度興盛,或者讓瀕臨絕跡的古老面料重獲新生,但這也都是建立在其設計的實用功能之上的。改變設計而設計、過度商業開發、膚淺浮躁的設計方式,深挖中國歷史文化內涵,開發真正的國潮文創設計,是時代交付給當下文創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