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獨處的人,都是活得通透之人

2020-12-02 騰訊網

文|凌小麥

寫最暖心的文字,治癒孤寂的心,關注我,溫暖你。

餘華說: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獨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獨自的生活。」

人生一世,皆為紅塵匆匆過客,沒有必要去參加自己違心的聚會應酬,在熱鬧的人群裡,失去純真的本質,失去自我,忘記享受生活。

大多數人在追求狂歡的時候,都忽略了人應該一個人獨處。於是在和別人燈紅酒綠的交杯換盞之中失去了自己。

人到中年,懂得學會「不合群」。與其和一群虛偽的人在一起,不如一個人獨處更好。

雪小禪說,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樣。

在獨處的時候,能認識到自我的一個世界,這樣的人可以走入更深的一個境界。人生最高級的一場修行:享受獨處。

懂得獨處,便是認識自我的一場修行。

《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塵間已經夠喧鬧,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獨處的時光,獨自享受那份一個人的清歡與靜謐,靜靜梳理生活,找到生活的方向。

人越多的地方,很容易讓人感受群歡裡的枯燥乏味;而自己獨處時,才能夠真正成為自己。

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一個人成熟的重要標誌。能夠獨處的人,都是活得通透之人,他們有時間認清自我,認識世界,看透世事。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是一個人的修行。自己與內心對話,不迷茫,不空虛,不寂寞,在自己的時空裡做自己想做的事。

獨處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更是一場修行。獨處時可以尋找自身的不足,可以遠離紅塵紛擾,不在世俗中浪費時光。

一個人的獨處裡,藏著她的修行與福氣。

一輩子不長,前半生看透人心冷暖,後半生便要學會承受孤獨,遠離那些垃圾圈子。

很多人往往把善於交流看作是一種能力,卻忽視了獨處其實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可以比交流更為重要。

這個世界已經太過喧囂嘈雜,而那些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的人,往往都是急於合群的人。獨處是一種悠閒淡然的生活態度,它是一個自我尋找的過程,尋找的是自己內心的境界。

這時的獨處,是生命的自然與豁達,是生命的淡然與極簡,是生命最真實的綻放。會讓人在喧鬧繁雜的生活裡保留一份寧靜,在浮躁裡獨留一份淡然,在瑣碎裡擁有一份從容。

人生過半,最好的活法,從學會獨處開始。

白落梅說:

「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溼諾言。山與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掛鈎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心靈有家,生命才有路。只有學會和自己獨處,心靈才會潔淨,心智才會成熟,心胸才會寬廣。

獨處,是一種必修的人生哲學,也是一種處世的人生智慧。獨處,是一種靜美,也是一種修煉。能夠在獨處時安然自得,才會在喧囂時淡然自若。

人生過半,已然看清了人世間的冷暖,就會明白要堅守自己的內心,不會浪費時間去討別人的歡喜,不去融入那些不想進入的圈子。

獨處亦有清歡事,未必人生盡相知!不合群沒有什麼不好,按照自己生活的軌跡去活,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活出真正的自我。

作者:凌小麥,一個喜歡文字和咖啡的姑娘,很高興能在我的文字裡與你相遇,願用最溫情的筆觸,陪你把生活過成詩。特別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致敬原作者。

相關焦點

  • 活得通透一點,有些人,有些事,看破不說破
    生而為人,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人與人之間其實是不平等的,資源,人脈,所處的高度不同,自然就有層次之分,你所擁有的一切,決定了你是站在高處,還是只能在低處。生而為人,每一個人都有長處,每個人也會有短處。不要以己之長比其之短,嘲笑對方,你以為你領略了上風,佔了優勢,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待他,殊不知,30年河東,30年河西。風水輪流轉,有一天會有你求到他的時候,所以話不要說得太絕對,點到為止。
  • 能夠獨處卻不孤獨的人,非常的不簡單
    人是害怕獨處的,也是害怕孤獨的。人害怕獨處,也是因為害怕孤獨。可是,有的時候,即使在熱鬧的人群中,心中依然會感覺特別的孤獨,會感覺特別的失落,依舊沒有享受到熱鬧的快樂。人們喜歡熱鬧,是因為不想面對孤獨。
  • 能夠學會獨處,享受孤獨的人,方能成就人生
    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他在關於獨處中曾經這樣寫道,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快樂和享受,這樣。畫面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 日本人的高級自律,都藏在「獨處時光」裡?
    曾經去過日本旅行的讀者朋友們會發現,日本人「高級自律」,其實都藏在「獨處時光」裡。一個人只有先學會和自己獨處,在四下無人的狀態之中,仍舊能夠保持著自律,這才是高級的品質。不亂扔垃圾,不是因為有攝像頭對著你,監督著你,而是你的內心世界對自己做出的要求。
  • 獨處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即便是無效社交、低質社交,只要不用「長期獨處」,他都會輕易去擺脫「獨處」。「長期獨處」,對這種無法忍受孤獨的人,是不成立的。所以,這些人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那麼,再來說一下那些長期獨處的人。「長期獨處」,分主動獨處和被動獨處。
  • 人到五十,越來越喜歡獨處,不想說話
    我說:「你放手吧,真的,要不然,你這輩子都沒有辦法過上幸福的生活。」大偉現在依舊很迷茫,他總以為,婚姻之外,才是真愛。他的心,總是懸在半空中,隨時都擔心妻子發現他的「端倪」,也隨時擔心婚外的人,找他算帳,要他馬上離婚。朋友阿李,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日子不溫不火,賺錢不多不少,或者說,一直都錢不夠用,剛剛維持全家人的溫飽。
  • 社會是狡猾的,我們每個人都應接受獨處的訓練
    叔本華提出,一個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認為人們在孤獨和庸俗兩者之間只能選擇其一,庸俗的人必定是不能享受孤獨的人,能夠享受孤獨的人必定是內在豐富的人。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年輕人總是善於獨處、享受獨處,那麼,許多人就會認為他的性格過於孤僻、不合群。
  • 層次越高的人,越喜歡獨處
    層次越高的人,越喜歡獨處,越不會往群裡走。遇到合適的人,就簡簡單單交往,如果不合適,那就各自安好,有沒有朋友,也沒有關係,都順其自然。層次高的人,已經放棄了無用的社交。吃飯的時候,大家都在喝酒,但是王釗卻只是勉為其難喝了兩杯,然後就離開了。周周說:「王釗這個人,真的不講義氣。好不容易從浙江 回來一趟,都沒有聊幾句,沒有喝幾杯,就走了。好了,不說了,大家繼續喝酒。」聚會時,大家喝得東倒西歪,還有人真的喝醉了。昨天上午,王釗找到我,他說:「我想在家鄉縣城開一家分廠,看看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 人是要學會獨處的
    泡桐目送太陽,餘暉映紅了半邊天人是要學會獨處的確實是這樣的,這裡的獨處並不是說拒絕與人交流,做個世外桃源的隱君子,而是,即便是一個人的時候也能熱愛生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的美好。前兩年在外地上班,印象很深的一個同事,每天下班都是一個人做飯吃飯,西紅柿拌麵,自製牛排,西式甜點,不多的食物總要用一個超大的盤子來盛放,旁邊總會用未加工的新鮮蔬果來點綴,幾乎一周也沒有重樣的食物。那時候我還不是特別理解,同樣是一個人,其他人可能會選擇在外面簡單吃點了事,包括我自己,而他,能一直堅持著,一個人,做飯吃飯,做出像花一樣的美食。
  • 有的人,獨處卻不孤獨
    「人是害怕孤獨的」,從阿珍的家鄉回到城裡,我總結出來這樣的一個道理。很多人都渴望有一段獨處的時光,但只是一種期待,如果真的獨處幾天,內心卻越來越孤獨,越來越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融入熱鬧的生活。一邊是鄉村的安靜,一邊是城市的繁華,該如何選擇,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去城市生活,心中也充滿了欲望。
  • 喜歡獨處的人,往往都擁有這六個優秀的人格特質
    就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人好熱鬧,有的人好清靜,但總是很多人覺得喜歡獨處的人性格孤僻,格局小,其實未必,因為愛獨處者,身上那些優秀的特質,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夠可以企及的。
  • 喜歡獨處、不交朋友就是有問題?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獨處
    有網友問: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是有病嗎?其實,獨處不但沒有病,反而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通常我們會把獨處和社交恐懼、抑鬱等聯繫在一起。但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獨處有時對我們是有好處的,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獨處。一、 獨處可以舒緩我們的情緒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當我們僅僅暫停社交活動15分鐘,就可以舒緩我們的情緒,我們也會變得更加隨和。其實,這也相當於給我們大腦放假了休息了。
  • 如何獨處?科學研究:獨處和電擊,更多人選擇了電擊
    加州州立理工大學(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研究獨處的社會學家傑克·方(Jack Fong)對我說:「我認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害怕獨處,因為了解自己是一個非常可怕的過程。」為了避免陷入這種恐懼,很多人都會一直播放廣播或電視節目當作背景音,或是不停地給朋友們打電話。
  • 人如何學會獨處?
    然後再接近,看看視頻和文章之類的,了解一下國家大事和新科技和各種新奇玩意,跟人評論交流,這時候心思已經投入進去了,對內容的討論和辯證以及懟噴子,自然也不會無聊,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見識和眼界。還可以培養聽相聲、看小說、看段子、聽評書之類的個人獨享的樂趣。
  • 善於「獨處」的人,為什麼能成大器?莊子的智慧之談
    很多人都聽說過《莊子·秋水》的這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說有一天,莊子和好朋友惠子在橋上遊玩,莊子感嘆:「魚兒們悠哉悠哉地遊來遊去,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啊!」不善於獨處的人,一旦沒有人陪伴在自己身邊,就急不可耐地拿起手機找人聊天、約人相聚;善於獨處的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安之若素,平靜地與自己相處。
  • 周國平:越是優秀的人,越喜歡獨處
    ——周國平在日益喧囂浮躁的當下,有太多的人害怕孤獨,害怕寂寞,害怕被冷落,總覺得活成焦點、被熱鬧簇擁、能夠輕易融進各個圈子,八面玲瓏、如魚得水,就是厲害。殊不知,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喜歡獨處,越是優秀的人,越是享受獨處。獨處,是人類的精神必需品,折射著一個人的幸福力。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離不開社交,這是一種生存需求,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 獨處,更能看清一個人的品行
    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喜歡獨處,這些人當中有的人就如金庸小說裡面的獨孤求敗一樣是一個英雄,但是這裡面也有一些人沒有一個良好的品行。周國平說:「獨處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和最美好的體驗。」人在什麼時候更能夠看清自己,就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
  • 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獨處?
    幾乎沒有獨處的機會。回到家的時候,享受著家帶給人的溫暖,這個時候,你是幸福的,甚至幸福的忘記了自己是誰,但是,你還是會感覺有一種孤獨的感覺。於是,獨處就那麼真實的猝不及防地來了。我們再也不能像小時候那樣有家人的呵護,我們不得不獨自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
  • 洛克菲勒:能夠從落魄中走出來的人,往往都悟透了一個字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又能吃苦,但一輩子卻只能做個普通人?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賺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走出低谷。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有的時候遇到問題,哪怕努力了也改變不了,於是失敗後,一蹶不振。但其實要想走出低谷,真的不難,洛克菲勒曾提到過,能走出低谷的人,往往都悟透了一個字,你若能悟透,也能更快走出低谷!
  • 人為什麼要學會獨處
    點擊進入同城小程序全國創業平臺星標本公眾號,你有機會獲得創業項目獨處,是一種能力。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後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學生時代的我,總是害怕獨處,吃飯、逛街、泡圖書館,甚至上廁所都一定要拉著別人一起。害怕一個人走在路上時被人投來異樣的目光,那意味著:你性格孤僻、人緣差、沒朋友。所以很多時候,寧願在人群中迷失自我,進行一些無意義的活動,也不願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