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毛公鼎全形拓、秦相李斯撰書所作《嶧山碑》、武則天撰文並書丹的《升仙太子碑》、唐顏真卿撰書之《勤禮碑》……
巨碑名志拓片,展中原書道圭臬
1月3日,市民在觀賞拓片展覽並用手機拍攝拓片。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郭立亮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管震 王雅新
西周毛公鼎全形拓、秦相李斯撰書所作《嶧山碑》、武則天撰文並書丹的《升仙太子碑》、唐顏真卿撰書之《勤禮碑》……1月3日,由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簡牘博物館和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承辦的「書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196件上自史前、歷經商周、下至明清的金石拓片,包含仰韶文化刻符、甲骨、青銅器、碑碣、墓誌、畫像石和摩崖刻石等多個種類,向人們展示了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的中原地區書法的傳承變遷。
青銅器上,最早的中原書風
「拓片,是使用宣紙和墨汁等工具,從碑刻、磚石、青銅器等文物上拓印下其形狀、文字或圖畫的紙片。金石傳拓肇始於東漢熹平年間,盛於隋唐,成熟於兩宋。清代,隨著全形拓技藝的發明,傳拓技藝走向了高峰。」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介紹,本次展覽展出的碑刻的所在地90%為河南,兼及山東、山西和陝西,充分體現了中原大地深厚的人文底蘊。
西周毛公鼎全形拓、朱拓大盂鼎銘文、朱拓銘文散氏盤、墨拓《虢季子白盤》銘文……
「這是展覽的第三章,叫《『宅茲中國』鐘鼎銘》,別看作品數量不多,分量卻極重。」導覽到此處,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李寶宗聲調提高了不少。
他說,從西周至東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時期內,代表統治者身份地位的鐘鼎禮器被大量製作,這些禮器上的記事勒功銘文,形成了最早的中原書風,也代表了金文書法的最高水平。
如毛公鼎,是西周晚期毛公所鑄的青銅器。鼎內銘文長達499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
大盂鼎是西周的炊器,其上銘文書法體勢嚴謹,結字、章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布局整飭中又見靈動,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
鮮卑風,魏碑風骨來處
「近代以來,人們學習書法,先學魏碑。魏碑以北魏最精,盡展中國書法之風骨。」李寶宗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時推行改革,主要是漢化運動,包括遷都洛陽,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等。鮮卑勁健雄強、崚嶒峻拔的民族風也給漢族文化帶來了影響,魏碑即是其中一個代表。
「魏碑書法筆劃嚴謹、樸厚靈動,豐腴不失於板刻,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 李寶宗說,《龍門二十品》、元氏皇室的眾多墓誌書法,都被歷代書法家視作書道圭臬。
「本次展覽中的銘文青銅器全形拓,許多是張廷濟、吳大澂、羅振玉、容庚、吳湖帆、張伯駒等名家的舊藏。其中,我要向大家特別推薦的是《四州刺史寇治墓誌》的拓片。」李寶宗介紹,《四州刺史寇治墓誌》拓片由民國金石大家李根源收藏,原石1919年出土於洛陽,後被侵華日軍的飛機炸毀。
「這是日寇侵略中國,給中華瑰寶造成毀滅性破壞的證據。」 李寶宗指著《四州刺史寇治墓誌》拓片上拓的碑身裂縫說,民國時期,李根源在洛陽收藏了一批北魏墓誌,將原石藏於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擔心原石落入日軍之手,於是將其運到蘇州,還是難逃一劫。
歷史名家名人作品雲集
碑帖拓片是研究文字演變的可貴資料,更是研習書法的寶貴範本。本次展覽展出的碑帖不僅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歷史悠久,且篆、隸、行、楷、草各種書體齊備,名家名人作品眾多,風格各異。
「秦相李斯以政治才能聞名天下,現代許多人還不知道,他是『小篆之祖』。」 李寶宗說,李斯精大篆並「刪其繁冗,取其合宜,創為小篆」。
本次展覽展出的李斯代表作之一《嶧山碑》的拓片,是元代的人們根據拓本復刻的。李寶宗認為:「該碑筆法嚴謹,端莊工穩,臨寫尤其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是學書入門的最佳範本之一。」
唐顏真卿撰書之《勤禮碑》是顏真卿70歲時所作。「這是顏真卿成熟時期的作品。」李寶宗評價,「每個字都非常有氣勢,個個都像一個大將軍。」
「北宋名相富弼墓志銘」,為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篆蓋。「北宋範仲淹神道碑」則由歐陽修撰文、王洙書丹,宋仁宗篆寫「褒賢之碑」四字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則是一代女皇武則天撰文並書丹的。
碑中故事多。北宋永泰陵採石記碑,記錄了為修築宋哲宗陵墓採石的經過。李寶宗說,緱山石材質細膩,易雕刻,不易風化,從漢代開始,帝王貴族都喜歡從緱山採集石頭製作墓碑或墓誌。「漢代侍廷裡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則記錄了,一個叫侍廷裡的村子,大家集資買地出租,租金用於修路、救困濟貧等公益事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