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在長沙展出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長沙11月16日電(記者明星)秦二世「朕奉遺詔」的簡牘、記載秦代官員工作考勤的簡牘、國內罕見的兩枚漢代人形木牘……16日,「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一大批珍貴簡牘「驚豔」亮相。

  此次展覽的陳列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503件(套),其中簡牘文物366件(套),絕大部分是首次展出的簡牘珍品。這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裡耶秦簡和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也有神秘的郴州蘇仙橋晉簡和湘鄉三眼井戰國簡。

  長沙簡牘博物館研究保管部副主任雷長巍介紹,展覽介紹了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的12批次最具代表性的簡牘考古發現,展示了湖南地區出土的楚簡、秦簡、漢簡、三國吳簡和晉簡豐富的內涵。

  簡牘是中國古代紙張發明之前最重要的書寫材料。據統計,中國至今共出土各類簡牘30餘萬枚,其中有近20萬枚出土於湖南。

  據悉,長沙簡牘博物館還特地為此次展覽準備了簡博工坊、穿越時空的映畫、簡牘書寫、學術講座等文化教育活動,以多種方式帶領觀眾體驗簡牘文化。

相關焦點

  • 366件簡牘訪古瀟湘 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
    11月16日,「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該展共展出文物503件套,其中的簡牘文物366件套,一枚枚穿越歷史的簡牘,以其承載的清晰優美的文字,帶著觀眾一起訪古瀟湘。
  • 徐暢:往復長沙——「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觀展記
    但與西北地區簡牘發現情況相比,湖南簡牘的大規模發現大部分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而尤其以1996年近14萬枚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發掘為契機,湖湘地區簡牘的出土開始呈現加速度,且大量湧現於古代遺址的井窖之中,成為新時期我國簡牘發現的一種突出類型。李均明先生曾風趣地將這種趨勢稱之為「井噴」。
  • 湖南最大規模簡牘展長沙開幕 大部分展品首次展出
    (向一鵬 管震)16日,湖南史上最大規模簡牘展—「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簡牘作為中國古代紙張發明之前最重要的書寫材料,從先秦到魏晉,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重要的瑰寶。二十世紀初葉以來,簡牘文物大量出土。據統計,中國至今共出土簡牘30餘萬枚,其中有近20萬枚出土於湖南。該省出土簡牘不僅種類齊全、序列完整,從戰國,歷秦漢三國至西晉,在時代上沒有缺環。此次展覽的展陳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503件套,其中簡牘文物366件套。
  • 湖南出土簡牘地圖:全世界最完整最豐富(圖)
    嶽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所著《湖南簡帛的出土與研究》中指出,「從1940年代至今,中國出土簡帛最多、時代序列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地區,在湖南」。  跟西北乾旱地區出土的簡牘不同,南方簡牘出土之時,都浸在水中,通體呈黑色,不經專業清洗,不能見其真面目。它們像是從久遠時空遙寄的一封密信,一旦被專業人員解碼,就是最忠誠的信使。
  • 300餘套簡牘精品亮相湖南 走馬樓西漢簡初展風採
    【解說】當地時間11月16日,「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拉開帷幕。本次展覽共展出簡牘文物366件套,絕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的簡牘精品。  【解說】據統計,全國至今共出土簡牘30餘萬枚,其中有近20萬枚出土於湖南,不僅數量居全國之最,且種類齊全、序列完整。湖南省出土的簡牘以湘水流域最為集中,特別是省會長沙出土的簡牘批次和數量最多。
  • 一枚枚簡牘,一段段湖湘史
    」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式展出,展覽以湖南簡牘的重大考古發現為線索,全面介紹了各個時代的簡牘以及相關文物的出土情況,展示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物資源。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 任波 通訊員 管震)昨日,國內首個全面並系統展現湖南簡牘文化史的展覽——「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以下簡稱「長沙簡博」)開幕。所有人均可憑身份證免費進入白沙路旁的長沙簡博,瀏覽這部由湖南人編寫的歷史。此次展覽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長沙市文物局主辦,長沙簡牘博物館承辦。
  • 簡牘裡的湖湘
    11月16日,市民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欣賞簡牘文物。 傅聰 龍文泱 攝影報導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管震 陳沐 望不見盡頭的歷史長河上遊,湖南的先祖怎樣生活?他們用簡牘做了記錄。11月16日,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廣新局、長沙市文物局主辦的「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展,首次全面系統地展現了湖南簡牘文化史。 出土數量居全國之首,戰國到西晉無斷代紙張被發明之前,簡牘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書寫材料之一。
  • 長沙簡牘博物館:千年風華留汗青
    長沙簡牘博物館一層序廳 本文圖片均為長沙簡牘博物館提供西漢「漁陽」王后墓「陛下所以贈物」木楬嘉禾吏民「田家莂」大木簡1996年,湖南省長沙市五一廣場走馬樓街一口古井中出土10萬餘枚三國孫吳紀年簡牘,數量超過全國已出土簡牘總和,引起海內外關注。
  • 未來五年,長沙簡牘博物館將成立「長沙簡牘保護研究中心」
    自2007年11月8日長沙簡牘博物館開館以來,長沙簡牘博物館共接待海內外參觀者近千萬人次,成功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省部級以上領導1000多人;接待美國、日本、韓國、紐西蘭、菲律賓、阿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觀者70萬餘人。   本月,長沙簡牘博物館將舉行「開館十周年」系列活動。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 全國知名專家齊聚長沙研討簡牘
    長沙出土簡牘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材料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出土於長沙市的中心區域,位於今五一廣場東側稍偏南位置。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長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在五一廣場區域發現簡牘。這幾批簡牘均出土於井窖中,簡牘內容多為官府文書檔案。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的數量僅次於走馬樓三國吳簡,為出土簡牘大宗之一。從史料的角度看,它的出土具有填補「空缺」之效。西北簡中尚見一些東漢初期的簡牘,屬中後期者則比較少見,而五一廣場簡牘不僅數量上遠超以往全國出土東漢簡牘的總和,還填補了這個時期簡牘乃至傳世古籍所沒有的內容,使我們看到過去沒有機會見到的歷史真相。
  • 湖南益陽首次出土簡牘 內容多為古縣衙檔案
    湖南益陽首次出土簡牘 內容多為古縣衙檔案 清洗後的簡牘上專家稱,其時代延續之長、數量之大,在湖南乃至中國都極為罕見。  益陽首次出土簡牘  兔子山遺址位於益陽市赫山區三裡橋鐵鋪嶺社區,資水與蘭溪河交匯處一條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崗(鐵鋪嶺)頂端,因此次考古發掘的小地名「兔子山」而得名。
  • 「老長沙講老故事」社區直播活動走進長沙簡牘博物館
    此次直播活動由長沙簡牘博物館、天心閣社區、華聲在線社區視頻、長沙市社區文化建設促進會聯合主辦,由天心閣社區書記黃升主持,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等主講,通過直播的形式向公眾講述古城長沙的歷史文化。長沙簡牘博物館坐落在長沙市天心區白沙路92號,位於天心閣社區範圍內,是長沙重要的文化窗口,承載著展示古城長沙厚重歷史文化和傳承中華千年簡牘文化的重要使命,也是周邊社區居民文化休閒的重要場所。長沙簡牘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座集簡牘收藏、保護、研究和陳列展示於一體的現代化專題博物館,館藏簡牘達10萬餘枚。
  • 長沙簡牘博物館與湖南大學共建「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
    12月18日上午,「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籤約揭牌儀式在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行。湖南大學社科處處長侯俊軍、長沙市文旅廣電局黨組成員曹凜、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鄔文玲、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教授李均明、嶽麓書院副院長陳仁仁、賀志軍、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松長、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副館長毛志平、楊亞峰等領導,以及來自河南、山東的簡帛書法家、湖大嶽麓書院師生等嘉賓
  • 長沙簡牘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在展出的《文明之路》專題展。 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在展出的《文明之路》專題展。 其中湖南共有國家一級博物館4家,分別為湖南省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劉少奇同志紀念館、長沙簡牘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成立於2002年,位於長沙市天心區白沙路92號,西倚天心閣,東臨白沙井,佔地30畝,主體建築面積14100平方米,配套的簡牘綠化廣場8000平方米,現為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沙市文明標兵單位。
  • 星辰文藝 | 蔣集政:遙想當年走馬樓——參觀長沙簡牘博物館有感
    趁周末空閒,決定再去參觀長沙簡牘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於2000年立項興建,2007年建成對外開放。興建長沙簡牘博物館,主要是為了保護於1996年在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簡牘。當年這批簡牘的出土發現震驚了考古界,被評為199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20世紀中國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這些簡牘主要是三國時期吳國所屬長沙地方紀年簡牘,因而被稱為長沙走馬樓吳簡,或稱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或長沙走馬樓簡牘。
  • 長沙簡牘博物館開館十周年 將成立「簡牘保護研究中心」
    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左二):「長沙簡牘博物館已經成為長沙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標。」   紅網時刻11月8日訊(記者 湯紅輝 通訊員 管震)11月8日,長沙簡牘博物館全體在職及退休員工歡聚一堂,共同慶祝該館開館十周年。   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在致辭中指出,經過十年發展,長沙簡牘博物館已經成為長沙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標,為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和閃亮的光彩。
  • 湖南郴州出土大批西晉簡牘 總量在1000枚左右
    湖南郴州出土大批西晉簡牘 總量在1000枚左右     新華網長沙2月16日電(記者劉非小)湖南省郴州市發掘出大量西晉簡牘,截至16日,發掘出簡牘總量在目前,挖掘清理簡牘的工作仍在進行中。  據郴州市文物事業管理處主任秦小軍介紹,2月10日發掘出大量西晉簡牘的古井,位於郴州市蘇仙橋附近一個名叫華鶴花園的建築工地。從已經清洗出的一些簡牘的文字分析,這是一批官府文書,其中一些簡牘上準確地記錄了從當時的桂陽郡治到當時的國都洛陽的距離,以及從桂陽郡治到所轄縣城的距離。簡牘中已經發現了「太安」與「永康」晉惠帝的兩個年號。
  • 長沙近萬枚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啟動
    5月24日,整理出來的部分簡牘,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當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合作整理籤約儀式在長沙舉行。本報記者 郭立亮攝    據湖南在線-湖南日報5月24日報導  (記者 左丹 陳薇)今天上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單位,在長沙聯合籤署了合作整理研究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簡牘的相關協議,標誌著近萬枚長沙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 故宮博物院「湘約」長沙簡牘博物館設簡牘研究中心!
    在本次發布會上,還進行了「故宮研究院長沙簡牘研究中心」揭牌、長沙簡牘博物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並授牌、《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新書發布三項活動。(《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新書。)鄭欣淼表示,故宮博物院與長沙出土文獻文物有很深的學術淵源。
  • 長沙簡牘博物館對外開放 再現千年吳簡風採(圖)
    11月8日,珍藏有十四萬餘枚三國吳簡的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中新社發 肖前輝攝11月8日,珍藏有十四萬餘枚三國吳簡的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中新社發 肖前輝攝中新湖南網11月8日電 (記者 肖前輝)珍藏了十四萬餘枚三國吳簡的長沙簡牘博物館今日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