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 全國知名專家齊聚長沙研討簡牘

2020-12-11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9日訊(記者 任波 通訊員 黃樸華)昨日,《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布暨座談會在長沙舉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主任侯旭東、副主任劉國忠,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等全國著名簡牘學者齊聚長沙,就公布的長沙簡牘材料展開了深入熱烈討論。

長沙出土簡牘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材料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出土於長沙市的中心區域,位於今五一廣場東側稍偏南位置。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長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在五一廣場區域發現簡牘。1996年,在五一廣場南側的平和堂大廈建設工地,發現近十萬枚簡牘,因臨近走馬樓巷,遂命名為走馬樓三國吳簡;1998年,在五一廣場西北側的科文大廈建設工地,發現兩百餘枚東漢中期簡牘;2002年,在五一廣場東南側的湖南供銷大廈建設工地,發現兩千一百餘枚西漢簡牘;2004年,在五一廣場南側的湘浙匯大廈建設工地,發現四百二十餘枚簡牘,因南側臨近東牌樓街,又名為東牌樓東漢晚期簡牘。這幾批簡牘均出土於井窖中,簡牘內容多為官府文書檔案。

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的數量僅次於走馬樓三國吳簡,為出土簡牘大宗之一。從史料的角度看,它的出土具有填補「空缺」之效。西北簡中尚見一些東漢初期的簡牘,屬中後期者則比較少見,而五一廣場簡牘不僅數量上遠超以往全國出土東漢簡牘的總和,還填補了這個時期簡牘乃至傳世古籍所沒有的內容,使我們看到過去沒有機會見到的歷史真相。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形制多樣,對研究東漢歷史,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有重大意義。這批簡牘,絕大多數為官方文書,內容相當豐富,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諸多領域,其中大量簡牘是當時使用的公文,涉及諸多郡縣,有實效性。文書的撰寫者多為各級官吏,簡文中所見官職名目繁多,是研究東漢官僚體系的第一手資料。就字體而言,隸書居多,波挑分明,草書則見於名籍及批示文字,對書法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首次公布了800枚簡牘的詳細資料

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整理單位和中西書局的通力合作下,《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出版面世,在全國首次公布了800枚簡牘的紅外圖版、彩色圖版和釋文。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整理團隊,是以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為平臺,採取自願合作、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發揮各自特長的方式進行。合作單位中,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具有豐富的考古工作經驗,簡牘的前期清理與日常維護做得也很周到,同時還有簡牘整理與研究能力;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一部分是從簡牘帛書整理小組發展而來,在簡帛整理方面有傳統優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和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則有著較多的人才資源及簡帛整理的豐富經驗。四家單位精誠合作,為這批簡牘的釋讀質量提供了保障。

該書的出版面世,標誌著「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取得了階段性整理成果,預示著科研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勢必在歷史學、文獻學、文書學、簡牘學、法律史、書法史,乃至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等方面產生一系列科研成果。

相關焦點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 反映底層百姓和低層官吏狀態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反映底層百姓和低層官吏狀態華聲在線12月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黃樸華 王玲)昨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布會暨座談會舉行。該書按照考古挖掘順序,首次公布了800枚簡牘的紅外圖版、彩色圖版和釋文。這標誌著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整理成果。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指的是2010年6月22日凌晨4時,在長沙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東南側的一口井窖底部出土的一批東漢中期偏晚的簡牘。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出版
    11日,記者了解到,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等四家單位合作整理的《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已出版發行。    全書分為《整理編》和《研究編》。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現「警察局」文書(組圖)
    圖/新華社  經過近一個月的清理髮掘,長沙市五一廣場出土簡牘的古井,終於揭開面紗。  8月5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首次發現古井井口,「直徑達4米,填土為灰黑色,包含有較多文物,規模較大。」專家判斷,古井用途可能屬井窖。
  • 長沙五一廣場發現萬枚東漢簡牘 擬「整體揭取」
    6月22日,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的古井(資料圖)  五一廣場簡牘擬「整體揭取」  長沙是中國出土簡牘最集中的城市,而長沙的簡牘又集中出土於五一廣場附近的古井之中。於6月22日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工地發現的萬枚東漢簡牘,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 在長沙五一廣場廟街簡牘博物館,品傳統文化之美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王敏 雙節已至,張燈結彩,位於長沙核心商業區五一廣場的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正是熱鬧時。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感悟歷史長沙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據資料考證,兩千多年來,古長沙的城址一直在今天的五一廣場及其周圍區域。
  • 長沙近萬枚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啟動
    5月24日,整理出來的部分簡牘,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當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合作整理籤約儀式在長沙舉行。本報記者 郭立亮攝    據湖南在線-湖南日報5月24日報導  (記者 左丹 陳薇)今天上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單位,在長沙聯合籤署了合作整理研究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簡牘的相關協議,標誌著近萬枚長沙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 長沙發現近萬枚東漢簡牘 為官方檔案文書(圖)
    前天凌晨3時50分,長沙市政有限責任公司12項目部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進行地下管道改造施工時,於地表下6米處發現一口埋藏有近萬枚簡牘的漢代古井。經長沙市文物管理所及芙蓉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實地勘查,確認該古井為東漢前期官方簡牘檔案埋藏地。
  • 故宮博物院「湘約」長沙簡牘博物館設簡牘研究中心!
    在本次發布會上,還進行了「故宮研究院長沙簡牘研究中心」揭牌、長沙簡牘博物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並授牌、《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新書發布三項活動。(《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新書。)鄭欣淼表示,故宮博物院與長沙出土文獻文物有很深的學術淵源。
  • 攜手清華 長沙近萬枚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啟動/圖
    5月24日,整理出來的部分簡牘,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當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合作整理籤約儀式在長沙舉行。本報記者 郭立亮攝湖南日報5月24日訊 (記者 左丹 陳薇)今天上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單位,在長沙聯合籤署了合作整理研究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簡牘的相關協議,標誌著近萬枚長沙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 長沙簡牘博物館聯合故宮博物院等發布最新合作成果
    (現場,故宮研究院長沙簡牘研究中心揭牌。) (《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新書正式發布。) (《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一書從長沙簡牘博物館館藏數萬枚走馬樓孫吳簡牘中,精選164種珍貴簡牘。)現場,故宮研究院長沙簡牘研究中心揭牌、長沙簡牘博物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並授牌、《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新書發布活動相繼展開。
  • 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完成清洗 釋文工作正在進行
    星辰在線8月26日訊(長沙晚報記者 尹瑋 通訊員 蔣成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清洗工作,共清洗了編號簡牘6859枚,無字竹木殘片數以萬計。
  • 長沙簡牘博物館:千年風華留汗青
    長沙簡牘博物館一層序廳 本文圖片均為長沙簡牘博物館提供西漢「漁陽」王后墓「陛下所以贈物」木楬嘉禾吏民「田家莂」大木簡1996年,湖南省長沙市五一廣場走馬樓街一口古井中出土10萬餘枚三國孫吳紀年簡牘,數量超過全國已出土簡牘總和,引起海內外關注。
  • 秦漢三國長沙區域史的探索——王子今《長沙簡牘研究》深讀
    導語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沙市中心五一廣場走馬樓街的一口古井中搶救發掘約14萬枚有東漢、三國孫吳紀年的簡牘,田餘慶先生將其命名為走馬樓三國吳簡;在此之後,此片區域又先後有走馬樓西漢簡,九如齋、東牌樓、五一廣場、尚德街等多批東漢簡牘被發現。
  • 到五一廣場廟街簡牘博物館,在「網紅」城市品傳統之美
    紅網時刻 通訊員敏希 長沙報導雙節已至,張燈結彩,位於長沙核心商業區五一廣場的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正是熱鬧時。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一座近200平方米的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在發掘簡牘文物的舊址上拔地而起,前來參觀的市民、遊客絡繹不絕。
  • 今年「十一」,去廟街領略東漢簡牘文化魅力
    三湘都市報記者 張浩 通訊員 王敏「除了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外,還將打造具有廟街文化特色的傳統戲臺文化。」近日,記者從廟街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獲悉,目前正在升級改造的廟街五一門店將在十一期間恢復營業。據了解,改造後的五一門店將成為長沙市核心商業區五一廣場的城市新地標。廟街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後的五一門店將被打造成以文旅為主,文化美食為輔的旅遊打卡勝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長沙五一廣場相繼挖掘出兩漢時期的簡牘,其數量之巨,內容之豐富,世所罕見。
  • 長沙簡牘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評審委員會確定,長沙簡牘博物館等34座申報博物館評估得分在800分以上,符合國家一級博物館相關標準和要求,並在中國博物館協會網站進行了公示。至1月12日公示期滿,這34家博物館順利通過核定。
  • 未來五年,長沙簡牘博物館將成立「長沙簡牘保護研究中心」
    未來數日,全國博物館專家和簡牘研究學者,將就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建設發展和簡牘學研究的深入發展等議題進行討論。   長沙簡博成為星城文化地標   1996年10月,10萬餘枚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出土。   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式開館後,該館集眾多文博考古專家智慧精心打造的基本陳列展《文明之路》與觀眾見面,該展覽通過《三國吳簡》《中國簡牘》《世界文字載體》《中國簡牘書法》四個部分,講述了簡牘這一獨特文字載體的發展歷程,折射出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這一展覽隨即被評選為「湖南省十年博物館精品陳列展覽」。
  • 東漢簡牘所見亭長及基層社會治安
    東漢簡牘所見亭長及基層社會治安 2019年03月01日 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戴衛紅 字號 內容摘要:該批簡牘主要為東漢和帝(88—105年在位)
  • 星辰文藝 | 蔣集政:遙想當年走馬樓——參觀長沙簡牘博物館有感
    走馬樓位於長沙五一廣場東南角。1996年7月至11月,地處五一廣場東側的平和堂建築工地上,一片繁忙,不舍晝夜。一臺臺巨大挖土機鋒稅的利爪吞噬著土方,一輛輛負重的工程車來回穿梭。考古工作者們也正在這裡忙個不停。因為在這片面積僅1公頃多的地基下,他們發現了戰國至明清時期的歷代古井60多口,清理髮掘了銅、鐵、木、竹、陶、瓷等各類文物3000餘種。
  • 徐暢:往復長沙——「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觀展記
    而這學期課程進行中,我將題目略作變更,「中國出土簡牘帛書數量最多的城市是____」,請同學們填空。結果很少有人能在五分鐘內給我一個確定的答案,有同學最終給出的選項是居延或敦煌。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國境內簡牘的出土不是一個勻速的過程,今天來看,湖南是當之無愧的簡牘發現第一大省,而長沙是簡牘發現第一大城市,出土簡牘批次多、年代序列完整、數量佔全國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