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
反映底層百姓和低層官吏狀態
華聲在線12月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黃樸華 王玲)昨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布會暨座談會舉行。該書按照考古挖掘順序,首次公布了800枚簡牘的紅外圖版、彩色圖版和釋文。這標誌著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整理成果。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指的是2010年6月22日凌晨4時,在長沙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東南側的一口井窖底部出土的一批東漢中期偏晚的簡牘。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由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單位合作編輯整理,中西書局出版。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黃樸華介紹,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共有6862枚,形制多樣,對研究東漢歷史、當時長沙的社會生活狀況具有重大意義。這批簡牘絕大多數為官方文書,內容相當豐富,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等諸多領域。其中大量簡牘是當時使用的公文,涉及諸多郡縣,有實效性。文書的撰寫者多為各級官吏,簡文中所見職官名目繁多,是研究東漢官僚體系的第一手資料。該批簡牘大多為官文書正本,就字體而言,隸書居多,波挑分明;草書見於名籍及批示文字。這對書法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據介紹,長沙五裡牌、仰天湖、馬王堆等地點出土的簡牘大多記錄了上層貴族的生活狀態,而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主要反映了底層百姓和低層官員的生存情況。大量記錄司法案件的簡牘詳細記錄了案情的起因、涉案人員、使用武器、受傷程度、所判刑罰等細節,體現了當時的司法要求和作風等。如官員辦案效率高,對存疑的證詞進行核實,不得通過毆打等非法手段迫使嫌疑人提供供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