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近萬枚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啟動

2020-12-11 華夏經緯網

    5月24日,整理出來的部分簡牘,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當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合作整理籤約儀式在長沙舉行。 本報記者 郭立亮攝

    據湖南在線-湖南日報5月24日報導  (記者 左丹 陳薇)今天上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單位,在長沙聯合籤署了合作整理研究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簡牘的相關協議,標誌著近萬枚長沙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2010年6月22日,長沙市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施工時,於地表下6米處發現一口埋藏有大量簡牘的漢代古井。經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古井進行科學發掘考證,確認所藏簡牘為東漢中期長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檔案文書。據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介紹,這批簡牘數量很多,推測總數近萬枚,且保存質地好,目前已經清洗的部分簡牘形制規整、文字清晰、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其珍貴。

    據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簡牘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的主要書寫材料,是當時人們所使用的書籍或文書檔案的實物,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極其重要。不過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簡牘從時代上來看主要屬於戰國、秦、西漢和三國時期,東漢時期的簡牘以往還很少發現,此次在長沙出土的這批東漢簡牘,填補了考古工作中罕見東漢簡牘材料的歷史環節,對於研究東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李學勤表示,該批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至少需要10年時間。 來源:湖南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攜手清華 長沙近萬枚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啟動/圖
    5月24日,整理出來的部分簡牘,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當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合作整理籤約儀式在長沙舉行。本報記者 郭立亮攝湖南日報5月24日訊 (記者 左丹 陳薇)今天上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單位,在長沙聯合籤署了合作整理研究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簡牘的相關協議,標誌著近萬枚長沙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 長沙發現近萬枚東漢簡牘 為官方檔案文書(圖)
    前天凌晨3時50分,長沙市政有限責任公司12項目部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進行地下管道改造施工時,於地表下6米處發現一口埋藏有近萬枚簡牘的漢代古井。經長沙市文物管理所及芙蓉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實地勘查,確認該古井為東漢前期官方簡牘檔案埋藏地。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 全國知名專家齊聚長沙研討簡牘
    長沙出土簡牘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材料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出土於長沙市的中心區域,位於今五一廣場東側稍偏南位置。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長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在五一廣場區域發現簡牘。1996年,在五一廣場南側的平和堂大廈建設工地,發現近十萬枚簡牘,因臨近走馬樓巷,遂命名為走馬樓三國吳簡;1998年,在五一廣場西北側的科文大廈建設工地,發現兩百餘枚東漢中期簡牘;2002年,在五一廣場東南側的湖南供銷大廈建設工地,發現兩千一百餘枚西漢簡牘;2004年,在五一廣場南側的湘浙匯大廈建設工地,發現四百二十餘枚簡牘,因南側臨近東牌樓街,又名為東牌樓東漢晚期簡牘。
  • 長沙五一廣場發現萬枚東漢簡牘 擬「整體揭取」
    (資料圖)  五一廣場簡牘擬「整體揭取」  長沙是中國出土簡牘最集中的城市,而長沙的簡牘又集中出土於五一廣場附近的古井之中。於6月22日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工地發現的萬枚東漢簡牘,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 故宮博物院「湘約」長沙簡牘博物館設簡牘研究中心!
    同時,故宮的學術大師唐蘭、羅福頤、顧鐵符等最早參加這批帛書、帛畫的整理,為完整展示這批珍貴出土文獻文物的重要價值貢獻了力量。簡博與故宮博物院聯繫也極其緊密,鄭欣淼院長說,1996年,長沙走馬樓出土十多萬枚三國孫吳簡牘,轟動了國內外。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張忠培作為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副組長,最早來到長沙實地考察,指導吳簡保護整理工作。
  • 秦漢三國長沙區域史的探索——王子今《長沙簡牘研究》深讀
    導語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沙市中心五一廣場走馬樓街的一口古井中搶救發掘約14萬枚有東漢、三國孫吳紀年的簡牘,田餘慶先生將其命名為走馬樓三國吳簡;在此之後,此片區域又先後有走馬樓西漢簡,九如齋、東牌樓、五一廣場、尚德街等多批東漢簡牘被發現。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 反映底層百姓和低層官吏狀態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反映底層百姓和低層官吏狀態華聲在線12月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黃樸華 王玲)昨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該書按照考古挖掘順序,首次公布了800枚簡牘的紅外圖版、彩色圖版和釋文。這標誌著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整理成果。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指的是2010年6月22日凌晨4時,在長沙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東南側的一口井窖底部出土的一批東漢中期偏晚的簡牘。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出版
    11日,記者了解到,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等四家單位合作整理的《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已出版發行。    全書分為《整理編》和《研究編》。
  • 長沙簡牘博物館:千年風華留汗青
    長沙簡牘博物館是全球唯一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陳列展示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館藏10萬餘枚三國孫吳紀年簡牘被評為「20世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在整理、保護走馬樓吳簡的基礎上,2002年,長沙簡牘博物館成立,2007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這是全球唯一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陳列展示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2017年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 未來五年,長沙簡牘博物館將成立「長沙簡牘保護研究中心」
    五年內,簡博將成立「長沙簡牘保護研究中心」,吸收引進專業人員,進一步整合學術力量,努力申請簡牘、竹木類文物保護修復國家級資質,使長沙在全國簡牘科技保護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在簡牘整理出版上,「簡博」將加快速度,吳簡圖書將全部整理出版完畢,走馬樓西漢簡也將開始整理出版。同時,繼續舉辦「長沙市民文化遺產講堂」和其他社教活動,更好地向公眾傳播簡牘文化,讓文化惠及於民。
  • 徐暢:往復長沙——「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觀展記
    但與西北地區簡牘發現情況相比,湖南簡牘的大規模發現大部分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而尤其以1996年近14萬枚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發掘為契機,湖湘地區簡牘的出土開始呈現加速度,且大量湧現於古代遺址的井窖之中,成為新時期我國簡牘發現的一種突出類型。李均明先生曾風趣地將這種趨勢稱之為「井噴」。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現「警察局」文書(組圖)
    製圖/馮敏超發掘現場,東漢簡牘便埋藏在下面的井裡。圖/新華社  經過近一個月的清理髮掘,長沙市五一廣場出土簡牘的古井,終於揭開面紗。  8月5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首次發現古井井口,「直徑達4米,填土為灰黑色,包含有較多文物,規模較大。」專家判斷,古井用途可能屬井窖。
  • 長沙簡牘博物館聯合故宮博物院等發布最新合作成果
    (現場,故宮研究院長沙簡牘研究中心揭牌。) (《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新書正式發布。) (《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一書從長沙簡牘博物館館藏數萬枚走馬樓孫吳簡牘中,精選164種珍貴簡牘。)現場,故宮研究院長沙簡牘研究中心揭牌、長沙簡牘博物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並授牌、《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新書發布活動相繼展開。
  • 長沙簡牘博物館與多家單位聯合發布合作成果
    6月25日,長沙簡牘博物館聯合故宮研究院、西泠印社、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在湖南省長沙市共同發布最新合作成果,並達成相關領域合作意向。未來,該館將與相關單位攜手推進簡牘文物保護、研究、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現場,故宮研究院長沙簡牘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將致力於走馬樓吳簡竹木牘卷的整理出版,長沙五一廣場出土兩漢三國簡牘的綜合研究以及走馬樓吳簡的紅外掃描版再整理,並與長沙簡牘博物館在人才培養、展覽陳列等方面開展密切合作。長沙簡牘博物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籤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並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專業實習基地」授牌。
  • 366件簡牘訪古瀟湘 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
    在中國出土的30餘萬枚簡牘之中,湖南地區就有近20萬枚。這些分布在瀟湘各地的簡牘,為人們記載了2000多年前的真實湖南。據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介紹,這是首個全面系統地展現20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湖南地區簡牘文物考古發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成果的文物大展。
  • 一枚枚簡牘,一段段湖湘史
    」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式展出,展覽以湖南簡牘的重大考古發現為線索,全面介紹了各個時代的簡牘以及相關文物的出土情況,展示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物資源。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 任波 通訊員 管震)昨日,國內首個全面並系統展現湖南簡牘文化史的展覽——「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以下簡稱「長沙簡博」)開幕。所有人均可憑身份證免費進入白沙路旁的長沙簡博,瀏覽這部由湖南人編寫的歷史。此次展覽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長沙市文物局主辦,長沙簡牘博物館承辦。
  • 《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出版
    由長沙簡牘博物館編著、西泠印社出版社精心編校、北京雅昌藝術有限公司製作印刷的《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研究》一書,近日正式出版發行。本書從長沙簡牘博物館館藏數萬枚走馬樓孫吳簡牘中,精選164種,其中不少珍稀簡牘是在正式考古報告發表之前,第一次公開披露。
  • 長沙簡牘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紅網長沙1月13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秦芳 通訊員 管震)近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對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定級評估進行了公示,長沙簡牘博物館作為湖南省唯一代表名列其中。   長沙簡牘博物館是全球唯一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陳列展示為一體的現代化專題博物館,主要藏品為1996年長沙走馬樓J22號古井中發現的10萬餘枚三國孫吳紀年簡牘,1997年在五一廣場西北角發掘的數百枚東漢早期簡牘,2003年長沙走馬樓J8井出土的2000餘枚西漢早期簡牘,1993年發掘的西漢長沙王后「漁陽」墓籤牌、封檢和其他文物3500餘件以及少量近年來徵集入藏的歷代文物和現代書畫藝術品
  • 甘肅簡牘博物館主體封頂 近四萬枚珍貴簡牘將有「新家」
    甘肅是簡牘大省,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簡牘以來,甘肅百餘年間已有30多批次8萬多枚歷代簡牘出土。甘肅簡牘既是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 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在長沙展出
    新華社長沙11月16日電(記者明星)秦二世「朕奉遺詔」的簡牘、記載秦代官員工作考勤的簡牘、國內罕見的兩枚漢代人形木牘……16日,「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一大批珍貴簡牘「驚豔」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