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整理出來的部分簡牘,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當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合作整理籤約儀式在長沙舉行。 本報記者 郭立亮攝
據湖南在線-湖南日報5月24日報導 (記者 左丹 陳薇)今天上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單位,在長沙聯合籤署了合作整理研究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簡牘的相關協議,標誌著近萬枚長沙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2010年6月22日,長沙市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施工時,於地表下6米處發現一口埋藏有大量簡牘的漢代古井。經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古井進行科學發掘考證,確認所藏簡牘為東漢中期長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檔案文書。據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介紹,這批簡牘數量很多,推測總數近萬枚,且保存質地好,目前已經清洗的部分簡牘形制規整、文字清晰、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其珍貴。
據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簡牘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的主要書寫材料,是當時人們所使用的書籍或文書檔案的實物,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極其重要。不過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簡牘從時代上來看主要屬於戰國、秦、西漢和三國時期,東漢時期的簡牘以往還很少發現,此次在長沙出土的這批東漢簡牘,填補了考古工作中罕見東漢簡牘材料的歷史環節,對於研究東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李學勤表示,該批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至少需要10年時間。 來源:湖南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