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的古井。(資料圖) |
五一廣場簡牘擬「整體揭取」
長沙是中國出土簡牘最集中的城市,而長沙的簡牘又集中出土於五一廣場附近的古井之中。於6月22日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工地發現的萬枚東漢簡牘,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此外,明日起,本報將聯合長沙簡牘博物館獨家推出「千年檔案」系列報導,邀請有關專家一起解讀走馬樓三國吳簡,為你揭開古長沙的神秘面紗。首篇將講述三國時期長沙的耕牛制度。 本報記者徐海瑞 長沙報導
長沙市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工地再現漢代古井,井內埋藏的簡牘數量將超過萬枚。古井在6月22日被發現後,立刻引起各級文物部門重視。在近日召開的簡牘考古發掘工作方案專家論證會上,專家們一致同意採取「整體揭取」的方式發掘簡牘。目前,正式發掘方案已上報國家文物局。
簡牘字體雋美勝三國吳簡
此次發現的古井位於長沙市五一路與走馬樓巷交界處東南角,距當年吳簡出土點僅百米之遙。已暴露的簡牘層距地表約6米,橫截面長1.4米,厚0.4米,估計埋藏有簡牘萬餘枚。
據市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初步清理的54枚簡牘中有木牘和籤牌兩種。其中,木牘長22-23釐米,寬3釐米;籤牌長13釐米,寬5.3釐米。其紀年有「永元十年」(公元98年)、「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及「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等,專家據此確認該批簡牘為東漢和帝時期(公元89年-105年)和安帝時期(公元106年-125年)長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檔案文書。
目前,這54枚簡牘已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保管,正在進行脫色、脫水處理。根據目前觀察到的情況,「這批簡牘上的文字十分清晰,且字體的雋美要勝過此前出土的三國吳簡。」
簡牘將以「整體揭取」方式取出
據介紹,東漢簡牘被發現後,長沙市文物考古部門當即採取了臨時保護措施:一是停止了該地段的地下施工,並由專人守護;二是在管道出口處樹立警示牌、設立警戒標誌;三是對暴露的簡牘實施了現場遮蓋保溼處理,對散落的簡牘進行了提取保護。
6月24日,省文物局組織市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及考古專家,就此古井的考古發掘及簡牘的保護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6月25日,省文物局又組織召開了簡牘考古發掘工作方案專家論證會,論證並肯定了簡牘的考古發掘方案。
昨天,一位參加論證會的專家告訴記者,針對簡牘的發掘,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應採取「整體揭取」的方式,即在古井旁筆直向下打出探方,採取特殊工具從下而上將簡牘整體挖出地面後運往室內清理。「目前,簡牘處於飽水狀態,質地非常軟,如果就地揭取,難度相當大,稍不留意就會被破壞。整體揭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簡牘被破壞的可能。」專家稱,目前該方案具體內容已完成,並已上報國家文物局待批。
簡牘或被官府遺棄於井內
按常理,井內陰暗潮溼,不適合存放簡牘,但這批簡牘為何偏被放於井內呢?對此,市簡牘博物館原館長宋少華推測,這些簡牘應是被當時官府遺棄在井內的。
宋少華認為,古人之所以將簡牘置於井中,可能有兩種原因。其一,當時的官府將簡牘作為過期檔案而遺棄。「當時沒有紙張,加之存放有限,只能將過期的檔案丟掉。」宋少華說,唐代就有類似制度,「不重要的文獻,三年之後予以減除。由此推測,三國時期也極有可能存在這樣的制度。」另外,還有可能是當時發生戰亂或政權更迭等重大事件,當權者忙亂之中將文書檔案遺棄。有關這一點,簡牘被發現時的擺放順序似乎能夠證明。「因為簡牘都是亂七八糟地堆著的,而且年代較晚的放在下面,說明這些簡牘是被人為一次性堆積在古井內的。」
(責任編輯: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