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五一廣場發現萬枚東漢簡牘 擬「整體揭取」

2020-12-11 搜狐網
6月22日,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的古井。(資料圖)

  五一廣場簡牘擬「整體揭取」

  長沙是中國出土簡牘最集中的城市,而長沙的簡牘又集中出土於五一廣場附近的古井之中。於6月22日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工地發現的萬枚東漢簡牘,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此外,明日起,本報將聯合長沙簡牘博物館獨家推出「千年檔案」系列報導,邀請有關專家一起解讀走馬樓三國吳簡,為你揭開古長沙的神秘面紗。首篇將講述三國時期長沙的耕牛制度。 本報記者徐海瑞 長沙報導

  長沙市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工地再現漢代古井,井內埋藏的簡牘數量將超過萬枚。古井在6月22日被發現後,立刻引起各級文物部門重視。在近日召開的簡牘考古發掘工作方案專家論證會上,專家們一致同意採取「整體揭取」的方式發掘簡牘。目前,正式發掘方案已上報國家文物局。

  簡牘字體雋美勝三國吳簡

  此次發現的古井位於長沙市五一路與走馬樓巷交界處東南角,距當年吳簡出土點僅百米之遙。已暴露的簡牘層距地表約6米,橫截面長1.4米,厚0.4米,估計埋藏有簡牘萬餘枚。

  據市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初步清理的54枚簡牘中有木牘和籤牌兩種。其中,木牘長22-23釐米,寬3釐米;籤牌長13釐米,寬5.3釐米。其紀年有「永元十年」(公元98年)、「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及「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等,專家據此確認該批簡牘為東漢和帝時期(公元89年-105年)和安帝時期(公元106年-125年)長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檔案文書。

  目前,這54枚簡牘已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保管,正在進行脫色、脫水處理。根據目前觀察到的情況,「這批簡牘上的文字十分清晰,且字體的雋美要勝過此前出土的三國吳簡。」

  簡牘將以「整體揭取」方式取出

  據介紹,東漢簡牘被發現後,長沙市文物考古部門當即採取了臨時保護措施:一是停止了該地段的地下施工,並由專人守護;二是在管道出口處樹立警示牌、設立警戒標誌;三是對暴露的簡牘實施了現場遮蓋保溼處理,對散落的簡牘進行了提取保護。

  6月24日,省文物局組織市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及考古專家,就此古井的考古發掘及簡牘的保護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6月25日,省文物局又組織召開了簡牘考古發掘工作方案專家論證會,論證並肯定了簡牘的考古發掘方案。

  昨天,一位參加論證會的專家告訴記者,針對簡牘的發掘,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應採取「整體揭取」的方式,即在古井旁筆直向下打出探方,採取特殊工具從下而上將簡牘整體挖出地面後運往室內清理。「目前,簡牘處於飽水狀態,質地非常軟,如果就地揭取,難度相當大,稍不留意就會被破壞。整體揭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簡牘被破壞的可能。」專家稱,目前該方案具體內容已完成,並已上報國家文物局待批。

  簡牘或被官府遺棄於井內

  按常理,井內陰暗潮溼,不適合存放簡牘,但這批簡牘為何偏被放於井內呢?對此,市簡牘博物館原館長宋少華推測,這些簡牘應是被當時官府遺棄在井內的。

  宋少華認為,古人之所以將簡牘置於井中,可能有兩種原因。其一,當時的官府將簡牘作為過期檔案而遺棄。「當時沒有紙張,加之存放有限,只能將過期的檔案丟掉。」宋少華說,唐代就有類似制度,「不重要的文獻,三年之後予以減除。由此推測,三國時期也極有可能存在這樣的制度。」另外,還有可能是當時發生戰亂或政權更迭等重大事件,當權者忙亂之中將文書檔案遺棄。有關這一點,簡牘被發現時的擺放順序似乎能夠證明。「因為簡牘都是亂七八糟地堆著的,而且年代較晚的放在下面,說明這些簡牘是被人為一次性堆積在古井內的。」

(責任編輯:renyue)

相關焦點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現「警察局」文書(組圖)
    圖/新華社  經過近一個月的清理髮掘,長沙市五一廣場出土簡牘的古井,終於揭開面紗。  8月5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首次發現古井井口,「直徑達4米,填土為灰黑色,包含有較多文物,規模較大。」專家判斷,古井用途可能屬井窖。
  • 長沙發現近萬枚東漢簡牘 為官方檔案文書(圖)
    前天凌晨3時50分,長沙市政有限責任公司12項目部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進行地下管道改造施工時,於地表下6米處發現一口埋藏有近萬枚簡牘的漢代古井。經長沙市文物管理所及芙蓉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實地勘查,確認該古井為東漢前期官方簡牘檔案埋藏地。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 全國知名專家齊聚長沙研討簡牘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9日訊(記者 任波 通訊員 黃樸華)昨日,《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布暨座談會在長沙舉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主任侯旭東、副主任劉國忠,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等全國著名簡牘學者齊聚長沙,就公布的長沙簡牘材料展開了深入熱烈討論。
  • 長沙近萬枚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啟動
    5月24日,整理出來的部分簡牘,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當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合作整理籤約儀式在長沙舉行。本報記者 郭立亮攝    據湖南在線-湖南日報5月24日報導  (記者 左丹 陳薇)今天上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單位,在長沙聯合籤署了合作整理研究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簡牘的相關協議,標誌著近萬枚長沙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 攜手清華 長沙近萬枚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啟動/圖
    5月24日,整理出來的部分簡牘,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當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合作整理籤約儀式在長沙舉行。本報記者 郭立亮攝湖南日報5月24日訊 (記者 左丹 陳薇)今天上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單位,在長沙聯合籤署了合作整理研究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簡牘的相關協議,標誌著近萬枚長沙東漢簡牘整理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 反映底層百姓和低層官吏狀態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行反映底層百姓和低層官吏狀態華聲在線12月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黃樸華 王玲)昨天,《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該書按照考古挖掘順序,首次公布了800枚簡牘的紅外圖版、彩色圖版和釋文。這標誌著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整理成果。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指的是2010年6月22日凌晨4時,在長沙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東南側的一口井窖底部出土的一批東漢中期偏晚的簡牘。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出版
    11日,記者了解到,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等四家單位合作整理的《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已出版發行。    全書分為《整理編》和《研究編》。
  • 長沙五一廣場地段發現大量古井遺蹟(圖)
    長沙古井。本報記者 龍軍攝  (記者龍軍)曾經因為發現大量古井並出土數以萬計西漢、三國簡牘而聞名於世的長沙市五一廣場地段,近日又發現大量古井。目前,文物部門已著手考古發掘工作。  3月中旬以來,長沙市五一廣場中央商務區東牌樓地塊一個基建項目工地不斷發現古井。據了解,東牌樓工地東到蔡鍔路,西到黃興路,南到解放路,北到東牌樓街,總佔地面積147畝,淨用地面積115畝。
  • 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完成清洗 釋文工作正在進行
    星辰在線8月26日訊(長沙晚報記者 尹瑋 通訊員 蔣成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清洗工作,共清洗了編號簡牘6859枚,無字竹木殘片數以萬計。
  • 在長沙五一廣場廟街簡牘博物館,品傳統文化之美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王敏 雙節已至,張燈結彩,位於長沙核心商業區五一廣場的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正是熱鬧時。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感悟歷史長沙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據資料考證,兩千多年來,古長沙的城址一直在今天的五一廣場及其周圍區域。
  • 長沙簡牘博物館:千年風華留汗青
    長沙簡牘博物館一層序廳 本文圖片均為長沙簡牘博物館提供西漢「漁陽」王后墓「陛下所以贈物」木楬嘉禾吏民「田家莂」大木簡1996年,湖南省長沙市五一廣場走馬樓街一口古井中出土10萬餘枚三國孫吳紀年簡牘,數量超過全國已出土簡牘總和,引起海內外關注。
  • 到五一廣場廟街簡牘博物館,在「網紅」城市品傳統之美
    紅網時刻 通訊員敏希 長沙報導雙節已至,張燈結彩,位於長沙核心商業區五一廣場的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正是熱鬧時。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一座近200平方米的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在發掘簡牘文物的舊址上拔地而起,前來參觀的市民、遊客絡繹不絕。
  • 簡牘的一百種聲音|五一廣場平和堂地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爸爸:很早很早以前,人們會在木片或竹片上寫字,竹片可以製作成竹簡,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女孩:我明白啦!!在哪裡才能看到簡牘呢?爸爸:在咱們古城長沙簡牘博物館內,就可以看到許多簡牘,這批簡牘大約有10餘萬枚。女孩:這麼多呀!它們是怎麼被發現的呢?爸爸:那可要從五一廣場平和堂大廈說起了。
  • 東漢簡牘所見亭長及基層社會治安
    東漢簡牘所見亭長及基層社會治安 2019年03月01日 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戴衛紅 字號 內容摘要:該批簡牘主要為東漢和帝(88—105年在位)
  • 徐暢:往復長沙——「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觀展記
    但與西北地區簡牘發現情況相比,湖南簡牘的大規模發現大部分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而尤其以1996年近14萬枚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發掘為契機,湖湘地區簡牘的出土開始呈現加速度,且大量湧現於古代遺址的井窖之中,成為新時期我國簡牘發現的一種突出類型。李均明先生曾風趣地將這種趨勢稱之為「井噴」。
  • 故宮博物院「湘約」長沙簡牘博物館設簡牘研究中心!
    鄭欣淼院長介紹,20世紀50年代,長沙窯窯址發現不久,故宮的陶瓷大家陳萬裡、馮先銘等就應邀赴長沙考察,最早認識和肯定長沙窯的重要價值。20世紀70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帛畫,當時這些帛書、帛畫已成「泥磚」,是原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親自從長沙押送到故宮,由故宮的能工巧匠張耀選、楊文彬、孫承枝等揭裱修復,才得以保全。
  • 秦漢三國長沙區域史的探索——王子今《長沙簡牘研究》深讀
    導語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沙市中心五一廣場走馬樓街的一口古井中搶救發掘約14萬枚有東漢、三國孫吳紀年的簡牘,田餘慶先生將其命名為走馬樓三國吳簡;在此之後,此片區域又先後有走馬樓西漢簡,九如齋、東牌樓、五一廣場、尚德街等多批東漢簡牘被發現。
  • 讓簡牘活起來,廟街人心中的文化夢
    位於五一廣場核心區西北角的廟街門店拿出約兩百平米的金空間,斥資修建了東漢簡牘博物館,力圖再現20世紀末21世紀初期五一廣場周邊數次漢代簡牘文物發掘盛況,以期為遊客展現漢代悠久文化的宏大氣象。
  • 今年「十一」,去廟街領略東漢簡牘文化魅力
    三湘都市報記者 張浩 通訊員 王敏「除了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外,還將打造具有廟街文化特色的傳統戲臺文化。」近日,記者從廟街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獲悉,目前正在升級改造的廟街五一門店將在十一期間恢復營業。據了解,改造後的五一門店將成為長沙市核心商業區五一廣場的城市新地標。廟街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後的五一門店將被打造成以文旅為主,文化美食為輔的旅遊打卡勝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長沙五一廣場相繼挖掘出兩漢時期的簡牘,其數量之巨,內容之豐富,世所罕見。
  • 星辰文藝 | 蔣集政:遙想當年走馬樓——參觀長沙簡牘博物館有感
    當年這批簡牘的出土發現震驚了考古界,被評為199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20世紀中國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這些簡牘主要是三國時期吳國所屬長沙地方紀年簡牘,因而被稱為長沙走馬樓吳簡,或稱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或長沙走馬樓簡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