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廣為流傳的作品,發表於1847年。
《簡愛》離我們很遠,因為它和我們隔著150多年的久遠時光。
《簡愛》又離我們很近,因為書中所傳達的價值理念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適用。
劉向曾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把書讀薄,把書讀透,看待世間萬物的眼光自會有所不同。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夏洛蒂的《簡愛》,去字裡行間讀一讀她的人生哲學。
如果要用一種味道來形容人生,我想是苦味。
人活於世間,不可避免地要和許多人產生聯繫,也不可避免地要去經受艱難困苦。
只有在困境面前不屈不撓,不放棄希望的人才有機會迎來轉角處的柳暗花明。
故事裡的簡愛正是如此,她的前半生就像一部苦難史。
簡愛還是個嬰兒的時候,父母就過世了。她在舅媽家裡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受人虐待,遭人白眼。
10歲那年她被送到了條件惡劣的孤兒院,她在那裡忍飢挨餓,因為沒有手套和靴子,寒冬時節手腳都會生滿凍瘡,又疼又癢。
生活不曾善待過簡愛,可她心裡卻有一顆小太陽,她從來沒有放棄過活下去的信念。她想得到人們的認可,想要變得更加優秀。
簡愛在羅沃德努力學習各種學科知識,取得了班級第一的好成績。做了六年學生後,她還憑藉出色的能力擔任了兩年教師。
其實,幸與不幸都只是時間軸上的一個錨點。沉迷於安樂生活,不思進取者,能輕易由幸淪為不幸;面對坎坷艱難,不屈不撓,敢於拼搏者,亦有機會翻開新篇章。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一個心理學現象,稱為「約拿情結」。
約拿情結是指人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所以,有些人一生碌碌無為,不是因為他們技不如人,而是當機會來臨時,他們缺乏自信,不敢嘗試。
其實,人生的高度並不單純取決於你有多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你敢不敢去想去做,你有沒有一個大的格局。
簡愛在羅沃德的教學工作進展得很順利,如果她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她可以把一生都框定在羅沃德的圍牆之內。
但是,簡愛不想過那種單調的生活,世界那麼大,她很想去看一看。她想接觸新的人和事,她想拼一拼闖一闖,想要更好的生活。
所以,她登廣告找工作,成為了一名家庭教師,還意外邂逅了一生摯愛羅切斯特先生。
機遇與挑戰總是並存的,不嘗試自然不會失敗,不會蒙受損失,但同時也抹殺了人生的一萬種可能。很多人止步不前只是缺少一點勇氣,勇敢一點點,生活也許會大有不同。
英國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愛情裡摻雜進了虛榮心,那只能說明你最愛的還是你自己。」
所謂的虛榮心,我想是把愛情與婚姻作為謀生的手段,或者是提高個人身份地位的一種方式。
簡言之,你愛上的不是那個人本身,而是他的錢財、名利與地位等等。如果那個人變得落魄不堪,愛情也就隨之消散了。
或許,世俗之中這樣的婚姻組合隨處可見,所以我們才要去文學世界裡尋求純粹的愛情吧,就像羅切斯特和簡愛一樣。
他們是被彼此的內在所吸引,心靈相通,靈魂契合,兩個人相處起來非常愉快。
羅切斯特不會因為簡愛身無分文而輕視她,簡愛也不會因為羅切斯特變瞎變殘而厭棄他。
無論富有還是貧困,無論健康還是殘疾,簡愛都會守護在羅切斯特身邊,做他的妻子、他的管家、他的拐杖,用餘生相伴。
所以說,愛到深處不是從對方身上索取什麼,而是心甘情願地默默付出。
正如王小波所說,「一輩子很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希望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在茫茫人海中尋得萬裡挑一的有趣靈魂,覓得真心相對的靈魂伴侶。
對我來說,《簡愛》不只是一本小說。當我身處困境,對未來迷茫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個堅強獨立、自尊自愛的孤女簡愛。
如果你也想成為簡愛那樣的女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不如走進夏洛蒂的精神世界,讀一讀這本《簡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看一看:
(圖片源於網絡,若侵犯您的權益,請與我聯繫。原創文章,歡迎轉評贊,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