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以其獨特的文化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漢字以其如畫的美姿和豐富的內涵為世人稱道。歷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中國漢字在漢朝就基本定型,卻在1956年經過幾個月的「專家論證」被徹底改頭換面。
對於不了解正體字(繁體字)的人來說,簡體字似乎也看得過去,表情達意似乎也問題不大。可是,如果你真正深入去了解了正體字後,再來看簡體字,恐怕就會油然而生不忍卒讀之感!甚至不得不為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作一悲嘆!
一、殺氣騰騰,充滿暴戾。
簡體字「義」,在正體中寫為「義」,從羊從我。從羊,因為其與善美同意;從我,意思是正義、威儀須出自自己本身。對中國字稍有了解的人,一見到「義」,心中自會肅然起敬。而看到「義」,不知做何感想。一把大叉,就如兩把鋒利的尖刀,上面一點,不知是頭,是心,還是什麼?如此血腥,難道就是正義!
再看「買」、「賣」二字,在正體中寫作「買」、「賣」,一看就知道買賣是要拿錢(貝)去交換的。而簡體字中,這兩個字可厲害了。買,頭上一把刀;賣,頭上十把刀!這哪是做買賣,分明就是明火執仗殺人越貨!難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動輒「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錢」之風仍然大行其道。
「劉」,本寫作 「劉」,有兵器之意。簡體字倒好,左邊一個文化的「文」,右邊一把刀。意思就是我們的文明旁邊隨時都有一把刀候著,稍不如意,就可能被革了。原來那場所謂的關於文化的*命,「專家們」1956年就知道了。
「購」,本寫作「購」,《說文解字》解釋為「以財有所求也。」買東西嘛,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老少無欺,公平合理。可是你看這個簡體字「購」,一邊為寶貝的「貝」,一邊是「勾」字,仿佛購物不是去做買賣的,互利互惠,而僅僅是去勾別人的錢的。真不知道是教人購物還是教人行騙。
還有如「選」,本來寫作「選」。走之底上面是一「巽」字,有謙讓恭順之意。選舉、選擇都是文明的方式嘛,不必訴諸武力吧。可是我們卻把恭順之「巽」換成了先來後到的「先」字,意思是哪個先來就選哪個,像皇帝選嫡長子一樣?看來新時代的專家們還是沒有擺脫專制時代的思想啊!
二、強行合併,混淆含義。
有不少漢字,本身就具有自己獨特的含義,可在簡化過程中,為了圖省事,把幾個完全不同的字強行合併成一個字,致使清晰明白的意思變得混淆模糊,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髒,既可作骯髒講,也可作人的五臟六腑講。如果不知道是簡化的惡果,還以為我們的祖先如此的昏聵,怎麼會把骯髒與心臟混為一談!難道人心都是骯髒的,或者骯髒的都是人心?要知道,古人可是把心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啊。「哀莫大於心死」,心死了那可是真正的悲哀啊!那心「髒」了呢,那不是同樣悲哀嗎?看看正體字就會明白,原來,「骯髒」是如此寫,「心臟」卻是這般寫。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字強行合併,真不知是腦殘了還是心「髒」了!
再看「發」,單看這個字,不知道是發財呢,或者是頭髮。因為它本是兩個字合併的,一為「發」,有發財之意;一為「髮」,乃鬚髮之意。合併的結果就是頭腦裡可能全是發財的想法,或者發的財都如頭髮一樣成為三千煩惱絲。
醜在正體字中也有兩個,一為天幹地支中的一個時辰丑時,一位醜陋之「醜」。這個醜陋的醜字,乃酉和鬼組成。酉與酒有關,顧名思義,酒鬼就是醜的。你看多好的古人啊,幾千年前就告訴大家要少喝酒,否則,你成為酒鬼,就會是醜陋一族。酗酒的人看到這個字不說是立馬戒酒,恐怕也是要汗顏的吧。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於國人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也應該是有幫助的吧。長此以往,警察手裡拿個酒精測試儀恐怕也沒什麼用處了——因為司機都自覺了啊。可倒好,這個簡體字「醜」把人家醜時莫名其妙地拉過來羞辱一頓,十二個時辰,憑什麼丑時就很醜啊!難道凌晨1-3點不是很重要的睡眠時間,難道屬牛的就很醜?
後,本意是君主、帝王之意思。皇天后土,分別是對天空大地的尊稱。到後來,「後」特指皇帝的妻子,也是尊敬高貴的稱呼。可不知怎麼又和「後面、落後」混為一談,而「後面、落後」的「後」本應該寫作「後」的呀。
面,本是人的臉。大家知道,中國人好面子,對於臉的愛護那可是無以復加的。可是別得意,麵團,麵粉,麵包,不過如此!後者本是「麵」字,有麥子的呀。現在倒好,把兩個面混在一起,面子沒有了,因為可以任意揉搓;麵粉質量也打折扣了,因為可以不要麥子嘛。至於「拉麵」,更是搞不懂是在美容還是在做一種麵食。
最搞笑的是「餘」字,在古文中,餘乃我的意思。現在簡體字把剩餘的「餘」字和表示自己的「餘」混為一談,言外之意,「我」就是多餘的!所以看來早就該實行計劃生育了。可是,這樣合併還有個問題,有時分不清到底是表示我呢,還是表示多餘。比如「餘年無多」,就弄不明白是自己的年歲不多了還是別人剩餘的年歲不多了。所以,作為權威字典的《新華字典》第11版第606頁單獨標註出來,曰:「餘」簡化為「餘」,用「餘」意義可能混淆時,用「餘」。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看到「鬥」字,就令人想到劉文彩的收租院。因為據說是大鬥進,小鬥出,所以才發家致富。劉文彩真是聰明,還在舊社會就知道用「鬥」來作為武器與窮困百姓爭鬥,不過他恐怕沒想到新社會也會用「鬥」來鬥爭他,還會給他挖掘出「水牢」這樣的刑場,更不會想到,鬥(鬥)過去鬥(鬥)過來,幾十年後,它們竟然成了一個字「鬥」。
「聖」,上面之「又」,有持舉之意,這個字的本意是敬拜土地。而「聖」字,從耳從口,意思是善於傾聽接受別人意見,並且能夠傳達出正確的道理的人方能為聖。看似簡單,要做到殊為不易。尤其是能傾聽不同意見,也即是「耳順」。偉大如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也認為自己六十歲才能做到「耳順」,何況其它人呢。所以,正體字「聖」的本意就是先知先覺,能洞察真相的人。與敬拜土地的「聖」本來毫不相干,卻被後者取代了。這樣合併後,聖人就成了崇拜土地的人了。難怪我們的土地財政如此受到地方政府的追捧,那可是真金白銀啊!而且,除了享受大大的實惠外,還享受到無上的榮譽——聖人嘛。這也可以理解另外一個漢字「怪」了。心中有聖人本是好事,心中有這樣的聖人那自然就是「怪哉」了。
「勝」字,本意是長在豬肉裡的息肉,可是簡化方案卻把它與勝利的「勝」合二為一,這樣之後,息肉「勝利」了,好肉又何在呢?注水豬肉暢行無阻是否與之有關呢?
每個人工作的地方都希望條件優越。「工厰」自然不例外。你看,上面是一廣闊的廣,下面是一敞亮的敞。看到這個字,似乎能感受到窗明几淨,寬敞舒適的工作場所。這裡沒有陰暗逼仄的角落,人際關係簡單明了,大家都開誠布公,友好和諧。簡體字借用了一個表示「懸崖上的巖石」的字「廠」來代替,莫非預示著工廠的岌岌可危?
在正體字裡,有「幹戈」,「乾溼」,「 幹事」。各有分工,互不相擾。可是,為了少認幾個字,把它們統統合併為「幹」。字倒是少了幾個,歧義也就免不了了。時下,一些名人富豪喜歡收乾女兒,本來,在正體字裡,「乾女兒」就是「乾女兒」,不會讓人想入非非。可是,簡體字你看,「乾女兒」,這個「幹」字可是有多重含義的!何況還有一個簡體字「奸」等著你的呢,那可是一個人人都不願沾惹上的字啊。這樣一來,本來純潔的「父女情」,就只能變得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了!
三、隨意拼湊,不知所云。
為了減少筆畫,一些字隨心所欲,任意拼湊。
比如「導」,本為「導」,意思是牽引,並且必須按照法度牽引,因此上面為道義之道。簡化後,上面是巳時的巳字,也即地支的第六位,屬蛇。其意就令人費解了。難道是要把人引入巳時,或者引入蛇道?
葉,本寫作「葉」,又是草,又是木,一看就知道跟草木有關的。而「葉」是什麼意思,十個口?十張嘴?是害蟲還是怪物?
積極上進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追求,所以表示進步的「進」有漸入佳境之意。可是你看看這個「進」是個什麼意思?一個走,一個井。走入井裡就是上進、進步?那不是陷阱嗎?這與臭名昭著的「中國傳銷」何異!
基礎打牢,事情才能做好。所以基礎本來應該是這個字「礎,意思是墊在房屋柱子下的石頭,現在倒好,石頭「出」去了,這個房屋的穩固性也就值得探究了。
晝的本字應為「晝」,上面部分是手持毛筆形狀,意為日出時記錄下新的一天。在歷學發明以前,古人在每天天亮時作記錄,以計算度過的時日。所以「晝」之意思就是「明也,日之出入,與夜為界——《說文解字》」。簡體字把上面部分改為「尺」,似乎白天的時間就是一尺長,那夜晚也就太長了吧。莫非現在我們還要吟誦「長夜漫漫何時旦」?
有人說,你看人家美國,那是美麗的國度;英國,那是英雄的國度;德國,那是有道德的國度……。不看別的,單看人家的國名,那就是很提勁的(當然,那是中國人翻譯過來的結果)。其實,中華又何嘗不是一個美麗的名字。你看那個「華」字,看起來就是一朵花的形狀,它本身也有「花」的意思。簡體字把它分成兩個字,一個變化的「化」,一個十次的「十」。不知意思是要變化十次,分化十次,還是要用化學藥品十次。總之,莫名其妙,把一個好好的「中華」摧殘成了不知何方怪物。
靈,在古時是指「跳舞降神的巫」,所以寫作「靈」,有雨有巫,神秘莫測。簡體字「靈」,一把火在下面熊熊燃燒。看起來就想是在自焚,或者靈魂正在經受煉獄的鍛鍊。
四、去根掏心,捨本逐末。
為了追求簡單,把一些必不可少的部首棄如敝履,使整個字的意思不知所云。
如「愛」字,本身應該寫作「愛」。《康熙字典》解釋為:「仁之發也。又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隱也。」可見,愛是要發自內心的。不是真心的愛,那不能稱之為愛。可是,簡體字卻不管不顧,把最重要的心掏去,徒留一具愛的軀殼。同樣的如安寧的「寧」,喜慶的「慶」,答應的「應」等等,在正體字裡都是有「心」的,可是,簡體字好像故意與心過不去,把它們統統去掉。這也難怪當今物慾橫流,急需愛心、真心、誠心。
田畝之「畝」,本作「畝」,意思是田壟,田地。從字面就能看出,這是要長久保留的東西,可以說是農民的命根子。可是,我們的土地政策變化多端,一會兒分給農民,一會兒又收歸國有,或者集體所有。你看,旁邊那個長久的「久」字不是不在了嗎?
親人之間要經常探望問候才對,所以正體字裡的親應該寫作「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道:「親,至也。」並且還進一步解釋道:「到其地曰至,情意懇到曰至。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謂之親。」可見,作為親人,那不是隨便就可以敷衍的,它肩負著聖神的責任和義務。反觀我們的現實,上有空巢老人,下有留守兒童,他們的親人安在哉?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可見中國人對於廉恥之重視。孔子曰:知恥近乎勇。一個人有羞恥心,那就接近於勇敢了。所以在正體字中,恥字有心,應為「恥」。聽到批評意見,內心感到恥辱。而簡體字似乎可以理解為,聽到就聽到,聽過就算了,因為它只關耳朵的事嘛。這樣的「恥」,沒有也罷!
「國」乃神聖稱謂,本身寫法為「國」,外面由方框組成,乃疆域之意;裡面為「或」,《說文解字》解釋為:「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也就是說,要用武器捍衛自己的領土。這不禁讓我們想到抗日戰爭時期,那振奮人心的口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簡化的時候,開始把「或」換成「王」,其意不言而喻。這裡只有大王的地位,沒有草民什麼事情。民國的時候有人把方框裡面的「或」換成「民」,恐怕也是受西風東漸的影響,想那「民主」能早日實現。現在裡面的字換成了「玉」,按理說也是好的,在中國,「玉」是代表尊貴高潔的品質。想那北京奧運會金牌,別人的金牌就是金牌,我們發的金牌裡面還鑲嵌了美玉,恐怕也是為了表達中國人高貴的情誼。不過,把「國」的內部掏空,換成「玉」,就如把人的好牙齒敲掉,換上滿口的金牙,看起來是富貴逼人,其實又有多大意思呢?況且副作用還很明顯,似乎有珍寶就有國家,或者把珍寶藏起來就是國家的治國之道!如果天下人都這樣想就麻煩了,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炒高了珠寶的價格,降低了人民的價值啊!
五、胡砍亂削,美感盡失
看看我們古人造的「農」字,上面一個「曲」字,下面是一個「辰」字。清晨時分,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大地從沉睡中漸漸甦醒,迎著陽光,植物開始舒展身體,人們也準備開始一天的耕種勞作了,整個世界沉浸在美妙的樂曲聲中……那可真是一幅田園牧歌似的圖景。簡體字的「農」字,不知道是個什麼東西。下面好像是半截衣服,上面的禿寶蓋又被刺穿了。就好像是人家房屋裡吊著一些巾巾絆絆的東西,非衣非裙,恐怕就是一些破爛罷——可憐可憐!
看到「車」字,我們自然就會感到堂堂正正四平八穩。而看到簡體字「車」,感受到的卻是左搖右擺,仿佛失控的車輛。美感喪失不說,這樣的車誰敢開呀!
晨曦初露,陽光穿過樹木的枝葉斜射下來,五彩的光線組成一幅美麗的動人的畫卷。這就是正體字「東」的含義。簡體字「東」既喪失了表意的功能,又缺乏美感,還容易與「車」混為一談。
作為龍的傳人,「龍」一直是我們的圖騰。正體字是個象形字,看到它仿佛就能感受到其上天入地,騰雲駕霧的非凡氣勢。而簡化後,卻與不知是一個什麼東西。既像「蚩尤」,又像「犬」身上插了一把刀。
再看「飛」字,就如看到一直鳥自由而愜意地在天空飛翔。而「飛」字,讓人感覺到的仿佛就是一隻失重的風箏,踉踉蹌蹌,欲飛還墜。
「頭」是人身上最重要的器官,其字的本義是「首」。這是一個非常莊重的字,卻被簡化成了「頭」,在「大」字上面加了兩點。這可讓人費解。難道一個人有兩顆頭顱,所以不怕死?關鍵還在於,在「大」的右邊加一點,就是「犬」,在「大」的左邊加兩點,就成了「頭」。弄得不好就「狗」、「頭」不分了。且不論其字形的醜陋了。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有人針對簡體字的弊端,寫了一段有意思的話,摘錄如下:
「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綜上所述,簡體字徹底改變了漢字的連續性,其隨意砍削,東拼西湊的做法使漢字表意功能大減,表音功能混亂。不難理解,當初制定簡化字的人對漢字本身就懷著極大的敵意,認為漢字阻礙了文明的發展,不如拼音文字的簡單明了。所以簡化漢字不是根本目的,其終極目標就是要消滅真正的漢字,讓中國漢字也走向西方文字的拼音化道路!有這樣的指導思想,他們對漢字自然不會存一份敬畏之心,有的恐怕只是厭惡和唾棄,簡化字對於他們來講僅僅是一個過渡。因此,一方面,各行各業都在大幹快上,突進之風到處滋長蔓延;另一方面,也不忘記折騰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標誌和載體——中國漢字。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正式公布,並在全國推行;1964年《簡化字總表》出版發行;1977年公布了第二套漢字簡化方案,這次更加荒唐,漢字完全變形。流風所至,漢字成了可以信手塗畫的符號,各地紛紛自行其道,隨意書寫,弄得中國漢字幾成天書。1986年國務院下令取消了該方案,不過遺毒匪淺,現在很多地方仍有這樣的文字不時出現。
可以說,正體字與簡體字相比,一個莊嚴,一個輕佻;一個厚重,一個膚淺;一個篤實,一個浮躁;一個源遠流長,一個憑空臆造;一個雍容華貴,一個粗淺鄙陋;一個溫柔敦厚,一個兇神惡煞;一個承載了數千年的文明精華,一個刻錄了幾十年的虛妄荒誕……
事實證明,漢字的拼音化是死路一條。可是,在拼音化道路上的一個副產品——簡體字卻被繼承了下來,而且還在大力推廣……可以預見,再過若干年後,我們的學生除了要學習英語以外,恐怕還要學另一門外語:漢語!
因此,簡化運動實際上是對漢字的一場浩劫,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嚴重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