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相對論對時空的解釋,時空必須是彎曲的

2020-12-17 第六維度

基於我之前四篇文章對廣義相對論概要,本文談彎曲時空的故事。

牛頓和愛因斯坦關於引力的爭論歸結為關於慣性參照系的相互矛盾的概念。牛頓說地球表面的一個框架是慣性的,相對於這個框架,一個自由下落的蘋果會加速下降,因為它是由引力拉動的。但是愛因斯坦說是蘋果的框架在深空中表現得像一個框架。所以蘋果的框架是慣性的,地球框架實際上在向上加速。你只會得到一個向下的重力的錯誤印象,同樣的原因是火車車廂向前加速,會給你一個錯誤的印象,那就是有一個向後的力。那麼誰是對的?

在重力錯覺事件,似乎認為愛因斯坦的立場在內部是不一致的。如果慣性系定義了非加速度的標準,那兩個慣性系又怎麼可能是慣性系呢?本文終於要展示彎曲的時空如何使愛因斯坦的世界模型和牛頓的一樣自我一致。第一步是用幾何時空的術語表達這兩個觀點,因為這是用可靠的客觀方法比較它們的唯一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事物在空間中移動時,人類體驗世界並動態地談論世界。但是即使在一個沒有重力的世界裡,我們已經知道時鐘、標尺和我們的眼睛都會誤導我們。因此為了確保我們談論的是真實的事物,而不僅僅是我們透視圖中的人工製品,我們必須將動態語句轉換成四維時空中靜態幾何對象的無時態語句。

先從從牛頓開始。他說時空是平的。試想一下在慣性觀測者的平面時空圖上,其他慣性觀測者的世界線是直線的,表示空間速度恆定。這符合牛頓的觀點,即相對於其他慣性觀測者,慣性觀測者不應該加速。牛頓引力只是我們引入的一個附加力,和其他力一樣,它會導致一些世界線彎曲,即空間加速。然後是愛因斯坦的立場。這實際上是更微妙的,如果這裡引用之前的例子,球面上的二維螞蟻做一個類比,會更容易解釋。赤道上的一小塊區域看起來像一個平面。在這個區域裡,兩個大圓看起來都是直的。但是假設螞蟻相信他生活在一個實際的平面上,並決定在一個很大的球體上繪製一個x y網格,其x軸沿著赤道,y軸沿著經度線。

相對於這個網格,二等圓看起來是彎曲的,所以螞蟻得出結論,它不是測地線。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螞蟻的錯誤,因為它的網格扭曲了。你不能把一個大的矩形網格放在一個球體上而不把它聚在一起。另一種方法是球體可以容納小塊的局部歐幾裡得網格,但不能容納全局網格。所以螞蟻可以用它的軸作為一個斑塊內的尺子和量角器,而不是斑塊之間的尺子和量角器。愛因斯坦的立場是牛頓犯了和螞蟻同樣的錯誤。慣性系,也就是說軸加上時鐘,是螞蟻的xy網格的時空等價物。如果時空是彎曲的,那麼這些幀只在很小的時空補丁上有效。所以,當一個在深空的觀察者說蘋果正在加速下落時,他就像螞蟻一樣,把自己的框架推到了可靠性的極限。換句話說,時空中不存在全局慣性系。

它們的世界線將是測地線,它們的軸和時鐘可以作為局部慣性框架,前提是我們認為它們在每個連續的時空補丁中被重置。像這樣的圖片並不是為了在文字上有視覺上的意義。相反,它們被設計來打破你對眼睛的過度依賴,這樣你的大腦就可以更自由地接受現實中沒有的東西。記住,沒有人能真正看到或描繪時空。現在一個跟隨蘋果的世界線變成了測地線。它上面沒有力,所以沒有必要發明重力。但是兩個蘋果放在一個墜落的盒子裡怎麼樣,就像在「重力是幻覺嗎?」文章中的那樣。當盒子掉下來的時候,它們會越來越近。根據牛頓的說法,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蘋果是徑向下落的,而不是向下下落的。但是根據愛因斯坦的說法,這是因為蘋果在最初的平行測地線上,因為時空是彎曲的,而且確實可以像在球體上那樣交叉。

相比之下地球表面一點的世界線不是測地線。它有一個淨作用力,而且它確實在加速。這是否意味著地球表面必須呈放射狀膨脹?為了比較地球遙遠的部分,你需要一個跨越時空的單幀。但這個框架不能是慣性的。因此任何基於此得出的結論都必須持保留態度。所以愛因斯坦的無重力彎曲時空聽起來是自始至終的。但同樣牛頓的平面時空圖也是如此,它把重力作為一個衝擊力注入。所以再一次,他們中的哪一個是對的?答案是誰更贊同實驗。還有一個多世紀的實驗值得參考。現在我們還沒有完全完善廣義相對論,但是有一個實驗事實,我可以用它來告訴你,時空必須是彎曲的,這是基於我們在這一系列的事件中所看到的。

這是一個很酷的論點,最初由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席爾德在50多年前提出,它是這樣的。從建築物的一樓發射雷射脈衝到屋頂的光子探測器。現在等五秒鐘,然後再做一次。在平面時空圖上,這些光子的世界線應該是平行和一致的。如果不假設重力是如何影響光的,即使重力減慢了光子的速度,並使它們的世界線彎曲,因為兩個光子都會受到相同的影響。如果時空是平的,那麼地面和屋頂上的時鐘應該以同樣的速度運行。它們都是靜止的。因此光子世界線兩端的垂直線也應該是平行和一致的。但是如果你真的做了這個實驗,你會發現光子在屋頂上的距離略大於5秒。剩餘時間不到一秒鐘,但任何差異都意味著時鐘以不同的速率運行。在這種情況下,平行四邊形的對邊不一致。如果時空是平的,這在幾何學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引力時間膨脹的存在,無論其程度如何,都要求時空是彎曲的。這意味著牛頓的遊戲結束了。

事實上,在我們完全可以分別討論空間和時間的範圍內,牛頓將歸因於重力對地球的日常影響大部分是由於時間的彎曲。地球周圍的三維空間幾乎完全是歐幾裡得的。

你所看到的地球使網格變形的圖片,就像保齡球使橡膠板變形一樣,甚至我們有時在這張圖片上使用的圖片,都只顯示了空間曲率,所以它們有些誤導。一個框架由軸和時鐘組成。在地球周圍,時空曲率在時鐘中表現得比在尺子中更為明顯。因此,儘管很難想像,但在覆蓋太大時空補丁的參照系中,是彎曲的時間使得衛星自由下落的軌道在空間上呈圓形。那麼,為什麼時空首先是彎曲的呢?不幸的是,這裡的數學越來越重,很難找到好的類比。但這是流程圖級別的答案。這意味著一系列事件,而不僅僅是地點。它在測地學中的曲率是由這些事件中存在的能量通過一套叫做愛因斯坦方程的規則來決定的。

例如,假設你把太陽的能量分布,放到愛因斯坦方程中,轉動一個曲柄。出來的是太陽時空附近的測地線圖。現在,當你把這些測地線轉換成三維空間和時間術語時,你會發現行星軌道,或者空間直線,徑向向內的軌道,沿著這些軌道你會看到空間速度的增加,或者幾乎任何你認為是重力的東西。真是太神奇了。如果沒有萬有引力,萬有引力也不是一個力,那我們為什麼要一直用這個詞呢?物理學家還是人。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特殊的能力來可視化或直接體驗四維時空。所以我們經常用牛頓引力的術語來思考,因為它比較容易,而且產生的誤差通常很小。

我們只是提醒自己,這只是一根拐杖,我們必須謹慎使用。但是即使人們指的是相對論或弦理論之類的東西,說重力這個詞也比說四維時空的曲率要容易得多。

相關焦點

  • 相對論描述的時空理論——解釋了時空的真正含義
    他所發展的時空——今天仍然被稱為閔可夫斯基空間——描述了狹義相對論的全部內容,也為我們所做的絕大多數量子場論計算提供了背景。量子場論的計算通常是在平坦空間中進行的,但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範圍更廣,甚至包括了彎曲空間。如果沒有萬有引力這樣的東西,閔可夫斯基時空就會滿足我們的一切需求。
  • 簡單說明引力的時空彎曲解釋和量子化
    二十世紀初期愛因斯坦橫空出世,憑藉一己之力在1905年發表五篇意義重大的論文,其中之一就是狹義相對論,其二是光電效應(後來獲得諾獎)。經過十年磨一劍在1916年把引力加入進來提出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後來的時間就是忙著和量子力學哥本哈根派「吵架」,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
  • 極簡科普:廣義相對論第一講,空間是如何彎曲的
    這種視覺上的差別,就是空間彎曲的最直觀的體現。我們所說的時空的彎曲是指物理上的彎曲。這種彎曲,是可以精確測量的。如果讀者有一把直尺,可以用它去測量平面上線段的長度。但是,如果要測量的線段,位於一個球面上的話,這個直尺肯定沒辦法測量長度。如果要測量球面上兩點的距離,那要用一個彎曲的弧度和球面的弧度一致的尺子去測量。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要了解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兩個理論大概說了什麼?狹義相對論我們先從狹義相對論說起,其實狹義相對論解決了一個物理學的重大矛盾。在愛因斯坦之前,最成功的兩個理論分別是牛頓提出的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提出麥克斯韋方程。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開始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空間可能使用黎曼時空(或者叫類黎曼時空,愛因斯坦的原文中使用了Semi-Riemannnian的字眼)更加合適!於是廣義相對論的徵程從純數學的黎曼時空開始出發。為了更好的描述時空的彎曲特性,基於克里斯多福符號和黎曼度規張量,愛因斯坦又引入了大家所熟悉的愛因斯坦張量(Ricci張量的組合函數),用來描述時空的彎曲特性
  • 廣義相對論學說:時空統一體由幾個維度組成?
    時空統一體會讓你聯想到源自電影星際迷航的星球大戰和宇宙飛船中的光劍嗎?如果這樣的話,那是正常的。像「時空統一體」這樣的詞聽起來確實不像人話。實際上,它遠非科幻小說。這其實是可以幫助解釋我們存在基礎的理論科學結構。時空統一體這個想法源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想像豐富的成果。
  • 量子力學能解釋時空的存在或不存在嗎?
    科學家一直在攻克,時間、空間與引力(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存在不兼容,所以量子要想搞定時空就要搞定引力,即量子引力,然而大部分都停留在數學和假設當中。量子引力已經制定,以解決所有物理學的一個最大的問題:需要團結兩大理論成果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前者提供了一個從空間和時間上理解世界的框架,它涵蓋了遠距離的行為。廣義相對論引入了一個概念,即時間是相對的,並且重力本身由於彎曲的時空而存在。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個更全面的理論,它將引力視為彎曲時空坐標系的幾何現象,也包括非慣性(即加速)參照系。關於這個問題的第二篇文章出現在1911年-1912年間,愛因斯坦正在積極地構思廣義相對論,這個廣義相對論可以解釋狹義相對論,也可以解釋引力是一種幾何現象。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組稱為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微分方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把宇宙描繪成一個由三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組成的幾何系統。
  • 量子引力理論:物理界的聖杯,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的結合者
    最重要的是,廣義相對論不需要預設時空的存在,因而是一種背景獨立理論。量子引力理論是一種解釋範圍更廣泛的背景獨立理論,可以用來解釋物質的量子特性和普朗克尺度(最小的空間單元為10^-33cm,最小的時間單元是10^-43s,該尺度內量子效應顯著)下時空的量子特性。
  •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到底有多矛盾,我們有沒有可能將二者統一?
    牛頓首次解釋了地球之所以能夠圍繞太陽運動就是因為太陽擁有強大的引力。此後,在此基礎上,近代物理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然而,牛頓的理論並不完善,他雖然說明了引力的作用,但是卻無法解釋引力從何而來,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的科學家很多年,直到一位可以稱之為天才的科學家出現了,這個偉大的科學家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
  • 相對論物理學與康德時空觀念的差異
    康德認為這些形式無他,而就是空間和時間——一切經驗對象要能夠提供給我們,必須要在時間上延續並且佔據一定的空間體積。這些就是康德時空觀念的一些要點。其物理依據是牛頓物理學,數學基礎是歐式幾何,而在相對論物理學出現後,康德的時空觀就有一些明顯的問題了。
  • 相對論沒有用?告訴你,相對論的應用就在我們身邊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起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是,相對論到底講了些什麼,恐怕有的朋友就不清楚了。首先來幾個名詞解釋,看不懂沒關係,後面有通俗的說法。狹義相對論:關於不存在引力的時空的理論廣義相對論:關於存在引力的時空的理論,如地球附近的時空固有時:某一物體自身經歷的時間,稱為其固有時。該物體隨身攜帶的鐘所計的時間等於就固有時。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不是絕對的,對於每個物體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區分不同物體的固有時。通俗來說,相對論描述的是時空和引力。
  • 反重力引擎,分為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型,原理完全不一樣!
    重力或者引力是一個經典力學時代的概念,廣義相對論定義重力並不是用力這個方式來形容,而是空間彎曲!萬有引力無法解釋。廣義相對論時代的時空彎曲概念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以質量彎曲時空的的方式解釋了引力,並且以水星在太陽彎曲時空中運動的方式完美地解決了水星進動的問題,緊接著1919年愛丁頓驗證了日食時光線確實會在太陽的「引力」中彎曲!
  • 100年前的這次日食,首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只有3個人懂廣義相對論」事情還要從愛因斯坦寫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那時說起。1915年,愛因斯坦寫出了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這個方程裡用到了當時很高深的數學——黎曼幾何。其實在1916年,德國有一個叫史瓦西的天文學家也看懂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且解出了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的靜態球對稱解,這個解可以精確描述太陽附近的引力場。光線本來是沿著直線傳播的,但是,在彎曲時空中,光線也會偏折——類似於光線在水面附近的折射,遠方的星光在路過太陽的時候會被太陽的引力場所彎曲,而這是可以做實驗檢驗的。
  • 宇宙黑洞內部的時空扭曲
    以太陽目前的大小和質量,你必須以每秒618公裡的速度從它的邊緣脫離太陽。以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傳播的光很容易做到這一點。但如果你向這個物體達到足夠多的質量,它的逃逸速度會越來越快。一旦它的速度超過30萬公裡/秒,它表面發出的光就會彎曲回到物體本身。你會創造出我們現在所知的黑洞。黑洞的質量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在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取代了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這一觀點獲得了新的生認可。
  • 宇宙膨脹超過光速,相對論無法解釋,愛因斯坦遇到了什麼困惑
    我們知道,根據狹義相對論,真空中的光速C是任何物體運動的極限值。但是事實上,廣義相對論中,光速也是任何物體運動的極限值。那麼既然如此,廣義相對論中的「廣」字體現在哪裡呢?廣義相對論在推導過程中使用了「等效原理」。
  • 想深刻了解廣義相對論的推導和相關解,請讀這篇文章
    本章內容旨在解釋廣義相對論的思路,所以只要耐心讀完的,肯定能有收穫。本來原標題想寫為《愛因斯坦場方程中沒有光》,可後來改變了主意。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說「愛因斯坦的場方程中沒有光?」其實我要表達的是我們看時間,看宇宙的方式問題。就好比我在問:「假如愛因斯坦是盲人,他還能建立相對論嗎?他還能寫出場方程公式嗎?」
  • 科普:引力場中太陽光線的偏折,牛頓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開始碰撞
    並且,牛頓本人基於牛頓力學也對很多天文現象進行了解釋和預測,比較出名有兩條:太陽光線的偏折、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今天,我們寫一篇科普性質的小短文來討論一下引力場種太陽光線的偏折現象。當然,我們還要繼續折騰一下,如果放到廣義相對論中,這個光線的偏折角度是多少呢?很遺憾,我沒有辦法通過簡單的數學像上面一樣給出簡潔的計算過程,求解愛因斯坦場方程的過程到現在也讓人腦袋漲大。
  • 廣義相對論、時間和第四維度——最簡單的解釋
    但是,最大的突破也許是在1907年,當時愛因斯坦的老師明可夫斯基意識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具有非同尋常的含義:在數學上,時間的行為與空間完全相同。然而,愛因斯坦看到,第四維度可以服務於更高的目的。統一自然法則。他剛剛顯示,時間和空間可以相互旋轉,所以它可以被視為一個單一的實體,稱為時空。
  • 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未來在哪?
    提問: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否需要統一呢?回答: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兩者皆是描述自然的。量子場論只在彎曲的空間背景才能被較好的運用。而經典的引力學說精準的描述了彎曲的空間背景。所以只有當幾何不再僅僅被當做是背景,或相反的,當經典的學說不再精確時,是否需要統一的問題才會出現。在其他的場景下,一種被稱之為半經典引力的理論會有較好的運用:這種理論使用一種稱作量子場期望值的數值作為經典引力的來源,它能繼而推算出這些量子場的彎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