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篇 | 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衝破中世紀黑暗,人文主義覺醒

2020-09-25 紛紛設計樂園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逐漸擺脫中世紀神權的禁錮,通過對古典藝術研究、對自然的觀察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不僅為繪畫作品注入了人性,而且透視法、明暗法、解剖學等科學法則被運用到繪畫創作中,確立了科學的繪畫技法和規範的繪畫體系。

義大利文藝復興無疑是一個星光璀璨的黃金時代,大批才華橫溢、富有探索精神的藝術家湧現,當然最為大眾所熟知的還是被譽為「文藝復興三傑」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西斯廷教堂天頂畫,米開朗基羅,1508-1512年


一、文藝復興開端[Proto-Renaissance],1300–1425

13-14世紀,哥德式藝術已經在法國成為主流藝術形式之時,因為義大利仍然主要受著拜佔庭藝術的響影,哥德式藝術並未產生很大影響。當時義大利藝術家的繪畫內容已經不僅是宗教,開始關注自然題材和現實生活,思考如何繪畫真實的形象,於是他們開始研究古代希臘羅馬繪畫風格,可看出來文藝復興已經在醞釀。

體現出這種藝術新風格的藝術家有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杜喬·迪·博尼塞尼[Duccio di Buoninsegna],以及被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喬託·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他們的作品由於帶有較明顯的中世紀痕跡,因此有人會將他們歸屬於哥德式時期,但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已顯露出文藝復興的開端。


喬託

喬託·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被視為西方「繪畫之父」,他開啟了整個繪畫新世界的大門,對文藝復興繪畫起到關鍵性的影響。他擺脫了拜佔庭藝術中人物與建築的僵化形式,將透視法與自然寫實結合起來,成為了西方繪畫藝術的轉捩點。

《哀悼基督》[Lamentation of Christ],喬託,1305年


《約阿希姆之夢》[Joachim’s Dream],喬託,1305-1308年


二、文藝復興早期[Early Renaissance],1425–1495


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家們從以往拜佔庭藝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為了真實地描繪對象,藝術家除了研究和發展古代藝術的美學原則外,因人文主義思想廣泛傳播,他們更熱衷於追求藝術的科學性,通過研究人體解剖、透視法等探索研究各種新的藝術技法,將科學分析與自然觀察的方法融入了藝術創作中,並初步確立了近代繪畫的科學原則。

此時重要的畫家包括馬薩喬[Masaccio]、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等。


馬薩喬

馬薩喬[Masaccio]繼承了喬託的繪畫傳統並加以發展,他是首位將當時流行的透視法使用到繪畫的畫家,並將科學解剖等方法運用到繪畫創作,力求真實的表現現實世界,作品構圖嚴謹,空間宏大寫實,人物姿態真實。

《納稅銀》[TThe Tribute Money],馬薩喬,1420年


《三位一體》[Trinity],馬薩喬,約1427年


《逐出伊甸園》[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馬薩喬,1426-1427年,左圖遮羞的無花果葉是後人加


烏切洛

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十分痴迷於研究透視法,並在探索直線透視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為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最著名作品是《聖羅馬諾之戰》三聯畫,畫面例準確、透視合理,雖然因過分強調透視準確顯得有點僵硬。

《聖羅馬諾之戰》三聯畫之《尼科洛·達·託倫蒂諾在聖羅馬諾之戰中》, 保羅·烏切洛,約1438–1440年


《聖羅馬諾之戰》三聯畫之《契阿爾達被殺下馬》,保羅·烏切洛,約1435–1455年


《聖羅馬諾之戰》三聯畫之《米凱萊託·阿滕多羅的反攻》,保羅·烏切洛,約1455–1456年


波提切利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處於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走繁榮和成熟的時代,受到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醉心於當時流行的各種哲學理論。他的作品題材多樣,宗教畫、肖像、神話故事,還有教會反對的異教題材,充滿了世俗精神。他吸收了中世紀的裝飾風格,形成了色彩秀美典雅、線條細膩精緻的獨特風格。

《三博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波提切利,1475-1476年


《春》[Primavera],波提切利,1482年


《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波提切利,1482-1486年


三、文藝復興盛期[High Renaissance],1495–1520


義大利文藝復興進入全盛時期,這時藝術走向成熟,藝術巨匠輩出。繪畫題材從宗教內容擴大到現實生活,而且對自然景色也開始加以關。藝術家塑造的形象更加完美,且具有複雜的個性和心理特點,強調畫面視覺效果,探索作品的戲劇性和新的藝術技法。

最受矚目的藝術家有「文藝復興三傑」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拉斐爾[Raphael],還有提香[Titian]、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等。


達文西

萊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是一位博學家,在繪畫、解剖、建築、數學、物理學等多個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手稿、筆記、畫稿等。

在繪畫方面,達文西對構圖、明暗、透視、色彩等方面都有研究,對藝術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特別是借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創造出了「明暗法」,完全拋棄了呆板的輪廓線勾畫形象的方法,而是用明暗烘託方法,讓形象從深暗的背景中浮現出來,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感和空間感。他還研究大氣與色彩關係,發明了「空氣透視法」,藉助空氣對視覺產生的阻隔作用,讓遠景沐浴在淡藍的空氣中,繪畫的透視關係變得更正確更完善。

《抱銀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達文西,1489-1490年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達文西,1494-1498年


《施洗者聖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達文西,1513-1516年


《最後的晚餐》[Mona Lisa],達文西,1502-1506年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與達文西一樣,在建築、雕刻、繪畫、哲學等多方面都有發展。米開朗基羅認為藝術是神聖的個人創造,堅持自己個人創作,賦予藝術力量與激情。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浩瀚雄偉的氣勢,因他非常崇拜男性身體,所以往往以男性肌肉健壯的形象來表現完美、力量、激情和英雄氣魄,即使描繪女性的身體也是具有男性身體的肌肉感。

《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米開朗基羅,1512年,西斯廷教堂天頂畫一部分


《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米開朗基羅,1536-1541年,西斯廷教堂天頂畫一部分


《伯多祿被倒釘十字架》[The Crucifixion of St. Peter],米開朗基羅,1546-1550年


拉斐爾

拉斐爾[Raphael]是義大利盛期文藝術復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的作品是現實美與理想美的高度統一,以和諧、安詳、典雅的特點,與米開朗基羅作品的激情、浩瀚、雄偉形成了強烈對比。他也擅長運用世俗化的描繪方式處理宗教題材,追求人物自然優雅、構圖平衡感。

《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拉斐爾,1509-1510年


《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del Prato],拉斐爾,1506年


《帕那蘇斯山》[The Parnassus],拉斐爾,1509-1511年


提香

提香[Titian]是文藝復興時期在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師,他打破以往繪畫中的種種規定,不再先畫素描再層次上色的技法,而是直接使用色彩來塑造形象,明顯的筆觸使得畫面顯得自然生動、富有質感。他的作品題材雖以神話和宗教內容為主,卻是富有世俗感,充滿人生的歡樂和富足。

《聖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提香,1516-1518年


《巴庫斯和阿里阿德涅》[Bacchus and Ariadne],提香,1522-1523年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enus of Urbino],提香,1538年


四、手法主義[Mannerism],1520–1600


「手法主義」至今在學術界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此時產生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新的、偏離和諧的藝術風格傾向,有人認為是模仿米開朗基羅形成的矯揉造作風格,是藝術的衰落。但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此時的藝術家企圖突破以往大師的風格,開始探新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是藝術向前推進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代表的藝術家有:雅格布·卡魯西[Jacopo Carucci]、丁託列託[Tintoretto]、布龍齊諾[Bronzino]等。


蓬託莫

雅格布·卡魯西[Jacopo Carucci],也稱雅格布·蓬託莫[Jacopo Pontormo],通常或直接稱蓬託莫[Pontormo],與藝術家羅索·菲倫蒂諾[Rosso Fiorentino]為好友,並稱為手法主義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常常是透視模糊不清,人物姿態扭曲,不安感、衝突感充斥著畫面,代表著文藝復興經典、和諧風格的轉變。

《約瑟夫在埃及》[Joseph in Egypt],蓬託莫,1515-1518年


《基督下葬》[The Deposition from the Cross],蓬託莫,1525-1528年


丁託列託

丁託列託[Tintoretto]曾師從提香,十分著迷米開朗基羅風格,並揚言要將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造型結合一起。他的作品常採用獨特少見的角度和構圖,呈現出特異的空間感,畫面氣勢宏大具有強烈的戲劇感。

《蘇珊娜和長者》[Susanna and the Elders],丁託列託,1555-1556年


《繆斯女神》[The Muses],丁託列託,1578年


《最後完成》[Last Supper],丁託列託,1592-1594年

相關焦點

  • 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衝破中世紀黑暗,人文主義覺醒
    建築篇 | 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衝破中世紀黑暗,人文主義覺醒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逐漸擺脫中世紀神權的禁錮,通過對古典藝術研究、對自然的觀察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不僅為繪畫作品注入了人性,而且透視法、明暗法、解剖學等科學法則被運用到繪畫創作中,確立了科學的繪畫技法和規範的繪畫體系
  • 建築篇 | 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衝破中世紀黑暗,人文主義覺醒
    文藝復興運動 [Renaissance],是14世紀到17世紀初在歐洲發生的思想文化運動,起源於14世紀的義大利,15世紀擴展到西歐各地,16世紀達到鼎盛。文藝復興以恢復古典古代文化為名,但絕非簡單的恢復,而是以人文主義思想為基礎的社會生活、思想觀念、文化藝術方方面面的創新發展。
  • 雕塑篇 | 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衝破中世紀黑暗,人文主義覺醒
    義大利率先掀起文藝復興運動,雕塑藝術更是當中的集大成者之一。在中世紀,雕塑常是作為建築物裝飾的組成部分,如教堂的大門、外牆裝飾的浮雕和柱式。文藝復興開始,藝術家開始重新審視人與美的關係,希望能夠擺脫宗教的束縛,創作了一批獨立的雕塑作品,雕塑開始以一種獨立藝術形式存在。
  •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始於人們對人文主義的信仰嗎?
    在公元476年古羅馬滅亡至14世紀初的中世紀,歐洲人在科學和藝術方面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展。也被稱為黑暗時代,這個時代經常被打上戰爭、無知、饑荒和黑死病等流行病的烙印。然而,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種對中世紀的殘酷描述被嚴重誇大了,儘管許多人同意,當時對古希臘和古羅馬哲學和學問的關注相對較少。14世紀,一場名為人文主義的文化運動開始在義大利興起。
  • 重塑基督教義,啟發人們思考,「文藝復興」運動迅速席捲整個歐洲
    文藝復興發起於義大利,逐漸擴展到整個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在義大利地區爆發之後,並沒有僅僅局限於該地區的傳播,相反文藝復興運動憑藉其宣揚的久違了的人文主義思想,使得其能夠在當時的西歐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義大利地區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孕育中心,整個西歐社會,逐漸都開始以全新的姿態,來迎接這場震古爍今的思想解放運動。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因此,義大利地區作為當時地中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為迅速、明顯的區域,成為了日後中世紀西歐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鋒角色。 文藝復興,顧名思義就是要將一種已經興盛過的,具有極大社會影響力的思想文化藝術在新時期得以重新推崇和復甦。
  • 歷史說: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導致宗教改革運動
    地理上與東方最接近的義大利是近水樓臺,北部熱那亞、威尼斯等沿海城市佔儘先機,逐漸成為東西方貿易中心,13—15世紀威尼斯已成國際大都市。從海路輸入的貨物要經由陸路分配,因此內陸交通中樞如佛羅倫斯和米蘭也得以繁榮。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造就了早期資本家,他們在累積財富後轉而重視對文學、繪畫、雕刻、音樂、建築等的投入。
  • 人文主義的源頭——文藝復興
    隨著義大利資產階級的興起,14—15世紀,一些資產家開始高舉人文主義旗幟,開始強調人的作用。下面就讓空空為各位讀者介紹幾位具有表性的人物。薄伽丘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之一,與但丁以及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特拉克並稱為文藝復興前三傑。
  •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一、文藝復興興起的背景公元14世紀中期,北義大利出現復興古典語言的新文化運動,歷史學家稱為「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此運動後來傳播到歐洲各地,一直延續到16世紀。什麼叫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要復興的就是希臘跟羅馬的文化。大約在14世紀中期義大利就出現了復興古典語言的新文化運動,所以歷史學家就把它稱為所謂的文藝復興。而這個運動從14世紀開始,一直陸陸續續傳播到歐洲各地,並延續到16世紀。
  •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
    傳統的觀點更集中於文藝復興的前現代性,並認為文藝復興與中世紀決裂,但是,今年更多的歷史學家更多的聚焦於文藝復興的中世紀中世紀性、認為文藝復興是中世紀的一個延展。文藝復興的知識基礎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來自於羅馬時代的Humanitas和古希臘哲學的重新被發掘—如普羅泰戈拉稱:「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這種人文主義的新思維在藝術、建築、政治、科學、文學中表現出來。
  •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人文主義思想
    「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體系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表現。它的思想核心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它的理論基礎是資產階級「人性論」。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束縛謀取自身政治經濟地位的思想武器。
  • 人文主義思潮的形成和什麼是人文主義
    我們大家都知道歐洲在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勢力強大,對人的控制是非常強的。在中世紀逐漸走向末路的過程中,人文主義思潮形成了,自然科學精神也衝破了重重阻礙逐漸強大。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段時間的歷史。從14世紀開始,在義大利興起了一場發掘、研究和傳播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場運動的發生在義大利自身的文化傳統中有著深刻的淵源。在中世紀的西歐國家中,義大利與古典文化的聯繫最為密切,因而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古代人文主義傳統。與阿拉伯人的廣泛接觸,也使義大利人更多地接觸到了阿拉伯人保存下來的古典文化。
  • 十五和十六世紀的歐洲,從人文主義發展至文藝復興運動的過程!
    在十五和十六世紀,學者、藝術家、建築師、音樂家和作家等塑造人文主義文化的人都逐漸感到,社會在進入一個新時代,它是在先前那個黑暗時代之後的新生,它是「復興」。如果就這個時代的思想究竟「新」到什麼程度和當時的物質文明水平來看,認為它是全新的,未免有誇張的成分。
  • 【代表人物】布克哈特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他在那開設了繪畫史、藝術史等一系列講座,時間跨度從古希臘到1870年的歐洲危機。從1846-1853年間,布克哈特曾四次去訪問義大利,通過對義大利建築和繪畫的研究,他進入了義大利文藝復興領域,1860年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成為研究文藝復興的經典著作之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 Renaissance:文藝與人文再生之光——淺談文藝復興及人文主義背景
    文藝復興的定義在西方學界一直存在兩種認知分歧,即文藝復興是一個歷史時代,或文藝復興就是一場文學和科學運動。文藝復興的魅力正是在於:「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恩格斯)。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它開啟文學藝術和科學運動,打破了中世紀神學教會對人的思想禁錮和殘酷統治。而眾所周知,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如此璀璨耀眼的再生時代,為何起始於義大利呢?
  • 藝術欣賞:淺談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作品中的人文主義,你了解過嗎?
    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社會經歷了一場偉大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偉大的運動是以「文藝復興」為代號、「人文主義」為旗幟、「文學藝術」為先導而展開的。這一時期的藝術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與發展,大量的繪畫創作都以「人」為中心,重視人權,肯定現實人生及世俗生活。
  • 文藝復興中的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
    在中國的很多學者和一般讀者中,對與之有關的重大問題,普遍存在三個相互關聯的誤解:一是認為,代表人文精神的西方古代文明即希臘羅馬文明,遭到了代表宗教精神的基督教的毀滅或壓制;二是認為,基督教佔統治地位的中世紀,因此也就是文明湮滅或曰「野蠻」、 「落後」的「黑暗時代」;三是認為,從文藝復興開始的人文主義運動,因此也就是要返回古代文明並反對基督教的一種思想運動
  • 文藝復興運動:中世紀時期寶貴的思想光芒
    文藝復興運動:中世紀時期寶貴的思想光芒14世紀在天主教會長期進行黑暗統治下的歐洲,思想文化處於停滯狀態,很多人甚至已經失去了獨自思考的能力,宗教神學處處壓抑著原本嚮往自由的人性。當時正處於政治分裂狀態下的義大利,由於思想上的相對自由,人們開始尋找世界上的其他神明。而義大利著名的詩人但丁,更是寫下了一首名為《神曲》的長詩,詩中猛烈抨擊了天主教會的卑劣行為,強調了人的自由,這首偉大的長詩仿佛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中的人指引方向。而文藝復興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 文藝復興那點事兒,一次把人當人看的歷史運動,從此科學戰勝宗教
    因此我花費大量時間創作這篇文章,不是增加文字、而是刪減一些東西,過濾掉那些非主幹的旁枝末節,然後梳理出一條清晰好記的歷史脈絡。用以跨過這個中世紀與近代史之間的轉折點,且不背離我的寫作風格。之前我寫的城市的誕生、大學的誕生兩篇文章,都為了解文藝復興做了很好的鋪墊。
  • 高中歷史教案:第12課: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採教案
    人文主義思潮的歷史作用就在於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促使人的覺醒,使人們把重點從來世轉移到現世,意味著它對中世紀過去的批判;它提倡民主與科學,喚醒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從而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確立開闢了道路,意味著它對近現代未來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