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巜重上井岡山》

2020-08-19 南京朱一平

重解毛澤東詞《重上井岡山》

對毛澤東詞《重上井岡山》,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這也沒辦法。可是有人硬要從雞蛋裡挑骨頭,那就不是讀文學作品,而是在胡攪蠻纏了。比如有人說「「五洋捉鱉」是不通的事,鱉生在淡水五洋是鹹水沒有鱉,這是強造的一句空話」這不僅是無理,而且無知。詩詞中的物,打比方而已,常非現實中之物,這是常識。

其實中國古代人認為大海中是有鱉的,讀過《莊子》的人都知道,莊子寫過一篇《井蛙與海鱉》的寓言,收在小學或中學課本中,現將該文摘錄如下:

井蛙和海鱉(莊子)

坎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吾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則接腋,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盤踞。坎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

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裡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於是坎井之蛙聞之,適適然自失也。

註:本文選自《莊子·秋水》

照某些人「鹹水中無鱉」之說,老師如何對學生解釋這篇課文呢?這語文老師可就難當了。

如果不是腦子進水,誰會提「鹹水中是否有鱉」的問題呢?現實中沒有龍鳳,月中也沒有嫦娥玉免,這詩詞就不能寫了?

「可下五洋捉鱉」,此鱉為何不能是「東海之鱉」?要捉這樣的巨鱉,當非等閒之輩吧?作者未必是特意用莊子的典故,但其中涵義,正常人都是可以理解的吧?

讓我們重讀一下該詞吧: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大家知道,毛主席對文學藝術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體現在《反對黨八股》,《改造我們的學習》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些著作中。他主張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主張革命的浪漫主義和革命的現實主義相結合,主張普及和提高相結合,主張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主張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而他本人,正是自己理論的實踐者。這和那些說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的政客形成鮮明的對照。他在自己的詩詞創作中力求把古典詩詞的形式、通俗易的語言和現代的、革命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並且取得了前無古人的光輝成就。他的詩詞語言已經化為中國人民的常用詞語,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表現能力。

這首詞也同樣體現了作者實踐自己文藝理論的風格,用詞十分通俗,明白如話,但又清雅流暢,含意深遠,充滿哲理和詩意,讓人讀後回味無窮。

這首詞沒有什麼難懂的地方,全篇是說故地重遊,感嘆舊貌換新顏之餘,舒發了要大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

本詞開頭是「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結尾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一頭一尾遙相乎應,可謂雄心壯志躍然紙上。這正是這首詞耐人尋味之處。

「久有凌雲志」,是說懷志已久矣。難道說這個久藏於心的「志」,僅僅是想「重上井岡山」來看一看,玩一玩,懷一懷舊嗎? 作者不是什麼文人雅士,他不可能有這樣的雅興。

時在1965年,毛澤東此時早已功成名就,譽滿天下了,何況一生艱險備嘗,已步入人生的晚年,在職務上也已退居二線,本應養老安渡晚年了,他還有什麼雄心壯志沒有實現,還要抖擻精神去「登攀」?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一種目的未達到不甘心不服氣的情緒,但是也包含著力不從心、心有餘而力不足和人生苦短的傷感。而毛澤東在這首詞裡,不僅豪邁地回顧了「談笑凱歌還」的勝利經歷,而且分明要打算再「登攀」一回,去實現「久有」的「凌雲志」,絲毫看不出「老之將至」的影子。

毛澤東去世前曾過說過,他「一生幹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已經完成了,這久懷於心的「凌雲志」,也許就是他要幹的第二件事吧?

毛澤東對他要幹的第二件事,顯然是思慮權衡已久,他多次說過「大不了重上井岡山」的話,此時大約決心已下。詞中也用了「重上」二字,為何不是「又上」、「重來」「再訪」之類?他要做的這第二件事前無古人,其中艱險,尤如「重上井岡山」。作者故地重遊時,想到過去的徵戰歲月,展望未來充滿兇險的搏戰,雖然知道結果很可能是「摔得粉碎」,但他沒有半點膽寒,而是豪氣沖天,一舉寫下了這首激昂奮發、一往無前、充滿勝利信心的詩詞,準備義無返顧地投入一場前所未有大搏鬥。

把這首詞和不久後暴發文革聯繫起來,方能更加深入理解作者的心情和詞中「久有凌雲志」的深刻涵義。文革的暴發,毛澤東就如重上了井岡山,再次向舊世界發起了衝擊,進行殊死的搏鬥,直到生命的終結。

毛澤東走了,但是他留下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豪語。三十年過去,步毛澤東後塵的登攀者,似乎仍然不在少數,而且還有增加之勢吧?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相關焦點

  • 精細賞讀毛澤東詩詞之四—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今天,「古津新歌」繼續為大家分享學習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的體會。一、詩詞正文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1965年5月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2】井岡山:位於江西湖南兩省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在江西寧崗、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縣四縣交界的眾山叢中,周圍500多裡,主峰海拔1774.9米。【3】重上井岡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岡山視察。22日,先後到黃洋界和茨坪。
  • 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曾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為千百萬人所詠誦。這是毛澤東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時寫下的不朽名篇。
  •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毛澤東
    重上井岡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岡山遊覽視察。先後到黃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間,了解井岡山地區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和群眾。黃洋界: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個是八面山、雙馬石、朱沙衝、桐木嶺。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從一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到這次重來,已經過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卻覺得只是彈一下指、揮一下手的短時間。
  •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傳遞給人正能量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作者:毛澤東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是我聽到過的第一首詞
    他以憶往昔、抒豪情的海闊心胸、浩然情愫,結合自己重上井岡山所見所感,填寫了兩首詞:《念奴嬌井岡山》和《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其中《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最早發表在《詩刊》1967年1月號。1976年元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誦讀的形式發表詞二首。一首是《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另一首是《念奴嬌·鳥兒問答》。
  • 今天學習《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毛澤東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首詞是偉人在1965年所填。他以70歲高齡到井岡山遊覽視察,了解井岡山地區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和群眾。這是在1927年組織秋收起義闊別後,時隔38年首次回到井岡山。井岡山是偉人實施「農村包圍城市」偉大革命的起點,也是新中國興起之地。
  • 50年前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紀實
    50年前,毛澤東重上井岡山鮮為人知的一些細節,展示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雲水胸襟以及關愛老區人民的情懷。   一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建國後毛澤東早就想重上井岡山,但因日理萬機,一直無法成行。1965年5月22日至29日,他終於圓了此夢,分外高興。
  • 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1965年5月)
    久有凌雲志,                     重上井岡山。                     千裡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二度井岡山騎行記
    主要景區(點)有:黃洋界、茨坪革命舊址群、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大井毛澤東同志舊居、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茅坪八角樓、會師紀念館、龍潭、主峰、水口、杜鵑山(筆架山)等。去井岡山旅遊很方便的,坐火車可以直達井岡山火車站,或者在吉安站下車換乘大巴,而且井岡山市還有機場,自駕遊走高速公路,國道也很方便。
  • 【毛澤東詩詞賞讀】《西江月·井岡山》
    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導敵軍宵遁。附:陳毅同志跋 《西江月·井岡山》錄毛主席所作《井岡山》詞,調寄西江月。此詞作於1928年夏。當時我軍主力赴湘南。敵軍企圖襲取井岡山。毛主席親率一個營將敵擊退。此詞表現出我軍以少勝眾不可震撼的英雄氣概。是役,井岡山根據地賴以保全,有扭轉戰局的作用。讀此詞令人增長志氣,可視敵軍如草芥。我認為新中國人民應有此氣概,而且已經有此氣概。
  • 獻禮祖國•小小領讀者 |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獻禮祖國•小小領讀者 |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2019-10-08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毛主席最霸氣的一首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欣賞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是毛在《詩刊》1967年1月號。 作者採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以登井岡山為題材,在憶舊頌新中將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實踐精神相結合,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熔於一爐,慷慨激昂,表達了作者要繼續革命的英雄氣概。
  • 紅色八月驕陽似火再讀《西江月.井岡山》重上井岡山笑看風雲變幻
    《西江月.井岡山》毛澤東(1928 秋)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羊界上炮聲隆,報導敵軍宵遁。這首詞通過對黃洋界保衛戰的描寫,滿懷激情地謳歌了井岡山的將士們堅守根據地英勇鬥爭的精神,表達了詩人從容不迫,以不變應萬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天才般的戰略戰術和超人膽識和魄力。如今,世界風雲變幻,中國成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也許我們因為身在其中一直隨著潮流往前跑,感受不到我們腳下的飛奔的速度。
  • 揭秘毛澤東重上井岡山二首詞作 折射特殊情感
    毛澤東書寫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記者 孫學寶攝建國後毛澤東早就想重上井岡山,但因日理萬機,一直無法成行。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澤東實現了「千裡來尋故地」的心願,高興極了。井岡山真不愧是南天奇嶽,從黃洋界南北,他看到一片廣袤山巒,古木參天,蔥蔥鬱鬱。
  • 《中國詩詞大會》康震評《重上井岡山》,偉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讀毛主席的詩詞後,我們也振奮了起來,好像也無所不能了似的。有如此感受,叫我們如何不愛主席的詩詞啊?毛主席詩詞,之所以有如今的氣勢,感覺還是與毛主席他老人家一路經歷有關。他從「孩兒立志出鄉關」開始,到「糞土當年萬戶侯」,再到「看萬山紅遍」,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艱難困苦,甚至流血犧牲。
  • 大草創作:《重上井岡山》——傳承書法文化 書寫精彩人生
    自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來已有38年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注釋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重上井岡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岡山遊覽視察。先後到黃洋界和茨坪。
  • 【我的國·我的家】《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經典詩歌朗誦
    【我的國·我的家】《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經典詩歌朗誦 2020-09-30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巜周易》簡稱巜易》
    巜周易》簡稱巜易》它是用最簡單的符號,象徵性來說明最複雜的宇宙,大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變化規律的著作,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根。它歷經三古,人更三聖才得以形成和完備,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周公著巜爻辭》。巜周易》的哲理思想,發自遠古,映照今天,又不斷地啟迪著未來,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我們會發現人類智慧的思想,都離不開巜易》的理論。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 千裡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革命後代重上井岡山 (3)
    千裡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革命後代重上井岡山   重溫紅色英雄史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