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到中年很多人才覺得魯迅牛?陳丹青:我後悔年輕時妄談魯迅

2020-09-12 美詩美文的世界

一襲長衫,很有個性的小鬍子,眼神裡永遠透著堅毅,這是很多人印象裡的魯迅先生。但是對這同一個形象,不同的人群對他的理解卻相差很大。

在同行眼裡,魯迅是一個讓他們「又愛又恨」的人,但卻又打心底裡敬佩。文壇被魯迅懟過的人太多了,徐志摩、胡適、郭沫若、梁實秋,哪一個沒被他說過?而且每一次「互懟」基本都是魯迅勝出。但到最後,不管是郭沫若還是胡適,在魯迅先生逝世後,都給了他極高的評價。郭沫若先生和他鬥了半輩子,最後對他的評價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

而在普通人眼裡,則似乎因為年齡的不同,對他會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記得當年我們上學時,其實並不喜歡魯迅,雖然也並不討厭,但因為他的文章要背誦的太多,所以難免產生逆反心理。那時候做閱讀理解,總覺得這位老先生每句話都一定有深刻的涵義,一定是意有所指的,所以同學們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

可是頗有意思的是,畢業多年後,人到中年了,很多人才發現魯迅是真的很牛。作為一個文科生,筆者參加同學聚會時和一些同樣從事文字工作的同學聊了聊。當問到「這些年對你們影響最大的作家是誰」時,幾個同學的回答都是:「魯迅!」異口同聲地說出這個名字後,大家相視一笑,大家都想起了當年我們上學時,沒少抱怨他老人家寫的東西。

為什麼人到中年後,很多人才覺得魯迅牛?為什麼很多上學時並不喜歡魯迅的人,畢業多年後都覺得他挺牛?或許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陳丹青先生的話裡找到答案。

陳丹青,知名大畫家,近些年喜歡評論一些文人和文藝作品,經常語出驚人,所以也得了個「文藝評論家」的美稱。早在2007年,以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還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他曾大談魯迅先生。後來他還出了一本名叫《笑談大先生》的書,在這本書裡陳丹青寫了自己對魯迅的很多看法,全部都是正面地評價魯迅。講到了魯迅的長相,講到了魯迅平時愛吃什麼,書賣得還挺好,算是全方位的還原了一個生活中的魯迅形象。

可是過了好些年,陳丹青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被問及魯迅,他卻表示:我後悔年輕時曾妄議魯迅!

陳丹青並不是說自己以前說得不對,而是以他當時的閱歷,還不足以理解魯迅的深刻思想。那本書,以及他之前的評論都是流於表面的,這讓他覺得很慚愧。他表示,到了這個歲數,他才能真正明白魯迅牛在哪裡。

陳丹青的話,其實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曾經不懂,人到中年後經歷得多了,才發現當年魯迅說的那些金句是多麼入木三分。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1.小時候不把他當人看,長大後他就做不了人。

這句話出自魯迅的《隨感錄廿五》,很多人都不信這是魯迅說的話,以為這是哪個網友說熊孩子的話。但事實上,早在多年前魯迅就說出了這個道理。

2.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對任何事都有質疑的心態,他們覺得這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魯迅這話說得很明白,你總是質疑卻不去下定論,這種人顯然是有缺點的。

3.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這一條是魯迅的一個遺言,告訴後人不要和這種假仁義,假寬容的人為伍。其實這種人在生活中有很多,魯迅的這一總結是很到位的。

4.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這句話也是魯迅的金句。當年先生棄醫從文,他試圖用文字喚醒大家,後來他意識到只有躬行,一切都有意義。

5.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生活中有很多追求完美的人,魯迅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說清楚了這種人存在的問題。事事追求完美,那行動的決心就沒有了。

6.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是魯迅最有名的句子之一,這句話給了很多人滿滿的能量。每一次遇到困難時,這句話都能指引我們。

以上這些話,每一句都是出自魯迅。為什麼我們會和陳丹青一樣,人到中年才真正地理解魯迅,因為這些話只有在經歷過人生的種種磨難,看了世間形形色色的人,成功過也失敗過後,我們才會真正懂得其中的真意。這時候,它們不再是停留在閱讀理解題上的文字,而是真正走進了我們心裡。

有些人的文字只能紅一陣子,但有些人的卻放在任何時候都適用,魯迅顯然屬於後者。敏銳的觀察力,深邃的思想,犀利而又到位的表達方式,這是魯迅的文字有魅力的根源。大家有這種感受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為何人到中年很多人才覺得魯迅牛?陳丹青:我後悔年輕時妄談魯迅
    那時候做閱讀理解,總覺得這位老先生每句話都一定有深刻的涵義,一定是意有所指的,所以同學們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可是頗有意思的是,畢業多年後,人到中年了,很多人才發現魯迅是真的很牛。作為一個文科生,筆者參加同學聚會時和一些同樣從事文字工作的同學聊了聊。當問到「這些年對你們影響最大的作家是誰」時,幾個同學的回答都是:「魯迅!」
  • 陳丹青當年為魯迅寫的文章那麼火,為何沒過幾年他就承認自己無知
    此書收錄了陳丹青的7次演講內容,都是關於魯迅的。有人說他炒作,也有人說他說了實話,但不管怎麼說這書的銷量不錯,他也因此賺了一筆。本來這事到此就了結了,但沒過幾年,他就在接受採訪時公開承認自己當年不知天高地厚地談魯迅是無知,並因此覺得羞愧。這是為何?
  • 梁文道:陳丹青笑談魯迅先生
    至於魯迅,我們應該怎麼重新去看他,重新認識他甚至欣賞他的作品,我想特別跟大家介紹陳丹青怎麼講魯迅,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覺得陳丹青看魯迅有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他看出了一些,也許是非常專業的專家學者不會那麼留意的東西。
  • 陳丹青笑談:魯迅並不勇敢壯烈
    鳳凰衛視12月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其實我最近一直想找一些機會,好好談一下魯迅的,因為最近跟他有關的日子跟事兒都挺多的,至於魯迅,我們應該怎麼重新去看他,重新認識他甚至欣賞他的作品,我想特別跟大家介紹陳丹青他怎麼講魯迅,為什麼呢?
  • 魯迅拿美術當正事 陳丹青:他是真正前衛的實踐者
    畫家、作家木心在一篇文章裡講到,魯迅文章裡有黑白兩色,完全是木刻式的。魯迅《女媧補天》裡那道紅光,造人初始的燦爛的意象,太陽、月亮,莽莽蒼穹裡有一種蒼茫和渾厚,也完全是美術帶給他的靈感。魯迅還特別喜歡尼採,覺得中國文明裡面缺少個人,只有天下、君臣,希望在中國文學藝術領域能夠注入個性主義、個人主義的元素。
  • 魯迅小說集《吶喊》《彷徨》最近再版 死忠粉陳丹青為此首次曝光了...
    記者 潘卓盈 前段時間,微博上流行一個帖子「長大後,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那麼深刻」,很多網友紛紛點讚留言,表示深有同感,比如有人說「上學時最討厭的就是魯迅,艱澀難懂,長大後才明白,是課本選文的問題,他的好作品都過於犀利了,即使在今天依然發人深省」;又有人說,「小時候看不懂,等到能看懂了又都成了他筆下的人,真是悲哀」。
  • 被稱「當代魯迅」的韓寒陳丹青爭議很大,網友:更大應該是方方
    批判時力求以形似魯迅而贏得關注。筆者在此不避嫌醜,方舟子、李敖等都曾被人認為是「當代魯迅」,當然了,有了他們的善於「發聲」,當代文藝界的「魯迅」就遍地開花越來越多。 「當代魯迅」價值取向 看來「當代魯迅」的責任就是不顧一切地去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別人不敢批判的現象,這些有敢於做的,就是社會良知的代表。雖然韓寒、陳丹青為這個世界各執一詞時落人話柄,但終了都是為別人發聲,不顧自己的「羽毛」,這樣的人理應被尊重,他們的話更應該被重視,被稱為「當代魯迅」可謂實至名歸。
  • 陳丹青:救救魯迅
    寫在魯迅逝世七十周年文 | 陳丹青這是我第三次談論魯迅先生了。每次都是又恭敬,又有點緊張。昨天特地剃了頭,換雙新皮鞋。我不會當場講演,講到魯迅的話題,尤其鄭重,總要事先寫點稿子才能自以為講得清楚一些。下面我按著稿子念,再作些發揮,請諸位原諒。
  • 陳丹青說魯迅是百年來中國最好玩的人 他好玩在哪?4方面顛覆你
    說起魯迅跟許光平的愛情,那也是很好玩的。兩人是標準的師生戀。許光平第一次聽魯迅講課,就被老師的氣質強烈吸引了,對先生大有好感。於是個性活潑開朗有主見的她便開始給魯迅寫信,開始當然是談學習談人生,後來便漸漸談到愛情了。魯迅這人也沒有架子,有信必回。
  •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人生就是這樣的,年輕無知的時候,不知道悲傷的滋味,不時地呻吟著沒有生病,為賦生詞堅強的悲傷。但到了一定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真正起伏,充滿了人類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知道滋味的悲哀",變得沉默寡言。成熟是什麼?那就是眼淚在眼睛裡轉,但臉總是在微笑。
  • 陳丹青:「救救」面目全非的魯迅
    魯迅的價值是照亮我們,但我們願意被照亮嗎?文/陳丹青「救救」面目全非的魯迅我們可能都會同意,幾十年來,中國歷史遠遠近近的大人物幾乎都被弄得面目全非。而魯迅的被扭曲,是現代中國一樁超級公案。我在他臉上搜尋魯迅,結果讀到所有老知青的心理與生理密碼。令飛的成長與他祖父沒有任何相似之點,卻和我出奇地相似。魯迅決定拯救的孩子們,卻讓他調動平生所有經驗,也弄不清這些孩子玩得是什麼把戲。七十年歷史,是我們與魯迅成為彼此的異類的歷史。
  • 年輕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好讀一讀魯迅,是遺憾的……
    年輕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好讀一讀魯迅,是遺憾的。如果沒有被那種滿含著深情與痛苦的情感感動過,沒有被那種浸滿了憤怒與哀傷的筆觸震驚過,少年的那種種悲天憫人、那種種桀驁不馴、那種種憤世嫉俗又怎麼會找到存放的地方,找到深沉卻又凌厲的共鳴?
  • 魯迅、王蒙、陳丹青,他們勸人不讀書
    作者胖妲己必記本原創文章據說今天是讀書日,所以各色各樣勸人讀書的導師馬上就出現了,好像他們讀過書似的,其實對很多人來說,從他們推薦的書名就知道這些人根本不讀書,這些人也沒時間讀書,因為真正的讀書人從不會勸人讀書。比如,魯迅。
  • 夜讀|在魯迅與木心之間
    十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請陳丹青來魯迅博物館小聚,順便讓他看看魯迅藏畫目錄。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彼此談得很投機。他對於魯迅的藏品頗為熟悉,言及民國的美術與文學,感慨良多,一些見解看得出他的高明。那天第一次得知了木心的名字,陳丹青說起他,有點興奮的樣子,他認為文壇還不知木心這個人,很有點可惜。那一番感嘆,給眾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 聽顧頡剛談魯迅:我從沒排擠過魯迅
    事隔三十餘年,現只能記其大意,我想趁現在還能提筆,應該趕快補記下來,為後世之人研究這重公案增加一份參考資料。1949年以後,「反對魯迅」似成為顧先生歷史上一個「汙點」。我拜訪顧先生時,正是「文革」時期,我當然不會冒失問起這個令他不快的敏感問題。顧先生是主動談及此事的,而且談得很詳細。
  • 那個油膩的中年婦女,憑什麼贏得了魯迅的好感?
    別說年少的魯迅不喜歡,作為讀者的我們讀到這樣一種女性形象恐怕多半也是沒啥好感的。真香總是來得太快,就是這樣一位油膩的中年婦女,卻也很容易讓魯迅心生敬意。阿長興致勃勃地講完一段長毛的故事後,魯迅「覺得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所以「似乎倒並不怕」,阿長不服輸,開始了下面的講述,說長毛連小孩和好看的姑娘也要擄去。當時魯迅就接了一句:「那麼,你是不要緊的。」這句話帶有魯迅「狡猾」的嘲諷和之前對阿長產生的種種怨氣,言外之意是說阿長又沒用又不好看。但同時又可看出當時魯迅對阿長的講的故事是很認真的。
  • 從前讀《藤野先生》不覺魯迅牛,如今看一些留學生,才知入木三分
    是非曲折,公道自然都在大家眼裡、心裡,所以筆者也就不想再多加議論這些人了。但看著一些不識好歹的留學生,筆者倒是想起了90多年前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妙文《藤野先生》。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上學時讀它時並不覺得魯迅寫得有多牛,如今讀來才覺得入木三分,先生果然說得對。
  • 陳丹青:不是魯迅被扭曲,是我們被扭曲
    今天是魯迅先生逝世79周年紀念日。這幾代中國人,有很多繞不過的坎,魯迅先生即為其一。早先幾十年被無限神化,這些年卻又遭遇到不少刻意詆毀,而如今青年一代中,想要去真正了解魯迅先生的,又有多少呢?我不是學者,居然一再談論魯迅,是為了說出我們的處境——如果諸位同意魯迅被扭曲,那就有可能同意:被扭曲的是我們自己。  五十年代初魯迅被神化,同時是胡適的被妖魔化。當政府為魯迅補辦國葬時,胡適批判在全國範圍展開,他的書被全部禁止,就像魯迅的著作在臺灣也被一律禁止。此後至少兩代人,在大陸讀胡適、在臺灣讀魯迅,都是政治行為,都有政治危險。
  • 陳丹青:這十年我真的在荒廢 畫得最好時是15歲
    歸國10年,畫家陳丹青才辦了自己的第一個個展。這10年裡,他新書不斷,新聞不斷,卻沒有一本新畫集。除了《西藏組畫》,很多人說不出陳丹青還畫了什麼,甚至,他還在畫嗎?在《歸國十年》個展前言的初稿中,陳丹青這樣寫道。因為這些年頻繁寫作,陳丹青已經變得需要帶著老花鏡和散光鏡工作。在本次展覽開幕式現場,他坐定後,抬眼透過鏡片打量了下幾乎將他包圍的人群,然後掏出另一副眼鏡,低頭擦起來。到他發言時,剛好換上另一副眼鏡。自2004年陳丹青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遞交辭職書並公開抨擊研究生招生制度後,他一下子成為媒體最喜歡的話題人物之一。
  • 魯迅與瞿秋白接力投稿《自由談》
    原標題:魯迅與瞿秋白接力投稿《自由談》 《申報》副刊《自由談》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副刊之一。1932年底,《申報》總經理史量才借《申報》創刊60周年之際,啟用了剛從法國留學歸來的年輕編輯黎烈文任《自由談》的編輯。